返回

现代皇帝爆笑改造大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章 白鹊与“艺术赞助人”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第14章:白鹊与“艺术赞助人”

崔白的麻烦,在赵祯看来,恰恰凸显了其价值。一个为了艺术观察可以无视权贵园林界限、屡教不改的人,其专注与纯粹,正是这个时代稀缺的品质。这样的人,若能为他所用,其忠诚度和执行力可能会超乎想象。

但如何介入,是个难题。皇帝直接出面为一个“行为不端”的画师解围,太过惹眼,必然会引起太后和那些盯着他一举一动的臣子的警觉。

必须借力,必须隐蔽。

赵祯沉吟片刻,目光落在了书案上那几卷太后赐下的《齐民要术》等古籍上,一个计划逐渐成形。他需要一个台前的“代理人”,而这个人,必须身份清贵,有名望,且对“格物”或“艺文”之事抱有相对开明的态度。

他想到了一个人——那位在经筵上相对开明、曾与他讨论过碱水去污之理的李翰林。李翰林学问不错,在士林中有些声望,而且似乎并不完全排斥“杂学”。

“陈大伴,”赵祯吩咐道,“你去寻李翰林,不必提朕,只说是你私下请教。就说你听闻有画师为观察鸟雀动态而屡闯私园,虽行为欠妥,但其钻研画艺、力求逼真之心,是否亦有几分‘格物’之意?若此人才华确实出众,因这等小事而受重责,乃至荒废艺业,是否有些可惜?听听他如何说。”

这是一次试探,既试探李翰林的态度,也借此将一种“惜才”、“重艺”的论调,通过李翰林之口,悄然释放到士林圈子里去。同时,完全隐去了他这位皇帝的影子。

陈忠和领命而去。

赵祯则开始准备第二步。他铺开一张宣纸,回忆着前世在博物馆看过的宋画以及一些现代艺术评论,用尽可能符合这个时代语境的文字,写下了一些关于绘画的“见解”。他着重强调了“师法自然”的重要性,认为画者不应只摹古本,更应观察活物,捕捉其生机动态,方能“气韵生动”。他还隐约提到,技艺的极致追求,本身也蕴含着“道”,与圣人所言“格物”精神相通。

他写得很小心,刻意模仿着少年人略显稚嫩却充满好奇的口吻,并将这些观点与儒家经典中的只言片语联系起来,使其看起来像是他读书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偶得”。

他并不打算直接将这篇文章给任何人看,这只是他为自己将要扮演的角色准备的“理论装备”,确保一旦需要开口时,能自圆其说。

不久,陈忠和回来了,脸上带着一丝轻松。

“官家,李翰林听了老奴的话,沉吟了许久,后来说……此画师行径虽不足取,然其心志,确与‘格物’之诚暗合。他还说,昔年韩干画马,亦常厩中观马,方得神骏之姿。若因此等事毁一画才,确为可惜。他表示,若有机会,愿在士林中为其转圜一二。”

赵祯心中一定。李翰林的态度,比他预想的还要好。这说明在士大夫阶层中,并非铁板一块,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技艺、对“格物”抱有欣赏和包容的态度。这为他未来的计划提供了潜在的社会基础。

有了李翰林这类清流的声音,事情就好办多了。

几天后,关于崔白的事情果然出现了转机。先是几位与李翰林交好的文士在聚会中谈及此事,对崔白的画艺表示赞赏,对其“不通世务”表示惋惜,认为小惩大诫即可,不应过分追究。随后,那家被闯入的致仕老相公,似乎也觉得为几只鸟雀与一个“画痴”太过计较有失身份,在有人递上崔白一幅精心绘制的、动态逼真的《雀啄萱草图》作为赔礼后,便顺势不再追究。

画院那边,见士林舆论转向,也乐得顺水推舟,对崔白只是口头警告一番,便不了了之。

一场风波,悄然平息。

赵祯在福宁殿中得知这一切,嘴角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并未动用皇帝的权威,只是巧妙地引导了舆论,便达到了目的。这种隐藏在幕后的操控感,让他对权力的运用有了新的理解。

是时候进行下一步了。

又过了几日,赵祯在一次经筵后,“偶然”与李翰林谈起绘画,并“兴致勃勃”地拿出自己之前写的那篇关于“师法自然”与“格物”关系的随笔,谦虚地请李翰林指点。

李翰林看完,大为惊讶。文中观点虽略显稚嫩,但角度新颖,将画艺与儒家修身方法联系起来,言之成理,尤其对“观察自然”的强调,让他这个读过万卷书的人也深感启发。

“陛下睿思,老臣佩服!”李翰林由衷赞道,“此论深得画道三昧,若那崔白得知,必引为知己!”

赵祯要的就是这句话。他故作随意地说道:“朕近日读了些杂书,偶有所感,让先生见笑了。听闻那崔白画艺卓绝,尤擅花鸟,朕倒是想观赏一番,以验证朕之所思。只是……”他露出些许为难之色,“朕若直接召见,恐惹物议,说他以艺惑君。”

李翰林此刻已完全被皇帝“好学”和“惜才”的态度所打动,闻言立刻主动请缨:“陛下放心,此事易耳。老臣可代为安排,让那崔白将几幅得意之作,通过画院正常呈递渠道进献,供陛下鉴赏。此乃君臣雅事,合乎礼制,无人可以非议。”

“如此,便有劳先生了。”赵祯微笑点头。

一切水到渠成。

数日后,几幅崔白的精心之作,果然通过翰林图画院,正式呈送到了福宁殿。

赵祯展开画作,即便以他现代人的眼光,也不得不惊叹其技艺之高。一幅《寒雀图》,枯枝上的几只麻雀,姿态各异,或缩颈取暖,或梳理羽毛,或警觉张望,眼神灵动,羽毛纤毫毕现,仿佛下一刻就要振翅飞走,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完全不是那些程式化、缺乏生气的院体画可比。

他在欣赏之后,特意在一张便笺上,用他那手还不太熟练的赵体字,写下了几句评语,重点赞扬了画中对自然生灵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传神的刻画,并再次提到了“格物之功,见于笔端”。

他没有给予任何物质赏赐,也没有召见,只是这样一句看似寻常却切中肯綮的评语,通过官方渠道反馈了回去。

不久,陈忠和带来消息,说那崔白接到陛下评语后,在自己那间杂乱画室里,对着那张便笺又哭又笑,激动得一夜未眠,逢人便说“陛下是懂画的”,并立誓要画出更多“得自然生机”的作品,以报君恩。

赵祯知道,他在这个天才画师心中,已经成功种下了一颗名为“知遇之恩”的种子。这颗种子暂时深埋,只待合适的时机,便能破土而出,成为他“星火”之中,独特而耀眼的一簇火焰。而这一切,都发生在太后和朝臣们视为“雅事”的范畴内,没有引起任何波澜。

喜欢现代皇帝爆笑改造大宋请大家收藏:(m.8kxs.com)现代皇帝爆笑改造大宋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