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确诊绝症后,我成了旅行区顶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4章 纪律片宣传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趁着马赫迪医生去查看伤员情况的间隙,林墨私下找到卡里姆先生,在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低声问道:“卡里姆先生,恕我直言,庇护所目前的物资储备,还能支撑多久?”

卡里姆先生看着林墨,似乎有些意外于他的直接,但随即化为一声苦笑。

他并没有隐瞒:“林先生是明白人。我也不瞒您,我们收容的人越来越多,外面的补给线时断时续……现有的粮食和药品,最多……再坚持一周。一周之后,如果还没有新的援助进来,这里……”他没有说下去,但沉重的叹息已经说明了一切。

林墨沉默了。他一路见证了这个国家的创伤,也深知国际援助的迟缓与不确定性。

“希望之锚”已经是难得的有组织庇护所,若这里也陷入困境,后果不堪设想。

他思索了片刻,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卡里姆先生:“庇护所里,能提供稳定的网络连接吗?哪怕是低速的?”

卡里姆先生闻言,眼中骤然爆发出明亮的光彩!

他显然知道林墨的身份和影响力。“有!我们有一个房间,配备了卫星通讯设备,虽然带宽有限,但能与外界保持联系!”

他的语气带着激动,“只可惜……我们的声音太小了,发出的求救信息如同石沉大海,引不起国家层面,甚至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

“把那个房间借给我。”林墨斩钉截铁地说,“我来试试。”

在卡里姆先生亲自引领下,林墨来到了那个被称为“通讯室”的小房间。

里面设备确实简陋,一台老旧的电脑连接着卫星接收器,网速慢得可怜。但这足够了。

林墨坐在电脑前,深吸一口气。

他将自己来到阿富汗后的所见所闻——从边境遭遇伏击的惊魂,到弹坑中的煎熬;从“灰鸽”民宿的灰色交易与深夜救赎,到马赫迪诊所的坚守与奇迹手术;从地下避难所的绝望与挣扎,再到“希望之锚”这最后的堡垒所面临的物资危机……

所有拍摄到的、未曾完全发布的珍贵素材,结合他深沉的、充满力量的旁白解说,开始进行精心的剪辑。

他避开了过于血腥的直接画面,而是侧重于人物的眼神、废墟的静默、生命的顽强与挣扎。

他突出了马赫迪医生的疲惫与坚定,突出了巴希尔在利益之外的良知,突出了卡里姆先生面临的困境,更突出了那些普通平民,尤其是妇女儿童眼中的恐惧与期盼。

他将这段长达二十多分钟、命名为《喀布尔的沉默尖叫:战火中的生命、坚守与绝望》的纪录片,连同详细的文字说明和多语言字幕,通过这条微弱但珍贵的网络连接,上传到了他在全球各大平台的账号。

他在文案中,不仅描述了现状,更直接附上了“希望之锚”经过加密的、可用于接受国际正规援助机构联系的渠道信息,并发出了紧急呼吁。

做完这一切,外面的天色已经完全黑透。

林墨靠在椅子上,感到一阵深入骨髓的疲惫。他能做的已经做了。

这条微弱的信息,能否穿透互联网的喧嚣,能否触动世界另一端人们的心弦,能否为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带来实质性的帮助,一切都是未知数。

他走出通讯室,看到卡里姆先生依旧等在外面,眼神中充满了期盼。

“信息发出去了。”林墨说道。

。。。。。。。。。。。。。。。。。。。。

深夜,26岁的白领李薇结束了一天疲惫的工作,蜷缩在沙发里,习惯性地刷着手机。

她是林墨直播间的老观众,从印度种姓斗争就开始关注,林墨进入阿富汗后,她的心就一直悬着。

昨天林墨突然断播,更是让她担忧不已。

突然,她关注的平台推送了一条更新——来自林墨,标题是《喀布尔的沉默尖叫:战火中的生命、坚守与绝望》。她立刻点了进去。

视频开始于摇晃的镜头和剧烈的喘息声,那是边境遇袭的第一视角。

紧接着,画面切换到昏暗诊所里马赫迪医生专注缝合伤口时,额角滚落的汗珠;是那位新娘苍白脸上,与洁白衣裙形成残酷对比的鲜血;是地下避难所里,小男孩抽搐时,他母亲绝望的眼神;是“希望之锚”院子里,孩子们在废墟背景下,依然认真朗读课本的稚嫩声音……林墨的旁白低沉而克制,没有过多的煽情,只是平静地陈述着事实,却比任何呐喊都更有力量。

李薇看着看着,泪水不知不觉模糊了视线。

她见过都市的繁华,也抱怨过生活的压力,但视频里展现的,是另一个维度的世界——生命在炮火下如此脆弱,却又如此坚韧。

马赫迪医生的坚守,巴希尔矛盾中的良知,卡里姆先生眉宇间的忧色,还有那些无名伤者的痛苦与沉默……这一切都像重锤,狠狠敲击着她的心灵。

她下意识地捂住了嘴,不让自己哭出声,手指却不由自主地将视频转发到了所有她能想到的群聊和朋友圈,配文只有两个字:“看看。”

喜欢确诊绝症后,我成了旅行区顶流请大家收藏:(m.8kxs.com)确诊绝症后,我成了旅行区顶流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