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太监秘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8章 万历登基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陈公公,卤簿仪仗再核对一遍!丹陛两侧的侍卫,务必按规制站定,半步不得擅离!”奉天殿外,礼官周应秋擦着额角的冷汗,对着匆匆走来的陈矩低声催促,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焦灼。国丧未除,新帝登基,这场大典既要彰显皇家威仪,又不能失了肃穆,稍有差池便是掉脑袋的罪过。

陈矩颔首,目光如炬般扫过排列整齐的仪仗队:金瓜、钺斧、朝天镫依次排开,朱漆木杆上的鎏金装饰在晨光中泛着冷光,映得周围的地面都亮堂了几分;侍卫们身着明甲,手持长枪,身姿挺拔如松,连呼吸都刻意放轻,生怕打乱了这庄严肃穆的氛围。他走到最前排,指尖轻点一名侍卫的甲胄,沉声道:“甲片扣紧,缨穗整理好,莫要失了皇家体面。”说罢,又转向负责礼乐的太监,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乐章顺序再顺一遍,登基大典,容不得半点错漏。”

就在此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冯保身着绣着坐蟒的深色宫袍,在一众小太监的簇拥下走来,腰间玉带束紧,衬得身形愈发挺拔。他目光扫过陈矩布置的现场,微微颔首,语气平淡却带着分量:“做得不错。”随即压低声音,凑近陈矩:“太后娘娘在珠帘后看着,陛下年幼,今日之事,你我需多费心。若出了差错,谁也担待不起。”

陈矩躬身应道:“冯公放心,臣已安排妥当,每一个环节都派了专人盯守。”

辰时三刻,礼乐声准时响起,雄浑的《庆平之章》穿透奉天殿的朱红大门,响彻紫禁城的每一个角落。十岁的皇太子朱翊钧,身着一身略显宽大的衮龙袍,在冯保的搀扶下,一步步踏上丹陛。衮袍上的十二章纹栩栩如生,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在晨光中流转,可那身衣服套在单薄的孩童身上,却显得格外沉重,压得他小小的肩膀微微下沉。

小皇帝的小手紧紧攥着冯保的衣袖,指节泛白,连带着冯保的袍角都被捏出了褶皱。他低着头,看着脚下的白玉台阶,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绣着龙纹的靴底踩在冰凉的石阶上,传来阵阵寒意,让他忍不住打了个寒颤。殿内文武百官垂首恭立,乌压压的一片,衣袂摩擦的窸窣声与礼乐声交织,如同一张无形的网,让他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陛下,莫慌,抬首挺胸。”冯保的声音低沉而平稳,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力量,从耳畔传来。他刻意放慢脚步,配合着小皇帝的节奏,目光警惕地扫过四周。

朱翊钧依言抬起头,目光扫过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侧,首辅高拱虽未到场——昨日遗诏风波后,他便称病告假,实则心有不甘,想以此表达抗议——但次辅张居正、李春芳等人皆躬身侍立,目光肃穆。张居正身着藏青色官袍,神色平静,眼神中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李春芳则面露忧色,时不时瞟向小皇帝,显然是担心大典出岔子。而最让他不安的,是殿内那道若有似无的目光——珠帘之后,母亲李太后正静静看着他,眼神里满是期许与担忧,仿佛在说:“皇儿,你要撑住。”

终于,他走到了奉天殿正中的龙椅前。那把由金丝楠木打造的龙椅,高约丈余,扶手雕刻着栩栩如生的五爪金龙,椅背上的龙纹张牙舞爪,仿佛要从木头上跃下来,择人而噬。朱翊钧仰头看着,只觉得那龙椅高不可攀,一股无形的压力扑面而来,让他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小手紧紧抓住了冯保的衣角。

“陛下,该升座了。”冯保轻轻扶着他的后背,将他引向龙椅。与惯例不同,他并未如其他太监般侍立于丹陛之下,而是径直走到龙椅一侧,转过身,面向群臣,身形笔挺如松,如同一尊守护神。

这一举动,瞬间在群臣中引起一阵骚动。

“冯保怎敢立于御座之侧?”站在前列的高拱旧部、都御史王廷相眉头紧锁,低声对身旁的吏部尚书杨博道,语气中满是愤怒。

杨博连忙拉了拉他的衣袖,示意他噤声:“王大人,稍安勿躁。此刻正是敏感时刻,冯保手握遗诏,又深得太后信任,贸然出头,恐引火烧身。”

“祖制规定,内臣只能在丹陛之下侍立,这是公然逾矩!”王廷相依旧愤愤不平,声音虽低,却还是被周围的几位官员听到。

窃窃私语如同潮水般在殿内蔓延,几位高拱的旧部面露怒色,嘴唇翕动,似乎想站出来反驳,却被身旁的同僚悄悄拉住。隆庆遗诏的风波刚过,冯保身为顾命内臣,手握东厂与司礼监大权,此刻正是权势最盛之时。在这新旧交替、权力未明的敏感时刻,无人敢贸然出头,以免落得个“违抗先帝遗命”的罪名。

冯保仿佛没听到那些窃窃私语,他目光如鹰隼般缓缓扫过殿内每一个臣工的脸庞。当他的目光落在王廷相身上时,眼神骤然变冷,如同冰刃般刺了过去。王廷相心中一凛,下意识地低下头,再也不敢有丝毫异动。冯保的威压,如同无形的气场,笼罩着整个奉天殿,让原本嘈杂的窃窃私语渐渐平息。

殿外,陈矩如同精密的机括,无声地协调着大典的每一个环节。礼乐声突然卡顿了一瞬,原来是一名乐师过于紧张,手指按错了琴弦。陈矩立刻抬手示意,乐师们心领神会,迅速调整节奏,确保乐章流畅衔接。一名侍卫因站立过久,身体微微晃动,陈矩快步上前,眼神一凛,那侍卫立刻挺直腰背,额头上渗出冷汗,再也不敢懈怠。

他的身影穿梭在忙碌的太监与侍卫之间,时而低声吩咐,时而亲自上手调整,沉稳而高效。阳光透过奉天殿的格窗,洒在他身上,将那身青色宫袍染成金色,却丝毫未动摇他专注的神情。他知道,这场大典不仅关乎皇家体面,更关乎新朝的稳定,容不得半点差错。

龙椅上的小皇帝,被繁复的礼仪和满殿陌生的目光弄得有些不知所措。他小手紧紧抓着扶手,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身体微微僵硬,连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当礼官唱赞“百官跪拜”时,看着下方黑压压跪倒一片的群臣,他们的头颅低伏在地,口中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那声音如同山呼海啸,震得他耳膜发疼。他竟忘了该说“平身”,只是呆呆地坐着,眼神里满是茫然。

珠帘之后,李太后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她下意识地攥紧了手中的丝帕,指尖泛白,想要出声提醒,却又硬生生忍住——她知道,此刻她不能失态,否则只会让群臣更加轻视幼主。身旁的心腹女官张嬷嬷轻声安慰:“娘娘莫急,陈公公会有办法的。”

就在这尴尬的间隙,陈矩趁着整理御案上玉玺的机会,悄无声息地走到龙椅旁。他弯腰时,飞快地将一小块裹着银纸的蜜饯塞进皇帝手中,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轻声道:“陛下莫慌,照老奴之前教您的做便是。有老奴在,一切无虞。”

那蜜饯是小皇帝平日里最爱的桂花味,掌心传来的甜意和熟悉的声音,如同定心丸一般,让朱翊钧紧绷的身体稍稍放松了些。他偷偷将蜜饯含入口中,甜意在舌尖化开,驱散了些许恐惧。他定了定神,在礼官再次唱赞时,终于颤抖着说出:“众……众卿平身。”

声音虽小,却清晰地传遍大殿。群臣起身,动作整齐划一,没有人敢嘲笑这位年幼的新帝。但仍有几位高拱旧部,眼神中带着一丝轻蔑,显然并未将这位小皇帝放在眼里。

李太后看到这一幕,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松开了攥紧的丝帕。她看着陈矩不动声色地退回到殿外,又看向御座旁的冯保,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她轻轻对张嬷嬷道:“冯保能镇得住场面,陈矩心细,照料皇上周到。此二人,忠诚可靠,皇上年幼,朝中大事,或可托付。”

张嬷嬷躬身应道:“娘娘英明。冯公公与陈公公皆是先帝顾命之臣,又深得陛下信任,有他们辅佐,定能保大明江山安稳。”

李太后微微颔首,目光重新投向殿内。她知道,隆庆帝驾崩,留下十岁的幼子,朝堂之上暗流涌动,高拱虽告假,但其党羽遍布朝野,绝非善类。冯保与陈矩,一个主外震慑群臣,一个主内照料皇上,正是她此刻最需要的助力。她心中已然有了盘算,待登基大典结束,便要借冯保之力,彻底打压高拱势力,确保幼主能顺利掌控朝政。

登基大典的流程冗长而繁琐:祭天、告地、宣读即位诏书、接受百官朝贺……每一个环节,冯保都在御座旁轻声提醒。“陛下,该举杯了。”“陛下,目光要平视群臣。”他的声音不大,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响起,引导着小皇帝完成各项礼仪。

当宣读即位诏书时,小皇帝按照冯保的嘱咐,努力挺直腰背,眼神平视前方。诏书内容冗长,全是晦涩的文辞,他虽听不懂,但也知道这是关乎自己成为皇帝的重要时刻,便一直强撑着精神。张居正站在群臣前列,看着小皇帝的模样,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这位幼主虽年幼,却已有了几分帝王的模样。

而那些中立派的官员,见冯保如此得太后信任,又能如此熟练地引导新帝,心中已然开始重新权衡利弊,暗暗倾向于依附冯保与张居正的阵营。

终于,当最后一道礼乐声落下,礼官高声唱赞“登基大典毕”时,奉天殿内再次响起山呼海啸般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朱翊钧坐在龙椅上,看着下方跪拜的群臣,感受着那份至高无上的权力,心中既有茫然,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他偷偷看了一眼珠帘之后的母亲,李太后对着他微微点头,眼神里满是鼓励。

冗长的登基大典终于结束。退朝后,小皇帝被冯保和陈矩簇拥着,前往文华殿东暖阁休息。一路之上,他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刚到暖阁,便趴在榻上沉沉睡去,连衮袍都未来得及脱下,小小的眉头依旧微微蹙着。

冯保与陈矩作为顾命内臣,在此值守。烛光摇曳,映照着孩童皇帝稚嫩却已承载江山重量的睡颜,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投下淡淡的阴影,嘴角还残留着一丝蜜饯的甜意。

冯保负手立于榻前,凝视片刻,轻轻吐出一口气,低声道:“从今日起,这大明的万里江山,十岁的幼主,可就系于你我二人之手了。”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

陈矩没有接话。他只是默默上前,仔细地将小皇帝蹬开一角的明黄锦被重新掖好,动作轻柔,生怕惊扰了孩子的安眠。他的目光落在小皇帝稚嫩的脸庞上,眼中满是复杂——

他的沉默,与冯保的慨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群臣散去后,张居正并未立刻回府,而是绕道前往李太后的慈宁宫。他要向太后禀报大典的情况,同时进一步巩固与太后、冯保的同盟。而那些高拱的旧部,则聚集在王廷相的府邸,商议着如何反击冯保,夺回话语权。

《大明太监秘史》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8k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8k小说!

喜欢大明太监秘史请大家收藏:(m.8kxs.com)大明太监秘史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