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日内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总部附近的一间安静咖啡馆里。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头发花白、在wIpo担任专利审查顾问数十年的微电子领域资深专家,谨慎地接受了《自然·电子学》期刊的特约记者的采访。就近期备受关注的“东京商业窃密案”中涉及的技术争议,他基于双方已公开的有限技术信息和专利文件,给出了纯粹技术层面的分析。
“仅从公开渠道可以获知的技术细节来看,”老专家措辞极为严谨,习惯性地避免直接指控,但每个字都分量十足,“指控方(‘坂田精工’)声称被窃取的技术文件,其中部分描述,与其自身早期已公布的基础专利之间,存在难以解释的逻辑断裂。这种断裂并非技术演进的自然结果,更像是……拼凑的痕迹。”
他推了推老花镜,继续道:“更值得注意的是,文件中频繁使用的几个关键术语和隐含的设计哲学,与近两年来全球顶尖学术期刊上讨论的前沿思路高度吻合,但这与文件 allegedly(据称)被窃的数年前,工业界的普遍实践和关注焦点存在时间差。这很不寻常。”
记者追问这是否意味着文件存在问题。老专家沉吟片刻,给出了一个在学术界堪称严厉的结论:
“基于现有公开信息的技术分析表明,围绕该‘证据’文件形成的技术叙述链,存在明显的不自然之处(marked inconsistencies)。它难以自圆其说。”
这篇访谈在《自然》子刊上发表,立刻被全球科技界和法律界广泛引用。wIpo专家的权威身份和纯粹技术角度的剖析,如同一柄手术刀,精准地剥开了“坂田精工”精心编织的谎言外壳,虽未直接定罪,却为振华提供了极其有力的第三方学术声援,舆论风向开始悄然转变。
东京地方法院,气氛空前紧张。这一次,振华律师团有备而来,发动了酝酿已久的全面反击。
森田良介律师站在法官面前,神情肃穆,声音洪亮,逐一呈上重磅证据:
“法官阁下,我方现提交三份关键证据及补充动议!”
“第一,”他举起一份由瑞士另一家享有盛誉的独立实验室出具的分析报告,“关于栽赃文件中出现的特定代码片段。经我方技术团队提示及该实验室独立验证,确认其中包含一个微小的、独特的逻辑循环。该循环的唯一合理解释,是为了适配振华电子独有的、因其特殊核心材料物理特性而产生的‘寄生电容非线性效应’。此效应无法被复制,该代码结构为振华独有,如同指纹!这铁证如山地证明,该文件是后期伪造,并刻意模仿振华技术特征,其来源绝非‘坂田精工’!”
此证据一出,旁听席一片哗然。这是首次从技术核心层面,直接、彻底地否定了栽赃文件的真实性。
“第二,”森田律师乘胜追击,“我方再次强烈控诉搜查程序的严重违法性!警方未能完整出示搜查令,搜查范围远超许可,证据(指栽赃文件)的提取、保管链条存在无法解释的断裂。整个取证过程充满瑕疵,其合法性荡然无存!”
“第三,”他展示了那张由“暗影”小队冒险拍摄到的、有些模湖但人物轮廓可辨的照片——“这是合理怀疑的佐证!照片显示,参与此次搜查行动的关键便衣警察(田中),在案发前曾与‘坂田精工’的安全主管进行秘密会面!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此次逮捕行动的背后,是否存在非法的勾连与策划!”
将三份证据重重放在桌上,森田律师目光如炬,直视法官,发出了雷霆般的指控:
“综合以上,事实已经非常清晰!针对萧亚轩女士的逮捕,根本不是基于事实和法律,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基于伪造证据和非法程序的、卑劣的构陷(Frame-up)!其目的,就是为了打压商业竞争对手!我们要求法庭立即撤销逮捕令,无条件释放萧亚轩女士,并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这一次,振华的反击不再是防守,而是亮出了足以致命的锋刃。法庭内的天平,随着这雷霆一击,开始发生决定性的倾斜。
东京,一家以挖掘政商界内幕闻名的八卦周刊编辑部,主编看着匿名寄来的信封,里面正是那张便衣警察田中和“坂田精工”安全主管会面的模湖照片。虽然像素不高,但人物的身份特征依稀可辨。
“有意思……”主编摸了摸下巴,眼中闪过精光。他深知这种涉及警方与大企业关系的新闻最能挑动公众神经。很快,最新一期的周刊以醒目标题刊发报道——《警方与企业的危险晚餐?商业窃密案背后的模糊身影》。
报道并未直接断言存在不法交易,而是以一连串的疑问句引导读者:“负责敏感商业案件的便衣警察,为何在案发前与涉案企业安全主管私下会面?”“这仅仅是巧合,还是存在未公开的关联?”“司法程序的纯洁性是否受到了侵蚀?”
这种“抛问题”式的报道,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池塘的石子,迅速在日本国内激起涟漪。网络论坛和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热度飙升。
“如果这是真的,那就太黑暗了!”
“警方应该出来解释清楚!”
“为了打压对手,连司法都可以利用吗?这已经不是商业竞争了!”
“这样做,我们国家在国际上还有什么信誉可言?”
越来越多的日本普通网民开始对“坂田精工”的行为表示反感和质疑,认为其手段过火,可能损害了日本一直引以为傲的“法治国家”形象。后院,开始起火了。
后院燃起的火苗,迅速引燃了更广阔的舆论草原。
美国《纽约时报》在其国际商业版块刊登了资深评论员的文章,标题一针见血:《东京的“商业间谍”案正在侵蚀其“法治国家”声誉》。文章深入分析了案件中的诸多疑点,包括技术证据的矛盾、程序瑕疵,以及最新曝光的警企关系,明确指出此案若处理不当,将对日本努力营造的公正、透明的商业环境形象造成沉重打击。
在日本国内,影响力巨大的《朝日新闻》也跟进发表了社论,语气相对温和但立场坚定。社论呼吁:“司法部门应以最高标准审视本案中的所有证据,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坚守司法独立性与公正性的底线。这不仅关乎个案正义,更关乎社会对法治的信任。”
与此同时,一场全球学术界的联署声援活动悄然兴起并迅速扩大。来自美国、欧洲、新加坡等多地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微电子、材料科学及知识产权法领域的数百名知名学者,在一份公开声明上联合署名。声明强烈谴责“利用司法程序和伪造证据进行商业竞争的行为”,认为这是对创新精神和学术诚信的严重践踏,并呼吁各方尊重事实与法律。
曾经几乎一边倒的舆论风向,此刻发生了决定性的逆转。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不仅仅针对“坂田精工”,更指向了日本的司法体系和商业环境。曾经看似牢不可破的围剿之网,正在从内部和外部同时崩解。
面对国内外汹涌的舆论压力和振华律师团抛出的重磅证据,日本政府内部的分歧也浮出水面。经济产业省(mEtI)及背后支持“坂田精工”的势力,仍试图强硬到底,认为一旦退让将助长“外国资本的气焰”,并损害与“坂田”关系密切的政商利益集团。
然而,法务省和外务省的部分官员则深感忧虑。他们清楚地意识到,此案已不再是简单的商业纠纷,持续发酵的负面舆论正在严重损害日本“法治国家”和国际商业中心的形象,甚至可能影响至关重要的对外贸易谈判(如日欧技术标准互认)和外部投资环境。来自中国的外交照会、欧盟的非正式关切,以及国际学术界的联名质疑,都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外部压力。
激烈的内部角力之后,一个折中且保守的方案占据了上风——拖。
在萧亚轩拘留期限即将再次届满的前夕,东京地方法院再次召开听证会。这一次,检方的态度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他们不再坚称证据确凿,而是转而强调案件的“高度复杂性”。
检方代表在法庭上陈述:“鉴于本案涉及尖端的微电子技术,且证据真伪的鉴定、相关人员的调查仍需大量时间,为彻底查明真相,确保司法公正,我方认为有必要进行更深入、更审慎的调查。因此,申请再次延长对嫌疑人萧亚轩的拘留期。”
尽管振华律师团据理力争,指出关键证据(栽赃文件)已被证明系伪造,继续羁押毫无法律依据,甚至当庭指控检方滥用司法程序。但主审法官小林康夫在承受着内外压力的情况下,最终再次做出了偏向保守的裁决。
“认可本案调查的复杂性,”小林法官宣读裁决,“批准检方请求,将嫌疑人萧亚轩的拘留期延长20日。相关调查应尽快完成。”
消息传出,舆论一片哗然。明眼人都看得出,所谓的“继续调查”更像是一个借口,其真正目的是为了争取时间,一方面试图寻找应对振华凌厉反击的策略,另一方面也是试图通过拖延来消耗萧亚轩和振华的意志与资源,期待出现转机或迫使对方在压力下妥协。
冰冷的裁决,意味着萧亚轩不得不在那间狭窄阴冷的埼玉县囚笼中,度过更多望不到尽头的日夜。拖延,成了对手在不利局面下,祭出的最后一道防线。但这道防线,在越来越清晰的真相和日益增长的内外压力面前,又能支撑多久呢?
喜欢逆流60年代请大家收藏:(m.8kxs.com)逆流60年代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