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11章 寒潮初至,砥柱弥坚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公元前184年 汉文帝四年 农历十月下

十月的北地,深秋的寒意日渐凛冽。呼啸的北风卷起枯黄的落叶,在原野上打着旋儿,天空时常阴沉,阳光变得稀薄而苍白。湟水水位下降,流速减缓,岸边已见薄冰。狄道城中,人们早已燃起炉火,户户储备着过冬的薪炭。田野里,冬麦的嫩苗在寒风中顽强地生长着,农事渐歇。然而,靖王府内外的忙碌,却与季节的萧瑟形成鲜明对比。西进战略的全面启动,使得北地郡这个庞大的机器,正开足马力超负荷运转。粮草军械的调配、民夫车马的征发、与各方往来的文书指令,如同无数条奔腾的溪流,汇聚于狄道,又从这里奔流向西。靖王李凌坐镇中枢,日夜批阅文书,召见臣属,决策机宜,常常忙碌至深夜。世子李玄业作为父亲最得力的臂膀,肩负着协调西域事务、分析前线军情的重任,其书房灯火通明的时间,较之父亲亦不遑多让。然而,就在这紧张有序的节奏中,一场突如其来的、远超往年同期的强寒潮,自北疆席卷而下,给本就繁重的后勤运输与边境防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天时,开始展现出它无情的一面。

十月二十八,清晨。狄道城笼罩在铅灰色的天幕下,寒风刺骨,天空中飘起了细密的雪粒,打在脸上生疼。这比往年正常初雪时节,足足提前了半月有余。靖王府议事厅内,炉火熊熊,却难驱散众人眉宇间的凝重。李凌正召集紧急会议,与会者包括长史周勃、都尉赵破奴、仓曹掾、工曹掾等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世子李玄业在侧。

“勃兄,各地驿传急报,寒潮南下迅猛,陇西、安定乃至河西走廊东段,均已降雪,官道积雪结冰,运输车队行进艰难,多有受阻。眼下情况如何?”李凌开门见山,语气严肃。

周勃面带忧色,呈上几卷刚刚送达的急报:“王爷,情况不容乐观。南路粮道,我郡发往河西的三万石粮队,目前被困于陇西郡狄道至金城(兰州)之间的鸟鼠山路段,积雪过膝,车马难行,已有数辆粮车倾覆,损失虽不大,然延误时日,恐玉门关粮草接济不上。北路策应偏师所需之牲畜草料,因风雪阻断,未能如期送达休屠王境交接点,军中牲畜缺草,恐有倒毙之虞。民夫征调亦遇困难,天寒地冻,民夫衣衫单薄,怨声渐起,病倒者日增,影响运输效率。据各县报,此次寒潮之猛,为近十年罕见。”

仓曹掾补充道:“王爷,不仅运输受阻,仓储亦面临考验。部分边远县的临时粮囤,为赶工期,搭建稍显简陋,恐难承受大量积雪,需立即派人加固,以防压垮损粮。”

工曹掾亦禀报:“军械作坊亦受影响,天寒导致铁器脆硬,打造维修效率下降,弩弦亦因干冷易断。”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寒潮带来的连锁反应开始显现。厅内气氛压抑。

李凌沉默片刻,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李玄业身上:“业儿,你有何看法?”

李玄业凝神思索,随即沉稳应答:“父王,天时不测,非人力可抗,然事在人为。儿臣以为,当务之急,在于 ‘抗寒保运,稳内安外’ 。其一,保运输: 立即下令所有在途运输队,就地择险要避风处扎营,等待雪停路通,不可强行冒进,徒增损失。同时,急调郡府库存之皮袄、麻鞋、姜炭等御寒物资,由骑兵快马加鞭,送至各受阻队伍,先保民夫牲畜无恙。其二,疏道路: 请周世伯立即行文陇西、安定及河西诸郡,请其紧急征发当地民夫,会同我军押运兵士,共同清扫官道积雪,尤其是险隘路段,设立路标,开辟安全通道。可许以额外工钱或减免部分徭役,激励其心。其三,固仓储: 令各县仓曹吏,即刻巡查所有粮仓、货栈,加固顶棚,清除积雪,疏通排水,务必确保存储安全。其四,稳军心: 请赵将军传令各边塞及运输护卫军士,加倍配发冬衣、酒肉,加强巡逻警戒,防敌趁雪偷袭。其五,筹后援: 此次寒潮恐非短期,需做长期打算。请仓曹、工曹重新核算御寒物资、草料需求,加大采购、制作力度,以备不时之需。”

李玄业的应对策略,条理清晰,考虑周详,既顾眼前,又虑长远,显示出了超越年龄的沉稳与干练。

李凌听罢,微微颔首,眼中露出一丝赞许,随即决断道:“业儿所议,甚妥!便依此施行!勃兄, 总揽抗寒保运事宜,协调各郡,调度物资,务必确保运输线生命不绝!破奴, 严令各军,加强戒备,安抚士卒,绝不能让将士冻馁于边关!各曹掾, 依世子所议,分头落实,若有延误,严惩不贷!”

“臣等(末将)遵命!”众人领命,匆匆而去,厅内只剩下李凌父子。

“业儿,你处理政务,愈发老成了。”李凌看着儿子,语气中带着欣慰,“天灾突至,最能考验为政者之应变与担当。你能临危不乱,思虑周全,为父甚慰。”

“全赖父王平日教诲。”李玄业谦逊道,但眉宇间亦有一丝得到肯定的振奋,“然,儿臣所虑,寒潮之影响,恐不止于境内。西域玉门关外,恐更为酷寒,不知王猛校尉处,情况如何?”

李凌目光投向西方,沉声道:“你所虑极是。玉门孤悬塞外,今岁又增兵数千,粮草御寒之物,需求更大。需立即传讯王猛,询问情况,并令其做好应对极寒之准备。此外,匈奴乃马上民族,耐寒,此等天气,或许更利其骑队行动,需防其雪中奇袭。”

“父王明见!儿臣即刻草拟文书,飞鸽传书玉门,示警并询情。”李玄业道。

【系统提示:突发自然灾害(强寒潮)对战略实施构成严峻挑战… 宿主及继承人展现出卓越的危机管理与资源调配能力,成功将天时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宿主状态:统治韧性在应对突发危机中得到强化,继承人临机决断能力获实战检验,政权凝聚力提升…】

命令下达后,北地郡上下迅速行动起来。一队队骑兵顶着风雪,将御寒物资送往被困的运输队;各县组织民夫上道扫雪清障;郡府工坊连夜赶制皮袄、维修器械;边军哨所升起了更多的火堆,巡逻的士卒裹紧了冬衣。一场与天时抗争的战斗,在北地全境打响。

李凌父子则坐镇王府,时刻关注着各方的反馈。雪连续下了两日方停,但气温骤降,道路冰封,清理工作异常艰难。不断有消息传来:某处粮队得到补给,民夫情绪稳定;某段险路终于打通,车队得以缓慢前行;但也偶有不幸:几名体弱的民夫冻病身亡,数匹驮马倒毙。每一份急报都牵动着他们的心。

十一月初一,天气略有好转,但寒意更甚。来自玉门关的鸽信终于穿过风雪,抵达狄道。信中,护西域校尉王猛禀报了玉门情况:关内外已降大雪,深可没膝,气温奇寒。所幸朝廷赏赐及北地首批物资已先于寒潮抵达,关城储粮充足,冬衣柴炭亦有备,将士们暂可御寒。然,新到的五千西征军,对如此酷寒尚不适应,病倒者已有数百,正加紧诊治。关外斥候活动因大雪受阻,与车师等国的联系暂时中断。匈奴方面,暂无大规模异动,然小股游骑活动似未停止,王猛已加派暗哨,严加防范。他在信中感谢王爷关怀,并言将克服困难,坚守待机。

李凌阅信,稍稍心安,至少玉门根基未动。他立即回信,勉励王猛,嘱其善抚将士,保重身体,并告知北地正全力疏通粮道,后续物资将尽快送达。

与此同时,李玄业负责的西域事务曹,综合各方信息,对局势做出了新的判断:“父王,此次寒潮,虽给我造成困难,然对匈奴亦非全无影响。其大军行动同样受限,尤其远程奔袭难以实现。而对车师、龟兹等西域城邦而言,严寒亦是生存考验,或可暂时缓解匈奴施加的军事压力,给我争取巩固玉门、联络诸国的时间。然,需防开春雪化之后,匈奴利用其骑兵机动优势,发动更猛烈的攻势。”

“嗯,业儿所见,由表及里,颇合兵法‘因势利导’之要。”李凌赞道,“既如此,我辈更需利用此冬歇之机,内固根本,外布线眼。勃兄那边,要督促其加速物资转运,力争在严冬彻底封路前,将更多粮秣运抵河西。子通(公孙阙)在玉门,要其利用此间隙,加派精干人员,设法恢复与西域诸国的联系,哪怕只是传递信息,稳定人心也好。”

“儿臣明白!”

十一月初五,经过军民连日奋战,南路官道主干线终于勉强恢复通行,被困的粮队得以缓缓前行,虽然速度大减,但生命线总算未断。北地郡府又组织了一批满载御寒物资和药品的车队,在骑兵护卫下,再次西行。望着窗外依旧阴沉的天空和院中未化的积雪,李凌轻轻舒了口气。这场突如其来的寒潮,虽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和损失,但也锤炼了北地郡的应急能力,考验了臣属的忠诚与效率,更让他看到了儿子在压力下的成长。

是夜,李凌独坐书房,处理完最后一批公文,感到一阵疲惫。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胸前的魂佩,依旧冰冷沉寂。然而,当他想到白日里军民顶风冒雪清障运粮的场景,想到儿子沉稳部署的模样,想到玉门关将士在冰天雪地中坚守的身影,心中却莫名地生出一股暖流,一种与这片土地、这些臣民血脉相连的感觉愈发清晰。他隐约感到,那篇神谕法诀,似乎与这种“守护”与“责任”之心,有着某种玄妙的共鸣。

“或许,这便是积累‘功德’之道?”他心中暗忖,“非为虚无缥缈的香火,而是实实在在的保境安民、造福一方。”

窗外的寒风依旧呼啸,但书房内的李凌,目光却愈发坚定。寒潮终将过去,而西进的道路,纵然充满艰难险阻,也必将坚定地走下去。北地这根砥柱,在风霜雨雪中,正变得愈发坚不可摧。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五行志:“(文帝时)……冬,大雨雪……”

* 家族史·始祖本纪:“文帝四年冬,北地早寒,大雪封路,粮运艰难。凌公父子举措得宜,抗寒保运,安辑内外,渡此难关。世子玄业临机决断,显干才。”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寒潮初至,上帝恤民保疆;砥柱弥坚,圣域人定胜天;圣嗣理繁剧,愈显擎天之姿。”

* 北地秘录·凌公御寒:“北地遭十年不遇寒潮,李凌父子全力应对,保粮道,稳军心,显统治之效。”

(第四百一十一章 完)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m.8kxs.com)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