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1章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其一,废除军户制,允许军户子弟参加科举或务农,在他们看来并非坏事;相反,建立相应的淘汰机制,还能为明军注入新的活力。

其二,军部独立更是求之不得——最好是文武分治,只有在 等特定情况下,凭兵部调令方可出兵。文臣绝不能插手武将事务,这正合他们的心意。

至于三皇孙后续的建言,有些他们未能听清,但关于“进取与守旧”之辩,他们听得真切明白。对于这些沙场宿将而言,阵前只有前进,没有退路!大明的军队,岂能固步自封?

“说得好!”常茂不禁高声喝彩。

此刻连中山王府的徐辉祖也面露激动,太子朱彪眼中更浮现欣慰之色。唯有朱允炆面色铁青。

太祖却饶有兴致地问道:“这番话是何人教导你的?”

朱允熥因方才激昂陈词而双颊泛红,仍立即回禀:“皇爷爷,先前所言皆是大哥的主张。但最后关于进取守旧之论,实乃孙儿由衷而发!”

“竟是皇长孙?”太祖眼中精光一闪。

此时群臣相顾愕然,齐泰等人顿时面沉如水——阴魂不散!又是他!

而蓝玉常茂等将领则喜出望外:“果然如此!三日前皇长孙提出的方略,终究是对我等有利的!”

“皇爷爷!”朱允炆见局势不利,突然出列反驳,“三弟简直胡言乱语,又搬出所谓大哥当借口!”

这些时 早已打定主意:只要那位大哥不曾现身,在他的势力范围内,这个虚影就永远不该存在!

“三弟这番言论,分明是要否定开国卫所制,否定为我大明浴血奋战的将士!军户世袭本可为国戍边,文臣节制武将更是历代成例。若让武臣自立门户,岂非纵容其势力坐大?”

此时的朱允炆仿佛脱胎换骨,全无往日惶惶不安的模样,而是寸步不让地坚守己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允炆开始在朝中积极运用自身地位,营造声势。

近期,因皇上推出的财政三策、赵茂遭贬,以及朱允熥所提的一系列主张,朝中诸多持反对意见的官员纷纷站到了朱允炆一方。

令朱允炆感到意外之喜的是,一向沉默的工部左侍郎此时挺身而出,进言道:“陛下,二皇孙殿下所言确有道理。军户制实施至今不过二十五年,何来弊端之说?岂能因一时小问题就否定已守护大明边疆二十五载的制度?”

礼部右侍郎随即附和:“陛下曾明言,卫所军户制不费百姓一粒粮!若废此制,将以何法维系边境戍守?”

就连一向不涉朝堂争议、权位不逊六部的都察院也表态了。右都御史缓缓出列,郑重陈词:“陛下,军务独立万万不可。若无文臣监察,武将势力坐大只是时间问题。三皇孙所论终究年少,难免稚嫩,不足为据。至于皇长孙,臣与二皇孙看法相同。皇长孙虽于雄鹰盛典扬威外使,功绩卓着,但臣食君之禄,当为君分忧——皇长孙已然隐退,其名却屡被提及。若朝廷每每如此郑重对待,恐被奸人利用,危害国本!”

右都御史一言既出,数十官员齐齐响应。

更令人瞩目的是,武将之中亦有数位侯爵站出表态:江夏候、广德候、萤阳侯、永嘉候等一向低调、不与怀秀勋贵争锋的武臣力量,也在此刻表明了立场。

他们奏道:“陛下!军中子弟多承父业,蒙受祖荫,方得军职。正因如此,大明将士才情同手足,军中上下同心,冲锋陷阵!若轻改军制,将士何去何从?军中信任一旦崩塌,如何收拾?

军户制下,将士同生活、共操练,彼此熟悉,战力自然提升。三皇孙所指问题固然存在,然可通过加强训练改进。将士虽苦,亦乐在其中!

若行改制,敢问朝廷可能承担全军粮饷?陛下曾言不费百姓一粒米,如今新粮虽好,但将士肠胃未必适应!”

似乎又记起什么要紧事。

“况且西北苦寒!”

“这些地方,正是我大明最需严防之地,绝不能出半点差池!”

“新作物能否在苦寒之地成活?”

“尚未可知!”

“所以……”

“臣等恳请陛下三思!”

“切莫草率行事!”

此刻。

朱允炆几乎热泪盈眶。

今日竟得众人如此拥护?

他转身与齐泰对视,豪情万丈。

若能长此以往!

我朱允炆,还有何惧!

“好!”

“好!”

此时。

老爷子看着朝堂上的变化。

不怒反笑。

“既是改制,自当议论。”

“诸位可畅所欲言。”

“有异议方能使我大明更完善。”

“譬如咱三孙所言,改革军户,促阶层流动。”

“此事若在从前,咱断不会应允。”

“因大明急需粮草,需百姓耕种,稳定民生,稳固朝局!”

“包括诸位所言军户制,亦是如此。”

老爷子的温和语气。

令众官员一时不解。

老爷子又问道:

“但咱还有一问,也是方才允熥所提:诸位认为,我大明应进取,还是守成?”

“回陛下,非守成,实为求稳!”右都御史出列,声音激昂。

齐泰紧随!

一众文臣亦齐声道:“为求稳也!”

“何以求稳?”老爷子追问。

右都御史高声道:“百姓温饱,将士自足!”

“哈哈……好!好一个自给自足!”

老爷子再度大笑。

忽地……

他缓缓起身。

此时,偏殿内停留三日的海东青,落于老爷子肩头。

只见……

老爷子神色一凛。

“那诸位爱卿可知,此番铁岭卫为何内迁?”

众人答:“辽东贫瘠,迁至银州更为妥当!”

“错!”

此刻老爷子袍袖一挥!

声如洪钟。

群臣纷纷抬头。

老爷子目光扫过众臣。

“可咱大孙说!”

“辽东那片土地,与贫瘠毫不相干!”

“那是我大明最肥沃的黑土!”

“若论产粮!”

“甚至胜过河南、山东、浙江、江西等产粮大省!”

“当居首位!”

“非贫瘠!实乃富庶!”

老爷子一声断喝。

最终看向群臣。

字字铿锵:

“辽东一地……足供我大明北境全体军民自给自足,绰绰有余!”

“辽东一地……足供我大明北境全体军民自给自足,绰绰有余!”

老爷子话音方落。

满朝文武皆惊。

皇爷可知此言何意?

北地贫瘠。

乃是共识!

而东北辽东那片疆域,更是苦寒交加!

那里的寒冬,真能冻毙人命。

铁岭卫为何要内迁呢?

然而如今……

皇上却说,那里的粮食产量能超过河南、陕西、浙江等所有省份,成为全国第一?

这怎么可能呢?

“皇爷爷,河南、山东主要种植小麦,辽东种的也是小麦,可是那里每年的收成,连当地驻军自己都不够吃。”

“那边冬天严寒,连人和马都难以忍受。”

“粮食又怎能不受影响呢?”

朱允炆实在无法相信。

其实不只他一人,连蓝玉等人也都表情错愕。

实在是皇上说的话,太让人震惊。

“谁说是小麦了!”老爷子开口。

朱允炆不甘心地问:“那还能种什么?”

“水稻!”

“什么?”老爷子话音刚落,群臣纷纷倒吸一口冷气。

“水稻?”

“陛下,您以前也亲自参与过农耕,北方地区大多是旱田,主要种的就是小麦!”

“水稻?”

“南方气候温暖、水源充足,才能种水稻。”

“可北方……即便辽东靠近海岸,但天气极其寒冷,如何种植水稻?”

户部负责农业的官员站出来,提出最深的疑问。

这位官员并非有意与皇上争辩。

实在是涉及专业领域。

他不得不站出来提醒,更多是出于困惑。

因为他们深知,皇上并非那种“何不食肉糜”的君主。

他的农事经验,甚至超过在场绝大多数官员。

正因如此,

他们才更加不解。

“皇爷爷!孙儿也不明白!”

眼见众人都提出疑问,

虽然老爷子表情坚决,

其实心里也有些没底。

不过,他想到这是他的皇孙亲口所说,

按理来说,不会欺骗他。

对了!

他想起皇孙说过:答对了,自然就会知道答案。

霎时间,老爷子的目光落到了肩头的海东青身上。

“关于军制改革,你觉得,咱这两个孙子,谁说得对?”

“咱的二孙说,要削弱武将权力、轮换戍边将士,用文臣节制武将……”

“咱的三孙却说,要改革军户制度,促进阶层流动,同时保持大明军队独立,推行募兵制,注入新血……当然,如果辽东真能成为产粮第一,那片土地就能成为最富庶的地方。”

“百姓耕种,军队戍边……”

这一刻,

眼前又出现了这熟悉的一幕。

百官表情微妙。

朱允炆暗暗握紧拳头。

整个氛围变得古怪起来。

突然!

“啾!”

随着海东青一声清鸣,

哗啦啦——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海东青竟直接飞到了朱允熥的肩头,

还像人一样点了点头,

接着朝老爷子叫了一声,振翅飞向天空!

但它并没有飞远,

而是在殿外空中盘旋。

这一刻,

所有人望着这一幕,眼睛瞪得老大,一眨不眨。

“这……这是!”

百官还在惊讶,

老爷子却似有所悟,

随即哈哈大笑起来。

“来人,备马!”

话音刚落,身穿龙袍的老爷子已率先迈步,追了出去。

“诸位不是想亲眼见证,究竟有没有能让辽东这片贫瘠之地化作天下粮仓的神奇作物吗?”

“随我来!”

蓝玉和常茂等人交换眼神,数月前那种熟悉的梦幻感再度涌上心头。何止他们,詹徽、傅友德、齐泰、朱允炆——所有曾亲历“新粮”与“黄金”事件的朝臣,此刻皆瞪大双眼。

“皇长孙!”

这个名字不约而同地在众人心中浮现。霎时间呼吸声变得粗重,再无人能按捺心情,当即追随圣驾疾步而出。燕王朱棣与晋王朱棢初时茫然,待联想到近日京城关于“新粮黄金”的传闻,乃至亲身经历的“六百年梦境”,顿时骇然失色。

朱彪一声高喝惊醒了两位亲王:“备马!”

喜欢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请大家收藏:(m.8kxs.com)大明:陈圆圆跪地求饶!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