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以北五十里,沱水与长江交汇处的天回镇,旌旗蔽日,甲胃鲜明。大汉汉中王、领益州牧刘备,身着王服,却未端坐于华盖之下,而是如同寻常老卒般,不顾春寒料峭,亲自站立在码头最前方的高台上,极目远眺着烟波浩渺的江面。他的身姿依旧挺拔,但那紧抿的嘴唇,微微颤抖的负在身后的手,以及眼中那混合着极度期盼与一丝近乡情怯般惶恐的光芒,无不暴露了他内心汹涌澎湃的情感。
诸葛亮静立在他身侧半步之后,羽扇轻摇,看似平静,但那比平日稍快的扇动频率,以及不时望向江面的目光,也显露出他内心的不平静。关羽归来,对蜀汉而言,意义远超一位名将的回归,这是精神的凝聚,是正统的彰显,更是对主公刘备莫大的慰藉。
在刘备身后,文武百官分列两旁。文臣以诸葛亮为首,武将以严颜为首。而在武将队列的最前方,两名年轻将领格外引人注目。
一人面色微黑,豹头环眼,身材魁梧雄壮,活脱脱便是当年燕人张翼德的翻版,正是张飞之子,翊军将军张苞。他紧握着丈八蛇矛(乃其父遗物改造),虎目圆睁,死死盯着江面,胸膛剧烈起伏,仿佛要将那无尽的江水望穿,口中不住喃喃:“二伯父…二伯父就要回来了…”
另一人,则面容儒雅俊朗,与关羽有六七分相似,但眉宇间少了几分父亲的孤傲凌厉,多了几分沉稳与内敛。他便是关羽长子,此前回归后就一直随军历练、驻守边陲,闻讯后日夜兼程赶回的关平。他看似平静,但那双与父亲一般无二的丹凤眼中,翻涌着的是比江水更为汹涌的激动、孺慕与难以言喻的心疼。他记得父亲离去时的英姿勃发,却不知归来时,已是病骨支离。
整个天回镇码头,数万军民,鸦雀无声。只有江风猎猎,旌旗作响,以及那压抑在每个人胸腔里的、沉重的呼吸与心跳声。时间,在这一刻仿佛被无限拉长。
“来了!船队来了!”了望塔上的哨兵,用尽全身力气,发出了嘶哑而激动的呐喊!
这一声,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瞬间点燃了整个码头!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江面。只见浩荡的江流之上,一支庞大的船队,冲破薄雾,缓缓驶来。为首那艘高大的楼船上,“汉寿亭侯关”、“镇南大将军使”的旗帜迎风招展,在蜀地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船队越来越近,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船头甲板上站立的人影。
刘备再也按捺不住,竟不顾王者仪态,快步冲下高台,向水边奔去!诸葛亮急忙示意仪仗跟上,自己亦紧随其后。
楼船缓缓靠岸,抛锚,搭上跳板。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首先出现在跳板口的,是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的黄忠,他率先下船,对着疾步而来的刘备,抱拳躬身,声音洪亮:“江东黄汉升,奉我主陈镇南之命,护送关君侯归国!幸不辱命!”
刘备此刻哪里顾得上礼节,只是匆匆抬手虚扶了一下,目光便死死盯住了船舱出口。
舱帘掀动。
先是一身戎装的周仓迈出,他虎目含泪,侧身让开。随后,丁奉及两名白毦兵,小心翼翼地搀扶着一个身影,缓缓走了出来。
当那个身影完全出现在众人视线中时,时间仿佛凝固了。
依旧是那身标志性的绿袍,只是似乎空荡了许多。依旧是那张不怒自威的面容,只是刻满了风霜与病痛的痕迹,苍白得让人心惊。依旧是那挺拔如松的嵴梁,但需要人搀扶才能稳稳站立。唯有那双丹凤眼,在扫过岸上人群,最终定格在那疾奔而来的熟悉身影上时,骤然迸发出如同年轻时一般炽热、明亮的光芒!
“大哥…!”一声沙哑却蕴含了无尽情感的呼唤,从关羽口中溢出。
“二弟——!”刘备几乎是扑了上来,完全不顾身份,一把紧紧抓住关羽的双臂,泪水如同决堤般汹涌而出,他上下打量着关羽,声音颤抖得不成样子,“云长!我的好二弟!你…你受苦了!瘦了…也…也老了…”千言万语,堵在喉咙,最终化作了最朴实、最心痛的话语。
“大哥…”关羽看着眼前同样鬓角染霜、皱纹深深刻入额头的兄长,看着他为自己流下的热泪,只觉得胸膛中那股支撑了他多年的傲气与坚忍,在这一刻轰然瓦解。他反手紧紧握住刘备的手,虎躯微颤,眼圈瞬间红了,声音哽咽,“大哥…小弟…回来了…”
两位年过半百、搅动天下风云的英雄,就在这沱水之滨,如同最普通的兄弟久别重逢一般,执手相看,泪落沾襟。周围所有的仪仗、百官、军队,在这一刻都成了无声的背景。天地之间,仿佛只剩下这对历经磨难、终于团聚的结义兄弟。
张苞再也忍不住,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如同受伤的幼兽,扑到关羽身前,双膝跪地,抱住关羽的腿,泣不成声:“二伯父!苞儿…苞儿好想您!我爹…我爹他…”他想起惨死的父亲,更是悲从中来,哭得几乎背过气去。
关羽低头看着酷似三弟的张苞,心中如同刀绞,他伸出微微颤抖的手,抚摸着张苞的头,声音沙哑而沉痛:“苞儿…起来。你爹…是顶天立地的好汉!莫要…莫要辱没了他…和你…和你这身筋骨!”
关平此时也快步上前,在关羽面前重重跪下,抬起头,已是泪流满面,他什么也没说,只是重重地磕了三个头,每一个都掷地有声,承载着儿子对父亲所有的思念、担忧与此刻失而复得的狂喜。
关羽看着长子,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与慈爱,点了点头:“平儿…长大了。”
黄忠、周仓、丁奉等人,以及岸上的严颜、诸葛亮等,看着这感人肺腑的一幕,无不动容。就连那些久经沙场、见惯了生死的悍卒,也忍不住偷偷抹去眼角的湿润。
关羽的回归,成为了成都乃至整个益州最盛大的节日。刘备下令,全城张灯结彩,欢庆三日。当日晚,更是在王宫旁的武担山别业,设下最隆重的家宴,为关羽接风洗尘,也为了却多年思念之苦。
宴席之上,再无外人,只有刘备、关羽、诸葛亮、关平、张苞、以及从江东护送而来的黄忠、周仓。就连蜀汉严颜,也因需镇守军营而未列席,可见此宴之私密与亲近。
没有繁琐的礼节,没有虚伪的客套。席间摆满了蜀中的佳肴美酒,但众人的注意力,显然都不在饮食上。
刘备亲自为关羽布菜斟酒,关切地询问他在江东的点点滴滴,从饮食起居到军务征战,事无巨细。关羽也一一回答,提到陈暮的礼遇与信任时,并无讳言,坦然相告,听得刘备感慨不已。
“陈明远,真信人也!”刘备举杯,对着黄忠、周仓方向示意,“若非他深明大义,体恤我兄弟之情,云长归来,不知尚需几何岁月。汉升将军,周将军,一路护送辛苦,备,敬二位,亦敬陈镇南!”说罢,一饮而尽。
黄忠与周仓连忙起身还礼。黄忠慨然道:“汉中王言重了。护送云长兄归国,乃黄某荣幸。我主亦常言,与王上虽各为其主,然敬重王上与关将军之为人,愿永结盟好。”
诸葛亮轻摇羽扇,适时接口道:“陈镇南气度,亮亦深感敬佩。云长将军归来,我两国之间,龃龉尽消。日后携手北向,共讨国贼,匡扶汉室,正当其时。”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未来的合作,既表达了善意,也暗含了蜀汉的战略方向。
关羽闻言,丹凤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但并未多言,只是默默饮了一杯酒。他知道,自己虽然归来,但身处的位置已然不同。他不再是独当一面的客卿,而是蜀汉的臣子,大哥的部属。未来的道路,需要重新适应。
张苞情绪高涨,不断向关羽敬酒,讲述着自己如何苦练武艺,如何在军中崭露头角,发誓要像父亲和二伯父一样,成为顶天立地的大将军,为父亲报仇,为伯父们匡扶汉室的大业效力。他那蓬勃的朝气与毫不掩饰的崇拜,让宴席的气氛活跃了许多。
关平则显得沉静许多,他细心照顾着父亲,为他布菜,留意着他的神色,见他稍有倦意,便低声询问是否需休息。这份沉稳与孝心,让刘备和诸葛亮看在眼里,暗自点头。
酒至半酣,刘备拉着关羽的手,回忆起桃园结义、徐州创业、寄居荆州、赤壁鏖战的往事,时而开怀大笑,时而唏嘘落泪。关羽也沉浸在那段金戈铁马、兄弟同心的岁月里,苍白的脸上泛起些许红晕,眼神明亮。
然而,当刘备提及长坂坡、提及华容道、提及他们共同经历的每一次生死关头时,不可避免地,总会绕不开那个缺失的身影——张飞。
每当此时,热烈的气氛便会瞬间冷却。张苞会低下头,紧紧握住拳头。关羽会沉默,眼中闪过一丝痛楚。刘备则会长叹一声,举起酒杯,涩声道:“来,为了…为了我们那早走的三弟…翼德…”
“为了三叔\/父亲!”关平与张苞同时举杯,声音哽咽。
诸葛亮与黄忠、周仓也默默举杯。宴席之上,弥漫开一股深沉的悲伤与怀念。
这一夜,武担山的灯火亮至很晚。是久别重逢的狂喜,是英雄暮年的感慨,是兄弟情义的深沉,也是面对未来、重担在肩的复杂心绪。
关羽的归来,在蜀汉内部激起的波澜,远不止于一场感人的重逢。
首先是在军方。关羽的威望无人能及,他的回归极大地提振了军队的士气,尤其是那些跟随刘备多年的老兵,更是欢欣鼓舞,仿佛找回了主心骨。然而,也带来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原本在军方地位超然的严颜,如今上面多了一位资历、声望都更高的关羽。而如张苞、关平这样的年轻一代将领,更是唯关羽马首是瞻。军方力量的重新整合与平衡,是刘备和诸葛亮需要谨慎处理的问题。
其次是在政务方面。诸葛亮主导的休养生息、巩固内政的方略,与部分将领(如之前提到的李严)希望趁势积极进取的诉求,本就存在矛盾。关羽的归来,虽然短期内因其病体需要调养,不会直接介入具体政务,但他本身代表着一种强大的主战派符号。他的态度,无疑会影响蜀汉未来的战略走向。诸葛亮需要花费更多的心力,来协调内部的不同声音。
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关君侯的归来更像是一个传奇故事的圆满结局,他们不管高层政治的波澜,只为王上能与兄弟团聚而感到高兴,也为蜀汉有了这样一位威名赫赫的大将军守护而感到安心。
盛宴过后,回归现实。关羽的身体状况,确实不容乐观。刘备将成都环境最好、最安静的一处皇家园林——浣花溪草堂,辟为关羽的静养之所,派了最好的御医随侍左右,命令任何人不得轻易打扰。
关羽也深知自己身体情况,安心在草堂调养。每日里,或与前来探视的刘备闲话家常,或指导关平、张苞武艺兵法,或独自抚摩那柄陪伴他半生的青龙偃月刀,静看庭前花开花落。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曹魏的细作并未停止活动。很快,成都坊间开始流传起一些新的、经过“加工”的流言。有的说,关羽在江东其实备受猜忌和监视,陈暮表面仁义,实则暗中下毒,才致使关羽病重,不得不放归。有的则说,关羽归来,并非真心依附刘备,而是身负江东密谋,意图搅乱蜀中……
这些流言恶毒而隐蔽,试图在蜀汉君臣、军民心中,种下猜疑的种子。
刘备对此勃然大怒,下令严查流言来源,一旦发现,立斩不赦。诸葛亮则更加冷静,他一方面加强内部管控,另一方面,则通过隐秘渠道,将这些流言的大致内容,透露给了尚在成都盘桓、准备返程的黄忠。
诸葛亮对黄忠言道:“此必曹魏离间之计,欲坏我两国之谊。请汉升将军归国后,务必向陈镇南陈明此情,非我蜀中之意。望两家勿中奸计,信义如初。”
黄忠慨然应允。
当黄忠、丁奉等人准备辞行返江东时,刘备给予了极高的礼遇和丰厚的回赠。关羽虽不能亲送,也托关平带来了亲笔信和礼物,感谢陈暮的成全与黄忠一路的护送。
站在成都城外,黄忠回望这座笼罩在春日暖阳下的城池,心中感慨万千。青龙归海,固然是圆满。但这天下的大江大河,却从未停止奔流,暗礁与漩涡,依旧潜藏在水面之下。他将带着蜀汉的友谊与警惕,也带着对未来的思虑,返回江东,向那位敢于放虎归山的雄主,复命。
喜欢魏砥请大家收藏:(m.8kxs.com)魏砥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