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35章 外交体系的完善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雍正三十五年秋的广州码头,江兰正听着越南华人陈阿福的哭诉。陈阿福攥着皱巴巴的货单,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江姑娘,俺运了三十匹丝绸去顺化,被越南税吏扣了,说‘没办大清官方备案’!俺找了驻越南的男官大人,可他只懂法语,跟越南税吏说话得靠荷兰商人转译,转来转去半个月了,货还在栈房里,再拖下去就要发霉了!”

江兰接过货单,上面的越南文批注潦草难辨 —— 这已是本月收到的第 11 份类似反馈:汉城馆的林秀不知道自己该续任还是卸任,因为没明确任期;长崎馆的小吏抱怨 “女外交官管啥、男官管啥没个准谱”,上次华人租房纠纷,女官和男官都去了,反而互相推诿;还有翻译人才短缺,除了日语、朝鲜语,越南语、荷兰语、法语都没人懂,遇到非日韩外邦,只能靠第三方转译,效率低还容易出错。

“不能再这么无序下去了。” 江兰回到瑞祥号总铺,把张书瑶、娜仁、苏湄等人叫来,桌上摊着厚厚的反馈信,“女外交官要长期做下去,就得有规矩;要和更多外邦打交道,就得有懂小语种的人 —— 咱们得定个《女外交官章程》,再设个翻译馆,把这两件事落地。”

制定章程的日子里,兰馨学院的西院书房夜夜亮着灯。张书瑶先提任期问题:“之前没任期,有的姑娘怕做不久,不敢深入了解当地情况;有的做太久,反而没了干劲。我觉得三年一任正好,做得好可以再续一任,既保经验,又能流动。”

娜仁补充职责划分:“上次和朝鲜男官一起处理贸易纠纷,他管和国王谈关税,我管和商户对接,效率特别高。不如明确女官主民生、文化,男官主政治、军事,交叉协作但不重叠 —— 比如华人维权、中医义诊归咱们,条约签订、边界谈判归男官,这样就不会推诿了。”

苏湄则算了奖惩细则:“立功的得赏,比如帮华人讨回货物、促成贸易,按功劳大小赏银一百到五百两,还能升阶;要是失职,比如没及时处理纠纷导致矛盾激化,就得降职,严重的停训半年。每半年考核一次,让礼部和兰馨学院一起评,公平又靠谱。”

江兰把这些想法整理成《女外交官章程(草案)》,共分 “任期与任免”“职责与分工”“考核与奖惩” 三章,每章都附实例:比如 “任期章” 写 “女外交官任期三年,考核优良者可连任一次,连任期满需轮岗至其他使馆”;“职责章” 标 “民生帮扶含华人租房纠纷、子女入学协助,需在三日内响应”;“奖惩章” 列 “促成十万两以上贸易,赏银三百两,晋‘外交主事’阶”。

章程草案刚拟好,就遇到了阻力。礼部尚书周大人听说后,专程来找江兰:“江姑娘,女外交官能做事就行,何必搞这么复杂的章程?规矩多了,反而束缚手脚。再说,外交历来是男官主导,女官不过是辅助,用不上这么细的条款。”

“周大人,” 江兰拿出陈阿福的案例,“之前没职责划分时,陈阿福的货被扣半个月,就是因为男官觉得‘华人纠纷是小事’,女官又没权限对接越南税吏,互相推托。要是有章程明确‘华人维权归女官负责’,何至于拖这么久?” 她又翻出林秀的续任申请:“林秀在汉城做得好,百姓都夸她,可她不知道能不能续任,只能天天等消息 —— 有了任期条款,她早就能安心规划工作了。”

周大人被说得哑口无言,张廷玉这时也站出来支持:“臣觉得章程很有必要。规矩不是束缚,是保障 —— 保障女外交官知道该做什么、能做多久、做得好有什么奖励,这样才能留得住人、激得起劲。再说,男女官分工协作,不是女官抢男官的事,是补男官的短板,让外交更周全。”

马齐也补充道:“按户部核算,有了章程后,外交纠纷的处理时间能缩短三成,每年能省下来回交涉的差旅费两千两。翻译馆要是建成,培养出小语种人才,不用再靠第三方转译,还能省一笔转译费,划算得很。”

胤禛看过章程草案后,也点头认可:“就按这个草案办,纳入礼部典章,让所有外交官员都照着执行。翻译馆的事,也交给你统筹,所需银子从外交经费里拨。”

接下来的日子,翻译馆的筹备紧锣密鼓地展开。江老实借着瑞祥号在广州的人脉,找到了兰馨学院旁的一处临街院落 —— 两层小楼,一楼宽敞,正好改造成五个语种教室(日语、朝鲜语、越南语、英语、法语),二楼能做学员宿舍和典籍库。他还让人把院子里的老槐树修剪整齐,树下摆上石桌石凳,供学员休息时练习对话。

江王氏带着织坊的姑娘们,给翻译馆的学员做制服 —— 淡青色的缎面,领口绣着不同的语言符号:日语组绣樱花,朝鲜语组绣金达莱,越南语组绣莲花,既好看又好区分。大嫂则帮着整理考核表格,把 “发音准确度”“贸易术语掌握度”“模拟谈判表现” 都列成打分项,一目了然。

小宝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他给每种语言的教材画插图:教越南语 “丝绸” 时,画一台织机;教英语 “铜矿” 时,画一座矿山;教法语 “瓷器” 时,画一个青花瓷瓶。学员们都说:“小宝画的图一看就懂,比光看字好记多了!”

翻译馆招生时,又遇到了新问题 —— 不少人觉得 “女子学小语种没用”,报名的人寥寥无几。江兰让张书瑶带着日语组的学员,去广州码头的日本商栈 “实战展示”:学员苏小桃用流利的日语,帮日本商人核对丝绸货单,指出 “货单上的‘十匹’写成了‘九匹’”,避免了商人少收一匹丝绸的损失。日本商人连连称赞:“大清的姑娘日语这么好,以后咱们做生意就方便了!”

围观的百姓和家长们见了,纷纷动心,报名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最后,翻译馆录取了四十名学员,每个语种八人,最小的十五岁,最大的二十岁,大多是沿海人家的女儿,从小就接触过外邦商人,对语言有兴趣。

翻译馆开课那天,科恩、金珠、佐藤等老师都来了。科恩教英语和法语,他把单词编成歌谣,比如 “丝绸(silk)、茶叶(tea),贸易(trade)要公平”,学员们跟着唱,很快就记住了;金珠教朝鲜语,她带着学员们做 “礼仪对话”,比如 “您好(?????)”“谢谢(?????)”,边说边做动作,生动又好记;阮氏教越南语,她还带来了越南的粽子和春卷,让学员们在品尝美食时,记住 “粽子(bánh gio)”“春卷(g?i cu?n)” 的说法。

学员们的进步很快。一个月后,越南语组的林阿妹就能跟着娜仁去越南使馆实习,帮陈阿福办货物备案手续。她用越南语跟税吏沟通,清晰地说明 “陈阿福的丝绸是大清官方认证的贸易货,有瑞祥号的凭证”,税吏听了,当场就批了放行文书。陈阿福拿着失而复得的丝绸,对着林阿妹连连作揖:“谢谢你啊姑娘,你这越南语说得比俺还溜!”

章程和翻译馆的成效,很快在外交事务中显现出来。中荷羊毛贸易谈判时,男官负责和荷兰商馆谈关税协定,张书瑶带着英语组的学员,负责和荷兰商人对接 “羊毛 - 丝绸互补方案”—— 大清用丝绸换荷兰的羊毛,荷兰羊毛织成呢子后,再卖回大清,双方利润都能增加两成。谈判只用了一周就达成协议,荷兰商馆的威廉笑着说:“以前和男官谈判,只谈得到关税,现在加上女官,连货物互补的法子都想出来了,太周全了!”

汉城馆的林秀,按章程考核 “民生帮扶优”,续任后更有干劲了。她在汉城开了 “中医课堂”,每周教朝鲜妇女用艾草熏屋子防瘟疫,还编了《简易中医手册(朝鲜文版)》,印了一千册免费发放。朝鲜王妃听说后,特意邀请她进宫,给后宫的嫔妃们讲养生知识,还赠了她一匹上好的高丽布。

三个月后,江兰向胤禛呈上 “体系完善成果表”:《女外交官章程》覆盖 12 名女官(3 人晋阶、5 人续任),处理外交案 68 起(民生类占 70%,无一延误);翻译馆培养学员 40 人(5 语种全覆盖),参与外交协助 23 次;外交 “男女协作率” 从 10% 升至 60%,谈判效率提升 50%,外邦满意度提高 40%。

胤禛看着成果表,笑着对大臣们说:“江兰这丫头,不仅培养出了女外交官,还完善了外交体系 —— 现在男官谈政治、女官谈民生,男女互补,比以前光靠男官单打独斗强多了!传旨,赐翻译馆‘通译育才馆’匾额,赏江兰白银五百两,张书瑶、娜仁各三百两!”

退朝后,江兰站在翻译馆的院子里,看着学员们在槐树下练习对话 —— 日语组的在说贸易术语,越南语组的在模拟货单核对,笑声和读书声交织在一起。江老实走过来,递上一杯茶:“兰丫头,你这两件事做得好,以后咱们大清和更多外邦打交道,再也不用怕没人懂语言、没人管民生了。”

江兰接过茶,望着远处的兰馨学院,那里挂着 “友邦义助” 的匾额,和翻译馆的 “通译育才馆” 匾额遥遥相对。她知道,这只是外交体系完善的开始 —— 接下来,还要筹备琉球馆、越南馆,培养更多小语种人才,让大清的外交网络,真正做到 “男女互补、语种齐全、民生与政治兼顾”。

晚风渐起,吹起学员们的淡青制服衣角,槐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为这个越来越完善的外交体系喝彩。江兰想起穿越前的自己,从未想过能在这个时代,为大清搭建起这样一套有温度、有规矩、有活力的外交体系。但现在,她做到了,而且会一直做下去 —— 为了大清的外交更顺畅,为了华人在海外更有依靠,也为了那个男女平等、万国来朝的未来。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m.8kxs.com)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