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32章 民间的争议与支持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雍正三十四年冬的京城,一场初雪刚过,御书房的朱红门窗上还沾着雪粒,檐角垂着的冰棱折射出冷光,殿内却已掀起一场没有硝烟的争论。礼部尚书周大人捧着一本封皮磨损的《礼记》,膝盖跪在冰凉的青砖上,指节因用力攥着书页而泛白,声音带着几分急切的辩驳:“皇上!臣弹劾江兰纵容女子抛头露面,出使外邦!《礼记?内则》明言‘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更别提与外邦使者交涉!前朝六百年来,从未有女子登外交之堂,今日若开此先例,既违纲常伦理,又恐外邦笑我大清无人可用 —— 他日英、荷使者再来,见我朝派女子应对,岂不会轻慢我大清国体?”

他身后,五名保守派大臣齐齐跪倒,户部李大人跟着附和,语气带着对财政的 “担忧”:“皇上,外交涉及通商、税银,女子多不懂财政核算,万一在贸易账上吃亏,国库损失谁来弥补?去年江兰设丝绸联盟,虽有成效,可那是商战,外交乃国之大事,怎可托付女子?” 兵部赵大人也皱眉:“外邦多有蛮夷之气,女子出使,若遇刁难甚至冒犯,不仅失了体面,还可能激化邦交矛盾,得不偿失啊!”

御座上的胤禛指尖轻叩龙椅扶手,目光扫过殿内 —— 张廷玉、马齐站在左侧,前者捧着朝珠沉思,后者捋着胡须,神色平静;江兰站在右侧,一身淡蓝官袍衬得她身姿挺拔,手里攥着两份折起的文书,指腹在烫金封面上轻轻摩挲,却并未立刻开口。殿外的寒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卷起地上的几片雪花,带着刺骨的凉意,却吹不散殿内凝滞的气氛。

“周大人、李大人,” 江兰终于上前一步,声音清亮如玉石相击,“诸位说女子外交违纲常,可《礼记》亦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纲常的根本,从不是‘女子不出内宅’,而是‘利国利民’。若女子能为大清省银、护民生、固邦交,为何不能出使?秋杏姑娘三年前带护理队入准噶尔降兵营,救治上千伤兵,难道不是‘为国做事’?兰馨医馆的女医工们走街串巷种牛痘,难道不是‘护佑民生’?”

她转向李大人,语气多了几分从容:“李大人担心女子不懂财政,臣倒要问 —— 去年东印度公司压生丝价,是谁算出‘若按三十两一担卖,江南织户年亏二十万两’?是苏湄,一个二十岁的女子。今年张书瑶谈日本铜矿,是谁算出‘每斤降七文,年省三万两’?还是女子。女子在账目核算上的细致,未必逊于男官。”

周大人脸色一沉,仍不服气:“就算会算账,也只是小技!外交需应对各国刁难,需懂邦交谋略,女子眼界浅,难担大任 —— 万一误了与朝鲜、日本的贸易大事,谁来担责?”

“臣愿担责。” 江兰屈膝躬身,语气坚定,“皇上,臣请张书瑶、娜仁上殿,她们二人此次出使的细节与成果,或许能让诸位大人明白,女子不仅能担责,还能担好责。”

胤禛颔首,声音带着威严:“传张书瑶、娜仁进殿。”

片刻后,殿门被推开,张书瑶和娜仁并肩走进来。张书瑶身着淡蓝外交制服,怀里捧着一份烫金封面的《中日铜矿贸易协议》,封面上 “大清”“日本” 四字用朱砂题写,边角还盖着双方的官印;娜仁则穿了一身改良的蒙古袍,腰间系着素银腰带,手里拿着一本线装账册,册页边缘密密麻麻写着批注。两人走到殿中,屈膝行礼,动作整齐,神色从容,不见半分怯意。

“张书瑶,你且细说,与日本谈铜矿协议时,如何应对日方刁难,又是如何定下‘每斤二十八文’的价格?” 胤禛的目光落在张书瑶身上,带着几分期许。

张书瑶展开协议,指尖落在 “年供十万斤” 的条款上,缓缓道来:“回皇上,此次去日本,日方铜矿商一开始态度强硬,坚持‘每斤三十五文,少一文不售’,还说‘大清造火炮急需铜矿,除了日本,无处可买’。臣当时并未急着反驳,而是让人去九州铜矿场查探 —— 原来今年日本九州多雨,铜矿开采过量,库存积压二十万斤,若三个月内不售出,铜矿会氧化变质,一文不值。”

她顿了顿,想起谈判时的细节,语气多了几分锐利:“臣得知后,故意在谈判时提‘大清已派商船去越南考察铜矿,越南铜矿含铜量虽低一成,但每斤只要二十五文,若运量大,还能再降两文’。日方商探听说后,连夜去核实,发现越南确实有铜矿待售,第二天就主动降价,从三十五文降到三十文。臣又拿出‘若按三十文买,年省五万两,但若能降到二十八文,大清可承诺‘五年不换供应商’’的条件,日方权衡后,最终答应了。”

“还有质量把控,” 张书瑶补充道,“臣特意让太医院火器坊的王匠头提前拟了‘含铜量七成以上’的标准,还加了‘不合格则补送’的条款。上次日方送来的样品,王匠头亲自检验,含铜量达七成五,比之前从民间采购的‘六成五’高了一成 —— 用这铜矿铸的火炮,射程比之前远了三成,军屯的士兵们都说是‘好铜’。”

胤禛接过协议,递给张廷玉和马齐传阅。张廷玉翻到 “质量验收” 一页,看到王匠头的亲笔批注 “可铸火炮,无杂质”,忍不住点头:“此协议既省银,又保质量,军屯造火药、铸火炮正需这样的铜矿,实为良策。日本既怕大清转向越南,又怕库存变质,张书瑶能抓住这两个痛点,可见有谋略,非‘眼界浅’之辈。”

马齐也附和:“按年供十万斤算,每年省三万两,十年就是三十万两,足够修一条从京城到天津的河堤,益处长远。”

周大人的脸色微微发白,却仍强撑着看向娜仁:“娜仁姑娘,你与朝鲜谈人参直供,取消中间商,难道不怕朝鲜参农不满?万一影响两国关系,可不是小事。”

娜仁翻开账册,指着其中一页 “朝鲜参农收益表”,语气平和却有力:“回周大人,臣在谈判前,特意去朝鲜平安道的参田走访 —— 之前中间商从参农手里收人参,每斤只给二十两,转手卖给大清商人就是四十两,参农辛苦一年,赚的钱还不够养家。臣与朝鲜国王谈时,提出‘大清直接从朝鲜官方采购,官方给参农每斤二十六两,比之前多三成’,朝鲜国王一算,参农收入高了,百姓更拥戴他,还能借直供巩固与大清的关系,当即就答应了。”

她抬眼看向胤禛,继续道:“之前大清采购朝鲜人参,经三层中间商,每层加价一成,到大清时每斤已涨至五十两。臣取消中间商后,定了‘每斤四十二两’,比之前降了一成五。不仅如此,还约定‘每年供五万斤,优先供应兰馨医馆和太医院’—— 兰馨医馆用这批人参入药,像治咳嗽的人参膏,之前每盒卖二百文,现在只卖一百六十文,便宜了五十文。”

“臣这里有份百姓反馈,” 娜仁从账册里抽出一张纸,递了上去,“城南王阿婆的孙子得了肺痨,之前买不起人参膏,只能熬草根汤,现在能买得起了,病情已经好转;城西李大叔是军属,他儿子在西北军屯,之前担心家里没钱买补药,现在人参膏便宜了,每月能给儿子寄两盒 ——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益处。”

苏湄这时也上前一步,手里捧着一份 “十年省银核算表”,表上用朱笔写着明细:“皇上,按铜矿年省三万两、人参年省一万五千两算,两项加起来,每年能为国库节省四万五千两,十年就是四十五万两。这四十五万两,既可以补贴军屯,也可以修水利、办学院,益处多多。”

李大人接过核算表,用算盘算了算,脸色渐渐缓和 —— 表上的数字清晰,每一笔都有依据,连 “运输损耗减少”“税银增收” 的细节都算到了,确实挑不出错。旁边的赵大人也没了之前的反对,小声对周大人说:“看来这些女子确实有本事,不是蛮干。”

周大人看着协议、账册和核算表,手指攥得发白,却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 省银、保质量、惠民生、固邦交,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好处,比他口中的 “纲常”“体面” 更实在。他张了张嘴,最终只吐出一句:“臣…… 臣之前思虑不周。”

胤禛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沉默,带着几分威严,又有几分欣慰:“周大人,你说女子难担大任,可张书瑶、娜仁不仅没误事,还为大清省银、护民生、固邦交,这难道不是‘大任’?外邦若知道大清有这样的人才,只会敬佩,不会笑话 —— 笑话大清的,从来不是有女子当外交官,而是有人才不用,空守着老规矩,让国家吃亏,让百姓受苦!”

周大人浑身一颤,连忙叩首:“臣知错,恳请皇上责罚。”

“责罚不必,” 胤禛摆了摆手,“往后多看看这些女子的实绩,少用老规矩框定人才。”

朝堂上的争论,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

城南的 “聚贤茶馆” 里,说书先生拍着醒木,声音洪亮:“列位客官,今日咱们不说三国,不说隋唐,说说咱们大清的女外交官!张书瑶姑娘去日本,凭着一把算盘、一张嘴,把铜矿价从三十五文砍到二十八文,年省三万两!娜仁姑娘去朝鲜,取消三层中间商,人参价降了一成五,百姓买人参膏都便宜了 —— 这两位姑娘,比那些只会念‘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男官强多了!”

台下顿时一片叫好。角落里,药铺的王老板端着茶碗,笑着接话:“可不是嘛!我店里的人参膏,之前进货价每盒一百八十文,现在一百四十文,卖给百姓一百六十文,比之前少赚二十文,可每天能多卖五十盒,算下来反而赚得多了!昨天还有个老太太来买膏子,说‘多亏了娜仁姑娘,不然我家孙子的病都好不了’,这才是真正的为民做事!”

邻桌的丝绸商张掌柜也点头:“我家的织布机,之前用的铜矿质量差,铸的零件总坏,每月要修两三次。现在用张书瑶姑娘谈的日本铜矿铸零件,三个月都没坏过,省下的维修费就有五十两!而且大清的丝绸因为铜矿降价,成本低了,卖给朝鲜的丝绸每匹还能多赚五两,这都是女外交官的功劳!”

茶馆外的街上,几个孩童追着跑,嘴里唱着新编的童谣:“张姑娘,砍铜价,军屯火炮亮堂堂;娜姑娘,降参价,百姓笑脸暖洋洋;大清女官有本事,邦交民生两兴旺!”

兰馨学院里,更是一片热闹。女外交官选拔的消息刚传出去,就有一百多个女生报名。负责登记的女先生手里的笔都快停不下来,一个穿着粗布棉袄的农家女挤到前面,眼里闪着光:“先生,我叫林阿妹,会说家乡的方言,也学过算术,我想当女外交官,像张姐姐、娜姐姐一样,为家里争光,为大清做事!”

旁边的女生们也七嘴八舌地说:“我要学日语,以后去日本谈贸易!”“我要学礼仪,以后去朝鲜见国王!” 张书瑶和娜仁正好来学院,看到这一幕,相视一笑 —— 她们当初报名时,可没这么热闹,现在有这么多女生愿意投身外交,就是最好的认可。

消息也传到了后宫。太后一开始听周大人弹劾,还有些顾虑,对着宫女说:“女子抛头露面,总归不太体面,万一被外邦欺负了,可怎么好?”

可没过几天,太医院给太后送来了新的人参。宫女把人参泡成茶,太后抿了一口,只觉得清甜回甘,比之前的人参茶更爽口。太医院院判在一旁躬身道:“太后,这是娜仁姑娘谈的直供人参,产自朝鲜平安道的优质参田,含有的皂苷比之前的高两成,价格却低了一成五。宫里每月用参,现在能省五百两银子呢!”

太后拿起一颗人参,只见参体饱满,须根完整,忍不住点头:“确实是好参。” 这时,宫女捧着一个锦盒进来,笑着说:“太后,您看,这是尚衣局用直供人参做的人参皂,比之前的香皂更滋润,宫女们都说是‘好东西’呢!”

太后拿起人参皂,闻了闻,带着淡淡的参香,心里的顾虑少了几分。她让宫女取来娜仁的谈判记录,翻到 “朝鲜参农收益” 一页,看到上面写着 “参农每斤多赚六两,今年朝鲜平安道的参田多了两百亩”,忍不住感叹:“不仅大清受益,朝鲜的百姓也受益了,这才是真正的邦交啊。”

几天后,江兰按例来给太后请安。太后拉着她的手,笑着说:“兰丫头,之前哀家还担心那些姑娘们误事,现在看来,是哀家想多了。张书瑶会抓日方的痛点,娜仁能顾着两国百姓,比有些只知道混日子的男官强多了 —— 能省银子、能惠民生、能固邦交,这才是真正的为国家做事,那些老规矩,哪有这些实在?”

江兰躬身道谢:“太后谬赞,这都是姑娘们自己努力,也多亏皇上和太后给她们机会。”

“机会是该给有本事的人,” 太后点头,“以后有这样的人才,就该多让她们做事,别被那些老规矩捆住了手脚。哀家还听说,兰馨学院有很多女生想当外交官,你要好好教她们,以后让她们去更多外邦,为大清争光。”

从后宫出来,江兰心里满是欣慰。她踩着雪,慢慢往瑞祥号走,街上的雪已经化了不少,露出青石板路,偶尔能看到百姓们提着刚买的人参膏,脸上带着笑容,嘴里还念叨着 “娜仁姑娘”。

回到瑞祥号总铺时,家人早已在门口等着。江老实手里拿着一张红底黑字的谢帖,上面密密麻麻签着名字 —— 药铺王老板、丝绸张掌柜、城南王阿婆、军属李大叔…… 足足有五十多个名字,末尾还写着 “谢大清女外交官惠民生”。

“兰丫头,你看,这是百姓们托我给你的,” 江老实笑得合不拢嘴,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昨天王阿婆还特意来铺子里,说要给你送鸡蛋,我没让她送,她就非要在谢帖上签第一个名。”

江王氏端来一盘刚做好的桂花糕,糕上还撒着桂花碎,香气扑鼻:“累了吧?快吃块糕歇歇。之前听说周大人弹劾你,我还担心得睡不着觉,总怕那些姑娘们在外受欺负,现在好了,不仅没事,还得了这么多人的认可,比小子们还能干!”

大嫂也笑着说:“是啊,我昨天去织坊,姑娘们都说要向张书瑶、娜仁学习,以后也要做能干的女子,不总围着灶台转。”

大宝手里拿着一本账册,凑过来说:“姑母,瑞祥号因为人参直供,和朝鲜的丝绸贸易多了三成,上个月就卖了一万匹丝绸,赚了五万两!而且日本那边因为铜矿协议,也想跟咱们谈棉花贸易,说要‘向大清女官学习,公平交易’。”

小宝则举着一张画满字的纸,蹦蹦跳跳地跑过来:“姑母,这是我画的‘女外交官人才表’,上面写了张书瑶姐姐的铜矿成果、娜仁姐姐的人参成果,还有苏湄姐姐的算账成果 —— 苏湄姐姐说,十年能省四十五万两,够修两条从京城到保定的河堤呢!以后再有人质疑女外交官,咱们就拿这个给他们看!”

江兰接过人才表,看着上面歪歪扭扭却认真的字迹,心里暖暖的。她知道,保守派的反对声不会完全消失,但只要有实打实的成果,有百姓和高层的支持,女外交官的路就会越走越宽。

几日后,胤禛下了一道旨意,贴在紫禁城的午门外,百姓们都围过去看:“女外交官可参与大清常规外交事务,凡与日本、朝鲜、琉球等国的通商谈判,均需有女外交官参与;兰馨学院增设‘外交进阶班’,扩大女外交官选拔规模,不拘出身,唯才是举。”

旨意贴出那天,兰馨学院的学生们放起了鞭炮,红色的炮纸落在雪地上,像一朵朵盛开的花。京城的百姓们也纷纷议论:“以后咱们大清的女外交官,要去更多外邦做事了!”“说不定以后还能去英国、荷兰,让那些外邦也见识见识大清女子的本事!”

江兰站在瑞祥号的窗前,看着窗外热闹的景象,手里握着那张百姓签名的谢帖,指尖能感受到纸的温度。她想起穿越前的自己 —— 那个在人才市场投了几十份简历却找不到工作的护理专业毕业生,从未想过能在这个时代,为女子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以后会有更多的女子,走出内宅的方寸之地,走向外交场、走向朝堂、走向更多之前只有男子能去的地方 —— 她们可能是农家女,可能是商户女,可能是官宦女,但无论出身如何,都能凭着自己的本事,为大清做事,为百姓谋福,用实际行动证明 “女子未必不如男”。

晚风渐起,吹起桌上的 “女外交官人才表”,上面的名字越来越多,像一颗颗闪亮的星,照亮了大清的未来。江兰握紧拳头,心里默念:“继续走下去,为了这些姑娘,为了大清的百姓,也为了那个更平等、更强大的时代。”

这时,苏湄拿着一份新的报名名单走进来,笑着说:“江先生,外交进阶班已经有一百二十个女生报名了,其中还有三个会说英语的,以后说不定能去跟英国使团谈判呢!”

江兰抬头,看着苏湄眼里的光,也笑了:“好啊,咱们好好教她们,让她们成为既懂外语、又懂民生、还懂谋略的女外交官,让大清的外交,既有男子的宏观格局,也有女子的细致周全。”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两人身上,也落在那张写满名字的人才表上,仿佛在预示着,一个属于大清女子的新时代,正在慢慢拉开序幕。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

喜欢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请大家收藏:(m.8kxs.com)大清卷王:开局给雍正打工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