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军阀崛起:八美同堂定民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8章 晚晴筹物资,后勤无忧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1932年3月,武汉城的春寒尚未褪去,五省民生银行总行的会议室里却暖意融融。夏晚晴身着一袭深蓝色西装套裙,长发挽成利落的发髻,面前摊着一份密密麻麻的物资需求清单——那是锦州阻击战结束后,前线发来的紧急补给申请:粮食五十万石、药品八十万盒、棉衣十万套、武器原料(钨钢、硫磺、硝石)若干,还有前线战地医院急需的x光机、手术器械等医疗设备。

“秦雨薇的舆论造势已经打开局面,全国抗日热情高涨,海外华侨也纷纷响应,这是筹集物资的最佳时机!”夏晚晴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锐利而坚定,“前线将士在前方浴血奋战,我们必须在后方筑牢后勤防线,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做到粮弹充足、衣暖药齐!”

作为五省经济总长、后勤保障总负责人,夏晚晴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锦州阻击战中,虽然陈雪梅的兵工厂提供了关键武器支援,但粮食短缺、药品告急、冬衣不足等问题,依然让前线将士遭受了额外的伤亡。如今,日军在华北集结重兵,一场更大规模的战役即将打响,后勤补给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一场以“全民募捐、全球采购、安全运输”为核心的后勤保障战,在夏晚晴的统筹下,迅速在全国乃至海外铺开。她如同一位精密的指挥家,调动着五省的经济资源、国内的商业力量、海外的华侨网络,为第一集团军的抗日征程,搭建起一条坚不可摧的“物资生命线”。

一、全民募捐:凝聚国内的抗日力量

秦雨薇的《日军侵华血泪史》在全国传播后,抗日救亡运动达到了新的高潮。夏晚晴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联合林婉清的民政部门,发起了“支援前线、抗日救国”全民募捐运动,号召五省乃至全国的百姓、商人、社会团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前线筹集物资。

(一)五省募捐:全民参与的爱国热潮

在五省境内,夏晚晴建立了“省—县—乡—村”四级募捐网络,在各地设立募捐点,由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学校师生、爱国志士共同负责。募捐点的门口悬挂着“支援前线将士,赶走日本帝国主义”的横幅,张贴着日军暴行的照片和前线将士的感谢信,感染力极强。

募捐活动得到了五省百姓的热烈响应。在武汉,一位卖早点的张大爷,将自己一天的收入全部捐了出来,他说:“我虽然老了,不能上战场,但我能做点小生意,为前线将士捐点钱,让他们能吃饱穿暖,多杀鬼子!”在南京,一群小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带着募捐箱走上街头,向路人演唱抗日歌曲,募集到了不少零钱和衣物。在安徽的乡村,农民们将自家的粮食、棉花捐了出来,一位老农说:“我们种的粮食,就是给将士们吃的;我们种的棉花,就是给将士们做棉衣的,只要能赶走日寇,我们少吃点、少穿点不算什么!”

商人阶层更是踊跃捐款捐物。惠民纺织厂的老板主动捐赠了五万匹棉布,用于制作军装和棉衣;莘县煤矿的矿主捐赠了十万吨煤炭,保障兵工厂和前线的能源供应;武汉、南京的各大商号联合起来,筹集了二百万银元,用于采购粮食和药品。一位商会会长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商人虽然以盈利为目的,但在民族危亡之际,必须挺身而出,为抗日救国贡献力量!”

为了激励全民参与,夏晚晴还设立了“抗日救国募捐荣誉榜”,将捐款捐物数额较大的个人和单位名单公布在报纸上,授予“抗日救国模范”“爱国商人”等称号。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五省的募捐热潮愈发高涨。截至1932年4月,五省共募集粮食八十万石、棉衣十五万套、药品三十万盒、银元五百万块,为前线补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跨区域联动:全国范围的物资汇聚

夏晚晴并不满足于五省的募捐成果,她积极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爱国团体、商会、军阀建立联系,推动募捐活动向全国扩展。在冯玉祥、阎锡山等地方军阀的支持下,西北、山西等地的募捐活动也迅速开展起来,大量的粮食、煤炭、药材等物资被运往五省,再由五省的后勤系统统一调配至前线。

上海的工商界是全国募捐的重要力量。夏晚晴派遣经济团队前往上海,与上海总商会达成合作协议,上海总商会发起了“百万银元募捐计划”,号召上海的工商界人士捐款捐物。短短一个月内,上海工商界便募集到银元三百万块、药品二十万盒、医疗设备五百套,通过长江航运运往武汉。

北平、天津、广州等大城市的爱国团体也纷纷响应,组织募捐活动,筹集的物资通过铁路、公路运往五省。一位北平的爱国学生说:“马司令的部队是抗日的中坚力量,我们虽然不能亲自上战场,但我们可以通过募捐,为前线将士提供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全国人民的关爱和支持!”

全国范围的募捐活动,不仅为前线筹集了大量物资,更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力量,展现了“全民抗战”的强大声势。夏晚晴在给马小丑的汇报中写道:“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是我们后勤保障的最大动力。有了他们的支持,我们一定能为前线将士提供充足的物资,打赢这场抗日持久战!”

二、全球采购:打通海外的补给通道

国内的募捐虽然解决了部分物资需求,但对于一些急需的战略物资,如先进的医疗设备、制造武器所需的钨钢、硫磺、硝石等原料,以及部分特效药,国内的供应依然不足。夏晚晴将目光投向海外,利用五省的海外贸易渠道和华侨网络,发起了“全球采购”行动,从外国采购急需物资,补充国内供应的缺口。

(一)华侨网络:海外赤子的爱国担当

海外华侨是全球采购的重要力量。夏晚晴通过夏氏家族在海外的商业关系,以及五省驻海外的贸易代表,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团体建立了密切联系,发起了“支援祖国抗战”海外募捐采购活动。

美国的华侨团体反应最为迅速。纽约、旧金山、洛杉矶等城市的华侨成立了“抗日救国联合会”,不仅筹集了大量资金,还利用当地的商业渠道,采购了x光机、手术器械、抗生素等医疗设备和药品。华侨企业家陈嘉庚先生个人捐赠了五十万美元,用于采购坦克、火炮等重型武器的原料;华侨医生协会组织了一批医疗专家,带着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回国加入前线的战地医疗团队。

东南亚的华侨团体也积极响应。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的华侨,筹集了大量的粮食、棉花、药材等物资,通过海运运往国内。他们还利用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为物资运输提供便利,确保物资能够顺利抵达中国。一位新加坡的华侨说:“我们虽然身在海外,但我们的心永远和祖国在一起。祖国有难,我们岂能坐视不理?我们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国内的抗日斗争!”

欧洲的华侨也不甘落后。伦敦、巴黎、柏林等城市的华侨,筹集了资金,采购了制造武器所需的钨钢、硫磺、硝石等原料,通过陆路和海路运往国内。德国的华侨还利用当地的工业优势,采购了一批先进的机床和生产设备,支援陈雪梅的兵工厂,提升武器生产能力。

截至1932年5月,海外华侨共为第一集团军筹集资金一千万银元,采购医疗设备一千套、药品五十万盒、武器原料五千吨,为前线的医疗救援和武器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持。

(二)国际合作:争取外援的战略布局

除了华侨网络,夏晚晴还积极与外国政府和企业进行谈判,争取国际合作,采购急需物资。她深知,要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不仅需要展示中国抗战的决心,还需要展现第一集团军的实力和五省的经济潜力。

夏晚晴派遣得力助手前往德国,与德国的军工企业和政府部门进行谈判。当时,德国与中国有着一定的军事合作关系,第一集团军的部分武器装备也借鉴了德国的技术。夏晚晴的助手向德国方面展示了第一集团军在锦州阻击战中的战绩,以及五省的经济实力和军工潜力,成功与德国签订了价值三百万马克的采购协议,采购钨钢、硫磺、硝石等武器原料,以及一批先进的机床和生产设备。

同时,夏晚晴还与美国的企业进行谈判,采购了一批抗生素、止痛药等特效药,以及制造炮弹所需的烈性炸药。美国企业看中了五省的丝绸、茶叶、煤炭等特产的出口潜力,与五省签订了长期贸易协议,以物资换物资的方式,为第一集团军提供急需的战略物资。

在谈判过程中,夏晚晴始终坚持“平等互利、维护国家尊严”的原则,拒绝了一些国家提出的不合理条件。“我们采购物资是为了抗日救国,不是为了依附于任何国家。我们可以支付合理的价格,但我们绝不接受任何损害国家利益的附加条件!”夏晚晴的坚定立场,赢得了不少外国企业和政府的尊重。

(三)海上通道:突破封锁的运输奇迹

全球采购的物资要运往国内,必须打通海上运输通道。当时,日军已经对中国的部分港口实行封锁,试图切断中国的海外补给线。夏晚晴经过反复考察和研究,决定将广东的广州港、福建的厦门港作为主要的物资接收港口,然后通过铁路、公路运往五省,再由五省的后勤系统运往前线。

为了突破日军的封锁,夏晚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伪装运输:将武器原料、医疗设备等敏感物资伪装成普通货物,如将钨钢伪装成钢材,将医疗设备伪装成机械零件,避免被日军发现;

- 夜间航行:运输船只尽量选择夜间航行,避开日军的巡逻舰艇;

- 多路线运输:开辟多条海上运输路线,一旦某条路线被日军封锁,立刻启用备用路线;

- 华侨护航:邀请东南亚华侨的船只参与运输,利用华侨在当地的影响力和船只的灵活性,突破日军的封锁。

运输过程异常艰难。日军的巡逻舰艇在海上四处巡查,一旦发现可疑船只,便会进行拦截和搜查。有一次,一艘装载着武器原料的运输船在接近广州港时,被日军巡逻舰艇发现。船长当机立断,下令将部分伪装的物资扔进海里,同时加速向港口驶去。在港口守军的接应下,运输船最终成功抵达广州港,但也损失了部分物资。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在夏晚晴的统筹和华侨的支持下,海上运输通道始终保持畅通。截至1932年6月,通过海上通道运往国内的物资共计一万余吨,包括医疗设备一千套、药品五十万盒、武器原料五千吨、粮食二十万石,有效弥补了国内物资供应的缺口。

三、安全运输:构建前线的物资动脉

筹集到的物资要顺利运往前线,必须解决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当时,华北前线局势紧张,日军的飞机时常空袭,公路、铁路沿线还存在日军的据点和汉奸的骚扰,物资运输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夏晚晴与柳轻眉密切合作,组织了专业的运输队,由柳轻眉的冀南抗日游击队负责护送,确保物资能够安全、及时地送达前线。

(一)运输队组建:专业高效的后勤力量

夏晚晴组建了一支由一支人组成的专业运输队,队员大多来自五省的铁路工人、汽车司机、搬运工人,他们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熟悉运输线路和操作流程。运输队配备了五百辆卡车、两百辆火车车厢、一千辆牛车和马车,能够适应不同的运输环境和路况。

为了提升运输效率,夏晚晴对运输队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和管理:

- 专业培训:对队员进行交通安全、物资保护、应急处理等方面的培训,让他们掌握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技能;

- 分工明确:将运输队分为铁路运输分队、公路运输分队、水路运输分队,各司其职,协同配合;

- 奖惩分明: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对按时、安全完成运输任务的队员给予奖励,对延误运输、造成物资损失的队员进行处罚。

运输队的队员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他们不畏艰险,日夜兼程,将一批批物资运往前线。一位卡车司机说:“我们虽然不能上战场杀敌,但我们可以通过运输物资,为前线将士提供支持。只要能让将士们有充足的粮弹和药品,我们再苦再累都值得!”

(二)游击队护送:铁血守护的运输防线

柳轻眉的冀南抗日游击队是物资运输的“守护神”。夏晚晴与柳轻眉协商后,制定了“分区护送、定点接应、灵活应变”的护送方案:

- 分区护送:将运输线路分为多个区段,每个区段由一支游击队小队负责护送,确保运输队在整个行程中都能得到保护;

- 定点接应:在运输线路的关键节点,如桥梁、隧道、关卡等位置,设立游击队接应点,一旦运输队遭遇袭击,接应点的游击队能够迅速支援;

- 灵活应变:游击队根据日军的动向和路况,及时调整护送方案,避开日军的巡逻队和据点,确保物资运输安全。

游击队的护送工作异常艰险。在一次护送物资的过程中,运输队在冀西山区遭遇了日军的伏击。日军的机枪火力凶猛,运输队的车辆被击中,无法前进。负责护送的游击队小队立刻展开反击,队员们利用山地地形,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柳轻眉接到消息后,亲自率领主力部队赶来支援,经过三个小时的激战,终于击退了日军,确保了物资的安全。

在另一次运输中,运输队遭遇了日军飞机的空袭。游击队队员们立刻组织运输队队员将物资转移到路边的沟渠和树林中,用树枝和帆布进行伪装,同时用机枪对空射击,迫使日军飞机不敢低空轰炸。空袭结束后,运输队迅速整理物资,继续前进。

正是在游击队的铁血守护下,物资运输队才能一次次突破日军的封锁和袭击,将物资安全送达前线。截至1932年7月,运输队共完成了一百余次物资运输任务,运输粮食一百五十万石、药品一百万盒、棉衣二十五万套、武器原料八千吨、医疗设备一千五百套,确保了前线将士“粮弹充足、衣暖药齐”。

(三)仓储调配:精准高效的物资管理

为了确保物资能够精准、及时地供应到前线的各个部队和战地医院,夏晚晴在华北前线设立了十个大型物资仓储中心,负责物资的接收、存储、调配和分发。仓储中心选址在隐蔽、安全、交通便利的地区,配备了专业的仓储管理人员和设备,实行“分类存储、精准登记、按需调配”的管理模式。

- 分类存储:将物资按照粮食、药品、衣物、武器原料、医疗设备等类别进行分类存储,每个类别都有专门的仓库和管理人员,确保物资不会混淆和损坏;

- 精准登记:对每一批入库的物资进行详细登记,记录物资的名称、数量、规格、来源、入库时间等信息,建立完善的物资台账,便于查询和管理;

- 按需调配:根据前线各部队和战地医院的物资需求清单,及时调配物资,通过运输队和游击队护送到指定地点,确保物资能够精准供应。

仓储中心的管理人员大多来自五省的后勤系统,他们经验丰富、认真负责,日夜坚守在岗位上。为了确保物资的质量,他们定期对仓库进行检查和维护,保持仓库的干燥、通风,防止粮食发霉、药品变质、衣物受潮。

在一次物资调配中,前线的第7军在战斗中消耗了大量的弹药和药品,急需补充。仓储中心接到需求清单后,立刻组织人员进行物资调配,仅用六个小时就将所需的弹药和药品准备完毕,交由运输队和游击队护送到第7军的驻地,确保了部队的作战需求。

四、后勤革新:提升保障的持续能力

夏晚晴深知,抗日斗争是一场持久战,后勤保障不能只满足于当下的需求,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提升持续保障能力。她在统筹物资筹集和运输的同时,对五省的后勤系统进行了一系列革新,优化后勤管理流程,提升后勤保障效率。

(一)建立物资储备体系

夏晚晴在五省的武汉、南京、南昌、合肥、郑州等核心城市,建立了五个大型战略物资储备库,储备粮食二百万石、药品一百五十万盒、棉衣三十万套、武器原料一万吨、医疗设备两千套,作为前线物资供应的战略储备。同时,她还建立了物资储备预警机制,定期对物资储备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当某种物资的储备量低于预警线时,立刻启动募捐和采购程序,确保物资储备充足。

(二)优化后勤运输网络

夏晚晴对五省的铁路、公路、水路运输网络进行了优化,开辟了多条“前线快速运输通道”,缩短物资运输时间。她还组织人员对运输线路进行维护和修复,确保道路畅通;对运输车辆和船只进行定期检修和保养,提升运输工具的可靠性。

(三)加强后勤人才培养

夏晚晴在武汉设立了“后勤管理学院”,面向五省的青年学生和后勤系统的工作人员,开展后勤管理、物资运输、仓储管理、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培训,培养专业的后勤人才。截至1932年8月,后勤管理学院共培养了两千余名专业后勤人才,充实到前线的仓储中心、运输队、战地医院等单位,提升了后勤保障的专业化水平。

(四)推进军民融合后勤

夏晚晴推行“军民融合”的后勤模式,鼓励五省的企业参与后勤物资的生产和供应,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保障物资的稳定供应。同时,她还组织百姓参与物资的运输和装卸,为百姓提供一定的报酬,既解决了后勤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又增加了百姓的收入,实现了军民互利共赢。

五、前线回响:后勤保障的战役赋能

夏晚晴统筹的后勤保障工作,为第一集团军的抗日斗争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前线将士们纷纷表示,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他们打仗更有底气了。

在华北前线的第7军驻地,士兵们穿着崭新的棉衣,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手中握着充足的弹药,士气高昂。“以前打仗,我们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冬天还穿着单薄的军装,弹药也不够用。现在好了,夏总长为我们筹集了充足的粮食、棉衣和弹药,我们再也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了!”一名士兵激动地说,“我们一定要好好打仗,多杀鬼子,报答夏总长和全国人民的支持!”

在白若曦的战地医院,充足的药品和医疗设备让医护人员们如虎添翼。“以前,我们因为药品短缺,很多伤员的伤口无法得到有效治疗,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痛苦地死去。现在,夏总长为我们采购了大量的药品和先进的医疗设备,我们能够为伤员提供更好的治疗,挽救更多的生命了!”白若曦感动地说。

陈雪梅的兵工厂也因为充足的武器原料,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有了夏总长采购的钨钢、硫磺、硝石等原料,我们的兵工厂能够开足马力生产,为前线将士提供更多、更先进的武器弹药了!”陈雪梅说。

马小丑在视察前线时,看到将士们精神饱满、物资充足,心中满是欣慰。“晚晴,你为前线将士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功不可没!”马小丑握着夏晚晴的手说,“有了这样充足的物资供应,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抗日持久战,将日军赶出中国!”

夏晚晴谦逊地说:“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后勤保障是抗日斗争胜利的重要基础,我会继续努力,为前线将士提供更充足、更优质的物资支持,让他们能够安心打仗,早日收复失地!”

六、暗流涌动:后勤战线的隐形战场

尽管夏晚晴的后勤保障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但她深知,后勤战线也是一场隐形的战场,充满了各种风险和挑战。日军并没有放弃破坏第一集团军的后勤补给线,他们一方面加强了对海上运输通道和陆上运输线路的封锁和袭击,另一方面派遣了大量的特务和汉奸,潜入五省和前线的仓储中心、运输队、募捐点,试图窃取情报、破坏物资、制造混乱。

在一次物资募捐活动中,一名日军特务伪装成爱国商人,捐赠了一批被污染的粮食,企图让前线将士食用后中毒。幸好仓储中心的管理人员在检查物资时发现了粮食有异味,及时进行了检测,才避免了一场灾难。

在另一次运输中,一名汉奸混入了运输队,试图在运输途中破坏车辆,导致物资无法送达前线。负责护送的游击队队员在途中发现了这名汉奸的异常行为,及时将其抓获,确保了物资运输安全。

夏晚晴对此高度警惕,她与秦雨薇的情报网密切合作,加强了对募捐点、仓储中心、运输队等关键部位的安保和监控,严厉打击日军特务和汉奸的破坏活动。同时,她还加强了对后勤系统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和审查,确保后勤队伍的纯洁性和可靠性。

“后勤战线的斗争同样残酷,我们不能有丝毫大意。”夏晚晴在后勤系统会议上强调,“日军想要通过破坏我们的后勤补给线,削弱我们的战斗力,我们必须认清他们的阴谋,加强防范,确保后勤补给线的安全和畅通。”

此时,华北前线的局势愈发紧张,日军的兵力集结越来越多,一场更大规模的战役即将打响。夏晚晴知道,她的后勤保障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但她心中充满了信心,因为她有全国人民的支持,有海外华侨的援助,有柳轻眉游击队的守护,有专业高效的后勤团队。

夜色渐深,武汉五省经济总长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着。夏晚晴坐在书桌前,看着最新的物资需求清单和运输报告,眉头微微蹙起。她知道,一场更加艰巨的后勤保障任务即将开始,而她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第一集团军的抗日斗争,筑牢最坚实的后勤防线。

远处的华北前线,日军的炮火已经隐约可闻,一场决定华北命运的大战,正在悄然酝酿。而夏晚晴和她的后勤团队,已经做好了准备,用充足的物资,支撑着前线将士们,迎接这场殊死较量。

喜欢军阀崛起:八美同堂定民国请大家收藏:(m.8kxs.com)军阀崛起:八美同堂定民国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