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开课半个月,一切都顺顺利利,可苏康心里却藏着个隐忧 —— 虽说招了六位先生,但一百三十多个孩子,分了五个班,还是有些捉襟见肘。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年纪小、坐不住,得先生时刻盯着,几位先生每天下来,嗓子都哑了,眼圈也熬黑了。
苏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原本以为,五两银子的月薪,肯定能吸引不少人来应聘,可没想到,除了一开始来的六位,后续再来的人要么是只会写自己名字的,要么是连话都说不利索的,根本没法当先生。
这天傍晚,苏康刚从修路工地回来,就看见柳氏站在县衙门口等他。
柳氏手里攥着帕子,脸上带着倦意,却还是笑着说:“苏大人,今天低年级的孩子闹了点小脾气,阿秀姑娘哄了半天才好,我看她累得手都在抖,实在不忍心。”
苏康心里一沉,连忙让柳氏进县衙大堂里坐。
刚坐下,柳氏就叹了口气:“不是我们抱怨,实在是孩子太多,我们六个先生,每人要带二十多个孩子,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尤其是算术课,有的孩子学得快,有的学得慢,得一个个教,有时候一节课下来,连一半内容都讲不完。”
苏康皱着眉,手指轻轻敲击着桌子。
他知道柳氏说的是实话,这几天他去学堂,总看见先生们下课了还在给孩子补课,有时候连午饭都顾不上吃。
他原本想再招几位先生,可告示贴出去快十天了,还是没合适的人来。
“是不是告示贴得还不够广?”
苏康问身边的衙役。
衙役挠挠头:“大人,周边的村寨都贴遍了,连隔壁县都让人捎了告示过去,可就是没人来。要不,咱们再降降要求?”
“不行!”
苏康一口否决,“降了要求,就是耽误孩子。咱们要找的是能教好孩子的先生,不是随便找个人凑数。”
就在苏康犯愁的时候,阎武带着几个苗家汉子来了。
阎武一进门就大声说:“苏大人,您别愁了!我们寨里的人听说学堂缺先生,都商量着要帮您呢!”
苏康眼前一亮:“哦?阎大哥有什么办法?”
阎武笑着说:“我们寨里有几个年轻人,跟着老药师认了不少字,还会写苗语,虽然没教过书,但都心细,也喜欢孩子。我带他们来,您看看行不行?”
说着,阎武就把身后的四个年轻人拉到跟前。领头的是个叫阿岩的小伙子,二十出头,穿着苗家的靛蓝短衫,手里拿着一个布包,里面是几页纸,上面用炭笔写着苗语和汉语的对照,比如“山”对应苗语的“乃”,“水”对应苗语的“些”,字迹虽不算工整,却一笔一划都很认真。
“苏大人,我虽然没教过书,但我能把苗语和汉语对着讲,孩子们肯定能懂。”
阿岩有些紧张,说话的时候手都在抖,却眼神坚定,“我小时候没机会读书,现在想让寨里的娃多学点东西,不想他们跟我一样。”
苏康接过阿岩手里的纸,仔细看了看,又问了他几个简单的算术题,阿岩都答得上来。
苏康心里一暖,拍着阿岩的肩膀说:“好!就凭你这份心,肯定能教好孩子。从今天起,你就是武陵学堂的先生了,月薪五两银子,管吃管住,跟其他先生一样。”
阿岩愣住了,半天没反应过来。
旁边的阎武笑着说:“傻小子,还不快谢谢苏大人!五两银子啊,够你给家里盖新房了!”
阿岩这才回过神,连忙给苏康作揖:“谢谢苏大人!我一定好好教孩子,不辜负您的信任!”
随后,阎武又把另外三个年轻人 —— 阿木、阿果和阿勇介绍给苏康。阿木会认草药,还能背不少草药的名字;阿果则擅长编竹篮,能在编竹篮的时候教孩子认数字;阿勇不仅识文断字,还会一身武艺,正好可以给孩子们当体育老师。
苏康都一一录用了,还特意安排他们跟着李默和柳氏学习教学方法。
李默很有耐心,每天都跟阿岩他们讲怎么教孩子认字:“教低年级的孩子,不能光让他们背,得让他们看着实物认。比如教‘禾’字,就拿一株稻穗来,让他们看看稻穗的样子,再教他们写,这样记得牢。”
柳氏则教他们怎么跟孩子沟通:“孩子小,容易怕生,你跟他们说话的时候,声音要轻一点,多笑一笑,他们就愿意跟你亲近了。”
阿岩他们学得很快,没几天就上手了。
阿岩教孩子们苗语和汉语对照,他拿着一张画着山的纸,先教孩子们说苗语 “乃”,再教他们写汉字“山”,孩子们学得不亦乐乎。
阿木则带着孩子们在院子里认草药,他指着蒲公英说:“这是‘蒲公英’,能治感冒发烧,你们看,‘蒲’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浦’,就像蒲公英的叶子下面长着根一样。”
有一天,苏康去学堂听课,正好赶上阿果教孩子们认数字。
阿果手里拿着几根竹条,一边编竹篮一边说:“大家看,我编这个竹篮,用了五根竹条,现在我再加上三根,一共是几根?”
孩子们都伸着手指头数,小石头大声喊:“八根!”
阿果笑着点头:“对,这就是五加三等于八。等我编好了这个竹篮,就送给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孩子。”
孩子们听了,都更认真了。
就在学堂的师资问题快要解决的时候,却出了个小插曲。
之前来应聘过的一个老秀才周明,听说苏康招了几个苗家年轻人当先生,还给他们开五两银子的高额月薪,心里很不服气,特意跑到学堂来闹事。
周明一进学堂,就指着阿岩的鼻子大声说:“你一个蛮夷之子,连《四书五经》都没读过,也配当先生?苏大人,您这是拿孩子们的未来开玩笑!”
阿岩被说得脸都红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苏康连忙走过来,挡在阿岩身前,冷冷地看着周明:“周秀才,你说阿岩不配当先生,那你说说,什么才配?是会背《四书五经》,却连孩子都不愿意教的人,还是真心实意想教孩子,能让孩子学到东西的人?”
周明梗着脖子说:“当然是读过圣贤书的人!这些蛮夷之子,懂什么圣贤道理?教出来的孩子也是愚昧无知!”
“你错了!”
苏康提高了声音,“不管是汉人还是苗人,只要能教好孩子,就是好先生。阿岩虽然没读过《四书五经》,但他能教孩子苗语和汉语,能让孩子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这难道不是有用的知识?你读过圣贤书,可你当初来应聘的时候,嫌孩子们吵闹,嫌午饭不好,根本没把心思放在教学上,你这样的人,才不配当先生!”
他要办的学堂,是新式的学堂,可不想教出一群只会“之乎者也”却啥都不会的书呆子!
周围的先生和孩子们都围了过来,纷纷指责周明。
李默说:“周秀才,你太固执了,教育不分民族,只要能让孩子学到东西,就是好方法。”
柳氏也说:“阿岩他们很用心,孩子们都喜欢他们,你凭什么说他们不行?”
周明被说得哑口无言,脸涨得通红,最后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阿岩看着苏康,眼里满是感激:“谢谢苏大人,您为我说话。”
苏康拍着他的肩膀说:“不用谢,你做得好,我自然要为你说话。好好教孩子,别让别人看轻了咱们武陵的先生。”
从那以后,学堂里的先生们更团结了。
汉人先生和苗家先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把学堂办得有声有色。
孩子们的进步也很快,不仅认识了很多汉字,还学会了说苗语和算术,有的孩子还能背上几段《三字经》。
苏康每次路过学堂,听到里面传来的读书声和笑声,满脸的喜悦。
喜欢大乾风云起苍穹请大家收藏:(m.8kxs.com)大乾风云起苍穹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