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逆流60年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47章 压力升级与转移囚笼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就在振华律师团在东京地方法院发起凌厉法律反击的同时,另一场更为隐秘、却可能更具影响力的较量,在日本行政与产业界的核心地带悄然展开。

东京,霞关,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

一间装潢严谨、气氛凝重的会议室内,一场不对外的闭门简报会正在进行。主位上坐着的是通商政策局的高级官员,面色严肃。会议桌的另一侧,以“坂田精工”社长坂田信玄为首,另有几位来自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JEItA)内与“坂田”关系密切的重量级人物作陪。

坂田信玄早已收起了在茶室时的最后一丝伪装,此刻他神情凝重,语气沉痛,带着一种刻意营造的危机感。

“……并非我等杞人忧天,也绝非简单的商业纠纷。”坂田信玄将一份精心准备的报告推向对面的官员,“振华电子的行为模式,绝非孤立事件。根据我们的分析,这极可能是一种系统性的、有组织的技术转移模式的开端。他们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规避正常的国际合作与技术审查渠道,通过极其隐蔽的手段,瞄准我国拥有核心优势的尖端领域。”

他刻意使用了“系统性”、“有组织”、“隐蔽”等词汇,将振华的行为描绘成一种战略性的威胁。

“此次涉及的芯片架构与高频稳定技术,关乎下一代通信、高端制造乃至部分敏感领域的基础。”JEItA的一位副会长适时补充,他代表着协会内保守派的观点,“如果对此类行为不能予以迎头痛击,果断遏制,无疑将释放出极其错误的信号。长此以往,我囯历经数十年积累、投入巨量资源建立的产业技术优势,将面临被系统性侵蚀、掏空的巨大风险!这绝非危言耸听!”

他们试图将一起尚未定性的商业诉讼,包装成关乎国家产业竞争力乃至经济安全的重大事件,极力游说经济产业省采取更强硬的立场,甚至希望借助行政力量,对司法程序施加潜在影响,确保将振华彻底“钉死”。

几乎与此同时,日本国内几家具有右翼背景的媒体,如同接收到了统一信号,开始连篇累牍地发表评论文章和专题报道。

《警惕!“技术猎豹”的獠牙已伸向我国支柱产业》、《经济安保的新挑战:剖析“振华模式”背后的资本与技术掠夺》……一系列耸人听闻的标题见诸报端和电视评论。这些报道刻意忽略案件的法律细节和振华提出的反证,一味强调“中国资本”的“战略野心”,将振华电子描绘成受国家意志驱使、不择手段窃取技术的“马前卒”,极力将事件上升至国家经济安全层面,煽动公众的危机感和民族情绪。

法律战之外的维度,压力正在急剧升级。对手动用了产业协会的游说力量和媒体的舆论武器,试图将水搅浑,将一场商业竞争扭曲为国家间的技术博弈,从而为在法律层面难以迅速取胜的困局,寻找更强大的外部支持和道义借口。振华面临的,已不仅仅是“坂田精工”一家公司,而是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共同体和其所营造的排外氛围。这场较量,变得更加复杂和凶险。

东京的夜色下,光影迷离。在表面喧嚣的都市脉搏之下,几条隐秘的线索正如同蛛丝般,被小心翼翼地编织、追踪。

新宿区,一家不起眼的连锁咖啡馆角落。

“老蔡”手下一位看似普通上班族的情报员,正与一位在警界有着广泛人脉的线人低声交谈。几杯咖啡见底,闲聊般的对话中,情报员看似无意地提起了近期备受关注的“产业间谍案”,并提到了执行逮捕的警部补编号No.381。

线人啜了一口冷掉的咖啡,压低声音:“那个渡边(警部补的姓氏)?他啊……背景不简单。他当年在警校的教官,就是现在‘坂田精工’特别顾问的小野田。小野田退休前在警视厅位置不低,门生故旧很多。渡边能进搜查一课,并且升得这么快,据说小野田没少在后面使力。”

这条信息如同拼图的关键一块,将警部补No.381(渡边)与“坂田精工”通过一位重量级的退役警界高官联系了起来,解释了为何此次警方行动如此“高效”且针对性极强。

池袋,一间通过多重转租、无法追溯真实租客的匿名安全屋内。

何先生动用特殊渠道获取的情报被打印在不起眼的纸张上,由信使送达。上面清晰地显示着那名耳后有疤痕的便衣警察——姓田中——的银行账户流水。记录显示,就在萧亚轩团队抵达东京后不久,以及峰会结束前夕,田中的某个秘密账户内,分两次存入了大额现金,总额惊人,远超过其正常薪金收入。资金来源经过层层伪装,最终指向一个与“坂田精工”有关联的空壳咨询公司。

这笔不明资金流入的时间点,与栽赃行动的准备和实施高度吻合,构成了强有力的间接证据,表明这名关键的执行者很可能被收买。

所有这些通过不同渠道、冒着风险搜集来的碎片化情报——渡边警部补与“坂田”顾问的密切关系、田中便衣的可疑资金流水——被迅速加密,通过预设的、不断变换的安全节点传递。

信息如同溪流汇入江河,最终分别送达了两个关键点:

一是森田良介领导的振华律师团。这些情报为他们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方向。他们可以据此在法庭上更有力地质疑逮捕的动机和证据的合法性,甚至可能申请调查渡边警部补与田中便衣是否存在利益冲突或违法行为,从而动摇检方整个证据体系的基础。

二是远在香港湾仔唐楼安全屋内的廖奎。收到加密信息解码后的内容,廖奎的眼神冰冷如霜。这些暗线情报证实了他的判断,这不是简单的法律纠纷,而是一场从司法到舆论、从商业到政治的立体围剿。对手的肆无忌惮,超出了商业竞争的底线。

他立刻将这些情报与何先生、老蔡进行同步,并指示陈剑在东京的“暗影”小队,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看能否围绕这些线索,获取更直接、更具法律效力的证据。同时,他也让谢亦菲和香港的律师团队,研究如何将这些情报转化为在法律程序上可被采纳或至少能影响法官心证的武器。

暗线在东京的阴影中悄然延伸,虽然危险,却正在一点点撬开对手铁幕般的防御,为被困囚室的萧亚轩和身处风暴中心的振华电子,争取着至关重要的转机。每一份情报,都是一颗可能引爆局面的炸弹,等待着在关键时刻,发出致命一击。

东京地方法院,法官小林康夫的办公室内,气氛凝重。宽大的办公桌上,左右两侧分别堆叠着如同小山般的文件。左侧是检方提交的指控材料和“证据”,右侧是振华律师团递交的长达数百页的抗辩文件、专利证书以及第三方技术分析报告。

小林法官揉了揉眉心,刚刚结束的内部评议依然争论不休。他是一位以严谨甚至有些保守着称的法官,职业生涯中处理过无数商业纠纷,但此案牵扯的层面和双方展现出的激烈对抗程度,实属罕见。

检方代表,一位态度强硬的副检察长,在评议中寸步不让:“法官阁下,我方提交的物证(指栽赃文件)来源清晰,与嫌疑人关联明确,初步证据链完整。振华方面提交的所谓‘研发日志’、‘专利证书’真伪有待核实,且不排除是为应对诉讼事后伪造的可能。此外,此案可能涉及更广泛的商业间谍网络,需要时间深入调查其他潜在共犯。在此情况下,若批准释放嫌疑人,极可能导致证据灭失、串供或嫌疑人逃逸,严重妨碍司法调查!必须继续羁押!”

而森田律师则据理力争:“法官阁下!检方所谓‘初步证据’来源存疑,提取程序违法,其证明力根本不足以支撑如此严厉的强制措施!我方提交的证据时间线清晰,专利权威有效,第三方报告结论明确,均有力反驳了指控基础。继续羁押一位声誉卓着的企业家,仅基于如此薄弱的、且高度存疑的‘证据’,是对人权的严重侵犯,也将对日本司法公正的国际形象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双方立场尖锐对立。小林法官深知此案已引发国际关注,背后牵扯着巨大的商业利益和难以言明的政治压力。他权衡再三,最终,保守和对“潜在社会影响”(实则是来自体制内和产业界的压力)的担忧占据了上风。

他敲下法槌,做出了裁定:

“鉴于本案案情复杂,涉及专业技术领域,证据真伪及关联性需进一步核实,且考虑到案件可能存在的潜在社会影响,为保障侦查顺利进行……现驳回嫌疑人萧亚轩方面关于撤销逮捕令及立即释放的申请。批准检方请求,将嫌疑人萧亚轩的拘留期限延长十日。”

裁决一下,森田律师脸色铁青,而检方代表则不易察觉地松了口气。僵局,并未打破,萧亚轩的困境将持续下去。

延长拘留令下达四十八小时后,一个深夜。东京拘留所的停车场异常安静,只有几辆车的引擎发出低沉的轰鸣。萧亚轩被两名面无表情的女看守从囚室中带出,没有解释,没有多余的话语。

“转身,双手背后。”

冰冷的手铐再次锁住手腕,比之前更紧。紧接着,一个黑色的头罩被勐地套下,瞬间剥夺了她的视觉,只剩下布料粗糙的触感和自身压抑的呼吸声。她被粗暴地推搡着前行,脚步踉跄。

外界的声音变得模煳,只能感觉到被押解着走下台阶,穿过空旷的空间,最后被推上一辆车辆。车门关闭的沉重声响隔绝了外界。车辆启动,平稳但迅速地驶离。

她能感觉到车辆在行驶,转弯,颠簸。时间在黑暗中变得格外漫长,仿佛过去了几个小时。头罩下的世界只有黑暗和自身越来越清晰的心跳声。这是一种刻意营造的孤立和未知,旨在摧毁人的心理防线。

不知过了多久,车辆终于停下。她被拉下车,冷冽而陌生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一丝乡间特有的草木气息,与东京都心的味道截然不同。依旧被头罩蒙着眼,她被人架着胳膊,走过一段长长的、回声很重的走廊,脚步声在寂静中格外刺耳。

最终,她被推进一个新的空间。头罩被粗鲁地扯下,突如其来的光线让她眯起了眼睛。

适应了光线后,她看清了所处环境——一间比东京拘留所更加狭窄的单人囚室。四壁是深灰色的、没有任何修饰的混凝土,天花板更高,一盏被坚固网格保护的灯散发着惨白冰冷的光。唯一的“窗户”是高墙上一条狭窄的、带着粗壮铁栏的缝隙,几乎透不进光,也看不到任何景色。室内温度明显偏低,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陈旧的霉味和消毒水混合的刺鼻气味。角落里那个不锈钢马桶和洗手池,是这里唯一的“设施”。

她抬头,毫不意外地在天花板的四个角落看到了明显无比、镜头对准囚室中央的监控摄像头,红色的工作灯如同嗜血的眼睛,一刻不停地注视着。这里,没有任何隐私可言。

随后几天,规律被刻意改变。放风时间被缩短到几乎只是象征性的十几分钟,而且是在一个被高墙环绕、同样布满摄像头的小天井里,见不到其他囚犯。律师探视虽然未被完全禁止,但每次都有两名狱警在场,监听设备清晰地摆在桌上,任何试图传递隐秘信息的可能性都被彻底掐断。食物质量也明显下降,冰冷而难以下咽。

这一切的变化,目的明确:物理上,用恶劣的环境消耗她的体力;心理上,用极致的孤立、监控和不确定性来施加压力,切断她与外界(尤其是律师和潜在救援力量)的有效联系,摧毁她的意志,迫使她在绝望和疲惫中屈服,承认那莫须有的罪名。

萧亚轩蜷缩在冰冷的硬板床上,薄薄的毯子无法驱散寒意。她闭上眼睛,并非屈服,而是在这极致的压迫中,更加努力地去感知体内那微弱却坚韧的气感,回忆着系统空间内灵泉的温暖,回忆着廖奎沉稳的目光和孩子们的笑脸。外界的压力如同冰冷的潮水试图将她淹没,但她的内心,却在这囚笼的深处,燃起了一簇更加不屈的火焰。她知道,对手越是无所不用其极,越是证明他们的心虚和焦急。她必须坚持下去,为了清白,也为了所有在为她奔走、等待她归去的人。这具肉身可以被囚禁,但她的意志,绝不低头。

喜欢逆流60年代请大家收藏:(m.8kxs.com)逆流60年代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