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朝堂上下因朱允炆主动请命外放参与官道建设一事,掀起了一番热议。
江南一系官员恰似寻着了绝佳契机,纷纷在各处场合对朱允炆赞不绝口。
有官员在朝会散后,于殿外拱手对同僚说道:“诸位可知,小王爷主动请命参与官道建设,此等胸怀天下、勇于担当之举,实乃我大明之幸呐!”
另一人赶忙附和:“正是正是,小王爷年纪轻轻,便有如此远见卓识,甘愿为朝廷分忧,不辞辛劳奔赴建设一线,真乃皇室之楷模。”
在府邸宴会上,也常能听见江南官员们的赞誉之词。
一位官员端着酒杯,满脸笑意地说道:“小王爷这一去,定能将江南之精细规划与勤勉务实之风,带入官道建设之中,届时,官道建成,必是利在千秋,小王爷功绩也将彪炳史册。”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仿佛已然看到朱允炆在官道建设中大展身手,立下不世之功。
一时间,江南一系官员对朱允炆的称赞之语,在朝堂内外传得沸沸扬扬。
随着江南一系官员不遗余力地称赞朱允炆,这股舆情如涟漪般在朝堂内外迅速扩散。
起初,不过是江南官员们在公开场合、私下聚会里频繁提及,可渐渐地,不少与之交好或立场摇摆的官员也受其影响,加入了夸赞的行列。
民间听闻小王爷主动请缨参与官道建设,也开始议论纷纷。
市井之中,百姓们茶余饭后皆在谈论此事。
说书先生更是将朱允炆的事迹添油加醋,编成段子在茶楼酒肆宣讲,夸赞小王爷一心为民,不顾皇孙之尊,愿深入基层,为百姓谋福祉。
如此一来,朱允炆的名声在民间也迅速传播开来,百姓们对其满怀期待,都盼着他能将官道修筑得又快又好。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这股舆情欣然接受。
朝中部分勋贵集团,向来与江南官员面和心不和,见此情形,心中颇有些不满。
他们私下里嘀咕,怀疑江南官员此举背后定有深意,不过是想借朱允炆之手为自己谋取利益,绝非单纯为了夸赞小王爷。
一些清流官员,虽认可朱允炆主动担当的行为,但对这铺天盖地的赞誉之风也心存疑虑。
他们担心这种过度的宣扬会让朱允炆滋生骄傲自满之心,于其成长并无益处。
这舆情在各方态度不一的情况下,继续蔓延发酵,朱允炆身处舆论中心,他的每一个举动都备受关注。
而这场因官道建设引发的舆论风暴,究竟会如何收场,又会对朱允炆及朝堂局势产生何种深远影响,众人皆拭目以待。
且说那日朝会,群臣齐聚。
待诸事奏毕,江南一系官员瞅准时机,站出一位领头之人,此人乃江南籍的礼部侍郎,只见他整了整衣冠,出列拱手,高声启奏:“陛下,臣以为小王爷朱允炆主动请命外放参与官道建设,实乃大义之举。此举既能为百姓谋福祉,又能为朝廷分忧解难,真可谓心怀大义,有古之贤王风范呐!”
言罢,其身后一众江南官员纷纷附和,七嘴八舌地夸赞起来。
有的说:“小王爷年纪轻轻便如此果敢,实乃我大明皇室之幸,天下百姓之福啊!”
还有的说:“陛下,官道建设关乎国之命脉,小王爷勇挑重担,将来官道若成,必是大功一件,定能名垂青史!”
一时间,朝堂之上满是对朱允炆的溢美之词。
这些江南官员如此大张旗鼓地造势,意在凸显朱允炆的贤能与担当,同时也隐隐向朝堂众人施压,企图营造一种朱允炆此举势在必行、不容置疑的氛围。
其他官员见状,有的面露尴尬,不知如何回应;有的则冷眼旁观,心中暗自揣摩江南官员此举背后的深意。
而龙椅之上的朱元璋,神色平静,目光在群臣身上一一扫过,却未言语,只是静静看着这场由江南官员主导的“夸赞大戏”,让人捉摸不透其心中所想。
朝堂之上,江南官员的夸赞声此起彼伏。
朱元璋听了多时,待众人稍歇,微微点头,缓缓开口道:“允炆这孩子,有此心实为难得,懂得为朝廷分忧,也算是有些担当。”
言罢,目光看向群臣,神色平淡。
众臣听闻,赶忙附和称是。
但众人也都敏锐察觉到,朱元璋仅仅是口头夸赞了朱允炆几句,并未提及任何实质封赏。
江南官员们本满心期待,见此情形,虽心有不甘,却也不敢表露。
散朝之后,众人各自离去,这场朝堂上的造势之举,终以朱元璋这般不痛不痒的回应落下帷幕。
而朱允炆虽得了几句夸赞,却未得实质好处,日后在官道建设上又将如何作为,朝中各方势力又会如何动作,一切都如迷雾般,尚不明朗。
退朝之后,朱元璋移步至坤宁宫,与马皇后谈及此事。
马皇后静静听完,不禁皱起眉头,说道:“皇上,江南官员此番大张旗鼓为允炆造势,怕是另有图谋。允炆年纪尚轻,若被他们利用,恐生事端呐。”
朱元璋微微颔首,神色凝重,陷入沉思。
两人一时相对无言,坤宁宫内气氛略显凝重。
朱元璋自然心如明镜,深知此事背后推波助澜者,正是江南一派官员。
他心中思忖,这帮人如此不遗余力,目的昭然若揭,分明是想借朱允炆之事,将太子侧妃吕氏扶持起来。
江南士族向来势力庞大,在朝中盘根错节,其心思朱元璋岂会不知。
他们或是想着吕氏若得势,朱允炆在朝中便有强援,日后或能顺遂上位,他们便可借此巩固并扩张自身权势。
朱元璋轻抚胡须,眼神透着冷峻,心中暗忖:“这帮人竟敢在朕眼皮子底下耍这般手段,妄图左右朝局,可不能轻易饶过。”
但此事又牵涉皇孙,处理起来需格外谨慎,稍有不慎,或引发朝堂动荡,他一时陷入两难之境。
恰在此时,朱雄英自大本堂课业结束,径直来到坤宁宫向马皇后请安。
他一进殿门,便瞧见朱元璋与马皇后面色凝重,似在商议要事,不禁微微一愣,但仍乖巧行礼,脆声道:“皇祖父、皇祖母万安。”
马皇后见是朱雄英,赶忙收起忧色,微笑着招手让他近前,问道:“今日大本堂课业如何?可还顺利?”
朱雄英点头,兴致勃勃地讲起在大本堂所学内容。
喜欢大明辽国公请大家收藏:(m.8kxs.com)大明辽国公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