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13章 岁寒砺兵,静待春雷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公元前184年 汉文帝四年 农历十一月下至十二月

时近岁末,北地高原的严寒已达极致。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积雪没膝,湟水坚冰如铁,朔风卷着雪粒,发出尖锐的呼啸,刮在脸上如同刀割。白日短暂,天色多是铅灰,夜晚漫长,寒气透骨。狄道城内,街巷清冷,行人稀少,唯有官府驿马和巡逻兵士的身影,偶尔打破这冰封世界的寂静。然而,在这极致的严寒与表面的静谧之下,北地郡的军政核心,却在进行着更深层次的谋划与准备。持续月余的强寒潮,在带来巨大困难的同时,也意外地制造了一段相对稳定的“对峙期”。大雪封路,不仅严重阻碍了汉军的后勤补给,也同样限制了匈奴大规模骑兵的机动。朔方方向,赵破奴派出的“猎狐”精骑持续不断的袭扰,使得南迁就食的匈奴部落疲于应付,难以对边境形成实质性威胁。玉门关外,尽管匈奴增兵施压,但酷寒天气也使其难以发动有效攻势,双方陷入了僵持。靖王李凌敏锐地意识到,这段被迫的“冬歇期”,正是巩固内部、积蓄力量、谋划长远的宝贵时机。若只疲于应付眼前危机,待到来年冰雪消融,恐将陷入被动。必须利用这段时间,将西进战略的根基打得更牢,并着手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世子李玄业在协助父亲处理日常繁剧政务、协调西域军情的同时,也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向郡内吏治民生、军备整顿等基础性工作,其治理视野愈发开阔和深入。这个寒冬,对北地而言,既是一场严峻的生存考验,更是一次深刻的砺炼与升华。

十一月二十,靖王府书房。炉火熊熊,李凌与李玄业对坐,案几上摊开着北地郡及周边区域的舆图,以及厚厚一叠关于钱粮、户籍、军械的文书。他们在进行一场小范围的、更为深入的战略复盘与规划。

“业儿,”李凌指着舆图上玉门关以西的广阔区域,“此番寒潮,虽造成诸多困难,然亦迫使匈奴与我暂息干戈。此乃天赐之机,让我等可暂缓应对眼前之急,静心梳理西进战略之长远根基。你以为,当前我北地经营西域,最大隐忧何在?未来又当如何布局?”

李玄业凝视地图,沉思良久,方缓声道:“父王,儿臣近日反复思量,以为我西进之策,有三忧,亦需三备。”

“哦?细细道来。”李凌颇感兴趣。

“一忧,在于‘根基不固’。”李玄业道,“玉门关虽升格,王猛校尉虽得假节之权,然其地处前沿,孤悬塞外,与狄道相隔千里,信息往来,动辄旬月。一旦有变,恐难及时应援。且目前对西域诸国,多赖使者往来、利益许诺,缺乏稳固的盟约与实质性的军事存在支撑。故,需备‘强本’之策。儿臣以为,当加速筹建‘西域都护府’之雏形。并非立即奏请朝廷设官,而是先在玉门关内,完善其职能架构:设长史掌文书、兵马司统兵、市掾司贸易、斥候司情报,使其不仅能战,更能治事、理财、交邻,成为一个功能完备的前进基地。同时,大力经营河西走廊,加强与休屠王等羌胡部落的联系,确保这条生命线的绝对安全与畅通。此乃‘固本’。”

李凌颔首:“嗯,玉门关不应只是一座军塞,更应是我汉家经营西域的基石。强本之策,甚合吾意。继续。”

“二忧,在于‘人心未附’。”李玄业继续道,“乌孙新王泥靡年幼,猎骄靡虽勇,然其部众新败,人心惶惶,归附汉室,多是迫于匈奴压力与眼前生计。其忠诚能维持几何?西域诸国,更是首鼠两端,畏威而不怀德。故,需备‘攻心’之策。对乌孙,不能仅止于册封援助。当选派通晓乌孙语、熟知其俗的文士、医者、工匠,常驻其营,一则教导泥靡汉家礼仪文化,二则为部众疗伤治病,传授农耕、工匠技艺,助其恢复生产,使其切身感受汉家文明之优渥,渐收其心。对西域诸国,除威慑外,更需彰显‘利’之一字。官督商队需更大规模、更频繁往来,带去其急需的丝绸、瓷器、铁器、茶叶,换回良马、玉石、香料,使诸国权贵百姓皆能从与汉通商中获利,则亲汉之心自生。此乃‘攻心’。”

“惠及民生,方是长久羁縻之道。”李凌表示赞同,“让西域人知,顺汉者不仅得安,更可得富。第三忧呢?”

“三忧,在于‘后继乏力’。”李玄业神色凝重,“西进战略,耗资巨万,非一朝一夕之功。今赖父王威望与北地积储,尚可支撑。然长此以往,必耗国力,易引朝中非议。且我北地人才虽众,然精通西域语言、地理、风情,能独当一面者,仍显不足。故,需备‘育才蓄力’之策。儿臣斗胆建议,可在狄道城内,设‘西域馆’,招募郡中聪颖少年,及归义胡人子弟,教授汉、胡语言,西域地理、民俗,乃至骑射、刺探之术。学成之后,择优充任使者、译官、商队首领、军中向导。此非旦夕可成,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此为西进百年大计之根本。同时,需未雨绸缪,广开财源,鼓励工匠改良技术,提高产出,发展与西域贸易之外的其他产业,使北地库藏常盈,方能经略不辍。”

李凌听罢,凝视儿子良久,眼中满是欣慰与赞赏:“业儿,汝能虑及十年、数十年之后,此谋国之远见也!强本、攻心、育才、蓄力,四者兼备,西略可久。便依你之议,勃兄主责‘强本’,完善玉门关建制,巩固河西;子通主责‘攻心’,细化对乌孙及西域诸国的文化经济渗透之策;业儿,你便牵头这‘育才’之事,筹设‘西域馆’,拟定章程,选拔师资生徒。‘蓄力’之事,关乎郡计民生,为父自当统筹。此事不急在一时,然需即刻着手,持之以恒。”

“儿臣领命!定当尽心竭力,为我北地,为汉家天下,育西进之英才!”李玄业感受到父亲的重托,肃然应道。

【系统提示:战略进入相持阶段,宿主与继承人进行深度战略复盘与长远规划,展现出卓越的战略前瞻性与系统布局能力… 宿主状态:统治策略从应对危机向构建长效体系深化,继承人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与治理理念,政权发展进入精细化、体系化新阶段…】

议定长远之策后,北地郡的工作重心,在继续保障后勤、警惕边患的同时,悄然向内部深耕倾斜。李玄业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西域馆”的筹建中,亲自参与馆舍选址、章程制定,甚至过问首批生徒的选拔标准。周勃则与公孙阙密切配合,细化玉门关职能扩展的方案,并加强与河西羌胡的联络,馈赠礼物,巩固关系。李凌则更加关注郡内的吏治民生,利用冬闲,加大了对各曹署工作的稽核力度,并下令减免部分受灾地区的赋税,开放部分官仓,平价粜米,确保百姓能安然过冬,民心稳定。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北地着手内部梳理之时,边境并未完全平静。

十二月初一,朔方都尉赵破奴派快马送来捷报:其麾下“猎狐”营一支百人精骑,趁雪夜突袭了南迁匈奴部落的一处重要越冬营地,焚其草料堆垛数十座,惊散牲畜无数,毙伤匈奴近百,己方仅轻伤数人。此战虽小,却沉重打击了匈奴士气,使其南迁步伐进一步受阻。

李凌闻报,下令重赏有功将士,并传谕赵破奴,袭扰可也,然需倍加小心,严防敌军报复。

十二月初十,玉门关王猛亦有密信至。信中称,关外严寒依旧,匈奴并无大规模进攻迹象,然其小股部队的侦察与挑衅活动有增无减,似在试探关防虚实。王猛已遵前令,时而示弱,时而以强弓硬弩还以颜色,使敌摸不清底细。同时,猎骄靡派出的死士,已成功潜入车师国境,与部分对匈奴统治不满的贵族取得了联系,带回消息称车师王对匈奴的苛索日益不满,态度有所松动。王猛建议,可适时再遣使者,携重礼密会车师王,巩固此一线希望。

李凌与李玄业、公孙阙商议后,回信王猛:肯定其举措,同意其遣使密会车师王之请,令其谨慎行事,并告知北地正加紧输送第二批过冬物资,嘱其善抚将士,保持耐心。

腊月二十三,祭灶日。北地风俗,于此日祭祀灶神,祈福禳灾。靖王府亦依制举行了简单的祭祀仪式。是夜,雪后初霁,月光清冷,洒在银白的庭院中。李凌独坐书房,回顾这波澜起伏的一年,心中感慨万千。从春日的稳步经营,到夏秋的长安之行、西域变局,再到冬日的寒潮考验、边境对峙,北地郡在他的统领下,一次次化险为夷,根基愈发稳固。而世子李玄业的迅速成长,更是他最大的欣慰。

他下意识地抚摸着胸前的魂佩,依旧冰冷。然而,当他想到这一年中,北地军民上下一心,共度时艰的场景,想到儿子那充满远见的谋划,心中那份与这片土地荣辱与共的感觉愈发清晰。他隐约觉得,自己似乎触摸到了一条不同于寻常王侯的道路——一条集治国、平天下、乃至探索那冥冥中“神国”奥秘于一体的道路。这条路上,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希望。

“或许,‘信仰’之力,并非虚无的香火,而是这万众一心的凝聚力,这为民造福的功德,这开拓进取的精神?”李凌心中若有所思,“积攒此力,或真能上感天心,下安黎庶,外御强敌,内修盛世?”

窗外,传来远处狄道城中依稀的爆竹声,为这寒冷的岁末增添了一丝暖意。旧岁将尽,新的一年即将来临。北地郡如同一位在冰雪中砺炼的战士,磨亮了刀锋,积蓄着力量,静静地等待着春天的那一声惊雷。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地理志:“敦煌郡……武帝后元年分酒泉置……有阳关、玉门关。”

*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四年冬,凌公与世子玄业深谋远虑,定‘强本、攻心、育才、蓄力’之西略长策。北地内修政理,外固边防,育才馆初设,根基益深。岁末边境小捷,局势暂稳。”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岁寒砺兵,上帝深谋远略;静待春雷,圣域厚积薄发;圣嗣献长策,已具王佐之才。”

* 北地秘录·岁末深谋:“李凌父子岁末定策,谋划西域经营长远之道,设馆育才,显统治之深。世子玄业献策‘固本攻心’,见识卓越。”

(第四百一十三章 完)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8kxs.com)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