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云栖杯”网文大赛颁奖典礼上,金奖作品《AI与非遗》的构想让全场眼前一亮:一位年轻非遗传承人,借助AI技术,让濒临失传的老手艺焕发新生。这部作品的核心设定——用科技打破非遗传承的壁垒,与陆砚辞“活化传统”的理念不谋而合。典礼结束后,云栖文创迅速与获奖作者签约,并联合东方顶尖科技公司,正式启动“AI非遗设计工具”的研发项目,让文学作品中的科幻构想,一步步走向现实。
“非遗传承的痛点很明确:一是技艺学习门槛高,复杂的纹样、流程难以快速掌握;二是传统样式与现代审美脱节,年轻消费者不买账;三是技艺记录不完整,很多老匠人的经验难以量化传承。”研发启动会上,项目负责人结合网文设定,明确了工具的三大核心功能定位。
第一大功能是“3d模型精准生成”。针对竹编、刺绣、榫卯等结构复杂的非遗项目,工具可通过高清扫描,快速捕捉作品的立体结构与细节纹理,生成1:1还原的数字3d模型。模型不仅能360度旋转查看,还能拆解为步骤化的组件,让学习者清晰看到每一个结构的咬合关系、每一根丝线的编织轨迹。研发团队特意采集了林晓父亲的竹编代表作——一款复杂的“万字纹竹篮”,通过三次扫描优化,模型还原度高达99.7%,连竹篾的自然纹理、编织时的轻微误差都清晰可见。
第二大功能是“传统与创新的智能融合”。用户只需输入现代审美需求,比如“动漫风格”“极简主义”“节日主题”,工具就能基于内置的非遗元素数据库,智能生成既保留核心技艺特征,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新花纹、新样式。数据库涵盖了东方500多种非遗技艺的核心元素,从竹编的“回字纹”“梅花纹”,到刺绣的“盘金绣”“打籽绣”,每一种元素都标注了文化寓意与工艺要求。比如用户想要“动漫角色竹编”,工具会自动提取角色的核心轮廓,用竹编的编织逻辑重构,同时保留竹编特有的纹理质感,避免不伦不类。
第三大功能是“可视化制作教程输出”。工具会根据生成的设计方案,自动匹配对应的非遗技艺流程,输出详细易懂的制作教程——不仅有图文步骤,还有动态演示视频,甚至能通过AR技术,让学习者在现实场景中看到虚拟的步骤指引。教程还会标注关键难点与老匠人的经验技巧,比如“竹编劈篾时,力度要控制在3公斤左右,避免竹篾断裂”“刺绣配色时,遵循‘冷暖互补’原则,更显层次感”,让新手能快速上手,降低学习门槛。
经过半年的研发,“AI非遗设计工具”的首个原型版本正式诞生。为了检验实际效果,研发团队将工具首先送到林晓父亲的竹编技艺传习班进行测试。传习班里的年轻学员们成为了第一批“体验官”,他们大多是被《非遗匠人》动画吸引而来,对传统竹编充满热情,却也熟悉现代科技产品。
一位喜欢动漫的年轻学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用工具扫描了传统竹编的基础篮型,然后输入“融合《水墨江湖》墨尘角色”的需求。短短5分钟,工具便生成了三款设计方案:一款是将墨尘的轮廓作为竹篮的提手造型,一款是用竹编纹理勾勒墨尘抚琴的剪影,还有一款是将古琴的琴弦元素融入篮身编织。学员最终选择了第二款方案,在工具生成的详细教程指导下,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制作。当这款“墨尘抚琴竹篮”上线电商平台后,迅速引发年轻消费者的追捧,月销量比传统竹编花纹产品高出50%,不少买家留言:“没想到竹编能这么潮,既好看又有文化内涵。”
类似的案例在传习班不断涌现:有学员用工具设计出融合星座元素的竹编挂饰,成为年轻群体的热门礼物;有学员结合节日主题,设计出中秋玉兔、春节福字等竹编摆件,销量大幅提升。看着年轻学员们用科技为传统竹编注入新活力,传习班里的老匠人们深受触动。
林晓的父亲特意请研发人员教自己使用工具,当他看到屏幕上输入“传统万字纹+现代几何”后,瞬间生成的几款创新花纹时,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了光芒。他拿着平板,反复对比传统花纹与创新设计,感慨道:“活了大半辈子,总觉得科技是冷冰冰的,是来取代我们这些老手艺的。现在才明白,它不是来抢饭碗的,是来帮我们老祖宗的手艺‘闯世界’的!”
另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匠人,试用工具后动情地说:“以前教徒弟,一个花纹要手把手教几个月,还不一定能学会。现在有了这个工具,步骤清晰,还能反复看,年轻人学得快多了。而且它能想出这么多新花样,让竹编能被更多年轻人喜欢,我们的手艺就不会失传了。”
测试成功的消息传来,研发团队备受鼓舞。陆砚辞在后续的项目推进会上表示:“科技不是非遗的对立面,而是传承的助力。我们要让更多非遗技艺借助科技的力量,走进现代生活,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随着“AI非遗设计工具”的不断优化升级,它将被应用到刺绣、榫卯、蜡染等更多非遗项目中,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匠人与新人的重要桥梁,让东方非遗文化在科技的赋能下,走得更远、更久。
喜欢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请大家收藏:(m.8kxs.com)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