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逆流60年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27章 另辟蹊径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香港闷热得像一个巨大的蒸笼。振华电子那间不算宽敞的核心团队会议室里,老旧的电扇在头顶“嘎吱”作响,奋力搅动着湿热的空气,却丝毫驱不散弥漫在每个人心头的焦躁和凝重。窗户敞开着,外面传来的城市噪音混杂着海港特有的咸腥气息,更添了几分烦闷。

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围坐着以张工为首的七八名核心研发人员,以及萧亚轩、廖奎和列席的谢亦菲。桌上散乱地铺着设计图纸、性能测试报告和一堆写满复杂公式的草稿纸。烟灰缸里已经堆了不少烟头,空气中混合着汗味、烟味和纸张油墨的味道。

“不行!光刻胶的纯度已经到极限了,除非能拿到日本最新的配方,否则线条边缘的毛刺问题根本解决不了!”一个年轻些的工程师用力拍着手里的报告,额头上的汗珠顺着鬓角滑落。

“就算解决了光刻胶,蚀刻后的清洗环节呢?杂质吸附的问题怎么处理?现有的化学清洗方案副作用太大,要么损伤晶圆结构,要么留下新的残留!”另一位资深工程师立刻反驳,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还有金属沉积的均匀性……”

“热预算控制……”

争论声此起彼伏,每个人都试图在传统的半导体工艺框架内寻找突破口,提出的方案却总是在某个环节被证明不可行或代价高昂。气氛越来越压抑,绝望的情绪如同窗外厚重的乌云,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心头。传统的路径似乎已经被彻底堵死,他们就像被困在玻璃瓶里的苍蝇,看得见光明,却找不到出路。

张工一直没有说话,他只是默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眼神疲惫而迷茫。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技术上的鸿沟有多大,那不仅仅是资金和设备的问题,更是整个工业体系和技术生态的差距。

就在争论陷入僵局,会议室里只剩下电扇徒劳的转动声和粗重喘息时,一个低沉而平静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既然现有的路走不通,”廖奎缓缓开口,他坐在靠窗的位置,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工程师,“我们能不能……换一个方向?”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他身上。这位神秘的廖先生,平日里很少在技术会议上发言,更多是作为决策者和定海神针存在。

廖奎站起身,走到那块沾满粉笔灰的白板前,拿起一支粉笔。他没有理会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电路图,而是在白板的空白处,画下了一个简单的、类似蕨类植物的叶片形态示意图。

“我们一直在想如何改进机器,如何提纯化学药剂,如何在这个别人设定好的规则里追赶。”廖奎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但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被这些规则束缚?”

他指着那个蕨类植物的图示:“在自然界,有很多生物拥有我们人类技术难以企及的精巧结构和特殊能力。比如,某些蕨类植物,它们的叶片或根系,拥有极强的、选择性的吸附能力,可以从极其稀薄的溶液环境中,精准地吸附特定的金属离子。”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惊愕、疑惑,甚至带着几分看疯子般神情的脸,继续用他那特有的、带着北大荒风雪般冷冽质感的声音说道:

“我在想,我们能不能利用一些……特殊的资源和方法,去刻意培育、诱导某种植物,让它进化或者异变出我们需要的特性?”

他具体阐述着这个石破天惊的设想:“比如,培育一种特殊的苔藓或者藻类,它的细胞壁结构天生就能极其均匀地附着在硅片表面,形成一种天然的、纳米级的掩膜?或者,找到某种特定的真菌,它的菌丝分泌物,能够选择性地、温和地溶解掉蚀刻后残留的特定杂质,而不损伤硅晶格本身?”

“我们不是去造更精密的机器,也不是去合成更复杂的化合物,”廖奎的声音带着一种引导式的力量,“而是去寻找,或者说‘创造’一种天然就具备我们所需功能的‘生物材料’或‘生物过程’,用它们来辅助,甚至部分替代现有复杂、昂贵且被垄断的芯片制造工艺。”

“哗——”

会议室里顿时一片哗然!

“这……这太异想天开了!”

“生物?植物?廖先生,我们是搞电子工程的,不是搞生物炼金术的!”

“这根本是玄学!完全不科学!”一个年轻气盛的工程师忍不住直接喊了出来,脸上写满了荒谬感。

大部分工程师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甚至抵触的表情。这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畴,听起来就像是中世纪巫术或者街头骗子的呓语,与他们所接受的严谨科学教育格格不入。

然而,坐在主位的张工,却没有立刻反驳。他怔怔地看着白板上那个简单的蕨类植物图示,眼神中闪过一丝恍惚,仿佛被勾起了某些尘封的记忆。

他想起了六十年代在内地某三线厂时的经历。那时条件极其艰苦,缺乏进口的精密仪器和高级化学试剂。为了解决一个关键部件的表面处理问题,几位老技术员就是靠着土办法,利用当地一种常见的植物汁液反复试验,最终找到了一种替代进口抛光液的配方,虽然效率不高,但确实解决了生产的燃眉之急。他还想起了更早时候听说过的一些“土法科研”案例,在极端封锁和困难的条件下,人们往往能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从大自然中寻找看似不可能的解决方案。

那些被主流科学界视为“土”、“笨”甚至“迷信”的方法,在某些特定情境下,确实发挥过作用。张工的眉头紧紧皱起,内心陷入了激烈的挣扎。理智告诉他,廖奎的提议听起来荒诞不经;但经验和某种直觉又让他无法完全否定这种可能性,尤其是在传统路径已然山穷水尽的时候。

就在会议室里质疑声占据上风时,萧亚轩与谢亦菲对视了一眼,彼此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了然与支持。

萧亚轩轻轻敲了敲桌面,清脆的声音让嘈杂的议论暂时平息。她站起身,目光平静而坚定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工程师,最后落在廖奎身上。

“我明白大家的疑虑。”她的声音清晰而冷静,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是的,这个想法听起来很大胆,甚至有些……超前。但是,”

她话锋一转,语气变得锐利:“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只知道跟在别人后面,沿着别人划定的道路追赶,我们‘振华’,我们香港本土的企业,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被人卡住脖子的命运?”

她走到廖奎身边,与他并肩而立,面对着所有质疑的目光:“香港精神,是务实拼搏,但更是敢为人先!如果只知跟风,永无出头之日!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寻常的技术难题,而是近乎绝望的封锁。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我认为,廖先生提出的这个方向,虽然前路未知,充满了不确定性,但至少,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提供了一种跳出困局的可能性。我支持投入资源,进行小范围的探索和验证。”

谢亦菲也适时开口,她的声音温婉却同样有力:“从法律和风险控制的角度,小范围的先行探索,控制好投入成本,即便失败,损失也在可控范围内。但如果……万一成功了呢?”

萧亚轩和谢亦菲的表态,尤其是萧亚轩那句“香港企业若只知跟风,永无出头之日”,像一记重锤,敲在了一些老派工程师的心上,也点燃了少数年轻技术人员眼中不甘平庸的火花。

廖奎看着支持他的两位伴侣,微微颔首。他再次转身,面向白板,在那个蕨类植物图示旁边,用遒劲有力的笔触,写下了十个大字:

“以自然之道,补工艺之短。”

笔锋沉稳,力透板面,仿佛蕴含着某种不容置疑的信念。

张工死死盯着那十个字,又看了看那个简单的图示,脑海中“土法科研”的记忆与眼前绝境的压力交织在一起。他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缓缓站起身,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异常清晰:

“萧董,廖先生……我,同意进行探索性研究。或许……这真的是条路子。”

会议室内,质疑声并未完全消失,但主导的方向,已经悄然改变。一条充满未知、看似荒谬,却可能蕴藏着颠覆性力量的蹊径,在绝望的困局中,被艰难地开辟出来。而只有廖奎、萧亚轩和谢亦菲三人心中清楚,这“特殊资源”和“自然之道”的背后,真正倚仗的,是那片桃源仙境中,那眼功效神奇的灵泉,以及他们自身不断成长、试图窥探世界本质的力量。白板上那简单的图示和十个大字,悄然埋下了通往一个全新领域的伏笔。

喜欢逆流60年代请大家收藏:(m.8kxs.com)逆流60年代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