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看着五哥带回来的铜钱,虽然不多但是也很扎实,像个孩子似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这不仅仅是在赚钱,还是她的技艺和想法,真真切切地帮助到了这里的人,获得了最朴实的认可。
浅口簸箕和细网菜篮在邻村集市的成功,像是一股清泉注入了柳家略显沉闷的气氛。
虽然赚头不大,但那种凭借自身巧思改善生活,并获得邻里认可的踏实感,让每个人都干劲十足。
五哥柳桐去周围村卖货的次数渐渐多了起来。
他为人诚恳,价格公道,演示又耐心,很快便在那边积累了些许口碑。
有时甚至会有邻村的妇人提前捎话来,指名要定做某样东西。
柳家这条小小的、扎根于乡土的新渠道,算是初步站稳了脚跟。
刘掌柜那边的压力,似乎也因此缓解了些许。
柳家人猜测,或许在他看来,现在折腾这些土里土气的农具,是不上台面、没啥大出息的表现,暂时放松了紧盯。
更可喜的是,柳青设计的那些小香囊,经过五哥柳桐的售卖,竟意外地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
一天,柳桐照例去邻村集市摆卖新编的农具和几个小香囊。一位穿着体面、像是大户人家管事嬷嬷模样的妇人,被那缕缕幽香吸引,停在了摊前。
她拿起一个柳青编的葫芦形香囊,仔细端详那精巧的镂空结构和里面若隐若现的干桂花,又放在鼻尖轻嗅,眼中露出讶异和喜爱。
“小郎君,这香囊倒是别致,何处所购?”嬷嬷问道。
柳桐忙答:“回嬷嬷的话,是家中小妹闲暇时编织的玩意儿。”
“哦?”嬷嬷更惊讶了,“这香囊可能定制?我家夫人最喜雅致香物,若能指定香型,或者编些特定的花样,比如兰草、如意…价钱好商量。”
柳桐谨慎答道:“定制或许可行,只是需些时日。不知府上是…”
那嬷嬷便报了个名号,竟是杞源县一位致仕老翰林的府上。这位老翰林雅好文玩,其夫人也是品位高雅的书香门第出身。
柳桐记下要求,答应回去询问小妹。
回家后,他将此事一说,全家都很是重视。
与官宦人家打交道,必须得格外小心,但如果真能搭上线,无疑是一条十分趁手隐蔽的销售渠道,远比在集市摆卖来得安稳体面。
几天之后,一批精心打造的兰草纹、如意纹香囊做好了。
每一个都堪称艺术品,玲珑剔透,幽香暗藏。
柳桐小心地用干净软布包好,送去那个老翰林的府上。
不久传回消息,翰林夫人极为满意!不仅付了丰厚的酬金,还表示会向相熟的夫人小姐推荐。
这些事之后,柳家的日子越来越顺遂了。
改良农具和柳青设计的小巧玩意,因做工扎实价格不贵,渐渐打开了销路。不止是邻村,连更远些村落的人,有时也会特意赶集时来寻柳家的摊子。
“柳五郎,这次可有多带几个细网篮?上回买的,我家婆娘夸了好几天,说捡豆子再也不怕漏了!”
“那小香囊还有没有?给我家闺女带一个,她念叨许久了。”
“这簸箕真好使,柳师傅家手艺没得说!”
这些质朴的夸赞带来了稳定的订单。有时甚至不需要柳桐去集市,便有相熟的主顾托人捎话来预定。
家中的经济状况,因此得到了切实的改善。
饭桌上的变化是最直观的。
黍米饭里掺的白米渐渐多了,偶尔能见到零星的油荤。
这日傍晚,炊烟袅袅升起,周氏狠了狠心,割了一小条过年时腌制的咸肉,和着新挖的春笋一起焖了,咸香扑鼻。
“娘,今天什么好日子?”四哥柳枫吸着鼻子,眼睛发亮地窜进灶房。
周氏笑着拍开他试图偷拿的手:“去,洗手去!没什么好日子,就不能吃点好的了?你们近来都辛苦了。”
吃饭时,每人碗里都分到了两三片咸肉和几块吸饱了肉汁的笋块。孩子们吃得格外香甜,连话都少了。
大哥柳松扒完最后一口饭,满足地叹了口气,道:“娘,我看库房里攒的皮子差不多了,过两日我去趟镇上,割些新布回来,给大家都添件新衣吧。去年的都短了。”
这话要是放在以前,是绝不敢想的。添新衣对柳家来说,是年节时才可能有的奢侈。
周氏犹豫了一下,看了看孩子们身上确实有些捉襟见肘的旧衣,终于点了点头:“成,给你们几个大的扯些耐磨的细麻布,几个小的…扯些便宜些的棉布就好。”
她顿了顿,看向柳青,“给小丫扯块颜色鲜亮点的,小姑娘家,总穿灰扑扑的不好看。”
柳青正小口啃着笋,脑海里想着炸鸡腿的味道,感觉周氏看自己,连忙说:“谢谢娘。”
除了吃穿用度,工坊里也悄悄添了东西。二哥和三哥合力打制了几个更趁手的模具;照明用的油灯,也多添了一盏,晚上做活时,光线亮堂了许多。
母亲周氏还默许柳桐用卖货余下的一点零钱,去旧书摊淘换了几本旧的匠作图谱和启蒙读物。柳桐如获至宝,不仅自己看,得空时还会念给柳青和七弟听。
虽然进项依旧不算丰厚,但至少日常嚼用有了保障,还能略有盈余。而这份盈余,立刻让全家人想到了远在京城的父亲柳承宗。
“爹在信里虽不说,但京城花费大,人情往来更是少不了…咱们得想办法给爹捎些钱去。”晚饭后,大哥柳松召集弟弟妹妹,郑重地提起这件事。
“可是…怎么捎呢?”五哥柳桐面露难色,“咱们这点钱,找专门的镖局,怕是连脚力钱都不够。托付给不相熟的人,又怕路上有闪失…”
这确实是个难题。
这个时代远程寄送银钱可以通过官府的驿站,但那基本为公务服务,普通百姓难以动用;也可以雇佣镖局,安全系数高,但费用昂贵,非柳家所能承受;剩下的就是托付给往返两地的商队或可靠的同乡熟人了,这是民间最常用的方式,但可靠性完全取决于受托人的信誉。
母亲周氏沉吟片刻,道:“我前几日去镇上买线,听布庄的王婆说,她娘家侄子过几日要押一批货去北边,好像会路过京城附近…或许可以问问?”
这似乎是个希望,但将辛苦攒下的钱交给一个并不相熟的人,风险不言而喻。
柳青插话道:“娘,大哥,我们不能只托人带铜钱,又重又扎眼。能不能…换成一小块银子?或者,把咱们家编的一些小东西,比如二哥编的那个最漂亮的香囊,还有大哥做的那个带花纹的书函,一起捎给爹?爹在京城,万一需要送个小礼什么的,咱们的东西又精巧又不值大钱,或许比直接送钱还便宜?”
她的话让家人眼前一亮!
对啊!直接带大量铜钱确实不便且危险。换成小块碎银,体积小,价值高,容易隐藏。
再带上几件能代表自家手艺的精品,一来可以让父亲看看家里的进步;二来若真需要打点些小吏,这精巧又不算贵重的小物件,或许比直接给钱更得体!
“小丫说得对!”三哥柳榆最先反应过来,“我明日就去镇上,找相熟的钱铺,把咱们攒的铜钱换成一小锭银子。再挑几件最好的小玩意一起捎去!”
大哥柳松也点头赞同:“还是小妹心思细。就这么办!娘,您看托王婆侄子这事…”
周氏想了想,道:“王婆是多年的老街坊,她侄子我也隐约听说过,是个老实本分的后生。我明日带些鸡蛋去仔细问问,若路线和时间都稳妥,再许他些脚力钱,立个字据,应当可行。”
第二天,周氏带着礼物去找了王婆,仔细打探了她侄子的情况。得知对方确实常跑北边,十天后出发,路线会经过京城附近的通州,人也可靠,这才稍稍放心。双方说定,付少许脚力钱,立下简单字据,注明到地后需有柳承宗亲笔回执为证。
另一边,柳榆柳桐将家中所有盈余的铜钱仔细清点,换成了一锭约莫二两重的小银锞子。
然后一家人精挑细选了几件作品。
一个是二哥柳桂精心编织艾草香囊,上面带有暗香浮纹;一个是柳青提出设计思路,兄妹几人合作完成的书套,编织细密可收纳信笺;还有一个用上好紫皮柳条编的,结实又轻便的小茶叶罐。
周氏又赶制了一套新的粗布内衣,连同银子和几件小玩意,一起用油布仔细包好,外面再裹上几层旧布,看起来就像个普通的行李包裹。
十日后,王婆的侄子如约到来。周氏和柳松千恩万谢,将包裹和写有柳承宗在造办处地址的信交给他,又反复叮嘱。那后生也是个实在人,拍着胸脯保证一定送到。
望着受托人远去的背影,柳家人在院门口站了许久。
那小小的包裹,承载着全家人的思念、牵挂和沉甸甸的支持。
喜欢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请大家收藏:(m.8kxs.com)重生归来我靠祖传编艺发家了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