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章 只道寻常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陈兴坐在一旁,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酒杯边缘,目光落在陈怀安脸上,眸底掠过一丝了然。

他不动声色地抬了抬眼,指尖凝起一缕神力,隔空点在了陈怀安胸前旧伤的穴位所在。缓缓流转,能稍稍缓解他的痛楚。

陈怀安只觉一股暖流顺着胸口蔓延开来,咳嗽骤然止住,旧伤的隐痛也舒缓了不少。

随即看向陈兴,眼中闪过一丝感激,笑着道:

“还是你在,我这身子也舒坦些。来,继曜,也陪你叔喝一杯,多谢他这些日子照拂。”

“叔,我敬您。”陈继曜举起酒杯,语气诚恳,“这些日子多亏了您,不然父亲的身子,怕是撑不到今日。”

他知道叔叔神通广大,父亲的病情能稍有起色,全靠兴叔暗中施针调理。

陈兴淡淡应了一声,与他碰了碰杯,语气平和:

“一家人,不必客气。你父亲是陈家的顶梁柱,好好养着便是。”

他拿起酒壶,给陈继曜的酒杯添了半盏温热的黄酒,“少量喝点驱寒,别多饮。”

宴席间,陈怀安强打精神说着家常,询问陈继曜近日打理家事的情况。

可每说几句话,便要停顿片刻,呼吸也渐渐急促起来。

陈念恩看在眼里,悄悄拉了拉陈继曜的衣袖,示意他劝劝父亲。

她自己则拿起公筷,给陈怀安夹了些软烂的菜肴:

“哥,多吃点东西,身子才有力气。你看你,这几日都没怎么进食。”

陈继曜连忙附和:“父亲,姑姑说得是,您多吃点。”

陈兴也放下酒杯,“尝尝这个鲈鱼,清蒸的,不油腻,合你胃口。”

“你的手艺,还是这么好。”陈怀安笑着赞叹,胃口似乎也开了些,夹了一小块鱼肉慢慢咀嚼。

宴席过半,陈怀安终究撑不住了,旧伤的疼痛愈发剧烈,脸色再次变得苍白。

“我……我去歇息片刻,你们慢用。” 他起身时踉跄了一下,被陈继曜及时扶住。

“哥,我送你回房。”陈念恩连忙上前,小心翼翼地搀扶着他的另一只胳膊,动作轻柔,生怕牵扯到他的旧伤。

陈兴也站起身:“我随你一起。”

送陈怀安回房躺下,陈兴指尖凝气,在几处关键穴位上快速点过,稳住了他涣散的气息。

“让他好好睡一觉,今夜别再打扰。” 陈兴对大家低声吩咐。

陈念恩眼眶微红,走出内室,府外的爆竹声隐约传来,与宫内的笙歌遥相呼应。

陈念恩望着天边的圆月,语气带着一丝担忧小声问道:“父亲,哥哥他……还能撑多久?”

陈兴沉默片刻,淡淡道:“我会尽力。旧伤难愈,只能慢慢调理,你多劝怀安安心静养,别胡思乱想。”

“父亲,有您这句话,我就放心了。”陈念恩点了点头,眼中重新燃起一丝希望。

陈兴抬手拍了拍她的肩膀,没有多说什么。能多撑一日,便多护一日。

春天,府中红梅尚未谢尽,陈怀安便因旧伤复发,油尽灯枯。

弥留之际,他握着陈兴的手,断断续续说着“父亲……您保重”,便溘然长逝。

陈兴站在灵前,看着黑白分明的灵幡,哀恸已被岁月磨成麻木的空寂。

他平静地主持完葬礼,安抚好泣不成声的陈念恩等人,仿佛只是完成了一件寻常事。哀莫大于心死,大抵便是如此。

同年夏,长江大堤轰然溃决!瞬间吞没沿岸村落,土坯房塌得噼啪作响,良田被淹成一片汪洋。

“我的儿啊!谁来救救我的娃!”

一位妇人跪在齐腰深的洪水里,伸手去抓被浪头卷走的孩子,哭喊得撕心裂肺,声音都破了音。

“老天爷不开眼啊!一辈子的积蓄全没了!”

白发老汉抱着被洪水冲烂的粮袋,瘫坐在高坡上嚎啕大哭,浑浊的泪水混着雨水往下淌。

“娘!我饿!我渴!”年幼的孩子紧紧抓着母亲的衣角,嘴唇干裂,哭声微弱,母亲只能抱着他,一遍遍哀求:

“再等等,再等等就有活路了……”

扶老携幼的流民挤满了山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有人扛着病重的亲人,边走边哭:

“挺住啊!到了前面就有粥喝了!”也有人望着被淹的家园,捶胸顿足:

“房子没了,地没了,这日子可怎么过啊!”

沿途随处可见病倒的流民,咳嗽声、呻吟声不绝于耳。一位老妇拉着路过的同乡,气息微弱:

“帮我看看我家老头子……他还在水里……”话没说完,便眼前一黑栽倒在地。

数十万百姓背井离乡,哭声震天,往日的鱼米之乡,如今只剩一片哀鸿遍野。

急报雪片般送往京城,字字都浸着百姓的血泪,等着朝堂给出一条活路。

奏折上的字迹被泪水、水渍浸染:“荆江决堤,湖广数县尽淹,百姓流离,死者无算”

“江西大水,田庐漂没,流民数十万,嗷嗷待哺”

“南直隶圩垸尽溃,疫病初现,恐有蔓延之势”。

数十万流民的生死存亡,成为摆在弘治帝朱佑樘面前的一场严峻考验。

朱佑樘急召大臣议事,殿内一片凝重。国库虽有结余,却不足以支撑庞大的赈灾开销,一时间众臣束手无策。

“先生,此事你可有良策?”朱佑樘看向立在一旁的陈兴,眼中满是期许。

陈兴倚着殿柱,神色淡然:“简单。国库兜底基础赈济,再劝天下富户捐款捐粮,许他们一个名声便是。”

“名声?”朱佑樘不解。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陈兴指尖轻点:

“朝廷可昭告天下,凡捐款千两以上、捐粮千石以上者,皆立功德碑于府城显眼处,刻其姓名籍贯与捐输数额。”

“再授予‘义民’虚衔,允许其子弟入县学读书。这般面子与荣誉感,比金银更能打动他们。”

朱佑樘恍然大悟,当即拍板:“就依先生所言!”

朝廷从六部抽调素有清名的官员分赴各省督办。

明令“凡经手赈款赈粮者,账目一日一报,违者以贪腐论罪”。

各州府城则迅速选定显眼地段,连夜赶制丈余高的青石碑,碑额刻“赈灾济民功德碑”六个鎏金大字。

凡捐款千两、捐粮千石以上者,除刻碑留名外,知州或知县需亲自率僚属登门。

携官府文书与绸缎牌匾,当众宣读嘉奖令,再将“义民”牌匾悬挂于富户大门正中。

只需捐输救灾,便能让家族名声传遍乡里,甚至载入地方志,还能为子弟入仕铺路。

江南苏州府的巨贾王氏,世代经营粮米生意,家资丰厚。听闻圣旨内容,族长王老爷子当即拍板:

“国难当头,家族荣耀在此一举!”次日便命人盘点粮仓,一次性捐出上等大米五千石,由官府派人押赴灾区。”

“消息传到苏州府衙,知州不敢怠慢,当日便带着通判、推官等一众僚属,抬着绸缎牌匾,捧着刻好的功德碑拓片,浩浩荡荡登门道贺。

“王老爷子高义!五千石粮食,能救数万流民性命,此等善举,当为天下表率!”

知州亲手将“义民”牌匾递到王老爷子手中,声音洪亮,引得街坊四邻纷纷围观。

衙役们则在王氏大门前张挂红绸,张贴嘉奖文书,拓片更是被王老爷子郑重挂在正厅中央。

一时间,王氏府邸车水马龙,乡绅名流纷纷登门道贺,连邻县的富户都专程赶来参观。

王老爷子满面红光,迎客时腰杆都挺得格外直:

“些许微末之举,不及朝廷爱民之心,不过是为百姓尽一份力罢了!”话虽谦逊,眼底的得意却藏不住。

自家姓名被刻在最显眼的碑位,子孙后代都能指着石碑说“先祖曾救灾济民”,这份荣耀,万金不换。

王氏的表率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湖面,激起千层浪。苏州府其余富户见状,顿时掀起了捐赠热潮。

绸缎商李氏不甘落后,捐银三千两,官府次日便将其姓名刻上功德碑,知县亲自登门致谢。

李氏当即摆宴款待,席间直言:“王氏能捐粮,我李氏便能捐银,同为乡邻,岂能落于人后?”

盐商赵大财不仅捐粮两千石,还在城外官道旁开设了三座粥棚,每日熬制稠粥救济流民。

官府特意在功德碑上注明“设棚施粥三月”,引得流民纷纷感念其恩德,赵氏名声更盛。

更有富户“攀比善举”:你捐银五千两,我便捐粮六千石;你设两座粥棚,我便添设医药局,为患病流民义诊送药。

有的则主动联系官府,要求将捐赠物资直接运往灾区,只求能尽快刻名上榜。

各州府的功德碑前,每日都有百姓驻足观看,议论着碑上的姓名与捐输数额。

那些上榜的富户,走到哪里都能收获敬重的目光,家族子弟出门,也自觉腰杆更硬。

短短月余,江南、湖广、南直隶等灾区,捐银捐粮源源不断,粥棚、药局遍布流民聚集之地。

曾经嗷嗷待哺的流民,如今能喝上热粥、领到粮食,脸上渐渐有了血色。

陈兴虽未亲赴灾区,也嘱托陈念恩牵头,所捐无数,为京城富户做了表率。

陈念安亲自打理捐赠事宜,将粮食衣物妥善运往灾区,不敢有丝毫懈怠。

喜欢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请大家收藏:(m.8kxs.com)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