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午后,热浪蒸腾,太行山脉的群峰被一层闷热的雾气笼罩。突然间,乌云翻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如倾盆般砸落,山间溪流迅速涨水,泥浆顺着山坡奔涌而下。在军工车间低洼的组装区,雨水顺着屋顶的缝隙滴落,溅在金属零件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李铮正和徐小眼蹲在一批即将发往前线的掷弹筒旁,仔细检查着发射机构的灵敏度。两人浑身已被汗水浸透,却浑然不觉。就在这时,通信兵浑身湿透地冲进车间,雨水顺着帽檐滴落,手中紧攥着一份用油纸包裹的加急电报。
“李主任,三营急电!”通信兵喘着粗气,声音因急促而有些颤抖,“昨天在伏击日军运输队的战斗中,我营使用了咱们生产的掷弹筒榴弹,结果出现了大量哑弹!大约每二十发就有一发不响,总共五发未爆!有战士冲上去排查时被敌方火力击中……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弹药,更直接威胁到了战友的生命安全!”
李铮接过电报,指尖微微发紧。他迅速扫过内容,脸色瞬间沉了下来。哑弹率高达5%,这远远超出了他们此前的质量标准。他猛地站起身,雨水从屋檐滴落,打湿了他的肩头,却比不上他内心的寒意。他立刻转身,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紧迫:“马上召集陈婉儿、吴天浩、徐小眼,紧急开会!问题出在引信,我们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原因,解决它!”
会议室里,空气凝重得几乎凝固。李铮将电报拍在桌上,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生产的每一发弹药,都关系着前线战士的生死。哑弹不是小问题,它是埋在战友脚下的定时炸弹。我们必须查清楚,为什么好好的榴弹,会突然变成‘哑巴’!”
陈婉儿坐在桌旁,双手紧握,指节发白。作为弹药组的负责人,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她深吸一口气,声音略带沙哑:“我怀疑是引信出了问题。最近连续下雨,空气湿度极高,而我们的引信内部填充的是黑火药,极易吸潮。一旦火药受潮,就无法正常引爆,导致哑弹。”
吴天浩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反射出一道冷光:“陈姐说得有道理。引信是榴弹的‘心脏’,哪怕一粒火药受潮,整个引信就废了。我建议立刻对库存榴弹进行抽样检测,重点检查引信密封性,并模拟潮湿环境做加速老化试验。”
徐小眼也补充道:“运输途中也可能出问题。最近山路泥泞,弹药箱虽有油布覆盖,但难免渗水。如果引信口密封不严,湿气和雨水很容易侵入。”
会议结束,众人立刻分头行动。陈婉儿带领弹药组的女工们从三个批次的库存中随机抽取了100枚榴弹,逐一拆解引信。她们用镊子小心取出引信管,用放大镜观察内部火药状态。结果显示,有5枚引信内的黑火药出现结块、发霉现象,明显受潮,与前线反馈的哑弹率完全吻合。
“果然是受潮导致的!”陈婉儿将一枚受潮引信高高举起,声音坚定,“我们之前的密封方式太简单了——只用一层油纸和胶水封住引信口,看似严密,实则经不起潮湿环境考验。雨水、湿气都能慢慢渗透进去。必须改进!”
第二天清晨,改进方案研讨会在车间会议室召开。窗外雨势渐小,但众人的心情依旧沉重。吴天浩拿出一张手绘图纸:“我建议采用蜡封工艺。蜂蜡熔点低,流动性好,冷却后能形成致密的防水层。我们车间就有蜂蜡原料,成本低,操作也简单。”
陈婉儿眼前一亮:“这个办法好!蜂蜡加热后成液态,蘸在引信口上,能自动填满缝隙,冷却后形成坚硬密封层,既防水又不妨碍击发。而且根据地养蜂户多,原料供应不成问题。”
李铮点头赞同:“方案可行,但必须严格控制蜡层厚度。太厚会影响击针穿透,太薄则密封不严。我们要做实验,找到最佳参数。另外,必须进行实战模拟测试,确保改进后的榴弹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可靠引爆。”
方案确定后,陈婉儿立刻带领女工们投入试验。她们在车间一角架起铁锅,放入蜂蜡,用文火缓缓加热。待蜂蜡完全融化成金黄色的液体后,她们用镊子夹住榴弹,引信口朝下,轻轻蘸入蜡液,再迅速提起,让多余的蜡液滴落。随后将榴弹倒置在竹架上,让蜡层自然冷却凝固。
为验证效果,她们将10枚蜡封榴弹与10枚未封榴弹一同放入潮湿的地下室,模拟前线储存环境。三天后检查,未封榴弹中有2枚引信明显受潮,而蜡封榴弹全部干燥如初。
“成功了!”女工们欢呼起来,但陈婉儿并未放松。她立刻组织击发测试。然而,10枚蜡封榴弹中,有1枚出现了击发延迟——击针撞击后,过了近两秒才爆炸。这极为危险,在实战中可能导致发射手被反噬。
“问题出在蜡层太厚!”吴天浩迅速判断,“击针无法瞬间击穿蜡膜,导致引信启动延迟。必须控制蘸蜡深度。”
徐小眼立刻动手,用铁皮制作了一个专用蘸蜡模具——一块带圆孔的金属板,圆孔直径与引信外径精准匹配。使用时,将引信插入孔中,只露出0.5毫米的引信口,再进行蘸蜡。这样,蜡层厚度被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改进后,新一轮测试开始。50枚蜡封榴弹在潮湿环境中存放一周,全部保持干燥;随后进行击发测试,每一发都精准引爆,无一哑弹,无一延迟。
“完美!”李铮握拳击掌,脸上终于露出笑容。
陈婉儿随即组织大规模生产。她将蜡封流程拆解为三步:加热蜂蜡、蘸蜡封口、冷却定型,女工们分工协作,形成流水线。她们还发明了“蜡层厚度检测卡”,用铜片制成标准厚度的比对片,确保每一批产品都符合标准。
一周内,库存的3000枚榴弹全部完成蜡封改造。李铮亲自监督装箱,每箱贴上“已蜡封,防潮处理”的标签,并安排运输队用防雨油布严密覆盖,连夜送往前线。
三营收到弹药后,立即组织试射。50发榴弹全部命中目标,爆炸声如雷贯耳,无一哑火。营长激动地拍着运输员的肩膀:“这批弹药,是及时雨,是救命弹!”
几天后,前线传来捷报:在一次日军大规模扫荡中,三营利用改进后的掷弹筒,在山口伏击日军一个中队。榴弹精准命中敌方机枪阵地、弹药车和指挥所,连续爆炸,摧毁火力点6处,歼敌60余人,缴获重机枪2挺、步枪40余支。战后,营长亲自撰写感谢信:“新批次掷弹筒榴弹性能稳定,引信可靠,全程无一哑弹,为战斗胜利立下首功!我们为后方有这样严谨、负责的军工团队感到骄傲!”
信件传回车间,女工们围在一起传阅,许多人眼眶湿润。陈婉儿站在窗前,望着远处连绵的太行山,雨后初晴,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车间的屋顶上,泛着金色的光。她手中握着一枚蜡封榴弹,引信口的蜡层在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像一层守护的铠甲。
她轻声说:“我们造的不只是弹药,是战士们活下去的希望。每一克火药,每一滴蜂蜡,都承载着我们的誓言——绝不让前线的兄弟,因我们的疏忽而倒下。”
夕阳西下,弹药区的灯火次第亮起。女工们依旧忙碌在工位上,装填、封口、检测,动作娴熟而坚定。新一批榴弹正缓缓流入包装箱,每一枚都经过蜡封处理,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蜡光,宛如星辰点缀在抗战的夜空。
这光,微弱却执着,照亮了太行山的沟壑,也照亮了胜利的前路。在硝烟与风雨中,一群普通人用智慧与汗水,为前线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防线——那是用责任与信念熔铸的防线,坚不可摧,永不退让。
喜欢烽火锻山河请大家收藏:(m.8kxs.com)烽火锻山河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