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李世英来到一大队时,张全义就曾为大队院子仓库里的玉米而发愁,故而从74年的时候,整个东方红公社就开始减少了玉米的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便多了起来。
一大队在巩乃斯河北岸新开荒出来的土地,第一季种植了大豆,然后便多种植了蓖麻和向日葵。蓖麻可以榨油,是工业用的优良油种,向日葵同样可以榨油,主要是植物食用油。
所以周边几个生产大队的社员们,往往都会在自家院子里多种些玉米和向日葵。玉米是当作饲料,向日葵主要是榨油和炒瓜子。
老爹来到一大队后就跟老谢父亲等人一起炒制了各种口味的瓜子,李世英觉得,从今年开始,一大队应该多一个炒货的社员联合的家庭式作坊。
还是那句话,宁远县会炒瓜子的人并不少,但还没有形成规模化,抢先进入这个行业,就相当于先把坑位给占据了。
所谓的“时代红利”,其实就是比其他人早入行一步,从而享受到先行优势。
于是第二天晚上,李世英就再次登门拜访张全义。俩人对坐,李世英掏出笔记本递了过去,张全义看了一遍,点了支烟,又认真看起了第二遍。
先前李世英建议他组建一支建筑队,但由于一大队的劳动力仍旧不足,所以建筑队反而被四大队占了大头。
这一次李世英的提议,仍旧是一大队与四大队联合,毕竟一大队眼下的集体劳动实在太多了,照顾庄稼之余,要继续炸树开荒、要参加砖厂制坯、要割猪草煮猪食、而且眼下社员们刚刚去杏花沟采摘完新鲜的杏子。
“咱一大队周边,包括场部,这两年种葵花差不多六七千亩,一棵向日葵的盘子能炒大概0.8公斤瓜子,一亩向日葵能炒300公斤左右的瓜子。一公斤葵花油一块五,需要差不多三公斤葵花子,卖瓜子的话,就是将近五块钱,翻了三倍呢。”
张全义抽着烟,盯着李世英在笔记本上列出的大致成本和运费,宁远县距离市区和迪化虽然远,但国道来往的大货车多,运输费用打听一下就能知晓的。
其实宁远县乃至伊犁河谷,若非道路交通原因,是很适合就地发展起与农业相关的加工产业的。李世英则是考虑,眼下国家还在鼓励集体经济,那就凭借相对较低的人工打价格战,总能抢到一些市场份额。
关键是张全义愿不愿意支持,若是这个集体产业办不成,他也想好了,大不了赚两年钱,等进入八十年代后他自己开个小工厂。
“还是跟四大队一起干啊?”张全义有些头疼,李世英的提议真的很不错,但就是一大队没有那么多的劳动力,肯定得跟向来与一大队亲近的四大队一起合作的。
李世英摊摊手,他想法多,有前瞻性,但他手里没权也没人,受制于个人成份,他也就只有建议权而已。
“你让我考虑考虑!”张全义又续了一支烟,他这并非客套话和场面应付话,实际上一大队的社员们有提议找到他时,他从来都会很认真地考虑,觉得好就一定会尽力推动一下的。
李世英便点了点头,瓜子炒货是比砖厂更稳定更有前途的产业,关键在于干部们是否有这样的决心。他倒是可以自己拉人合伙干这件事,但总归是“投机倒把”这个罪名还存在,家庭合伙承担的风险太大,不如背靠着集体。
李世英便告辞了张全义,打着手电筒向家里走去,叶娟正在桌前看书,关于小侄子取名这件事,让她觉得,自己的丈夫说得对,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学历,但是不能没有文化。
李世英从大衣柜的下面掏出了那个放钱的铁盒子,年初的时候他就跟叶娟商量好了,这两年赚的钱暂时不存储蓄社,毕竟他如今这个生意,赚了钱就要继续投入进去,资金流动快,没有必要为了短期的银行利息折腾。
这两年李世英最大的一笔开支就是掏钱给老爹老妈盖了两间砖瓦房,他跟孙祥会等四个人一起合伙,每个人出资比例不同,所以最后的分红也不同,但却是一直在赚钱的。
“又想到什么赚钱的点子啦?”叶娟好奇地问,看着丈夫在那里数钱,她笑呵呵地说:“咱们一大队谁家最有钱?”
“那肯定是老孙啊。他比我来得早,积攒的人脉广,做生意也更早,不过咱们家也不差。”
四个人的合伙生意,都是李世英负责记账、管理财务的,他把每一笔支出都记得清清楚楚,把账也算得明明白白,从来没出过一点儿差错。
因为李世英很清楚,跟朋友合伙做生意其实是风险很大的一件事,钱财算不好,朋友之间就要翻脸闹矛盾,那就真的是连朋友都没得做了。
不过他们眼下四个人,孙祥会是个很大气的人,穆先白淳朴、大大咧咧的,章进兴心细,但李世英把账目算得清楚,他认可之后也不多事。
其实李世英一直觉得,他认识的这些好朋友和小伙伴们,包括他自己在内,都不适合做大生意,因为心不够狠,或者说道德底线在平均线左右,不够低下。
毕竟是老人家教导过的人民,他们做许多事情还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无法突破,也就限制了他们。但总归是能够赶上时代的风口,吃上一口红利也就满足了。
上次去市里进货差不多卖完了,所以李世英也已经算好了账,把零碎的钱都去场部的储蓄所换成大票子、整票,并且分红都已经分了下去。
他笑着对叶娟说:“你知道咱们今年到现在赚了多少钱了么?”
“多少?”叶娟抬起头随口问。
“已经分了两千二百多块钱了!”李世英笑呵呵地回应,当初他和孙祥会俩人第一次去市里,一共凑了两千块钱,孙祥会出了大头,他只出了几百块钱。
但随着章进兴和穆先白加入,四个人的合伙资金也多了起来,每次去市里都是满满当当地装两马车的货物,而且李世英有眼光,孙祥会对市场产品敏感度也不差,他们主要进的也都是关于“衣”这个大类,货物都非常好卖。
当然更关键的是,孙祥会前两年来处跑,李世英这些年也认识了不少人,他们主要靠赶车去各个生产大队卖货,周边的社员们看到熟人也都认可,这就相当于有了个稳定的消费小市场。
“那咱们家什么时候能成万元户?”叶娟好奇地问。
“最多三年!而且还是把新房盖好之后的两三年!”李世英十分肯定地说道。
喜欢重生1973之天山往事请大家收藏:(m.8kxs.com)重生1973之天山往事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