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靠食谱当上女宰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2章 尝的是你们不敢咽的真相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夜色如墨,冷灶院残垣断壁间,风穿隙而过,似有低语徘徊。

落叶轻旋,覆于那枚铜锈斑驳的印痕之上,仿佛时间在此刻凝滞。

一道身影悄然出现,灰袍裹身,步履无声,正是白日里悄然离去的味图使。

他立在月下,目光深邃如井,望着屋内一盏孤灯下静坐的身影——苏晏清正伏案翻阅《天下味图》,指尖抚过图卷上南粮北粟的标记,眉头微蹙,似在推演某种格局。

她尚未察觉来人已至,直到一阵咳嗽声撕破寂静,惊得烛火微晃。

“你来了。”她没有抬头,声音平静得如同等了许久。

味图使缓缓走近,从怀中取出一只铜匣,锈迹斑驳,却以七道细链缠绕,形如锁心。

他将匣子轻轻置于案上,指节因用力泛白。

“先帝临终前,命我守此三十年。”他咳出一口血,溅在铜匣边缘,“他说:‘若有人能开匮而不疯,必是心系万民者。此匣,交予她。’”

苏晏清终于抬眼,目光落在那匣上,心跳微微一顿。

她知道“匮”为何物——藏于宫禁深处的“天下味匮”,七钥共启,内封历代帝王关于民生饮食的真实奏报与未行之策。

祖父曾言,打开它的人,要么疯癫,要么成圣。

因为她将看见这江山背后,多少谎言堆砌而成的太平。

她伸手欲触,味图使却按住她的腕:“小心。这匣子里装的不是权谋,是遗恨。”

铜链应声而解,匣盖掀开,一卷泛黄手稿静静卧着,题曰:《味政十策》。

她逐字读去,呼吸渐沉——

减漕税,以宽南粮北运之压;

设平价粮市,防豪族囤积居奇;

建惠民灶,冬施热粥,春赈野菜糊;

录民味为政考,百姓餐食丰俭,即官吏功过……

每一条皆切中时弊,每一策皆可救民于水火。

然而末尾朱批赫然:“触贵戚,不可行。”

她闭了闭眼。

原来先帝并非昏庸,而是被困于局。

朝堂如牢,太后摄权,外戚盘踞,连一碗能让孩童吃饱的饭,都成了奢望。

“他不是暴君。”味图使低声说,眼中泪光隐现,“他是看着灾民画像吃不下饭的皇帝。可他动不得。如今……你能动吗?”

苏晏清指尖抚过“录民味为政考”一句,忽而笑了,笑意清冷如霜:“他们说我一个女子,靠做饭也能治国?好啊,那我就让他们看看——谁才是真正不懂吃饭的人。”

三日后,国子监偏阁。

陈录心捧着厚厚一册手稿而来,发丝微乱,眸光灼亮:“成了!我按你所说,将《天下味图》所显之地况,对应各地米价、灾情、口粮结构,再结合《味政十策》重撰奏本。这一版,叫《食政十策疏》。”

苏晏清接过,一页页翻看,心中渐定。

她们不仅列策,更建立了“味考制”——地方官政绩,不再只看赋税与刑案,而要考核辖区内米价波动、菜蔬供应、孤儿饱食率、疫病期间供膳效率等十二项指标。

“孩童能否每日食肉一次?”

“贫户之家,是否尚有余粮过年?”

“灾年之中,有无提前布灶施粥?”

这些曾被视作琐事的问题,将成为刺向贪官劣绅的利刃。

朝会当日,金殿鸦雀无声。

苏晏清身着青绯官袍,稳步出列,呈上奏本。

年轻皇帝翻开不过数页,脸色已然数变。

权相冷笑而出:“荒唐!治国岂能靠做饭?莫非以后判案也要先问犯人吃了几碗饭?”

满殿哄笑。

苏晏清不怒,只淡淡反问:“诸位大人,你们可知昨日京郊流民棚中,五岁幼童上顿饭吃了什么?”

无人应答。

她声音渐厉:“是观音土混麸皮,吞下后胀腹而亡。可你们的奏折里写着‘民安无患’!若不知百姓吃什么,又谈何治民?若不见饥肠辘辘之相,又凭什么坐在庙堂之上?”

语落,殿外忽有喧声再起——

“我们要素心粥!”

“求大人让惠民灶重开!”

百姓呼声如潮,自宫门一路蔓延至丹墀之下。

他们手中粗碗未空,心中希望却已点燃。

就在此时,太后沉声下令:“第七金匙官,即刻封匮!不得再启‘天下味匮’,以防妖言惑众!”

众目睽睽之下,第七金匙官缓步出列。

他跪地,双手托起金匙,高举过顶。

“臣父曾为膳官,因奏‘粟贵民饥’四字,贬谪岭南,死于途中。”他声音颤抖,“今日见《味图》,方知先帝亦痛。若我今日闭目不视,便是与父同罪,与奸同谋。”

六位金匙官默然低头,无人上前阻拦。

小守香怒极,欲焚香启“噬心阵”,刹那间幽香弥漫,竟令人头晕目眩。

一支银针破空而至,钉入香炉。

萧决踏步入殿,玄镜司黑袍猎猎,手中验单展开:“这是‘饥引粉’成分名录——长期吸入者,耳渐聋,舌渐哑,心渐盲。你说此香护君,实则灭言。”

他目光扫过太后座侧:“你聋了吗?还是……不敢听?”金殿之上,香雾未散,余音犹在耳畔。

百姓的呼声渐歇,却如潮水退去后留下深痕,刻入每个人心中。

苏晏清立于丹墀中央,青绯官袍拂地,神情沉静如古井无波。

她未因萧决揭穿“噬心香”而得意,也未因第七金匙官的跪献而动容——此刻,她要的是更彻底的震动。

“臣请设‘微政宴’。”她抬眸望向御座,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以菜为策,以味为证,请诸公亲尝民生之苦、治国之责。”

皇帝迟疑片刻,终颔首允准。

片刻后,宫人捧托而出,一道道看似寻常却意蕴深远的菜肴依次陈列于殿中长案之上。

第一道,“清漕汤”上呈。

瓷碗素净,汤色澄澈,几缕嫩笋浮于其上,竟无半点油花。

“此汤去脂去腻,一如我朝当去三成漕税。”苏晏清执勺轻搅,“南粮北运,层层盘剥,民不堪命。减税非仁慈,而是止损。汤清见底,方能照见民心。”

有老臣冷笑:“一碗汤就想改祖制?”

她不恼,只请户部侍郎亲尝。

那官员初时不屑一顾,啜饮一口后却怔住——清淡之中竟回甘绵长,仿佛卸下肩头重担。

“这……竟不觉寡淡?”

“因它本就不该是负担。”苏晏清淡淡道。

第二道,“铁骨饼回炉”。

黑麦粗制,外皮焦硬,内里韧如筋络。

她亲手掰开一块,递给北疆巡抚:“去年雪灾,边地断粮七日。朝廷发赈米却被层层克扣,最后只剩霉谷。此饼用灾后重播之种研磨而成,难咽,但能活命。我们若不愿吃它的苦,百姓便要吃它百倍的痛。”

那巡抚面红耳赤,双手颤抖接过,咬下一口,几乎哽咽。

第三道,“雪底红梅羹”缓缓抬出。

白瓷碗中,乳白米浆如雪铺底,几点鲜红梅茸浮于其上,宛如残冬将尽、新芽初绽。

“这是饥民首食配方。”她声音微哑,“灾年之初,当以最简食材保命——米浆充饥,梅酸开胃防瘟。红梅不是点缀,是希望尚存的标记。”

她亲自舀起一勺,走向殿角垂首的老御医:“您曾说‘饿极之人不可骤食油腻’,可有多少地方官为了政绩好看,偏给灾民杀猪宰羊,致胀死者千计?他们吃得下去吗?还是……只是你们想看他们感恩戴德?”

老御医老泪纵横,跪地叩首:“老臣……有罪。”

满殿寂然。百官低头,无人敢与她对视。

苏晏清环视群臣,目光如刃:“今日之味,非我所创,是三百万人用命换来的经验,是冻死在道旁的孩子、是吞土而亡的母亲、是烧尽祖宅换一口粮的父亲教我的。”

她顿了顿,声音轻了些,却更锋利:

“你们嫌它粗粝,不敢下咽?可你们写的奏折里写的‘安好无虞’,才是最难咽的毒药。”

御座上的皇帝猛然起身,眼中震怒与悲恸交织。

他盯着那份《食政十策疏》,良久,终于开口:“苏晏清,朕欲封你为相,总领政事堂。”

旨音未落,众人哗然。

她却未跪。

只是转身,从袖中取出卷轴,轻轻展开,悬于政事堂高壁之上——正是那幅《天下味图》。

山河脉络、粮道走势、民食结构尽在其中,像一幅活着的江山命脉图。

“相位可无,为政不可无。”她背对龙椅,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若陛下允十策试行三州,三年为期,成效可见,则臣愿入阁参政。否则,宁守灶台,不登庙堂。”

退朝钟响,群臣散去,唯余风穿廊。

她缓步走下玉阶,手抚胸口,指尖微湿。

衣襟内侧,旧伤因连日催动“共享记忆之味”再度裂开,血渍悄然渗出。

一道黑影无声靠近,萧决递来药瓶,掌心微凉。

“疼,就别撑。”他说,声音低得几乎被风吹散。

她摇头,望着空中飘扬的图卷一角,轻笑:“这点疼……比起他们饿的那些年,算什么。”

夜风拂过,图卷猎猎作响,仿佛回应着千万未曾言说的名字。

而在皇城最幽僻的一隅,太庙后垣之外,寒风割面,梁守火蹲在残灶台边,铜铲一遍遍刮着灶心焦土——灰烬深处,隐约可见一枚刻着双鱼纹的铜铲柄,半埋于冷灰之中。

喜欢我靠食谱当上女宰相请大家收藏:(m.8kxs.com)我靠食谱当上女宰相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