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上旬,大地上都是一片丰收的忙碌。
杨平带着吕姝来到了宜春镇(今汝南县西部)。这里是2月份杨平老营南下之后所在地。
在宜春镇西侧,沿着汝河南岸的一大片土地上,在此驻守的后勤民兵,正在对一捆捆芝麻进行最后一次“打籽”。
(这个场景,诸位看官可以去搜索一下视频,就是将芝麻捆成一捆一捆,进行一次、两次、三次倒敲,将芝麻籽从芝麻壳里边敲出来。)
可以说是日理万机的杨平,在这天下午,就这么带着吕姝津津有味地看着这一万多亩芝麻进行最后一次“打籽”。
到傍晚时分,太平民团农部尚书宁季向杨平汇报:
“都督,2月下旬,我们老营在此按照您的要求,选了最为肥沃的1万1千多亩土地进行平整,
在3月中旬。将这1万1千多亩地全部种上了您四处收集的芝麻种子。
到7月下旬,4个月时间里,这片芝麻地是按照都督要求精细管理——不缺水、不缺肥。
到目前为止,共计收获芝麻35万多斤,平均亩产32斤,也算是绝对的丰收!”
(芝麻产量本来就不高,东汉时期的芝麻只不过是西汉时期张骞从西域引进过来的种子,不是高产种子。
同时,生长周期也要比现在的长上那么半个多月,大概就是4个月。
另外,本书中的一亩指的是汉亩,大概相当于现在一亩地的三分之一。
在东汉末年,一亩地芝麻能产30多斤,已经算是相当高产的丰收了。)
杨平听了这个芝麻产量,那比干掉了敌方10万大军还开心。
他拍着宁季的肩膀说道:“老宁啊,这都是你的功劳呀!
可以说,这一万多亩芝麻,关系着咱们对河北的决战能否顺利进行……
走,咱们到宜春镇去看一看芝麻油的产量。”
说起芝麻油,宁季看着杨平,那已经不是崇敬,而是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在杨平的战车上,宁季笨拙地向杨平拍着马屁:“都督,您是怎么想到的?
把咱用来砸板甲的2000斤重锤,用来榨油,
这可比用石锤撞击木杵来榨油好用得多(这就是所谓的古法榨油)。”
杨平多少有些嘚瑟地说道:“老宁啊,你要知道,咱太平民团治下所有服务于战争的工具,
在战争结束后,都要想办法让它转成为百姓民生服务。
榨油嘛,无非是用巨大的压力把油从植物的种子中给压出来……”
一路上,杨平就不断地给宁季、吕姝灌输着要军工转民用、服务于民生的理念。
可以说,杨平真的是用领先1000多年的见识,在为东汉末年的百姓谋福利。
进入防卫森严的宜春镇,来到原本城南的武器作坊。
这里现在只负责修整武器,制造武器已经挪到了确山县的工业基地。
而原本架起的十多部2000斤的重锤,此时,在灯火通明之下,一下一下地被提到高处,然后再狠狠地砸下!
重锤落下,原本下面是直径3尺的铁砧,现在变成了一个铁质的臼。
臼下部的出口,汩汩地流出了喷香的芝麻油。
榨油基地的负责人向杨平报喜:“都督,根据您提供的方法,我们先将芝麻炒熟,然后再用2000斤重锤进行压榨。
目前的数据是,100斤炒熟的芝麻能榨出22斤芝麻油来。
这个出油率,要比用石锤撞木杵高上将近一倍!”
杨平心想,那肯定高上一倍,指望着拿石锤砸那木杵,能有多大的压力?!
22%的出油率,基本上快赶上21世纪25%的出油率了。
2000斤重锤的压力,已经基本上和后世的榨油机相差无几,差的仅仅是芝麻品种含油量不同。
来到榨油厂旁边,宁季向杨平介绍道:“都督,这是按照您的要求,让原本的兵工厂生产的油桶,全部是使用薄铜片进行生产。
您看,这种小的油壶可以装10斤芝麻油,油桶重量不到2斤。”
说到这里,宁季心中也有些埋怨杨平——即便芝麻油再怎么珍贵,也不能用铜壶来装啊,咱用木桶或者是皮袋子都可以。
但杨平却没有给解释。
这一个10斤装的油壶,看得杨平心花怒放,问道:“目前造了多少这种油壶?”
宁记撇了撇嘴,说道:“都督,按照您的要求,一共造了500个这种油壶,废了将近1000斤铜。”
说到这里,宁季忽然释怀了,有了大冶这个铜生产基地,区区千斤铜算得了什么呢?!
然后,宁季带着杨平来到了旁边的一个重兵防守的仓库。
这里面是用合金制造的油桶,每个油桶可装100斤芝麻油。
此时,这里已经满满当当地摆上了500多个装满香油的油桶,也就是说,就这里就有5万斤芝麻油了!
杨平计算一下,35万斤芝麻,留下5万斤种子。
剩下的大概能生产出6万6千斤芝麻油。
即便刨出一些损耗,他最起码能收上6万斤芝麻油,足够他用了!
这天晚上,杨平是和宜春镇的工匠以及守卫进行了一个集体的庆祝晚宴。
杨平向这些建设者和保卫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如果没有你们的努力,我们根本就不可能会在这么短时间内,武装数十万户民军。
也就更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辉煌的胜利,更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就能平定乱世……
你们举功甚伟!”
晚宴过后,杨平在自己的临时住处,听取北宜春镇负责人梁锤的汇报。
这位梁锤,目前挂着工部侍郎、军工部长的头衔,宜春镇附近这一片暂时由农业部负责,好在的是,梁锤和宁季二人配合得相当完美。
梁锤虽然挂着工部侍郎的官衔,但他负责的却是原本属于路大军工部的活。
梁锤向杨平报告:“都督,目前我太平民团治下所有高炉,按照您的要求,严格控制工艺,防止外流。
未来在您的计划中,钢铁、铜、金银这些冶炼技术,将由军工部负责生产。
各个开拓的邦国,以及新政府治下的各州、县,将会从军工部按照定额获得生铁或钢锭,从源头上控制金属流通。”
杨平的这个政策,说白了就是钢铁专营——从原材料到初级产品,由中央统一负责把控。
地方以及外出开拓者,你能获得的就是生铁、钢锭,至于做什么用途,中央不管。
反正,按照你通报的治下人口,核算一下实际用量,每年就给你批这么多。
至于中央搞大工程、大建筑,那就让隶属于军工部的钢铁厂开足马力供应。
总之,新政府的工部,负责的是基础建设,而军工部则负责要害的钢铁生产,以及大船的建设。
对,就是大船!
梁锤继续向杨平汇报:“都督,目前在宜春镇的造船厂,已经造出了一条长度20丈、宽度5丈、高度5丈的三桅大帆船。
八月初一已经下水,在汝河上进行了试航。
明日,它将会作为都督的座驾,载您顺河而下,然后再沿淮河西进返回信阳。
另外,宜春镇的造船厂,按照都督的要求成为一个研发基地。
我们已经在造另外一艘长度30丈、宽度8丈的五桅大帆船。
而目前在汝河与淮河交叉口的淮滨县、襄阳北侧的樊城县,两个巨大的造船基地,都已经同时动工开建十艘20丈长的三桅大帆船。
另外,在荆州治所江陵、鄂州治所汉口,两个巨大的造船厂,预计再有2个月也能完工。
到时候,由他们一次性开建20艘30丈五桅大帆船……
预计在明年,最起码可以下水60艘以上的20丈大帆船,40艘以上的30丈大帆船。
另外,我们还计划在寿春、淮安、金陵、九江、长沙、南昌等地建立造船厂。
争取在2年后,能达到每年生产1000艘以上20丈三桅大帆船的能力。
另外,都督给我等的设计图,包括一种全金属制成的船只,这将是北宜春镇下一阶段的主要攻坚目标。
一旦我们完成都督设计的这种长度40丈、宽度8丈的全金属巨舰之后,
都督您征服四大洋的目标就将实现。”
听完梁锤的报告,杨平带头鼓掌,随后握着梁锤的手说道:
“梁师傅,我大汉儿郎从来不缺开拓精神……
本都督在此给你们军工部下令:造船厂要日夜不停息,加班加点造船,
要不断地培养技术工人,记住,造船的工人多多益善,待遇从优…”
总之,杨平这个从21世纪过来的青年极为重视海权。
在他的设想中,未来的新政权最起码要控制数量2万艘以上、总运力200万吨以上的船舶运力。
才能保证控制四大洋,联通各个开拓地。
在杨平的设想中,30年后,从事水运相关产业的人数,最起码得达到800万人以上,
占到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才能帮助他一统地球。
第二天,杨平来到了原本江波在汝河边设立的水寨,这里现在是一个水军的训练基地,但已经不是主要基地了。
主要的训练基地已经挪到了汉口城,那里江面更宽阔。
这艘长度46米、宽度约12米、吃水3米多的船,在杨平的眼光看来,只能算是个小船,但是在这个时代已经是巨无霸的存在了——
毕竟它的排水量已经达到了500吨。
农历八月上旬,属于秋汛的尾巴,汝河的水量还算充沛。在河道中央行驶这个吃水3米多的巨无霸毫无压力。
宁季、梁锤二人目送杨平的战舰向东而去:
(宁季在太平六年,卸去农部尚书之职,也没有进入内阁担任顾问。
而是担任只隶属于内阁的农科院院长(大司农)。
他们负责把整个地球上所有的粮食种子,进行优中选优培育。
宁季担任大司农30多年,对玉米、土豆、红薯、花生……这些来自于美洲地区的高产农作物进行育种。
总结出了各种高产作物在不同地方的种植方法。
为整个地球人口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在宁季还没有去世的时候,世界各地立下的神农庙中,
宁季的雕像和尝百草的神农,是并列坐在一起的!
梁锤担任了三年的军工部长,调任军机省担任太尉,负责金属生产。
太平11年,梁锤被撸去了一切职务,因为他掌握的核心技术太多,在中京科学院担任研究员(软禁终生)。
梁锤儿子成年之后,率部到美洲建立了公国。)
杨平座下的大船一路顺水而下,平舆县、新蔡县、汝河与洪河交叉口的营寨——
这里是三四月份杨平与袁术大军对峙的地方,也是决战的地方。
此时,坐着高大的战船,带着妻子抵达这里,杨平感慨地指着汝河说道:
“颍君,为夫就是在这里击败了袁术,也是在这汝河岸边,为夫发下誓言,要让颍君成为这天下最尊贵的女人。
现在看来,这誓言马上就能实现了。哈哈哈……”
吕姝看着杨平,满眼都是崇敬的小星星——自家夫君实在是创造了太多奇迹,按照自己夫君的计划:
他将在10月初击败河北兵马,在10月底之前就能平定长城以南的河北之地。
同时,按照参谋部的推演,河北决战结束后,益州的刘璋、还有汉中的张鲁,大概率会不攻自降。
也就是说,她家夫君只用了10个月时间,就扫平了混乱十多年的乱世,开创一个新的王朝。
这速度,如同杨都督在榻上的表现一样快。
当杨平的座驾在蜈蚣船的护卫下抵达淮河,随后向西。
在这里,杨平参观了淮滨县的造船厂。
这个占地面积超过一万亩的巨大造船厂,此时已经聚集着2000多工人。
毫不夸张地说一句,这就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厂!
杨平没有在这里多待,只和工人们吃了一顿午饭,便坐船西进。
船只过了息县,进入山区以后,在某个地方,杨平下令停船。他带着吕姝和一队亲卫,来到了群山之中的一个秘密营地。
在这个营地的负责人是军刺三中队的于铁。
这位最早的军刺成员,身高不到7尺,体重不过百斤,但是这位精壮的汉子有一个别人根本无法理解的能力——方向感。
这也就是当时杨平组建军刺小队,这支三国版特种兵时,于铁能够入选的最关键原因——这家伙从来就不会迷路。
甚至,经过几个月的历练,现在的于铁,可以不借助任何工具,一个人带队横跨大别山。
见到杨平,于铁毕恭毕敬地向杨平行礼:“都督,您来了。”
杨平点头问道:“龙骧营训练得怎么样了?”
于铁沉稳地回答道:“都督放心,龙骧营共选了400名成员,都是和属下一样,身高不过7尺(161厘米)、体重不过百斤的精壮汉子。
这些兄弟,按照都督的要求,视力必须得好,方向感必须得好,得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至少能够学会都督编撰的初级数学。
目前,这400龙骧成员,全部是我太平民团治下的团员,至少是有家室、有下一代,忠诚度可以说是目前我太平民团最高的一支部队了。
自从都督在6月初下令组建龙骧营,2个多月来,我们利用大山地区杳无人烟的地理条件,展开大规模的训练。
目前,已经使用十多部载具,完成了龙骧营的基础训练。”
龙骧营,这可是杨平对河北决战的底牌、杀手锏!那6万多斤芝麻油,就是为龙骧营准备的。
杨平带着吕姝在这个营地里待了2天,和一群在外人看来瘦小无能的龙骧营成员,展开互动。
杨平一一记住了他们的个人信息,与每一位成员都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确保这支部队完全忠诚于他。
当然,这2天,龙骧营还不断地为杨平和吕姝进行战术演练。
对于吕姝来说,杨平以前给她创造了太多的奇迹,她还能够理解。
但当吕姝看到龙翔营的演练之后,就彻底地惊呆了——这是一种发自灵魂的震惊、颤抖!
以至于坐上了三桅大船继续向西,吕姝还是失魂落魄的状态。
杨平也没说什么,毕竟,自己在三国时代搞出龙骧营这个大杀器,就是放到一千六百多年后的鸦片战争时期,也都是极具震撼力的!
喜欢平推三国,没人比我更快请大家收藏:(m.8kxs.com)平推三国,没人比我更快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