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青科技”芯片项目部,临时设在公司新租用的办公区一角。几台高性能工作站嗡嗡作响,白板上画满了潦草的电路图和算法草图,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年轻活力的气息。然而,在这片看似热火朝天的景象之下,潜流暗涌。
林长青招募来的这五位成员,无一不是各自领域的翘楚,思维敏锐,个性鲜明。物理系的黄明,想法天马行空,常常提出颠覆性的构思,但有时过于跳跃,缺乏工程实现的细节考量。电子工程系的博士赵伟,功底扎实,逻辑严密,但对偏离传统路径的“野路子”本能地持怀疑态度。另外三位,有的擅长算法,有的精通硬件描述语言,也都带着强烈的自信和固有的思维习惯。
分歧在项目启动后不久便显现出来。
第一次正式的技术讨论会上,围绕着芯片底层计算单元的设计思路,黄明和赵伟就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黄明挥舞着记号笔,在白板上画出一个结构奇特的示意图:“我们必须彻底抛弃传统的逻辑门阵列思维!看这个,基于异步事件触发的脉冲神经网络单元,这才是未来!能效比绝对碾压现有架构!”
赵伟推了推眼镜,眉头紧锁:“明哥,你这个想法听起来很美好。但异步电路的时序如何保证?全局时钟都不要了,整个芯片的同步和数据一致性怎么解决?这完全是空中楼阁,现有的EdA工具链都不支持这种设计!”
“工具是为人服务的!我们不能被工具限制住思维!”黄明反驳道,“总是抱着老掉牙的冯·诺依曼架构修修补补,怎么可能突破瓶颈?”
“工程实现不是纸上谈兵!没有可靠的工具和方法学,再好的想法也是镜花水月!”赵伟寸步不让。
会议室内气氛骤然紧张。其他几位成员也各自站队,有人觉得黄明思路开阔,值得冒险一试;有人则认为赵伟考虑周全,稳扎稳打才是正道。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讨论陷入了僵局。空气中仿佛弥漫着无形的硝烟,天才们的棱角在碰撞中发出刺耳的声响。
林长青坐在主位,一直没有插话。他安静地听着双方的论点,观察着每个人的表情和反应。他看到黄明眼中燃烧的理想主义火焰,也看到赵伟脸上对工程严谨性的执着。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技术路线的分歧,更是不同思维模式、不同性格特质之间的剧烈摩擦。
他并没有感到意外或沮丧。他知道,真正的天才团队,初期必然伴随着这种混乱与碰撞。强行压制或者和稀泥,只会扼杀创造力,让团队失去活力。关键在于引导。
就在争论最激烈,几乎要演变成人身攻击时,林长青轻轻敲了敲桌子。声音不大,却瞬间让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他没有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将目光投向黄明:“黄明,你的异步事件触发思路,在理论上确实有突破的可能。但赵伟提出的时序和一致性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工程挑战。”他顿了顿,转向赵伟,“赵伟,工具链的限制是事实,但历史上所有颠覆性的技术,几乎都是在突破现有工具边界的过程中诞生的。”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在两人争论的焦点旁边,画下了一个简单的框图。“我们不一定非要二选一。或许可以尝试一种混合架构?在核心计算部分引入局部的、受控的异步事件处理机制,用于处理特定的、对能效极度敏感的任务。而在全局控制和数据交互层面,保留同步逻辑,确保整体的可靠性和可设计性。”
他一边说,一边快速勾勒出这种混合架构下,数据流和控制流可能的变化路径。他的讲解清晰而富有层次,既肯定了黄明创新想法的价值,又将赵伟担忧的工程难题纳入了考量范围,并提出了一个可行的折中探索方向。
这不是简单的各打五十大板,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将双方看似对立的观点,融合成了一个更具建设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方案。
黄明和赵伟都愣住了。他们看着白板上那个新颖的框图,听着林长青条分缕析的阐述,心中的壁垒似乎在一点点松动。林长青没有偏袒任何一方,但他展现出的那种超越他们单一视角的技术视野和架构能力,让他们不由自主地信服。
“我们可以先从这个简化模型开始验证。”林长青放下笔,目光扫过众人,“成立两个小组。黄明,你带两个人,负责调研和模拟这种异步事件触发机制的核心单元。赵伟,你带另外两人,负责研究如何将这种单元,可靠地集成到现有的同步设计框架和工具链中。一周后,我们根据模拟数据,再决定下一步。”
他明确了分工,设定了短期目标,将一场可能无休止的争论,转化为了具体的、可执行的研究任务。
争论平息了,会议室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白板和键盘敲击的声音。黄明和赵伟虽然还带着些许不服气,但都开始埋头研究林长青提出的新方向。
苏雨晴偶尔会送来茶水和点心,她敏锐地察觉到团队氛围的变化。她看到林长青在其中斡旋、引导的身影,看到他如何将一群散乱的尖刺,初步梳理成一股可以朝同一方向用力的绳索。她心中暗自赞叹,这不仅仅是技术领导力,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驾驭人心的智慧。
在后续的日子里,类似的技术争论依旧时有发生。但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林长青处理起来愈发得心应手。他总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引导团队成员超越个人立场,从项目整体目标出发去思考解决方案。
他建立了清晰的贡献评估机制,确保每个人的努力都能被看见和认可。他鼓励开放的技术辩论,但设定底线,不允许人身攻击。他自身过硬的技术实力,则成为了凝聚团队最核心的向心力——当他偶尔亲自出手,解决某个困扰大家许久的技术难点时,那种举重若轻的姿态,总能赢得所有人发自内心的敬佩。
一周后,黄明小组和赵伟小组分别拿出了初步的模拟数据。结果令人惊喜,林长青提出的混合架构方向,在仿真中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虽然前路依然漫长,但这一次小小的成功,极大地增强了团队的信心,也让黄明和赵伟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合作确实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团队的磨合,在一次次的激烈争论、思维碰撞和林长青恰到好处的引导中,艰难而坚定地进行着。棱角并未被磨平,反而在相互砥砺中变得更加锋利,只是这一次,所有的锋芒都开始朝向同一个目标。
林长青看着这群逐渐找到节奏的伙伴,知道距离他们真正拧成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还需要时间。但他相信,这群被他亲手挑选出来的“先锋”,终将伴随他,在这片属于芯片的荆棘之地,踏出一条属于他们的路。帝国的技术根基,就在这充满火药味却也充满活力的磨合中,一寸寸变得坚实。
喜欢神瞳至尊:从学霸到星河帝皇请大家收藏:(m.8kxs.com)神瞳至尊:从学霸到星河帝皇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