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明日方舟之燎原星火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3章 红色的经济冲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整合运动根据地的“红票子”,如同其鲜明的颜色一样,其影响力开始悄无声息却又坚定地向外扩散,最初像涓涓细流,最终汇成了冲击乌萨斯旧有经济堤坝的汹涌暗潮。

起初,变化是细微的。那些胆大、经常与根据地边缘村庄进行“以物易物”的行商和小股流民团体发现,在根据地内部,一种红色的、被称为“团结币”的纸片,比他们携带的、印着乌萨斯皇帝头像的“切尔文”要管用得多。

在根据地的“公社供销社”里:

用切尔文?抱歉,不直接收。得先去指定的兑换点,按照根据地的官方牌价换成“红票子”。

而用红票子?看中的农具、质地均匀的布匹、甚至是一些罕见的药品(由阿丽娜监管,限量供应),可以直接带走。

更关键的是,这些行商敏锐地察觉到,根据地工坊出产的铁器、工具,其质量远超乌萨斯帝国配发给偏远地区的劣质品,甚至比一些城市工坊的出品还要精良。

而根据地为了换取急需的、自身无法生产的特殊物资(如某些种类的矿石、大型牲畜、书籍),愿意用这些硬通货——工坊产品——来支付,但优先且优惠地接受“红票子”结算。

于是,一个循环开始形成:

1. 行商设法弄到根据地需要的物资。

2. 他们不再要求支付切尔文,而是要求支付“红票子”。

3. 为了获得红票子,他们要么接受用切尔文低价兑换(因为根据地官方兑换点牌价稳定,但黑市上为了获取红票子,人们愿意用更多切尔文来换),要么就想办法弄来更多根据地需要的物资来直接换取红票子。

4. 他们再用红票子购买工坊产品,运到乌萨斯其他地区高价出售,赚取巨额利润。

红票子,因为其背后坚实的物资保障(工坊产品、粮食)和稳定的币值,开始成为一种在边境地区比切尔文更受欢迎的“硬通货”。

很快,这种趋势如同瘟疫般在边境的平民和低层小贵族中蔓延开来。

一个边境村庄的农民,偷偷藏起一些粮食或皮毛,他面临两个选择:卖给帝国的税务官,换取正在飞速贬值的切尔文(帝国为了应对战争,正在超发货币);或者,冒险卖给行商,换取虽然“非法”但能实实在在从根据地供销社换到优质盐、布和铁器的“红票子”。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后者。

人们开始囤积价值相对稳定的“红票子”,而急于将手中不断缩水的切尔文花出去。在边境的黑市上,出现了明显的货币替代现象。商人们更乐意接受红票子,对切尔文则百般挑剔,甚至压价。

恐慌像野火一样蔓延。“连那些泥腿子都不要切尔文了!”消息传到一些边境小镇,持有少量切尔文储蓄的市民和小商人开始感到恐慌,他们涌入当地的帝国银行或信贷机构,要求将纸币兑换成金币——这是典型的挤兑前兆。小镇的金融秩序开始摇摇欲坠。

边境的经济混乱报告,终于被摆上了乌萨斯帝国某位财政官员的案头。

“一种红色的纸片?整合运动那群感染者和贱民发行的?”

官员的咆哮声在办公室里回荡,

“它怎么可能冲击帝国的切尔文?!这简直是荒谬!”

然而,随着更详细的报告呈上,他的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

报告指出:

1. 信用锚定不同:切尔文的信用,建立在帝国虚无缥缈的征税权和军事强权上,而帝国正在滥用这种信用。红票子的信用,却直接锚定于整合运动控制的、实实在在的工坊产品、粮食和矿产资源。在乱世,后者显然更值得信赖。

2. 流通领域优势:在帝国控制力薄弱的边境,整合运动通过“供销社”体系,为红票子构建了一个封闭而高效的内部流通循环,切尔文被彻底排除在外。

3. 民心向背:帝国残酷的压榨与整合运动相对公平的交易形成了鲜明对比。平民们用脚投票,自发地倾向于使用能给他们带来实际好处的“红票子”。

帝国可以轻易宣布“红票子”为非法,派兵剿灭使用它的人。但他们无法剿灭人心,也无法凭空变出比根据地工坊更优质的铁器和布匹来重建切尔文的信誉。

“他们……他们这是在窃取帝国的金融权!”

官员颓然坐下,他意识到,整合运动的威胁,远不止于军事。这种红色的钞票,像一根无形的毒刺,正扎入帝国肌体最脆弱的部分——其经济根基——并开始注入瓦解的毒素。

而在根据地的核心,云凌听着晓歌关于边境货币流通情况的汇报,嘴角露出一丝复杂的笑意。

“看来,我们的‘红票子’,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厉害。”

他轻声说,

“这不仅仅是一场经济战,更是一场人心向背的战争。”

乌萨斯帝国庞大的战争机器或许还能碾压一切,但它那建立在沙土之上的货币体系,已经在“红票子”这抹顽强红色的冲击下,发出了不堪重负的呻吟。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残酷的战争,已经悄然打响。

喜欢明日方舟之燎原星火请大家收藏:(m.8kxs.com)明日方舟之燎原星火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