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七十二峰,常年被紫霞云雾笼罩,峰峦如剑指苍穹,云雾深处藏着不为人知的玄秘。自开派祖师云游子于紫霞仙域得“太清启示”,立派传剑至今万余载,剑法典籍浩如烟海,其中能与《紫霞剑心诀》并称“蜀山双璧”者,唯有《太清剑诀》。此诀被誉为“蜀山道剑之祖”,剑势之宏大,可令“太清浩气,席卷八荒”;剑意之纯粹,能让“虚妄邪祟,无所遁形”。其以“破妄、归真、镇邪”为三大要旨,非有深厚灵力如沧海承天、纯正道心如琉璃映月者不能催动。对上心魔滋生、幻术迷魂、邪法诡道之流,更有天生克制之力——上古巫妖大战时,蜀山长老玄真子曾以此诀一剑斩碎魔教“万幻魔境”,那幻境中百万魔兵本是屠戮苍生的虚影,被太清剑气扫过,竟如冰雪遇阳般消融,连一丝魔气都未留下。
总纲·太清真意
“太者,至极也;清者,纯粹也。太清之道,以剑为器,以道为骨,以心为魂。剑出则浩气盈天,可破世间虚妄;剑收则道韵内敛,能守己身真如。”
《太清剑诀》的核心奥义,不在于剑招的繁简,而在于“与道同频”。天地间流转的“太清之气”,是宇宙初开时未分化的本源之气,不属阴不属阳,不纳邪不藏秽,至纯至净如琉璃世界,不被任何虚妄邪祟沾染。修炼此诀者,需以自身道心为引,如北辰星指引北斗,召太清之气入剑、入体、入魂,使剑势如天地运行般周行不殆、无可阻挡,剑威如日月昭彰般光耀寰宇、不容亵渎。
此诀修炼,需过三重关隘,缺一不可:
一曰“气关”。太清之气至大至刚,非深厚灵力不能承载。若灵力薄如浅溪,强行引气入剑,轻则剑招刚出便力竭,重则被气脉反噬,经脉如遭蚁噬。需修炼者日夜打坐,将灵力养得如沧海般深广,方能容太清之气如江河奔涌。
二曰“心关”。太清之气至纯至净,最忌杂念污染。若道心有半分瑕疵——或贪或嗔,或妒或怨,太清之气便会如明镜照尘般显其污秽,进而反噬己身:轻则剑心蒙尘,剑意凝滞;重则走火入魔,沦为被气脉操控的傀儡。
三曰“意关”。太清之气与天地同源,需剑意与天地共鸣。修炼者需悟透“剑即我,我即道”的真意,做到剑动如天地呼吸,剑静如日月停驻,方能引动“席卷八荒”的浩气,发挥此诀真正威力。
筑基篇·太清引气诀
第一重:澄心观气
“心似明镜台,拂拭无尘埃。静立观太清,浩气自东来。
鼻吸青云气,口吐浊世埃。三息一周天,气沉丹田海。
初如涓涓流,渐若江河湃。百日气初成,剑眉生光彩。”
此重为《太清剑诀》的入门根基,核心在于“澄心”与“引气”,二者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修炼者需每日寅时(凌晨三至五点)登上蜀山之巅的“太清台”静坐——此台由开派祖师云游子亲手以“九天玄石”铸就,台面刻有“先天八卦图”,八卦纹路中镶嵌着千年“紫霞晶”,能自动汇聚天地间逸散的太清本源,是修炼此诀的绝佳之地。
静坐时,需先“澄心”:盘膝而坐,双手结“太清印”(左手拇指按右手无名指根,右手拇指按左手食指根,其余四指相扣),闭目摒弃一切杂念。初学者可先观想自身如空谷,谷中唯有清风拂过;待杂念渐消,再观想太清之气如淡金色流云,自九天而降,从百会穴涌入体内。这股气需经膻中穴(两乳之间)时稍作停留,如水流过石潭;再经黄庭穴(肚脐下三寸),最终沉入丹田,如归大海。
“引气”的呼吸法门尤为关键:吸气时需绵长如太古松涛,一口气吸足三十六息,仿佛要将天地间的太清之气尽数纳入;呼气时需轻缓如流泉出山,一口气呼尽二十七息,将体内浊气(凡俗之气、杂念所化之气)缓缓吐出。一呼一吸间,引气在任督二脉流转一周,周而复始,不可急躁。
初练时,丹田之气如萤火微光,微弱得几乎不可察,稍一分神便会消散。需百日之功,日日不辍,方能让这股气凝如薄雾,在丹田内盘旋不散。此时修炼者双目会泛起淡淡的金色灵光,眉心隐有“太清纹”(一道极细的金色竖纹)浮现,这便是“气初成”之兆。
此阶段最忌心有杂念。曾有入门弟子在静坐时想起家中琐事,引气瞬间便觉经脉刺痛,如被无数细针穿刺,疼得冷汗直流——这便是太清之气在警示“心不澄则气不纯”。遇此情况需即刻收功,焚香默念“清心咒”(“清心如水,清水即心。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涤荡心神至杂念尽消,方可再练,否则极易引动心魔,后患无穷。
第二重:剑承浩气
“剑横胸前,气贯剑脊。太清为引,道韵为饰。
指握剑鞘,意通剑格。气随念走,剑逐气驰。
初时剑鸣微,渐如雷霆叱。三月剑生光,浩气凝剑侧。”
引气百日功成,丹田内太清之气凝如薄雾后,便需以佩剑承接这股气——剑是太清之气的“形”,气是剑的“魂”,二者需如影随形,方能显“剑承浩气”之威。
所选佩剑有严苛要求,必须是“正道之器”:剑身需以“昆仑寒铁”或“蜀山赤金”锻造,不可掺杂任何邪祟材质(如魔域玄铁、尸骸所化之骨);铸成后需投入蜀山“三清池”(池水源自紫霞仙域,蕴含先天清气)浸泡七七四十九日,每日以“净剑咒”加持,彻底去除剑中杂质(铁腥气、锻造时的火气等),使其能与太清之气产生共鸣。
修炼时,需将佩剑横于胸前,左手按剑鞘(稳住剑身,象征“守”),右手握剑柄(引气入剑,象征“攻”),双目微闭,以意念引丹田内的太清之气,如引导溪流般注入剑身。气入剑时,需从剑柄末端的“剑格”(护手)进入,沿剑脊(剑身中间的棱)缓缓流淌至剑尖,不可急躁。
初时剑身仅泛淡白色微光,气脉流转滞涩如行泥泞,稍一用力便会“气泄”——剑身光芒骤暗,丹田之气也会紊乱。需反复淬炼,每日引气入剑千次,让剑气与心意逐渐同步,做到“气随念走,剑逐气驰”。
三月后,若剑身在无念时亦能自行吸纳天地间的太清之气(剑身在阳光下会泛出淡淡的金色流光),剑脊处浮现出天然形成的“太清”二字古纹(非人力雕刻,乃气脉流转所化),便算功成。此时剑与人已初步共鸣,挥剑时会有轻微的“剑鸣”,如玉石相击,清越悦耳。
此重的关键在“剑心相感”——剑是心的镜子,心不纯则剑不承。曾有资质尚可的弟子,因嫉妒同门进度,心怀怨怼地强行引气入剑,结果剑身突然崩裂,碎片如利刃般反弹,洞穿其心脉,当场气绝。事后长老查验其剑,发现剑脊处的“太清”二字竟扭曲如鬼爪——这便是道心不纯者强行修炼的下场,足见《太清剑诀》对“心”的要求之高。
进阶篇·太清破妄诀
第三重:破妄初显
“眼观六路,剑扫虚妄。一点灵光,破雾穿障。
气凝剑尖,如日初上。遇幻则散,遇邪则荡。
心定如磐石,剑出不彷徨。斩却心头魔,太清自坦荡。”
“气”与“剑”相感后,便需进入“破妄”的实战修炼——太清之气的核心妙用在于“照破虚妄”,若只练气不实战,终究是纸上谈兵。
此重修炼需入蜀山“幻魔洞”。洞深千丈,洞内栖息着千年“幻蝶”,其吐息形成的“迷魂雾”无色无味,却能引动人心底最深的欲望:贪者见金山银山,嗔者见仇家怨敌,痴者见挚爱之人……这些幻象并非虚无,而是能引动修炼者心魔,使其在幻境中沉沦,最终灵力紊乱而亡。
修炼者需持剑入洞,在迷魂雾中行走,以太清之气催动剑招,斩碎幻象。剑招的要诀在“一点灵光”:运起丹田之气,将其凝聚于剑尖,形成寸许长的金色剑芒(此芒非实体,乃太清之气的纯粹形态)。这道芒如朝阳初升,专破虚妄——触之,幻象便如水泡般破灭,迷魂雾也会被净化为清气。
但“破妄”的前提是“心定”。入洞者需时刻守住本心,默念“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无论幻象如何逼真,都要清醒认知“这是幻蝶所化,非真实”。若被幻象引诱(如伸手去拿幻境中的“金山”),剑尖的金色剑芒便会瞬间黯淡,甚至反噬己身,让修炼者在幻境中越陷越深。
曾有弟子在洞中见幻境中的母亲病重,情急之下忘了“破妄”,剑招一滞,便被迷魂雾侵入识海,醒来时已在洞外躺了三日,眉心的太清纹黯淡了大半——这便是“心不坚则妄不破”的教训。
待能在幻魔洞中行走自如,不受迷魂雾干扰,一剑斩碎百年幻蝶(幻蝶修行越久,幻象越逼真)所化的“至亲濒死”“道途断绝”等幻象,便算功成。此时修炼者道心更为稳固,即便闭眼,亦能以剑感知邪祟方位(邪祟靠近时,剑尖会微微震颤,发出清鸣),如“太清有眼”。
第四重:浩气成罡
“气出丹田,凝而成罡。太清为质,道韵为章。
罡如华盖,覆我周旁。邪法难侵,心魔难伤。
动则如潮涌,静则似山岗。举手投足间,浩气自张扬。”
破妄功成,丹田内的太清之气已足够纯粹,此时需将其凝炼成“罡”——气是散的,罡是聚的;气能破妄,罡能护体镇邪,是修炼《太清剑诀》的“盾”。
修炼者需重回太清台,于每月十五(月圆之夜,天地清气最盛)引气冲天: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握剑指向苍穹,运起丹田之气,如长鲸吸水般接引天地间的太清之气,持续七日七夜(期间不可饮食,全凭气养)。待体内之气浓郁如液态(丹田处会鼓起一个金色气团,触之温润),再以意念强行压缩,将这团气压缩至原本的十分之一,化为金色罡气,如华盖般环绕周身。
太清罡气有三重妙能,缺一不可:
一曰“护体”。罡气如金钟罩,紧密贴合周身,邪法触之即消。曾有魔教修士在暗中以“蚀心咒”偷袭修炼此重的弟子,咒力刚触到金色罡气,便被反弹回去,那修士当场七窍流血,心脉震断——只因“邪不胜正”,太清罡气专克邪法。
二曰“净化”。罡气不仅护外,更能清内。修炼者即便受伤,伤口处也会泛起金色灵光,罡气会自动净化侵入体内的浊气、邪毒,加速愈合。有弟子被毒蝎咬伤,剧毒瞬间蔓延至手臂,危急时刻罡气爆发,金色灵光过处,黑气迅速消退,半日便痊愈如初。
三曰“示警”。罡气与天地太清之气相连,对邪祟的感知远超常人。若有邪祟(哪怕是隐匿身形的天魔、鬼魅)靠近,罡气会自动震颤,发出清越剑鸣,距离越近,鸣响越急,如忠心护卫在预警。
此重修炼需灵力如渊似海,绝不可冒进。曾有弟子急于求成,未等丹田气凝如液态便强行压缩,结果丹田气爆,金色罡气反噬己身,周身经脉被寸寸撕裂,虽保住性命,却成了废人,终生再难修炼——这便是“欲速则不达”的铁证。
大成篇·太清镇世诀
第五重:剑扫乾坤
“剑起风云变,气卷八荒寒。太清浩渺处,一剑扫尘寰。
左斩妖氛尽,右劈魔障残。上应九天道,下合地脉安。
心与天地通,意随日月转。乾坤掌中握,剑出即归原。”
此为《太清剑诀》的标志性大招,需浩气成罡后再修三年,待罡气与自身灵力、道心完全融合,方能修炼。
剑招起势时,修炼者需剑指苍穹,引动天地间的太清之气汇聚于头顶,形成直径百丈的金色云团(云团中隐有雷电,乃气盛所化);同时丹田内的罡气与剑共鸣,剑身暴涨至丈许长,剑刃处有流光如银河倾泻,熠熠生辉。
挥剑时,需以“道心”驭“剑意”,使剑势如天地倾覆般横扫而出——非人力强行挥剑,而是借天地之力,让剑成为“太清之气的延伸”。所过之处,邪祟(无论是实体魔兵还是虚幻魅影)会被金色剑气净化,化为飞灰;幻术会被直接撕裂,露出背后的真相;即便是用魔域玄铁铸就的“玄铁魔城”,被此剑劈中也会如朽木般崩裂。
此招之威,不在杀伐之烈,而在“道韵”之正——天地太清之气本就克制邪祟,剑招只是引动其威,故有“剑扫乾坤,邪祟自散”之说。当年玄真子斩碎“万幻魔境”,便是以此招引动天地之气,让百万魔兵在“道”的威压下自行消融,而非一味屠戮。
修炼此招需在蜀山“镇魔台”(台上刻有“镇邪符阵”,能模拟邪祟气息)每日挥剑千次。台侧有一块“测威石”(以魔域最坚硬的“玄阴石”打造),若剑招能在石上留下三寸深的金色剑痕,且三日不褪(普通剑气的痕迹一日便会消失,太清剑气的痕迹因蕴含道韵而持久),便算小成。
第六重:太清归一
“万法归宗,一剑归一。太清为体,道心为衣。
气不外露,剑不妄起。动则破万法,静则守真一。
心魔近不得,虚妄不敢欺。我即太清境,太清即我衣。”
此重为“返璞归真”之境,是对“剑扫乾坤”的升华——前者重“外放”,后者重“内敛”,如阴阳相生,缺一不可。
修炼者需将环绕周身的太清罡气缓缓收回体内,融入骨骼(使骨骼泛出淡淡金光,坚不可摧)、血液(使血液如金液流转,百病不侵)、神魂(使识海清明,如琉璃世界),最终达到“我即太清,太清即我”的境界。此时修士看似与常人无异,身着粗布麻衣,手持普通铁剑,甚至连灵力波动都极淡——但这正是“大巧若拙”的体现。
其剑招也趋于简约,往往只是平平一剑,却蕴含“破万法”之理:遇幻术,剑未出而幻象已破(因修士周身散发出的太清道韵,本身就克制虚妄);遇邪法,剑尖未及而邪力已散(因邪法在靠近时便被修士体内的太清之气净化);遇强敌,一剑递出看似缓慢,却如天地法则般无可闪避。
此境修士与道同存,寿元远超常人(动辄千年)。蜀山历史上达到此境者,不过十余人,皆成一代剑仙。他们羽化后肉身不腐,化为“太清剑像”(供奉于三清殿),剑像周身常年萦绕着淡淡的金色灵光,能自动净化殿内浊气,甚至能震慑心怀不轨者——有魔教奸细潜入三清殿,刚靠近剑像便觉心神剧震,道心失守,当场暴露。
第七重:道剑通天
“剑已非剑,道亦非道。浑然一体,通天彻地。
一念生,太清现;一念灭,万法寂。
斩虚妄于无形,护苍生于心间。
与天地同寿,共日月齐辉。”
此为《太清剑诀》传说中的至高之境,蜀山万载传承中,仅开派祖师云游子一人臻至。据《蜀山秘史·紫霞卷》记载,此境已超越“剑”与“道”的界限——剑不再是实体的铁刃,而是天地万物的具象;道不再是抽象的法则,而是与自身神魂相融的本能。
云游子祖师达到此境时,曾于太清台静坐七日,期间狂风呼啸,雷雨大作,却无一丝风雨能近其身三尺之内。第七日正午,他缓缓起身,未持一剑,仅伸出一指指向天际,九天之上便有一道无形剑气破空而下,将一朵欲化为魔云的乌云斩为两半——这便是“道剑”。
“道剑”无形无质,却能穿透三界壁垒,直抵邪祟本源。它非人力催动,而是“一念生,太清现”:当祖师感知到域外天魔的“虚妄之核”(天魔以众生恐惧、贪婪为食,其核心是一团凝聚了无尽虚妄的能量体)时,无需刻意运功,心中“护苍生”的一念便引动了九天太清之气,化为道剑。
那一战,无人见剑形,只闻天地间一声清越的剑鸣,如大道初开时的第一声雷。随后,困扰三界千年的天魔之祸便自行消散——后来修士才知晓,是道剑斩碎了虚妄之核,断了天魔的能量源。此境修士已超脱凡俗生死,肉身在则与天地同寿,魂不灭则与日月齐辉,可随时羽化飞升,却因“护苍生于心间”的执念,常留人间。云游子祖师便是如此,直至晚年见三界安宁,才在太清台坐化,其坐化之地至今仍有太清之气流转,草木四季常青,鸟兽不伤生灵。
大招详解·太清神威
太清破妄
“剑指眉心,气聚双目。太清照影,虚妄无处藏。
一剑点出,如日破雾。幻者自散,魔者自伤。”
此招为破幻绝杀,需以第五重“剑扫乾坤”的灵力为基,以第三重“破妄初显”的道心为引,二者缺一不可。
起手时,修士需将剑尖直指敌人眉心,同时引太清之气涌入双目,双目会泛起如烈日般的金色灵光——此光非寻常视物之光,而是“太清照影”:能穿透幻术的层层伪装,照见敌人的“真形”。若对手是修炼幻术的魔修,可看见其身后盘旋的幻蝶虚影;若对手被心魔控制,可看见其识海中挣扎的本我与狞笑的心魔;若对手是天魔投影,可看见投影背后连接的虚空裂隙。
待看清虚妄根源,剑尖便凝聚一点极致凝练的太清之气,如正午骄阳骤然刺破晨雾,快如电光石火般点出。这一剑不伤肉身,专破神魂层面的虚妄:若是幻术所化的虚影,会在剑尖触及前便化为点点金光消散,连一丝魔气都不会残留;若是被心魔控制的修士,心魔会被剑力震出体外,如黑烟般惨叫着湮灭;即便是天魔投影,也会被这一剑斩断与本体的联系,化为虚无。
上古“万魂幻镜之役”中,魔教圣女以百万生魂为祭,炼制出一面能映照众生心魔的魔镜,使前线十万修士陷入幻境自相残杀。蜀山长老玄阳子赶到时,镜中已生出一只由无数心魔凝聚的“幻魔之手”,正欲抓取修士的生魂。玄阳子不及多想,剑指魔镜眉心(镜面中央的骷髅纹),双目金光爆射,只见镜中虚妄如潮水退去,露出圣女藏在镜后的真身。随后一剑点出,金光如针穿透镜面,镜中幻魔之手瞬间崩解,十万修士同时清醒,圣女则被剑力震碎心脉,死前只说了一句:“为何能看见我……”——只因太清之气照见了她以生魂掩盖的虚弱本源。
剑扫乾坤(补述变招)
此招三变,各有妙用,需根据战局灵活切换,非死记硬招可得。
- 一变“横扫八荒”:剑势水平横扫,金色剑气如黄河泛滥,席卷八方。此变需引东方青龙七宿的生气、西方白虎七宿的肃杀之气,与太清之气相融,剑气触之,邪祟会如草木遇秋霜般枯萎。当年玄真子以此变清扫“万幻魔境”外围的魔兵,剑气所过之处,魔兵化为飞灰,而被魔兵劫持的百姓却毫发无伤——只因剑气能辨“正邪”,不伤无辜。
- 二变“竖劈阴阳”:剑势垂直劈落,剑气如天河倒悬,上接九天清气,下连地脉浊气,形成一道贯通天地的金色屏障。此变可斩断阴阳两界的通道,阻止阴司厉鬼、魔域邪魔跨界。百年前,幽冥裂缝在蜀山脚下开启,无数恶鬼涌出,时任蜀山掌门以“竖劈阴阳”一剑劈下,屏障立起三日三夜,待裂缝自行愈合才散去,期间无一只恶鬼能越屏障半步。
- 三变“环扫周天”:剑势回旋一周,形成直径百丈的金色剑域,域内布满太清符文,如星辰罗列。此变非以力胜,而以“势”困——进入剑域的邪祟,每动一步都会触发符文,被太清之气净化一分,直至灵力耗尽化为虚无。云游子祖师曾以此变困住欲夺“紫霞仙晶”的三位魔王,剑域中金光流转,魔王的魔气不断消散,三日后方才求饶,祖师却未杀他们,只让其立誓永不再踏足人间,便撤了剑域——此乃“镇邪而非嗜杀”的道心体现。
太清镇魔
“剑插大地,气贯地脉。太清为锁,镇压万魔。
剑鸣如道音,罡气成锁链。
千年不松动,万劫不消亡。”
此招为防御兼镇压之术,需第七重“道剑通天”的意境方能完全施展,寻常修士最多能得其形,不能得其神。
施展时,需将佩剑(需是与自身道心相融的本命剑)垂直插入大地,剑入地三尺三寸,恰好触及地脉中的太清本源。随后引动自身罡气与地脉相连,金色罡气会顺着剑身为引,在地底化为无数锁链,将目标(通常是魔王级邪祟,或怨念极深的厉鬼)捆缚于剑旁。
这些锁链非实体,而是“太清道则”的具象:链身刻满“镇邪符文”,每过一个时辰便会收紧一分,同时向邪祟体内注入太清之气,磨灭其魔性、怨念。更精妙的是,锁链会与地脉共生,只要蜀山不倒,地脉不绝,锁链便永远不会松动——这便是“千年不松动,万劫不消亡”的由来。
蜀山“锁妖塔”底层的“太清镇魔剑”,便是玄阳子当年镇压“血河魔王”所用。那魔王以血为食,曾屠戮百万生灵,被镇后仍不死心,每日以魔音蛊惑塔外修士。但剑上锁链始终金光流转,每当魔王挣扎,锁链便收紧,将其魔气逼回体内。千年过去,魔王的体型已从万丈缩至三尺,魔音也微弱得几乎听不见,足见此招的镇压之力。
道心通明
“剑归鞘,气内敛。道心显,照自身。
一念破心魔,万邪不近身。
清者自清,真者自真。”
此招非攻非守,乃“守心”的至高之术,是《太清剑诀》对“道心”的终极诠释。
当修士遭遇心魔反噬(如修炼急于求成而生的“贪念”,对战失利而生的“惧念”)或邪法侵蚀(如魔教的“蚀魂咒”,能引动人心底的恶念)时,需收剑归鞘,盘膝而坐,引丹田内的太清之气内照己身——观想道心如明镜,镜中映照出杂念的根源:贪念源于对力量的渴望,惧念源于对死亡的恐惧……
不抗拒,不逃避,只是平静地“看见”这些杂念,如同看见镜中的尘埃。此时,太清之气便会如清水洗镜,将杂念缓缓净化。一念之间,心魔自散,邪法自消,此为“道心通明”。
曾有弟子在冲击“太清归一”境时,因担心失败而心生“怯念”,心魔趁势滋生,眼看就要堕入魔道。危急关头,他想起“道心通明”之术,收剑归鞘,闭目观心,只见识海中的怯念如一团黑雾。他未强行压制,只是以意念“注视”黑雾,片刻后,丹田内的太清之气自动流转,黑雾便如冰雪遇阳般消融。醒来后,他不仅心魔尽去,道心反而更加稳固,三个月后便突破至第六重——这便是“清者自清,真者自真”的妙处。
修炼禁忌·太清诫言(补述)
太清台石壁上的禁忌,每一条都对应着血的教训,需字字铭记。
“一忌心术不正”:道光年间,有修士名为“玄虚”,修炼至“浩气成罡”境,却暗中勾结魔教,想用太清之气助魔教炼制“伪太清剑”。一日在太清台引气时,罡气突然暴走,金色变为墨色,将其全身经脉腐蚀成筛孔,死前他看见自己的倒影化为魔气,这便是“心不正则气必邪”。
“二忌急于求成”:嘉靖年间,天才弟子“紫雷”七岁入门,十五岁便达“破妄初显”,被誉为“云游子第二”。他不满按部就班修炼,偷学禁术强行催化罡气,结果在凝聚罡气时丹田爆裂,一身修为化为乌有,从此沦为蜀山杂役,每日擦拭太清台,看着石壁上的“急于求成”四字,直至老死。
“三忌滥杀无辜”:万历年间,修士“青锋”在平定妖兽之乱时,为求速胜,以“横扫八荒”剑气连妖兽带山民一同斩杀。回山后,他发现眉心太清纹消失,剑上“太清”古纹也变得黯淡。后来与魔教对战时,太清之气竟不听使唤,被魔修一剑穿心——这便是“妄杀生灵,道心蒙尘,气自离身”。
“四忌离经叛道”:崇祯年间,长老“玄通”因不满掌门决策,叛出蜀山投靠魔教。入魔教当日,他突然感觉体内太清之气如潮水般散去,丹田空空如也,从此沦为废人,被魔教当作祭品献祭——离经叛道者,失了“道”的根基,太清之气自会弃之而去。
结语·太清遗韵(补述)
《太清剑诀》流传万载,其真正的传承,从不是剑招的威力,而是“道心”的淬炼。云游子祖师在《太清手札》中写道:“剑可碎,气可散,唯道心不灭,太清永存。”
如今蜀山三清殿内,除了历代剑仙的“太清剑像”,还供奉着一柄断剑——那是林惊鸿的佩剑。断剑旁的石碑上,除了“一念之差,万劫不复”,还有新刻的字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每日都有弟子来此跪拜,不是拜剑,而是拜那份“守心”的警示。
太清台的晨光依旧,每日寅时,仍有弟子在此静坐,引气入体。他们中或许有人能达“道剑通天”,或许有人终其一生只能停留在“澄心观气”,但只要他们记得“太者,至正也;清者,至纯也”,记得剑是护道之器,而非逞凶之具,《太清剑诀》的浩气,便会永远在蜀山七十二峰间流转,席卷八荒,照耀三界。
喜欢万千功法录请大家收藏:(m.8kxs.com)万千功法录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