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2章 创新发展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日内瓦会议落幕后的第七个清晨,笼罩在淡金色晨曦中的国家神气医学研究中心,迎来了一场氛围迥异于以往的“理论创新研讨会”。没有冰冷的试管阵列,没有闪烁的数据终端,取而代之的是环绕会场四周、陈列在防弹玻璃展柜中的古老智慧结晶——泛黄的《黄帝内经》竹简摹本、承载着西方医学初心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羊皮卷复刻、记录着印度生命科学的《阿育吠陀医典》贝叶经,以及闪烁着阿拉伯科学黄金时代光辉的《医学法典》精装本。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期许交织的气息。

林澈立于会场中央,身姿挺拔如松。他身后,巨大的全息投影幕布上,如星河般流转着全球三年来抗疫的宏大数据流,每一个光点都是一次生命的抗争,每一次闪烁都是一份经验的凝聚。他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来自不同领域、肤色各异的顶尖学者,声音沉稳而有力:

“过去三年,我们积累了足以改变医学史的海量实践经验。但经验若止步于总结,终将沦为故纸堆中的记载。今天,我们聚集于此,目的只有一个——将这份全人类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宝贵经验,进行系统性的提炼、升华,推动一场触及医学根基的理论创新风暴。”

**第一章:理论框架的重构——从“实体”到“场域”的认知跃迁**

研讨会的第一个议题,直指医学理论的基石。来自剑桥大学复杂系统科学的泰斗,汉森教授,带着他团队酝酿多年的“生命场理论”模型,走上了讲台。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必须进行一次认知范式的转换,”汉森的声音带着物理学家的严谨与哲学家的深邃,他操作着控制终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动态三维全息模型在会场中央缓缓旋转。那不再是人体的解剖结构图,而是一个由无数流动的能量线条、闪烁的信息节点和和谐共振的波动构成的立体网络。“我们提议,将人体视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具有自组织能力的‘生命场’。这个场,由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基础共同构成。疾病,并非仅仅是某个器官的实体病变,而是这个生命场在特定内外因素作用下,出现的局部或整体的‘扰动模式’,是场域和谐状态的失序。而治疗的本质,就是通过各种干预手段,帮助这个动态场恢复其固有的稳定、协调与共振能力,即‘和谐状态’。”

这一模型立刻引发了在场传统医学代表的强烈共鸣。藏医学家格桑卓玛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她几乎是立刻站起身回应:“这完全印证了我们藏医传承千年的‘隆’、‘赤巴’、‘培根’三因平衡理论!人体就是一个精密的能量系统,健康是三种生命能量的和谐共舞,疾病则是它们的紊乱。汉森教授用现代科学语言,为我们古老的智慧构建了全新的表述框架!”

紧接着,李梦舟团队带来了更具颠覆性的理论突破。他们从量子生物学的前沿视角,提出了“量子相干性健康模型”。李梦舟走上台,全息投影瞬间切换至微观世界,展示着细胞内生物大分子之间奇妙的量子纠缠与相干现象。

“我们的研究显示,”李梦舟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健康的状态,很可能对应着人体内微观粒子,特别是某些关键生物分子(如dNA、蛋白质)处于高度有序的‘量子相干态’。这种相干性使得生命活动能够以极高的效率和精准度进行。而疾病的产生与发展,在微观层面,则伴随着这种量子相干性的衰减乃至丧失,即‘量子退相干’过程。它导致细胞功能紊乱,信息传递错误,最终表现为宏观的病态。”

他展示了系列精密的实验数据对比图,健康志愿者与不同疾病患者体内某些生物标志物的量子态相干性存在显着差异。“更重要的是,”李梦舟话锋一转,指向了传统医学,“我们认为,中医药的许多疗法,无论是针灸通过经络穴位传递的‘得气’感,草药复方中多种成分的协同作用,还是气功修炼中对‘内气’的引导,其深层次的机制,很可能都是在微观层面,通过某种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物理或生物物理过程,帮助维持、增强或重新建立这种至关重要的量子相干性。它们是在‘量子层面’进行系统调节的‘工程师’。”

**第二章:研究范式的革新——多尺度、一体化的全景扫描**

理论框架的突破,必然要求研究方法的革命。赵晴团队主导开发的“多尺度一体化研究平台”,正是这一革新的具体体现。

赵晴在演示台前,双手流畅地操控着界面。“传统的还原论研究,如同盲人摸象,专注于某个单一的分子或通路,却难以窥见生命的全貌。我们的新范式,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在同一时间,对生命系统从最微观到最宏观的所有层次进行‘全景扫描’的能力。”

她启动平台,一个虚拟的人体模型出现在屏幕上。随着她的操作,模型可以瞬间穿透,从整体的能量场渲染图,迅速聚焦到某个器官的组织切片,再深入到细胞内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甚至追踪到单个基因的实时表达动态。“看,这是我们整合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宏基因组学等所有‘组学’技术,并创新性地加入了‘能量场动态监测’、‘生物信息流分析’以及‘系统行为学评估’模块。我们可以实时、同步地观察任何一种疗法——无论是西药、中药还是物理疗法——在基因转录、蛋白活性、代谢产物、能量分布、信息传递乃至患者主观感受等所有尺度上的瞬时变化。”

沈雨霏接过话头,调出了一组关于经典中药方剂“清瘟败毒饮”在治疗某种病毒性肺炎时的实时研究数据。“这是一个绝佳的例证。”她指着屏幕上同步滚动的多条数据曲线,“当我们给予患者‘清瘟败毒饮’后,不仅观察到病毒载量的快速下降(宏观疗效),同时,患者的红外热成像显示体表能量分布趋于均衡(能量场层面),血液中的炎症因子谱发生良性逆转(代谢与蛋白层面),与免疫应答相关的基因簇表达被显着调控(基因组层面),甚至患者自我报告的疲乏、气短等症状也同步改善(整体感受层面)。这不再是单一靶点的作用,而是一幅完整的、系统性的、多层面协同调节的动态画卷!它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医药作为复杂干预手段的系统性价值。”

基于这一革命性的研究范式,一个雄心勃勃的“中医药系统生物学图谱”绘制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旨在通过这种多尺度、一体化的研究方法,对数百种经典中药方剂、数千种中药材、以及针灸等非药物疗法,进行全面、系统的“解码”,最终绘制出一张揭示中医药如何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层次网络化作用,从而调节人体生命场的“超级地图”。

**第三章:新领域的开拓——时空与意识的健康维度**

理论的创新,为中医药研究开辟了以往被主流科学忽视的全新疆域。其中,“时空医学”与“意识医学”尤为引人注目。

“时空医学”项目负责人,一位天体物理与生物医学的交叉学科专家,展示了令人惊叹的发现。“我们的祖先强调‘天人相应’,并非空谈。大量数据分析表明,中医药的疗效,与时间(年、季、月、日、时辰)和空间(地理经纬度、海拔、地域气候)因素存在着统计学上极其显着的相关性。”全息投影上,一幅世界地图闪烁着无数光点,每个点都代表一个时空医学观测站。

“我们在全球不同经纬度、不同气候带建立了12个定点观测站,持续监测包括宇宙射线背景、地磁强度、太阳黑子活动、月相周期、大气离子浓度等超过两百项环境参数,并与当地志愿者的生理指标、药物反应数据进行关联分析。”

他展示了一组初步结果:“例如,针对同一种虚寒证患者,在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东方的春季(寅卯辰月),服用‘桂枝汤’的起效时间,平均比指向北方的冬季(亥子丑月)快约18%。再比如,月圆之夜,人体气血趋向于表,某些安神药物的需求剂量需要微调;而在地磁活动剧烈日,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率会有明显升高。这些发现,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并将其量化、标准化,这可能是实现真正‘精准医学’的关键一环。”

与此同时,“意识医学”研究也在悄然推进。心理学与神经科学团队的负责人王教授指出:“现代医学日益认识到心身之间的紧密联系。我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患者的意识状态、情绪模式、信念系统,乃至更深层次的潜意识活动,会显着影响其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从而对治疗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

团队利用高精度脑电图、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以及新型的“意识状态评估量表”,系统研究冥想、正念、意念引导、甚至某些特定的传统文化中的祈祷仪式,对疾病康复的促进作用。“我们发现,深度冥想状态下,患者不仅脑波模式发生特征性改变(如a波、θ波增强),其体内的皮质醇水平、细胞因子平衡、甚至端粒酶活性都出现有益变化。这或许从科学层面揭示了,为何中医经典如此强调‘调神’、‘守神’的重要性,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视为健康的最高准则。意识,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可以测量、可以干预、影响健康的关键生理变量。”

**第四章:技术手段的突破——窥探生命奥秘的“超级显微镜”**

创新研究的深入,离不开尖端技术工具的支撑。研究中心内部,一系列前所未见的科研设备正在悄然改变着研究者观察生命的视角。

在绝对屏蔽外界干扰的量子实验室内,一台散发着幽蓝冷光的“生物量子相干性监测仪”正在运行。它利用极其敏感的超导探测器,捕捉着来自活体组织样本或志愿者体表的、极其微弱的量子级信号波动,并以图谱形式实时显示其相干性程度。

隔壁的能量实验室中,基于超导量子干涉器件(SqUId)技术打造的“超高灵敏度生物磁成像系统”,正以前所未有的皮特斯拉(picotesla)级精度,绘制着人体心脏、大脑等器官产生的微弱磁场分布图,试图捕捉到“气”的流动在磁场上留下的痕迹。

而在信息实验室内,由生物信息学、密码学和复杂系统理论专家共同设计的“生物信息解码系统”,则将生命活动中产生的海量数据(从基因序列到生理波动,从代谢物浓度到脑电信号)视为一种特殊的“生命语言”,试图破译其内在的编码规律和信息传递模式。

李梦舟站在一台外形流畅、闪烁着柔和白光的设备前,向参观的学者们介绍:“这是我们团队最新研发的‘经络能量动态成像仪’。”屏幕上,一位志愿者的手臂三维模型清晰可见,几条主要经络循行路线上,正有如同极光般绚丽的能量流在缓缓流动,其强度、速度和方向变化都清晰可辨。“通过结合特定波长的红外光谱、电阻抗断层成像以及我们独有的生物光子捕捉技术,我们第一次能够相对直观地‘看到’传统医学中描述的‘经气’流动,并且能够实时观察针刺某个穴位后,整条经络能量流的变化情况。这为经络实质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

同样具有突破意义的,还有“中药信息提取与数字化技术”。研究团队发现,中药的有效性不仅来源于其复杂的化学成分组合,还可能与其在生长、炮制过程中吸收、储存的特定“生物信息”有关。通过特殊的物理场处理、纳米级结构分析和量子信息读取技术,他们能够从优质药材中提取出这种被认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信息模式”,并将其量化、编码,甚至开发出不含原始药材化学成分,仅携带其“信息图谱”的数字化药物。“数字当归”、“数字黄芪”的初步动物实验显示,这些“信息药物”在调节气血、增强免疫等方面,展现出与实体药材相似的生物学效应,尽管其具体机制仍待深入探索,但这无疑为药物研发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

**第五章:跨界融合的活力——新科学语言的诞生**

创新最活跃的沃土,往往位于不同学科的交界地带。此刻的研究中心,俨然成了一个大型的“学术熔炉”。

在公共休息区,一位满头银发的理论物理学家正与一位年轻的中医博士激烈讨论着“能量场”的数学表达方式,白板上写满了微分方程和太极图。在实验室里,计算机科学家虚心地向年过花甲的老药工请教药材外观性状(如色泽、质地、气味)与药效之间的经验关联,试图将这些模糊的“默会知识”转化为可被人工智能学习的特征参数。在数学建模中心,里维斯教授带领的团队,正尝试用拓扑学、群论和非线性动力学,来构建能够同时描述阴阳消长、五行生克以及现代生理节律的“统一算法”。

“我们正在做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嫁接,”里维斯教授在一次跨学科学术沙龙上感慨道,“我们是在创造一种全新的、能够沟通古今、融汇东西的科学语言。这种语言,既要能精准地描述《内经》所言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又要能符合现代科学的逻辑严谨性和可证伪性。这是一项极其艰难但意义深远的工作。”

这种深度的跨界融合,催生了无数意想不到的“意外之喜”。一位材料科学家在分析某种用于活血化瘀的草药时,意外发现其纳米级提取物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异常的量子隧穿效应,这可能为开发新型量子计算材料提供了线索。一位人工智能专家在分析海量的脉诊波形数据以训练诊断AI时,受其复杂模式的启发,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适用于非平稳信号处理的模式识别算法,其性能超越了现有主流方法。

林澈在总结这次沙龙时强调:“创新,往往并非诞生于某个学科内部的线性积累,而是爆发在不同学科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的‘交叉点’上。当我们勇敢地打破固有的学科壁垒,允许不同范式的知识自由流动时,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可能性就会如泉水般涌现。”

**第六章:临床实践的创新——从“分科而治”到“系统整合”**

理论的光芒,最终需要照进现实的土壤。在北京协和医院与国家神气医学研究中心共建的“系统医学示范诊疗中心”,一场静悄悄的临床革命正在发生。

这里看不到传统医院严格划分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科室标牌。取而代之的,是按照人体功能系统设立的“心脑血管系统调控单元”、“呼吸-免疫系统整合单元”、“消化-代谢系统管理中心”、“神经-精神-内分泌网络平衡单元”等。每个单元都由一个多学科团队负责,团队成员包括精通现代医学的专科医生、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注册营养师、临床心理学家、康复治疗师甚至健康管理师。

“我们彻底改变了诊疗逻辑,”中心主任,一位兼具西医外科背景和中医深厚家学的中年专家介绍道,“例如,一位主诉为‘长期反复发热’的患者来到我们这里。在传统模式,他可能被分到感染科或呼吸科,进行一系列排查后,使用抗生素或退烧药。但在我们中心,我们首先会通过多尺度评估体系——包括详细的能量场检测、代谢组学分析、免疫功能评估、心理状态筛查以及深入的脉诊和舌诊——对他的整个生命场进行一次‘全面体检’。我们寻找的,不仅仅是引起发热的病原体,更是导致他生命场失衡,易于被病原体侵袭或产生内源性发热的根本原因。可能是肝气郁结,可能是脾胃虚弱,也可能是肾阴不足。最终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精准的西药抗感染、结合针灸疏通气机、使用中药复方调和脏腑、辅以饮食调理和情志疏导。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他的整个系统恢复稳定和和谐,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扑灭表面的火星。”

更体现前瞻性的是其“个性化动态健康管理系统”。每位签约的患者都拥有一个专属的电子健康档案,该档案不仅记录其病史和检查结果,还持续接入其可穿戴设备监测的实时生理数据(心率、睡眠、活动量等),并定期更新其能量场成像、关键代谢物指标等。系统内置的人工智能算法会根据这些动态数据流,实时评估其健康风险,并自动微调其健康维护方案,包括运动处方、饮食建议、情志调节方法等,必要时还会提醒患者进行预防性干预。

“我们的愿景,是实现从‘疾病治疗’到‘健康维持’的范式转变,”健康管理系统负责人表示,“最高明的医学,不是等技术高超的医生拯救垂危的生命,而是通过无处不在的、智能化的健康管理,让每个人尽可能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

**第七章:药物研发的革命——从“除草”到“改良土壤”**

理论范式的转变,同样在深刻地改变着药物研发的路径。在新成立的“智能药物研发平台”,传统的“单一分子-单一靶点”的高通量筛选模式,正在被“系统调节-网络靶标”的新范式所取代。

新一代的“智能中药”研发,不再执着于从中药里分离出最强力的杀菌、抗病毒成分。研发负责人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了这一转变:“面对杂草(病原体),传统思路是研发更强力的除草剂(抗生素、抗病毒药),但这往往导致杂草产生耐药性。而我们的新思路,是深入研究这片‘土壤’(人体内环境),找出是土壤的过湿(痰湿)、过寒(阳虚)、还是板结(气滞血瘀)导致了杂草滋生,然后通过‘智能中药’这把‘多功能锄头’,去调节土壤的酸碱度、营养结构、微生物群落,让土壤变得健康、富有活力。当土壤环境改善后,杂草自然就失去了疯长的条件。这是一种更根本、也更可持续的策略。”

他们研发的若干针对慢性复杂性疾病(如自身免疫病、代谢综合征)的中药复方新药,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独特优势。它们或许不能像某些西药那样迅速降低某个单一指标,但却能通过多靶点的温和调节,显着改善患者的整体状态,减少并发症,且副作用发生率极低。

而最前沿的探索,则指向了“信息药物”的研发。信息医学实验室的专家们,基于对中药“信息成分”的提取和编码技术,已经成功创建了数十种经典药材的“数字信息库”。

“我们尝试将特定药材的‘信息图谱’,通过特定的物理载体(如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声波,或者编码入微电流刺激)传递给生物体,”一位信息医学专家解释道,“在细胞模型和初步的动物实验中,我们观察到,这些纯信息的‘数字药物’能够引导细胞表现出与使用实体药材相似的功能变化,比如促进细胞迁移(模拟活血)、抑制特定炎症因子释放(模拟清热解毒)等。虽然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预示着未来或许会出现一类全新的治疗手段——它们无需口服、无需注射,仅通过传递特定的‘健康信息’,就能启动人体自身的修复与调节程序。这将是药物形态的一场根本性革命。”

**第八章:教育体系的创新——培养面向未来的“t型”医学家**

医学的未来,取决于今天如何培养明天的医学人才。新成立的“整合医学学院”,作为研究中心的教育板块,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

这里的课程表堪称一场“知识盛宴”。一名学生可能在上午学习《分子生物学》和《细胞信号导》,下午就沉浸在《伤寒论》精讲和《针灸甲乙经》的研读中,晚上则参加关于“量子物理与意识前沿”的跨学科讲座。学院致力于打破现代医学、传统医学和前沿科学之间的人为鸿沟,通过大量的比较学习、案例分析和跨学科项目,强迫学生在不同知识体系间建立连接,形成立体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我们要培养的,是‘t型人才’,”学院院长,一位着名的医学教育学家阐述道,“‘t’的那一竖,代表他们在某个专业领域(如神经科学、中药药理、能量医学)拥有足够的深度;而那一横,则代表他们对相关的、乃至看似不相关的众多学科(如物理、数学、计算机、哲学、心理学)拥有广泛的了解和理解。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未来高度交叉的医学领域中游刃有余,成为创新的推动者。”

教学方法也极具未来感。虚拟现实(VR)实验室里,学生们可以“化身”为红细胞在血管中穿梭,可以“进入”神经元内部观察突触传递,也可以从三维视角直观观察针刺穴位时,虚拟人体模型内能量流的变化和神经-内分泌网络的响应。强大的人工智能助学系统,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盲点和思维习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料、练习题和思维导图。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全球顶尖的专家可以“亲临”课堂,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心得。

“这是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一次彻底重构,”一位前来观摩的国际医学教育认证机构官员评价道,“它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学科的三重限制,真正实现了全球智慧资源的无缝对接和个性化学习,代表了医学教育的未来方向。”

**第九章:全球协作的网络——汇聚人类智慧的洪流**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重大的科学创新都无法闭门造车。由研究中心发起并主导的“全球医学创新联盟”(GmIA),在短短数月内,便迅速成长为连接全球智慧的核心枢纽。

联盟的在线平台,集成了共享数据库、协同研究工具、虚拟实验室和即时通讯系统。来自哈佛大学的免疫学家可以实时调取上海团队关于中药调节免疫的原始数据;印度的阿育吠陀专家可以与巴西的草药学家就某种植物的不同用法进行视频研讨;欧洲的物理学家可以将其新提出的理论模型,放入联盟的“模型验证区”,接受全球同行的计算模拟和实验检验。这种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与协作性,极大地加速了知识的生产和创新循环。

“我们面对的健康挑战——无论是新发传染病、抗生素耐药性,还是日益增长的慢性病负担——都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联盟秘书长,一位富有国际组织经验的外交家表示,“任何国家、任何机构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只有拆除知识的壁垒,汇聚全球的智慧,形成创新的合力,我们才能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为了鼓励那些看似异想天开、但可能带来范式变革的高风险探索性研究,联盟还专门设立了“蓝海创新基金”。这项基金评审标准独特,不看重过往发表记录,而重点关注研究思想的原创性、跨学科性和潜在影响力。许多在传统资助体系下难以获得支持的大胆想法,在这里获得了宝贵的“种子资金”和实验平台。

**第十章:永不止步的追求——在传承的基石上眺望未来**

深夜,研究中心顶层的“创新思维空间”依然灯火通明。林澈与李梦舟、赵晴、沈雨霏、格桑卓玛等核心团队成员,正在进行一场不拘一格的“头脑风暴”。巨大的智能白板上,写满了、画满了各种奇思妙想:从“利用宇宙背景辐射进行疾病诊断”的狂想,到“编写调节基因表达的信息音乐”的创意,从“基于量子纠缠的远程诊疗”的构想,到“构建全球实时疫情预警能量网络”的蓝图……

“创新本身,从来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林澈放下电子笔,望着满墙象征着无限可能的线条与符号,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坚定,“它只是我们用以更深刻理解生命奥秘、更有效守护人类健康的工具和路径。我们必须永远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对权威的质疑,以及对突破的渴望。”

窗外,一弯新月清辉洒落,为研究中心园区内那些拔地而起的新建筑骨架披上了一层银纱——流线型的量子医学中心、充满几何美感的信息医学研究所、庞大而有序的系统生物学实验室……它们不仅是混凝土与钢材的造物,更是这场波澜壮阔的创新发展的实体见证。

“回想三年前,”沈雨霏端着一杯热茶,走到落地窗前,语气中充满感慨,“我们还在为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合法性,在传统的思维框架内与质疑者艰难论辩。而今天,我们已经站在了开创一个融合古今、贯通中西的全新医学范式的前沿。这其中的变化,翻天覆地。”

林澈走到她身边,目光掠过沉睡中的城市,望向更遥远的星空:“是的,但这仅仅是一个开端。创新的道路永无止境,认知的边界永远在等待被突破。只要我们始终怀抱一颗开放包容的心,坚守对真理的敬畏与追求,保持探索未知的勇气与智慧,医学的未来,必将拥有我们今日难以想象的无限可能。”

这场席卷全球医学界的创新发展浪潮,带来的不仅仅是新技术、新理论、新药物,更是一种植根于传承、面向未来的全新思维方式——它包容而开放,善于从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它传承而创新,敢于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大胆超越;它立足根本而仰望星空,始终将解决人类健康问题作为最终极的追求。这种思维方式的变革,才是学术生命力得以永不枯竭、奔流不息的真正源泉。

当东方天际泛起第一抹鱼肚白,黎明的金色光束再次照亮研究中心那巨大的徽标时,新一天的创新探索已然开启。实验室的灯光依次亮起,超级计算机重新开始轰鸣,研究人员的身影出现在走廊和工位。没有人能确切预知,下一个改变医学史的突破会诞生在哪一个实验室,由哪一位研究者实现。但所有人都怀抱着一个共同的信念:只要保持这种创新的活力、协作的精神和对生命永不磨灭的敬畏,人类终将一步步揭开生命的神秘面纱,抵达健康福祉的更高境界。

喜欢医魄请大家收藏:(m.8kxs.com)医魄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