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奇闻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章 暮年相守续前缘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沈文轩自那日在苏婉清墓前痛哭倾诉、了却心结之后,并未即刻返回京城。他向朝廷呈递了辞呈,以“身染沉疴,不堪驱策,乞骸骨归乡”为由,恳请致仕。朝廷念其多年勤勉,且确闻其身体有恙,最终准其所请。

辞去官身的沈文轩,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他并未回祖宅,而是变卖了京中部分产业,在苏婉清墓地之旁,购置了一块狭小的土地,亲自设计,盖起了一座简朴至极的青砖小屋。屋前开垦了一小片菜畦,屋后种了几竿修竹,院中仅设石桌石凳。他摒弃了所有翰苑清贵的生活习惯,布衣蔬食,如同一个普通的乡间老儒,在此结庐而居,陪伴着长眠于地下的恋人。

每日清晨,他必至墓前,清扫落叶,擦拭墓碑,奉上清茶一盏,有时是几样她生前爱吃的江南点心。午后,他便坐在墓旁的石墩上,或抚琴,或读书,或只是静静地看着坟头青草、远处青山,对着冰冷的墓碑,絮絮叨叨地说些闲话,仿佛她从未离去。夕阳西下时,他便吹奏一曲当年她最爱的《梅花三弄》,箫声呜咽,缠绵悱恻,随风飘荡在山谷之间。

说来也奇,自定居于此,沈文轩那被太医断定药石无灵、仅余一年寿数的沉疴,竟未如预期般恶化。或许是放下了朝堂纷扰,或许是了却了毕生最大的心结,或许是这山间清幽的环境,又或许是真挚的情感感动了上苍,带来了奇迹。他的气色日渐好转,虽仍显清瘦,但精神矍铄,往日时常发作的咳疾也渐渐平息。他不再理会外界俗务,心境平和,与山水为伴,与亡魂相守,时光仿佛在他身上放缓了脚步。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西山下的草庐炊烟依旧,墓前的祭扫从未间断。沈文轩就这样,守着苏婉清的坟茔,度过了整整十五个春秋。这十五年,他并非在病痛煎熬中苟延残喘,而是在一种宁静、满足与深沉的思念中安然度日。吴承业时常前来探望,送些日用之物,两人对坐品茗,谈及往事,唯有唏嘘,再无波澜。

第十五个年头的冬天,一个雪后初霁的清晨,阳光透过薄云,洒在银装素裹的西山上。沈文轩如常起身,将小屋内外打扫得一尘不染,在苏婉清墓前奉上热茶,静静地坐了很久。他抚摸着墓碑上早已熟稔于心的名字,脸上带着平和而安详的笑容,低声道:“婉清,时候差不多了,我……来陪你了。”

当日,负责每日给他送饭的邻村樵夫发现,沈老先生并未如往常一样在院中活动,推开虚掩的房门,只见他安然躺于榻上,面容宁静,嘴角犹带一丝浅笑,已然无疾而终,溘然长逝。

吴承业闻讯,立刻赶来。他见沈文轩走得如此安详,知他已无遗憾,心中虽悲,却也欣慰。他铭记当年墓前承诺,亲自操持沈文轩的丧礼,并未大肆声张,而是依其生前意愿,将他与苏婉清合葬于那座孤坟之中。新立的墓碑之上,未刻任何官衔称谓,只在苏婉清名字之旁,添上“沈文轩”三字,墓碑正中,是三个笔力遒劲的大字——“鸳鸯冢”。

“鸳鸯冢”的故事,连同吴承业迁宅遇鬼、掘棺雪冤、获金行善的奇闻,在钱塘县乃至整个杭州府迅速流传开来。人们感叹于苏婉清的刚烈痴情,钦佩于沈文轩的官身守墓,更赞誉吴承业的善心义举。此事不再仅仅是一个怪力乱神的谈资,更成为了一段教化人心、彰显“真情能动天”、“善有善报”的活生生的典范。城中百姓,尤其是年轻男女,常相携至鸳鸯冢前祭拜,祈求姻缘美满;而商户之家,购宅置业前,也必先探听清楚来历,遇有不明之事,多会请僧道做法超度,一时蔚然成风。

喜欢中国古代奇闻录请大家收藏:(m.8kxs.com)中国古代奇闻录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