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燕小吃铺”那块不算起眼的招牌,仿佛给青瓦巷这个沉寂的角落注入了一股活水。开张时那点小心翼翼的期盼,很快便被现实远超预期的红火所取代。李春燕那手扎实的家常味道,加上食材新鲜、价格实在,像一块磁石,牢牢吸引住了附近的街坊,甚至开始有些稍远些的居民慕名而来。
这红火的生意,背后是李春燕近乎透支的辛劳。她的生物钟被彻底重塑。凌晨三点,当整个城市还沉浸在最深沉的睡梦中,苏家小院那间充当厨房的偏房里,就已经亮起了灯。李春燕轻手轻脚地起床,怕吵醒隔壁的晓光和卫民,也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发面、熬豆浆、准备馅料、生火……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时间和力气。寒冷的清晨,她的手浸泡在冰凉的面粉和冷水里,很快就冻得通红僵硬。但她顾不上这些,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赶在第一批客人上门前,把所有准备工作做到最好。当第一缕天光透过窗户纸照进来时,蒸笼里已经冒出带着面香和馅料香的白色蒸汽,大锅里的豆浆也咕嘟咕嘟地翻滚着,散发出醇厚的暖意。
天蒙蒙亮,小吃铺开门迎客。接下来便是近乎打仗般的几个时辰。点单、盛粥、夹油条、拿包子、收钱找零……李春燕像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在狭小的店铺里穿梭忙碌。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打湿,黏在脸颊上,她也顾不上捋一下。她的脸上始终带着温和的笑容,手脚却利落得惊人,几乎不会让客人多等一分钟。那小小的店铺里,人声、碗碟碰撞声、食物烹调的滋滋声,交织成一曲充满烟火气的、生机勃勃的晨曲。
忙碌一直持续到上午九十点钟,早餐高峰过去,才能稍稍喘口气。但紧接着又是清洗碗筷、打扫卫生、准备第二天部分食材的琐碎工作。常常要到下午两三点,她才能真正歇下来,吃上几口早已凉透的早饭,累得几乎连筷子都拿不稳。
然而,这份超出预想的辛劳,换来的回报也是实实在在的。小吃铺成了苏家如今最稳定、也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每天晚上打烊后,李春燕将那个装钱的木盒子抱出来,和苏建国一起清点。里面虽然依旧多是毛票和硬币,但数量却远比苏建国摆摊时要多,而且日日不断,风雨无阻。这笔钱,像一股稳定而有力的活泉,源源不断地注入这个曾经干涸的家庭,不仅让日常开销宽裕了许多,更让晓光那笔沉重的学杂费,从一座遥不可及的大山,变成了一个可以逐步攀登、有望抵达的目标。
李春燕,这个曾经默默站在丈夫身后的女人,如今用她柔韧的肩膀和灵巧的双手,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家里的经济支柱。
苏建国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也更坚定了与她并肩作战的决心。他的角色也悄然发生了转变。白天,他依旧雷打不动地出他的炒货摊。那口大铁锅和弥漫的焦糖香气,是他的战场。但收摊的时间,他比以前提早了一些。下午,当李春燕在店里忙完上午的活计,累得几乎直不起腰时,苏建国就回来了。
他不再需要妻子吩咐,默默地系上围裙,开始接手那些繁重的体力活。搬运沉重的面粉袋,清洗堆积如山的碗碟,劈够第二天用的柴火,或者按照李春燕的要求,将第二天需要的豆子提前泡上,将大葱生姜一一备好。他的动作或许没有李春燕那么精细灵巧,却带着一股沉稳可靠的力量。他知道,灶台上的核心技术他插不上手,但这些“后勤保障”工作,他必须替春燕扛起来。
晚上,夫妻俩常常一起在灯下忙碌。苏建国帮着核算一天的收支,虽然算得慢,却极其认真;李春燕则计划着第二天的食材采购,或者研究是否要增加一两种新的小吃品类。他们会低声交流着生意上的事,商量着家里的开销,偶尔也会因为一点小小的分歧争论几句,但很快又能达成共识。
“今天豆浆好像比昨天更香了,是不是火候把握得更好了?”
“嗯,多熬了五分钟。明天油条的面还得再醒一会儿,感觉还不够蓬松。”
“晓光学费还差不少,下个月咱们再紧一紧。”
“没事,慢慢来,总能凑齐。”
这些琐碎的对话,充满了生活的质感,也蕴含着夫妻间无需言说的默契与扶持。他们像两棵紧紧依偎的树,根系在地下交错缠绕,共同汲取养分,枝叶在空中彼此支撑,共同抵挡风雨。
苏卫东看着大哥大嫂这般同心协力的样子,心中那股出狱后一直存在的彷徨和愧疚,也渐渐被一种想要融入、想要贡献的力量所取代。他开始更主动地帮忙,无论是去远处采购更便宜的原料,还是修理店里坏掉的桌椅,他都抢着去干。
晓光看着舅妈(她心里已经开始试着叫“妈”了)每日的辛劳和大舅默默的支持,心中充满了感激和动力。她学习更加刻苦,放学回来后,也会抢着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照看三舅卫民。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这句古老的谚语,在苏建国和李春燕身上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小吃铺的红火,不仅仅是生意上的成功,更是这个家庭凝聚力的象征。它让每个人都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奋斗的方向,也让这个曾经在风雨中飘摇的家,真正有了坚实的基座和抵御未来一切不确定性的底气。那升腾的炊烟和弥漫的食物香气,仿佛在向所有人宣告: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再难的日子,也能熬出香味,过出希望。
喜欢青瓦巷里的向阳花请大家收藏:(m.8kxs.com)青瓦巷里的向阳花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