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逆流60年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41章 峰会邀请与初抵东京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北角,振华电子研发中心顶层会议室。气氛不同于往日技术攻坚时的热烈,反而带着一丝凝重。萧亚轩坐在主位,听着法务总监的汇报,指尖无意识地轻敲着光滑的桌面。

“萧董,各位,”法务总监推了推眼镜,语气严肃,“我们刚刚收到正式的法律文书。日本‘坂田精工’以其在美国和欧洲注册的一项名为‘高频信号多层印刷电路板内部互联结构’的专利为由,同时在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和欧洲专利局对我们提起了侵权诉讼。”

他顿了顿,补充了更棘手的一点:“不仅如此,他们正在积极游说相关的国际电子技术标准组织,试图将这项专利的核心技术要点,纳入下一代行业标准草案。一旦成功,我们未来任何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都可能自动构成侵权。”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这手段堪称狠辣。

“坂田精工……”张工眉头紧锁,他负责技术,对行业动态极为敏感,“我记得他们的这项专利,申请日期很早,但直到去年才正式公布细节,属于典型的‘潜水艇专利’。”

他看向萧亚轩,解释道:“这种策略就是故意延迟专利的公开和审查时间,潜伏在水下,等到相关技术领域发展起来,有企业投入大量资源并形成市场规模后,再突然浮出水面,利用其优先申请日期,狙击后来的竞争者。他们的目的不是保护创新,而是设置壁垒,勒索许可费,或者直接扼杀对手。”

萧亚轩眼神冰冷。她瞬间明白了对方的意图:“拖延我们进入欧美高端市场的时间,通过漫长的法律诉讼消耗我们的资源和精力,同时增加我们未来的专利授权成本,削弱我们的价格竞争力。甚至,如果标准游说成功,他们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是的,萧董。”法务总监点头,“诉讼过程可能持续数年,期间我们的相关产品进入欧美市场会面临临时禁售令的风险。而标准之争,更是影响深远。”

这时,一位负责情报收集的助理匆匆进入,将一份简报递给萧亚轩。她快速浏览,眼神微凝。

“有意思,”她将简报放下,环视众人,“根据我们得到的信息,‘坂田精工’的首席技术官,在加入该公司前,曾长期担任日本某防卫省下属技术研究所的顾问。而且,该公司与日本通产省(mItI)关系极为密切。”

这信息让会议室的温度又下降了几度。这意味着,对方的行为可能并非单纯的商业竞争,背后或许有着更深层次的、带有国家战略色彩的考量。振华在材料和高可靠性电路板上的突破,显然触动了一些人的神经。

沉默片刻,萧亚轩缓缓站起身,目光锐利地扫过在场每一位核心成员。

“法律层面,我们要积极应诉,聘请最好的国际知识产权律师团队,收集证据,力争无效掉他们的‘潜水艇专利’。标准层面,我们要联合可能受影响的友商,积极参与标准制定会议,绝不能让他们一手遮天。”

她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但被动防御永远解决不了问题。他们想用专利和标准把我们锁在门外?那我们就正面击破它!”

“张工,”她看向研发负责人,“立刻准备‘青龙芯’下一代原型机的全部展示资料,性能参数要做到极致,尤其是环境适应性和信号保真度。”

“法务,整理我们所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清单,特别是核心材料和处理工艺相关的。”

最后,她斩钉截铁地宣布:“我亲自带队,参加下个月在东京举行的国际电子技术与应用峰会。他们不是想在规则内玩吗?我们就在他们制定的舞台上,用他们无法企及的技术实力,告诉所有人,振华的产品,靠的是真本事,不是几项存心不良的专利就能封锁住的!”

她要让“坂田精工”,让所有潜在的觊觎者都看清楚,振华电子,已非吴下阿蒙,任何试图用旧有壁垒进行封锁的行为,终将徒劳无功。东京峰会,将成为一场硬碰硬的技术亮剑。

湾仔唐楼,书房厚重的隔音门将外界的喧嚣彻底隔绝。柔和的灯光下,萧亚轩将一份制作精美的邀请函放在红木书桌上,推向对面的廖奎和谢亦菲。

烫金的英文标题赫然在目:“全球电子科技与未来趋势峰会”,举办地点:日本东京,时间:五月中旬。更引人注目的是,邀请函明确写道,组委会诚挚邀请萧亚轩女士在峰会首日做主题演讲,分享振华电子在高端电子设备可靠性方面的创新与实践。

“东京,首日主题演讲。”萧亚轩语气平静,但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这是一个绝佳的舞台。”

廖奎拿起邀请函,目光扫过赞助商名单,不出所料,“坂田精工”的名字赫然列在核心赞助商的位置。他眉头微蹙,放下邀请函,看向萧亚轩,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担忧:

“这是个陷阱,亚轩。3月份的那颗子弹,很可能就是铺垫。他们在香港能动用那种级别的狙击手,在日本,他们的老巢,手段只会更层出不穷。太危险了。”

书房内的空气因他的话语而略显凝重。上次停车场那惊心动魄的一幕,犹在眼前。

萧亚轩迎上廖奎的目光,没有丝毫退缩,她的声音清晰而坚定:“正因为在他们的主场,我们才更要去。奎,退一步,对方就会进一步。专利诉讼、标准游说,现在又是峰会邀请,步步紧逼。如果我们示弱,不敢踏上这个舞台,那么在国际业界眼中,我们就是心虚,就是怕了‘坂田精工’的指控。届时,即便我们在法律上赢了,也输了市场和声誉。”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维多利亚港的夜色,背影挺拔:“我们必须去,而且要在那个舞台上,用无可争议的技术实力,正面展示我们的‘肌肉’。只有让他们,让所有观望者看到我们的底气和技术壁垒,才能真正赢得尊重,撕开封锁,为振华赢得未来的发展空间。这不仅是商业战,更是心理战。”

谢亦菲一直安静地听着,此时她拿起邀请函,仔细翻阅着附带的会议议程和参会方信息,从法律人的角度冷静分析:“亚轩姐说得对,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坐实对方的某些暗示。但廖奎的担忧也非常现实。安全必须是首要考量。”

她抬起头,目光沉稳:“我建议,立刻开始组建最精干的随行团队。安保方面,由陈剑亲自挑选‘暗影’最核心、最可靠的成员,人数不在多,在于绝对忠诚和能力。同时,我们必须提前聘请日本本地资深、且信誉良好的律师事务所,负责我们在日期间的法律事务,包括应对可能的突发法律纠纷,以及……一旦发生意外,能第一时间介入,确保程序和我们的基本权利。”

她顿了顿,补充道:“峰会演讲是重点,不能给对方任何在技术细节上攻击我们的口实。我们展示的东西,必须经得起最苛刻的审视。”

萧亚轩转身,点了点头:“亦菲考虑得很周全。团队组建和法律保障就按你说的办。”她走到书桌旁,打开一个特制的金属箱,里面静静躺着几枚即将在峰会上展示的“青龙芯”样品。芯片表面流转着一种独特的、非金属的温润光泽。

“至于技术底气……”她拿起一枚芯片,指尖感受着那微凉的触感,嘴角勾起一丝自信的弧度,“‘青禾’项目的最新成果已经用上了。这批样品的关键封装材料,融入了最新一代‘铜脉蕨’的活性萃取物。它不仅进一步提升了材料的耐极端环境性能,其独特的生物相容性结构,似乎还对高频信号传输有着意想不到的稳定作用。数据反馈,性能比我们之前测试的版本,又提升了百分之八左右。”

这是他们独有的,无法被复制的优势。源自桃源仙境的奇迹,将成为她刺向东京峰会舞台最锋利的矛。

廖奎看着萧亚轩眼中熟悉的、不容动摇的决然,又看了看那枚蕴含着超越时代技术的芯片,深知阻止已无意义。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好,你去。但安全方案,必须由我和陈剑最终核定。东京,不是香港,我们能动用的资源有限,必须万无一失。”

风暴将至,目标明确。东京峰会,已不仅仅是一场技术交流,更是一场关乎未来命运的正面较量。

湾仔唐楼深处,那间墙壁内嵌钢板、信号被完全屏蔽的安全屋内,气氛肃穆。东京之行已进入倒计时,最后的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萧亚轩面前摊开着最终确认的赴日团队名单。为了不过度刺激日方,也为了避免将“暗影”主力暴露在未知风险下,她精挑细选了七人团队:两名对“青龙芯”技术细节了如指掌的核心工程师、一名精通国际知识产权法的法务专员、一名日语流利且背景可靠的翻译,以及四名由陈剑亲自从外围挑选、能力出众但面孔相对陌生的精锐保镖。阵容精干,目标明确。

而在那片唯有他们三人能踏足的【桃源仙境】中,廖奎正进行着更为隐秘和关键的准备。

灵泉畔,他集中精神,意念沉入空间。首先被存入的是一台仅有烟盒大小、外壳经过特殊处理的微型卫星电话。这是通过何先生渠道弄到的最新装备,加密等级极高,理论上可以绕过日本本地通讯网络,直接通过卫星与特定号码联系,是危急时刻的生命线。

接着,是三支特制的金属针剂。针剂内充盈着微微泛着莹光的液体——这是经过多次提纯浓缩的高浓度灵泉水,蕴含着强大的生机。关键时刻,一支或许就能吊住性命,加速愈合。

他的目光落在旁边一套看似寻常的乌木发簪上。意念一动,发簪内部结构在感知中纤毫毕现——中空的簪体内,紧密排列着数十根细如牛毛、却异常坚韧的特制钢针。它们仿照“阎王针”的形制,但更为隐蔽,灌注气感后,在近距离下足以成为出其不意的致命武器。

最后,是一件轻薄如蝉翼、触感却异常柔韧的银白色内衣。这是利用“青禾”项目衍生出的特殊纤维编织而成,并经过了灵泉能量的长时间浸润,虽不能抵挡步枪子弹,但对于利刃切割和普通穿刺有着极强的防护力。

将这些关键物品一一存入空间,廖奎心念再动,手中出现了一支紧凑型手枪,枪口已经旋上了细长的消音器。这是他首次尝试将结构复杂的现代武器存入空间。精神高度集中,意念锁定——

嗖!

手枪连同消音器瞬间从手中消失,下一刻,安静地悬浮在空间内指定的角落。存取成功!廖奎心中一定。这验证了空间不仅可以储存简单物体,连精密的机械结构武器也能容纳,这为应对极端情况又增添了一张至关重要的底牌。

准备工作告一段落,廖奎退出空间,回到安全屋。萧亚轩刚刚结束一通加密电话,脸色凝重中带着一丝放松。

“何先生那边联系上了。”她看向廖奎和谢亦菲,“他提供了一个在东京的紧急联络人,代号‘老蔡’。明面上经营一家对华贸易公司,在日多年,根基很深,背景……相当深厚。”

廖奎敏锐地捕捉到她话语中的细微停顿:“可信度如何?”

“何先生只说,‘老蔡’与当地的爱国侨社往来密切,是‘自己人’,绝对可信,在东京遇到官方或黑道层面的棘手麻烦,可以找他。但他也隐晦提示,”萧亚轩压低了声音,“东京局势复杂,各方势力盘根错节,‘老蔡’也并非万能,我们自身务必谨慎再谨慎。”

“自己人……”廖奎沉吟着。何先生提供的这条线,无疑是一道重要的保险,但也点明了东京水之深,连何先生都用了“复杂”二字。

所有能想到的准备都已就绪。明面上的团队,暗中的装备,以及一条潜在的生路。萧亚轩即将踏上前往东京的征程,前方是展示实力的舞台,也是布满荆棘的险地。廖奎握住她的手,千言万语化作一句:

“一切小心,平安回来。”

巨大的波音客机在成田机场跑道平稳着陆,发出一阵沉闷的摩擦声。1975年的东京,作为亚洲经济腾飞的引擎,其国际机场已然显露出未来的繁忙雏形,但与后世相比,仍带着几分旧时代的秩序感。

萧亚轩随着人流走下舷梯,东京湾微凉而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与香港的闷热截然不同。她身穿一套剪裁利落的藏青色职业套装,妆容精致,神色平静,与周围普通的商务旅客并无二致。唯有那双锐利沉静的眼眸,在扫视周围环境时,会不经意间流露出远超常人的警惕。

她身后,七人团队有序跟随。两名工程师提着装有演示样机和核心资料的保密箱,法务和翻译则负责沟通与文件,四位保镖看似随意地分散在四周,目光却如同雷达般扫视着任何可能接近的可疑人物,他们的站位隐隐将萧亚轩护在中心。

通关过程异常顺利,日方工作人员效率极高,甚至带着一种程式化的礼貌,并未对振华电子这个近期处于风口浪尖的公司代表团表现出任何特别的“关注”。但这种过分的顺畅,反而让萧亚轩心中那根弦绷得更紧。

取完行李,一行人走向接机大厅。早已等候在此的,是峰会组委会安排的一名日方接待人员,以及一名由隆泰证券日本合作方派来的本地助理。简单的寒暄和确认身份后,众人跟随引导,走向安排好的车辆。

就在走向出口的短短路程中,萧亚轩敏锐地感觉到几道隐晦的视线落在自己身上。它们来自不同方向——或许是看似正在阅读报纸的旅客,或许是正在清洁地面的工作人员,又或许是远处讲着电话的西装男子。这些目光没有恶意,却带着一种审视和记录的味道,如同无形的蛛网,悄然笼罩。

她不动声色,甚至没有放缓脚步,只是通过预先约定的细微手势,向保镖队长传递了“被监视”的讯号。队长眼神微凛,并未四处张望,但护卫的阵型悄然做出了细微调整,更加滴水不漏。

前来接机的是一辆黑色的丰田世纪和一辆日产轿车,透着日式特有的低调与奢华。就在萧亚轩弯腰准备上车的那一刻,眼角的余光瞥见不远处航站楼二楼巨大的玻璃幕墙后,似乎有反光镜片的闪光一闪而逝。

狙击手?不,距离太远,角度也不对。更像是……长焦镜头。

有人在拍照,或者说,在进行远程监视。

萧亚轩心中冷笑,对方果然没有让她“失望”。从踏上这片土地的第一刻起,他们就已经进入了某些人的视野。这非但没有让她感到畏惧,反而激起了更强的斗志。

她沉稳地坐进车内,柔软的真皮座椅包裹感极佳。车窗外的东京街景飞速掠过,高楼林立,秩序井然,展现着战后经济奇迹的成果。然而,在这片繁华与秩序之下,萧亚轩感受到的,却是潜藏在暗处的汹涌暗流。

“直接去酒店。”她对前排的本地助理吩咐道,声音平静无波。

“是,萧女士。”助理恭敬回应。

车辆汇入东京傍晚的车流,向着市中心驶去。萧亚轩靠在后座,闭上眼睛,看似在休息,脑海中却飞速运转,将下机后观察到的一切细节与何先生的警告、廖奎的担忧相互印证。

东京,这座陌生的城市,已然张开了它的网。而她,以及她所代表的振华电子,将在这张网中,寻找破局而出的机会。真正的较量,从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喜欢逆流60年代请大家收藏:(m.8kxs.com)逆流60年代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