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朝廷在军事和科技上取得的进展,并未能完全掩盖其内部日益深重的危机。首当其冲的,便是财政。
尽管抄没魏国公、徐文耀、李实等人家产得了笔横财,逼迫部分士绅“捐输”了些许钱粮,宋应星的“格物兴利司”也开始有了微薄进项(水泥刚开始小规模外售,玻璃尚未量产),但面对庞大的军费开支(庐州一战消耗尤巨)、官员俸禄、以及各地赈济,依旧是入不敷出。户部尚书几乎是日日哭穷,请求皇帝尽快设法。
这一日,几位阁臣与户部堂官再次齐聚暖阁,商讨开源之策。
黄道周主张进一步加大“清田”和“清查藩产”的力度,认为这才是正本清源之道。史可法则担忧逼得太紧,恐生内变,建议是否可向江南富商发行“国债”,许诺利息,以解燃眉之急。也有人旧事重提,暗示是否可以暂时恢复部分“辽饷”……
朱慈烺听着臣子们的争论,心中明镜似的。他知道,传统的农业税基在战乱和土地兼并下已经萎缩,单纯靠节流和追缴欠款,难以支撑长期战争。必须开辟新的、稳定的财源。
“发行国债,是个思路。”朱慈烺缓缓开口,“但需有国家信用背书,且需有稳定税收作为偿还保障。如今战局未稳,恐富商疑虑,认购者寡。”他否定了加饷的提议,态度坚决。
“朕思虑再三,开源之策,仍在‘海’与‘商’。”朱慈烺目光扫过众人,“其一,命张煌言、郑芝龙加紧筹备,官营海贸需尽快启动!初期可由朝廷出船、出护卫,招募商人携货随行,利润分成。主要目标,南洋、倭国。所需本金……先从内帑拨付一部分,其余,发行一批以未来海关税收为抵押的‘海贸债’,主要面向江南有实力的海商认购。”
“其二,‘格物兴利司’要加快。水泥、玻璃要尽快形成规模,除了军用,要大力推向民用。可考虑与民间合作,授权技术,收取专利费用,或合资建厂。还有军器制造,在满足朝廷需求之余,淘汰的旧式火铳、盔甲,经整修后,可由市舶司统一对外发售。”
皇帝的思路清晰而超前,令众臣耳目一新,但也深感执行起来困难重重。与民争利必招致反弹,官营海贸触动的利益集团更为庞大。但这确实是目前看来,最能快速见效的方法。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朱慈烺斩钉截铁,“诸卿当同心协力,排除万难!具体细则,由户部、工部、市舶司(筹)、格物院共同拟定,尽快呈报!”
就在朱慈烺为财政焦头烂额之际,韩赞周带来了一个让他心神剧震的消息。
“陛下,东厂潜入河南的番子,在归德府与开封府交界的芒砀山一带,听闻有一伙山匪,约数百人,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其首领颇为神秘,据传……据传可能是位落难的贵人,年纪与永王殿下相仿……但当地眼线未能接近核心,无法确认。”
芒砀山!朱慈炤!
朱慈烺的心脏猛地一缩。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消息可靠吗?有没有可能是清虏或他人设下的陷阱?”
“回陛下,消息来源是发展的一名当地樵夫,其曾远远见过那首领一面,形容其‘面容白皙,不似常人’,但口音似乎是北地官话。目前无法判断真伪,但这是近期最接近的一条线索。”韩赞周谨慎地回答。
“加派人手!要最精干的!设法接触,但绝不可暴露身份,首要任务是确认其身份和安危!”朱慈烺声音低沉,带着一丝急切,“若真是慈炤……务必确保他的安全,等待时机,将其秘密接回!记住,此事关乎国本,若有丝毫泄露,朕唯你是问!”
“老奴明白!必安排万全!”韩赞周深知此事重大,肃然领命。
弟弟的可能下落,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朱慈烺的心湖,激起万千波澜。他希望那是真的,又害怕那是真的。乱世之中,一个失势的皇子,其命运可想而知。他必须尽快确认,并采取行动。
喜欢日曜南明请大家收藏:(m.8kxs.com)日曜南明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