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实验特区?”
这几个字从朱棣的口中念出,带着一股琢磨的意味。
他脑海里浮现出周墨之前描述的那个已经工业化的大明,那一定是一个灿烂的全新时代。
“没错。”周墨的手指在屏幕上高亮显示的北九州地区点了点,那片区域的地图精度极高,甚至能看清山川河流的走向。
他开始详细解释自己的构想。
“陛下,您可将其理解为一块法外之地,但这个法,是我大明朝堂的法,是那些文官口中的祖宗之法。”
周墨用最简单的方式来阐述,“在这片特区里,您可以推行一切您想推行的新政,实验一切您想实验的新物,而不必经过朝堂上那些繁琐的奏对和争论。”
“成了,经验就拿回大明本土推广;败了,代价也由那片土地承担。”
朱棣的眼睛慢慢睁大,他听懂了。
这不就是一块由他全权掌控,无需向任何人解释,可以任意施为的绝对领域吗!
“之所以选择此地,”周墨继续引导着皇帝的思路,“是经过科学考量的。”
“第一,它靠近大明本土,从山东、江南一带,乘船数日便可抵达,便于人员和物资运输。”
“第二,也是最关键的,此地本身就拥有储量可观的煤炭资源,也就是筑前煤田。”
周墨加重了语气,“煤与铁,是工业化的基石。将工业基地建在能源产地旁边,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
朱棣缓缓点头,这个道理他懂,就像把军器监设在铁矿和木料产地附近一样。
周墨继续道,抛出了第一个重磅项目。
“我建议,在此地建立的第一个项目,便是火器局东瀛分局!”
“我们可以利用倭国本地丰富的铜矿和硫磺,就地取材,大规模量产我大明现役的各式火铳、火炮。”
“如此一来,驻军的武器损耗和弹药补给,便可实现自给自足,无需再从本土长途海运,大大减轻了后勤压力。”
“但这,只是其一。”周墨话锋一转,声音压低了几分,“更重要的,是实验二字!”
“我们可以在这个分局里,毫无顾忌地秘密试验那些威力更大、射程更远,但技术尚不成熟、存在一定风险的新式火器!”
他特意加重了“风险”两个字。
“陛下可还记得之前的锅炉爆炸?”
提起此事,朱棣的面色沉了下去。
他记得那个姓王的工匠,是大明最顶尖的匠人之一,平日里爱惜自己的手艺胜过性命,结果却在那场意外中尸骨无存。
他记得那工匠的老母亲跪在宫门外哭得撕心裂肺的场景,也记得京城里那些“妖物现世,天降不祥”的流言。
他渴望新技术的强大力量,却也确实忌惮其不可控的破坏力。
“新技术的研发,总是伴随着未知的危险。”
周墨继续说道,“如果这些试验放在京城,一旦发生意外,损失的不仅是宝贵的工匠,更可能动摇京城安稳,让朝野上下人心惶惶,给那些反对者递上攻击您的刀子。”
“但若放在这海外的实验区……”
周墨的嘴角勾起一抹弧度。
“即便试验失败,发生了再大的爆炸,甚至把整个工坊炸上天,那也只是在倭国的土地上。所有风险,都将由这座岛屿来承担,不会波及大明本土分毫!”
“死的,是倭国的奴工;毁的,是倭国的土地。而我们得到的,是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朱棣猛地一拍大腿,妙!极妙!
他怎么就没想到!
这个提议,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
他可以放开手脚,去追求那些更强大、更恐怖的武器,而所有的代价和风险,都被一道海峡完美地隔绝在外。
这就像是给了他一个可以无限次犯错,而无需承担后果的机会!
军事专家见状,立刻补充道,“以此类推。我建议,在北九州建立皇家东瀛造船厂。”
“倭国多山,森林茂密,拥有大量适合造船的优质木材。我们可以融合后世的一些先进船型设计,在此地建造更坚固、更快速的新式战舰。”
“甚至,可以尝试建造陛下您心心念念的铁甲船!”
“未来的大明水师,一部分在本土建造,另一部分则可以在此地建造、下水、训练。”
“形成两个造船中心,互为犄角,相辅相成,共同撑起陛下的铁甲舰队之梦!”
地质专家也紧跟着说,“我建议,建立冶金技术工坊。”
“我们可以大胆地在此地试验各种改进型的高炉,尝试新的炼铁、炼钢方法。比如用煤炭代替木炭炼钢,比如陛下之前提过的转炉炼钢技术。”
“这些技术在京城附近试验,产生的浓烟和废水会是个大问题,但在倭国,则无此顾虑。”
“我们的目标,是在这里,用最快的速度,摸索出能够稳定、大规模生产优质钢材的技术。为我们下一步制造真正的蒸汽机,打下最坚实的材料基础!”
火器局分局!皇家造船厂!冶金工坊!
一个接一个的宏伟蓝图,在朱棣的脑海中展开。
他越听,眼睛越亮,心中的激动几乎要抑制不住。
他再也坐不住了,激动地在巨大的电子屏幕前来回踱步,嘴里不停地念叨着。
“兵工厂、造船厂、试验场……”
他猛地停住脚步,转身看着众人,“将倭国,变为朕的兵工厂,变为朕的造船厂,变为朕的试验场!所有风险,都由他们承担!所有成果,都归我大明所有!”
这不再是简单的征服,这是在用一个国家,为另一个国家的崛起,充当垫脚石和实验品!
“进可攻,退可守!成了,则大明国力倍增;即便有差池,亦伤不及我大明根本!此乃万世不拔之基,老成谋国之言啊!”
朱棣连声赞叹,几乎要为这个天才般的构想拍案叫绝。
激动过后,朱棣的思维回归冷静,再完美的计划,也需要面对现实的考验。
“计划虽好,但依旧有两个问题。”
他的目光,变得严肃。
“其一,长久之计,如何治理?总不能一直靠十几万大军镇压。”
“军费开支,终究是个无底洞。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最稳固的统治,朕已有一些想法,请各位说说你们的想法。”
“其二,后勤补给!大军远征,粮草是命脉。”
“尤其是初期的几十万大军,人吃马嚼,消耗巨大,我大明海船虽大,但跨海运输,风险重重,如何能确保这条生命线的绝对通畅?”
这两个问题,直指海外殖民最核心的统治成本和后勤保障。
如果解决不好,再宏伟的蓝图,也只是空中楼阁。
面对朱棣的提问,方文中操作电脑。
屏幕上的地图,切换成了一幅全新的画面。
上面不再是矿产和工业区,而是被划分成一个个区块的行政区划,以及一条条用不同颜色标注的、连接着大明本土和倭国各地的交通线。
方文中清了清嗓子,扶了一下眼镜。
“陛下,您所虑极是。关于治理与后勤,我们的方案,其实是同一套逻辑,总结起来,便是八个字。”
他顿了顿,一字一句,声音清晰而冷静。
“分而治之,以战养战!”
喜欢祖宗们,时代变了请大家收藏:(m.8kxs.com)祖宗们,时代变了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