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烽火锻山河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40章 首批初级技工毕业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深秋的太行山脉,层林尽染,枫叶如火,银杏披金,山风拂过,落叶如蝶舞飞旋,铺满山径。在这片被战火洗礼过的土地上,军工车间的技工培训基地却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喜悦——经过整整三个月的刻苦学习与高强度训练,首批30名学员终于迎来了决定命运的毕业考核。他们中有的曾是农家子弟,有的是逃难青年,有的是前线退下的伤兵,如今,他们将以“初级技工”的身份,正式投身于民族抗战的军工洪流。

此次考核分为理论考试与实操考核两大部分,全面检验学员的专业素养与动手能力。理论考试于上午八时准时开始,考场设在培训基地最大的教室,三十张木桌整齐排列,学员们正襟危坐,神情专注。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此起彼伏,如同春蚕食叶,细密而坚定。试卷内容涵盖机械基础、材料知识、安全生产规程及各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题型多样,既有选择判断,也有需要深入理解的简答论述。例如,机床操作方向的学员需回答“简述车床操作的安全注意事项”,包括如何正确装夹刀具、避免缠绕、防止铁屑飞溅等细节;炼钢方向的学员则面对“如何通过观察钢水颜色判断炉温”这一实操性极强的问题,需准确描述暗红、橙黄、亮白等色泽对应的温度区间;弹药制作方向的学员则被要求“简述手榴弹引信安装的关键步骤”,从清洁引信管、装填击发药到压紧保险销,每一步都关乎生死。

一个时辰后,考试结束。评委团——由李铮、吴天浩、徐小眼、王铁锤、陈婉儿五人组成——立即展开阅卷。灯光下,他们逐题批改,严谨打分。最终成绩令人振奋:绝大多数学员理论成绩在80分以上,仅有3人略低于85分,但均超过及格线70分。李铮翻看试卷,看到一名学员在简答题中写道:“安全不是口号,是每一次开机前的检查,是每一滴冷却液的添加。”他微微点头,轻声道:“这群孩子,真的用心了。”

下午两点,实操考核在三个场地同步拉开帷幕,气氛陡然紧张。

在**零件加工区**,机床操作方向的学员面对的是高精度任务:一个时辰内,独立加工一根标准枪管轴,直径误差不得超过0.1毫米,同轴度误差控制在0.05毫米以内。这在当时简陋的条件下,堪称“毫米级的战争”。学员们依次上机,动作沉稳:装夹工件、校准中心、选择车刀、调整转速与进给量,随后启动车床。铁屑如银蛇飞溅,机床嗡鸣不息。徐小眼手持千分尺,站在一旁静静观察,不时记录。考核结束,检测结果显示:28名学员的产品全部合格,其中10人的加工精度甚至达到中级技工标准,表面光洁度高,尺寸稳定。徐小眼忍不住赞道:“有几个小伙子,手法比我还稳!”

在**炼钢区**,王铁锤亲自监督炼钢方向的考核。学员需独立完成一炉50公斤的小型试炼钢,从配料、点火、鼓风、控温,到观察钢水状态、判断出钢时机,全程自主操作。铁矿砂与焦炭按比例入炉,风箱拉动,炉火渐旺。当炉膛内钢水泛出亮白色,一名学员果断下令:“出钢!”钢水如赤龙般流入钢水包,炽热的光芒映红了众人的脸庞。王铁锤用取样勺舀出钢水,冷却后仔细观察断面,点头道:“碳量均匀,杂质少,是合格的粗钢!”所有学员均顺利完成任务,无一失误。

在**弹药区**,陈婉儿主持弹药制作方向的考核。学员需在规定时间内手工制作10枚标准手榴弹,要求弹体无裂纹、炸药装填密实均匀、引信安装牢固且灵敏。操作台上,压模、装药、封口、安装引信,每一步都需极致专注。一名女学员在安装引信时,手指微微颤抖,陈婉儿轻声提醒:“稳住呼吸,慢一点,安全第一。”最终,所有学员制作的手榴弹经检测全部合格,无一变形、受潮或松动。陈婉儿欣慰地说:“他们不仅学会了技术,更懂得了责任——每一枚弹药,都可能决定一个战士的生死。”

考核结束后,评委团召开评议会,综合理论与实操成绩,一致宣布:**30名学员全部通过考核,正式毕业!**

次日清晨,军工车间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红旗在山风中猎猎作响,礼台设在车间中央的空地上,四周挂满手写的贺词:“技工出师,军工振兴!”“学成报国,共御外侮!”学员们身着新发的工装,胸前佩戴红花,列队而立,眼神坚定。李铮登上台,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而坚毅的面庞,声音洪亮而深情:

“同志们!今天,是你们人生中值得铭记的一天!三个月前,你们还是对机械一无所知的青年;今天,你们已是能独立操作机床、冶炼钢铁、制作弹药的合格技工!这不仅是个人的成长,更是我们军工事业的希望!你们手中的每一把扳手、每一把锤子,都是对抗日战场最有力的支持!从今天起,你们将奔赴各个岗位,继续磨炼技艺,为生产更多精良武器,为抗战胜利,贡献你们的智慧与汗水!”

掌声雷动,新技工们眼中泛起泪光。

典礼结束后,学员按方向正式分配:10名机床操作技工进入零件加工组,12名炼钢技工加入炼钢队,8名弹药技工编入弹药生产组。他们的加入,立刻为车间注入了新鲜血液。

零件加工组迅速实行三班倒,原本因人手不足而闲置的机床全部运转,枪管、机匣等关键零件日产量提升30%;炼钢队在新技工协助下,王铁锤终于得以轮休,炼钢炉实现连续稳定生产,日产粗钢稳定在1.5吨;弹药生产组虽新人居多,但在陈婉儿“一带一”指导下,迅速掌握流程,手榴弹与掷弹筒榴弹日产量提升20%。

随着技工队伍壮大,车间整体产能迈上新台阶:轻机枪月产量突破12挺,掷弹筒达20具,手榴弹与榴弹月产稳定在1000枚以上,创下建厂以来最高纪录。

前线捷报频传。三营营长亲自发来贺电:“热烈祝贺军工车间首批技工毕业!技工就是战斗力!有了更多武器,我们就有更大把握夺回失地!”电文被李铮在全车间宣读,工人们与新技工们欢呼雀跃,掌声如雷。

吴天浩站在车间门口,望着新技工们熟练操作机床的身影,感慨道:“这批学员,底子扎实,心性沉稳,只要好好培养,未来必成技术中坚!”徐小眼接过话头,笑着补充:“是啊!现在人手宽裕了,我们终于能腾出手来,推进简易膛线机的研制了——这可是李主任念叨了半年的‘大工程’!”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太行山巅,车间内机器轰鸣不息,炼钢炉火映红天际,工人们的笑语与金属的敲击声交织成一首雄浑的工业交响曲。李铮立于高处,远眺这片热土,心中澎湃:首批技工的毕业,不是终点,而是星火燎原的起点。他坚信,只要持续育人、积蓄力量,太行山的兵工厂终将成长为抗战的钢铁脊梁。

终有一日,当胜利的号角响彻神州,人们会记得:在那深秋的太行山中,有一群青年,用汗水与智慧,为民族的枪膛,装上了第一颗精准的子弹。

喜欢烽火锻山河请大家收藏:(m.8kxs.com)烽火锻山河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