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众人拾柴火焰高
复工后的第一次生产例会,气氛比往年任何一次都要热烈,也更要凝重。马清波厂长通报了上级下达的、比去年增加了三成的生产任务指标后,会议室里响起了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任务之重,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
这不是要咱们的命吗?制瓶车间老主任周师傅第一个拍着桌子站起来,他额头上深深的皱纹因为激动而显得更加明显,马厂长,王厂长,咱们车间那几台老爷机,能维持现在的产量就不错了,再加三成?除非把咱们都变成三头六臂!
平板玻璃车间主任也愁眉苦脸地补充:新生产线是快,可培养一个熟练工得要半年!现在任务压下来,新手顶不上,熟练工累死也完不成啊!再说了,这新设备金贵得很,要是为了赶工把设备搞坏了,那损失可就大了。
供销科长老孙紧接着发言:原料供应也是个问题。按照这个任务量,咱们年前储备的原料最多撑一个月。现在各地都在搞建设,原料紧俏得很,临时要加大采购量,恐怕......
设备科的李科长也面露难色:维修班的人手本来就不够,这要是设备全负荷运转,维修保养根本跟不上。万一哪台关键设备趴窝了,整个生产线都得停摆。
问题一个个被摆上台面,原料供应、设备维护、人力紧张、质量管控……仿佛一道道枷锁,束缚着产能的提升。会议室里的气氛越来越沉重,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忧虑。
王超一直安静地听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等到大家把主要的困难和担忧都说得差不多了,他才清了清嗓子,开口问道:各位老师傅,各位主任,大家提的这些问题都很实际,也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但我想问一句,这些问题,是只有我们坐在这个会议室里的人看得见,还是车间里每一个操作的工人都能感受到?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看到有的人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便继续说道:我们总是在想办法好生产,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要求工人们严格执行。但有没有想过,让真正操作机器、熟悉每一个环节的工人们,自己来想想办法?他们才是最了解生产实际情况的人。
王厂长的意思是……?老张头若有所思地问,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
我的意思是,把问题交给群众!王超的声音提高了些,带着一种笃定,我们光在这里开会,能想出的办法有限。为什么不把任务指标、实际困难,原原本本地告诉全厂职工?发动大家一起来找问题、提建议、想办法?咱们工人最有智慧,也最了解自己手里的活儿!要知道,众人拾柴火焰高啊!
这个提议让会议室里的人都愣住了。把生产任务和困难向全体工人交底?这在那个年代,是一种非常大胆的管理思路。有人窃窃私语,有人皱眉思索,也有人眼睛渐渐亮了起来。
马厂长沉吟片刻,猛地一拍桌子:好!王超同志这个主意好!咱们就搞一个诸葛亮会!不,是搞全厂的诸葛亮大会!让大家都来出谋划策!
说干就干。第二天,全厂职工大会在厂区广场召开。没有遮遮掩掩,马厂长和王超直接将繁重的生产任务、厂里面临的诸多困难,一五一十地向全体工人做了交底。
当听到要增产三成时,台下顿时响起一片哗然。
三成?这不是要累死人吗?包装车间的赵大姐忍不住惊呼。
原料都不够,拿什么增产?供销科的小刘直摇头。
就那几台破机器,能行吗?制瓶车间的老吴嘟囔着。
就在议论声越来越大时,老张头突然从人群中站起来,扯着嗓子喊道:都嚷嚷什么?厂子好了,咱们才能好!任务重怎么了?大家一起想办法!去年咱们厂差点倒闭,是大家一起努力才挺过来的。现在任务重,咱们更不能怂!
他这一嗓子,把大家都喊安静了。这时,小李也站起来说:张师傅说得对!咱们不能光指望领导想办法,咱们自己也得动脑筋!
工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渐渐安静下来。一种被信任的巨大责任感,以及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强烈认同感在人群中蔓延。
大会之后,以车间、班组为单位的小组讨论热火朝天地开展了起来。工人们的主人翁精神被彻底激发,一条条凝聚着实践智慧的合理化建议,如同雪片般汇集到厂部。
在制瓶车间的讨论会上,老工人陈师傅提出:我发现供料机每次下料都要等三秒,要是能调整一下角度,至少能省下一秒。别小看这一秒钟,一天下来,能多出不少瓶子呢!
这个主意好!他的徒弟小王立即附和,还有模具更换,要是能提前准备好,两个人配合着干,停机时间能缩短一半!
在平板玻璃车间,几个年轻技工围在一起热烈讨论。年轻技工小张兴奋地说:切割下来的边角料都浪费了,我看可以做些小镜子或者玻璃饰品,还能增加收入!
对对对!另一个青工小李接话,我舅舅在工艺品厂,可以请教他们怎么加工!我还有个想法,咱们可以在切割工序上加个辅助定位装置,这样新手也能很快上手,还能减少废品率。
包装车间的讨论更是热烈。赵大姐提议:包装箱的填充物可以用碎纸代替稻草,既轻便又省钱!咱们车间后面那间空房子可以改成临时纸浆加工间。
还有还有,刘大姐补充,装箱时要是两个人配合,一个递盒子一个装箱,效率能提高不少呢!
甚至连食堂的师傅们都参与进来。炊事班长老王找到王超:王厂长,我们可以把开饭时间错开,让工人们轮班吃饭,这样机器就不用停了。还可以把饭菜直接送到车间,虽然我们辛苦点,但是能帮厂里增产啊!
王超和马厂长如获至宝,立即组织技术科和车间骨干对这些建议进行论证和试验。每天下班后,厂部办公室都灯火通明,大家认真研究每一条建议。
制瓶车间率先试行新操作法。第一天,老陈师傅带着徒弟们调整了供料机角度,果然效率提升了百分之十。第二天,他们改进了模具更换流程,产量又提升了百分之五。工人们看到自己的建议真的被采纳,而且还见效了,积极性更高了。
平板玻璃车间更是惊喜连连。小张他们用边角料制作的小镜子,一上市就供不应求。雷师傅带领技术小组,根据工人们反馈的操作手感,进一步完善了退火曲线,有效降低了玻璃的隐形应力,成品率提高了近两个百分点。
包装车间女工们的新方法也立竿见影,不仅包装速度提高了,破损率还下降了。赵大姐高兴地说:这下可好了,咱们女工也能为增产做贡献!
一时间,玻璃厂里掀起了一场技术革新和劳动竞赛的热潮。增产节约提质增效不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成了每个工人自觉的行动。那种被尊重、被信任、能够参与到工厂管理决策中来的感觉,极大地激发了工人们的创造力和劳动热情。
短短半个月后,效果开始显现。制瓶车间的日产量稳步提升了近百分之十五,平板玻璃的成品率也提高了近两个百分点,而且工人们的疲劳度并未明显增加,因为许多改进本身就优化了劳动强度。
看着生产报表上不断向好的数据,马清波厂长感慨地对王超说:王超同志,你这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办法,真是用对了!咱们工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啊!
王超看着车间里忙碌而专注的身影,心中充满欣慰。流水线旁,老张头正手把手教徒弟调整设备;包装区,女工们两人一组,熟练地配合着装箱;技术科里,雷师傅和年轻人们热烈讨论着新方案。
不是我的办法管用,王超轻声说,是大家把工厂当成了自己的家。当我们真正信任工人,把他们当成工厂的主人时,他们就会用智慧和汗水来回报这份信任。
这一刻,他深深体会到:当工人们真正成为工厂的主人,所迸发出来的力量,将是不可估量的。玻璃厂这艘航船,正依靠着所有人的智慧和汗水,破开风浪,全速前进。而这种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方法,也必将成为这个工厂最宝贵的传统。
第二百一十六章完。
喜欢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请大家收藏:(m.8kxs.com)回到饥荒年代,我的随身商城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