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津渡东岸营寨的一个帐篷里,蔡文姬猛然从一张行军床上坐起身来,脸庞挂着两行清泪。
她坐了许久,才反应过来,自己已经不在腥膻遍地的匈奴营地,而是在一支兵强马壮的反贼营地。
醒来前的那一幕,不是梦,而是前几天她的经历——
听闻汉朝天子派来使者到匈奴营地,求生欲满满的蔡文姬,趁着匈奴营地接待使者时防备松懈,跑到了匈奴营帐前,向册封于夫罗的使者求助,说自己是蔡邕的女儿,请带她离开这里。
蔡文姬当时的主人,是匈奴的左贤王呼厨泉,呼厨泉对这个细皮嫩肉且很有气质的汉朝女子很是喜爱,当即向使者表示这是自己的人。
使者指着蔡文姬说:她既为匈奴左贤王姬妾,竟敢如此不守妇德,想要逃离——
她若是蔡邕之女,当效昭君之故事,如今反贼杨平猖獗,正是联络汉匈共同剿灭的关键时刻,左贤王已经接受朝廷册封,她应当为两家和睦做出贡献。
总之,使者走了,蔡文姬彻底没了心气。
呼厨泉恼怒她的行为,这几日,即便行军也狠狠折腾她,若不是她此时已经19岁,自小生活优越、身体底子好,早就没命了!
昨天晚上,她还被捆绑在左贤王的营帐。
忽然,杀声大起,随后一个匈奴人装扮的汉子进到营帐,对她说:攻击营寨的军队是来救她的,让她不要乱跑,在此静候。
那汉子解开了她身上的绳索,给了她一囊清水。
不多时,喊杀声停息,那汉子才带她出了营帐,亮明身份,说自己是护民军的军刺部队成员。
之后,她就被交给了段煨(蔡文姬在长安时见过段煨,只是当时未曾深交)。
确认身份后,段煨对蔡文姬说:“蔡娘子,我家都督特意交代,我等拿下匈奴营寨,一定要将你带回来。”
随后,在营寨里稍作整顿,蔡文姬骑着马,随段煨一起向西返回。
回到这所谓的反贼营寨时,她看到一个金光灿灿的身影站在高台之上,周围数万人齐齐伏地跪拜。
在蔡文姬的印象中,从未有任何人有过这样的威望。
问清这些士兵为何跪拜后,蔡文姬更是震撼得无以复加——原来那位太平民团的杨都督,正在为阵亡的将士通告天地,祭祀他们,并说要让他们20年后重来人世。
本来蔡文姬以为,在这支数万人的反贼营地内,自己会睡不着觉。
可是,在两名女兵给她准备了温热的洗澡水,舒舒服服洗过澡,换上女兵的军服,又吃了一顿美味的早餐后,她躺在行军床上,竟睡得十分香甜。
或许,她自己内心深处愿意承认,不管这是反贼还是朝廷的军队,这都是汉家军队。
内心深处有了安全感,她这一觉从早上睡到了傍晚,即便杨平大营不远处在进行演武,人喊马嘶也没将她惊醒。
在行军床上坐了许久,稳了心神的蔡文姬走出营帐。
此时天色将黑,但整个营寨内却是灯火通明。
蔡文姬所在的这片区域,是杨平随军女兵的帐篷区,专门安置了一圈栅栏,有随行的女兵轮流守护,另有杨平的一队亲卫充当巡逻。
见到蔡文姬在营地内乱逛,守卫营区的一名女兵前来询问。
得知她是今天早上刚刚解救回来的女子,那女兵安慰道:“这位娘子,你且放宽心。
在护民军的营地内,你安全无虞……
以前的不幸全部都过去了,到了太平民团治下,一切重新开始,你的好日子马上就到了。
就像我,以前也是在豪强之家做奴婢,杨都督带领护民军打破豪强之家,我等就翻身做主人了。”
蔡文姬听到这时,声音略有些嘶哑地问道:“这位阿姊,既然你已经翻身做主人,为何却在军中?”
她这话问得有些突兀,言外之意是:在汉朝时期,随军的女人基本就是军妓。
巡逻的女兵听出了蔡文姬的言外之意,略有生气地说:“这位娘子,护民军是百姓的子弟兵,
所有的将士都是我等最底层的百姓组成,正如我护民军军歌所唱‘我们是百姓的子弟兵’。
我自愿参军,只因为我手中有一技之长。我之前就是绣娘,做得一手好针线活,
军中兄弟们作战,伤口过大者,皆由我等前来缝合。
另外,女人比男人更加仔细,照顾伤员、缝补战袍,这就是我们的差事。
都督言说,打仗打的是后勤,后勤保障给力,将士们才能心无旁骛地奋勇杀敌。”
那女兵骄傲地说道:“谁说这世间只有男子能上阵打仗、建功立业?
你阿姊我在军中救治伤员不下百人,目前也是妥妥的护民军四级功勋,名下3000亩土地,一点也不输男子,
比我家那死鬼的五级功勋还高一级。”
蔡文姬理解不了这女兵的骄傲,她也不想理解,她只想离开这个反贼的营地,返回到她心中的朝廷境内。
于是她向这名女兵询问:“这位阿姊,可否通传一声,我想见一见杨都督?”
女兵很惊讶:“这位娘子,你是何人?有何事要见都督?”
蔡琰声音沙哑,但仍带着一丝高傲:“我乃蔡邕之女,蔡琰、蔡文姬。见杨都督,一为道谢,二为道别。”
好吧,这名女兵听了,让蔡文姬到帐篷内等候,自己来到栅栏前。
巡逻的杨平亲卫见到这女兵,热情地问候:“李娘子,有何事需要出营?兄弟们定当陪同。”
这是杨平定下的规矩,夜间,女兵若是离开自己的营区,必须有亲卫护从,防止出事。
那李娘子对这名亲卫说道:“陈兄弟,你去通知一下管理后勤的李司马,就说今日刚刚被解救回来的一个叫蔡文姬的娘子,想见都督。”
经过几层通传,最终,杨平派邹玉前来接蔡文姬,将她带到了杨平的中军大帐。
此时,大帐附近一堆堆篝火通明,聚集着200多人,包括杨平手下的高级将领、昨日的战斗英雄,以及今日演武场上出彩的勇士。
今晚这场全军大宴不仅是欢迎宴,同样也是庆功宴。
宴会上没有酒(杨平的军规定得严),饭菜虽称不上丰盛,但绝对能让人吃饱,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欢声笑语不断。
蔡文姬就是在这个时候,穿着女兵的作训服,跟着邹玉一同过来的。
进入营帐后,在座的众军官齐刷刷地盯着蔡文姬,仿佛想看一看这个女人怎么值得杨都督如此上心,要把她救回来。
嗯~这女人身段很好!
嗯~长相也比自家夫人要强一点……
但也仅此而已。
相较于这些大老粗们不加掩饰的打量目光,与杨平同坐于一桌的贾诩和郭嘉,见到邹玉带着一个女兵进来,郭嘉心中便知这可能就是蔡文姬了,而贾诩和蔡文姬是相识的,两人纷纷起身上前迎接。
郭嘉行礼道:“见过蔡娘子。”
贾诩问候道:“蔡小娘子,祝你脱离苦海。”
贾诩、邹玉,是蔡文姬在营帐内暂时认识的两个人。
她先对着贾诩还了标准的汉朝女子礼仪,又轻轻地对郭嘉还了一礼。
这时,杨平也站起身来,对着邹玉说道:“邹司正,且带蔡娘子入座,吃些东西再说。”
这是杨平一贯的做法,管你有什么事,先填饱肚子再说话。
主座之上,杨平起身,陪在他两侧的李傕、郭汜、段煨等人也赶忙起身。
借着明亮的灯光,蔡文姬见到了今天早上那个金色身影的主人,于是上前两步,对着主位上的杨平盈盈下拜:
“蔡邕之女蔡琰,见过杨都督,多谢杨都督相救之恩。”
杨平轻轻抬手:“蔡娘子为我汉家儿女,本都督自当相救,无需感谢。且入座吧。”
说完,杨平就坐下了,桌上的几名大汉也齐齐坐下,贾诩、郭嘉也各自归位,只剩下杨平正对面的一张板凳是空着的。
邹玉自然地坐在板凳上,示意蔡文姬坐下吃饭。
但蔡文姬却没有入座,而是对着杨平再拜说道:“杨都督,可否送我去兖州,我家师兄曹孟德处?”
蔡文姬这话一出,杨平这桌上的几人都面色奇怪地看向她。
得到杨平示意后,邹玉站起身来说:“蔡娘子,曹孟德已经于20多天前战死在徐州彭城。”
“啊?”来的路上,蔡文姬想了一遍自己能投靠谁,最后想到的就是小时候见到的那位师兄,听说他占据一州之地,为一方诸侯,前去投靠应该比较稳妥。
听闻曹操战死,蔡文姬神色黯然,但很快又问道:“杨都督可否将我送归冀州邺城?”
杨平不耐烦和这柔柔弱弱的女人打交道,问道:“蔡娘子,你就这么想离开本都督的治下?”
只见蔡文姬用沙哑的声音,说出了让在场所有人想拔刀砍她的话:“我蔡家世代为汉臣,怎可久待反贼营地。”
“喝啊!”刘处、李傕、郭汜等人纷纷起身,对蔡文姬怒目而视。
杨平也是变了面色,毕竟自从他起兵以来,还没有人敢当面骂他反贼(敢当面骂的人,坟头草都三尺高了),
同时,杨平心里也在感慨:这蔡文姬脑子里装了那么多典籍,不会是读书读傻了吧?!
杨平正想驳斥她几句,忽然看到自己这桌上的一群大汉对着蔡文姬怒目而视,他忽然反应过来——自己跟一个弱女子较什么真。
于是,杨平对着主桌上的几人说道:“都给本都督坐下,一群男子汉……”
剩下的话不用杨平说,这帮人就知道是什么意思,纷纷不忿地坐下了。
杨平对着蔡文姬和邹玉说道:“蔡娘子,本都督不欲与你做口舌之争。
邹司正,你带蔡娘子另选营帐,陪她吃顿晚饭,将我太平民团的主张、所作所为,告知蔡娘子。”
杨平又对着蔡文姬说道:“蔡娘子,本都督只与你说一句话:
不能让家人吃饱穿暖、不被外人欺负的家主,不是好家主;
不能让治下子民吃饱穿暖、活得舒坦,不能保证治下之民不受外族欺辱的朝廷,不是好朝廷!”
说完,杨平挥了挥手,邹玉带着一脸倔强的蔡文姬走出了营帐。
一个时辰后,邹玉再次带着蔡文姬来到了杨平的中军大帐。
此时,宴饮早已散场,帐内只剩杨平、吕布、贾诩、郭嘉四人,正低头处理着公文。
相较于一个时辰前,蔡文姬再见杨平,心中的敬畏已褪去了表面的虚浮,化作了源自心底的尊崇——
眼前这位清秀少年,有着改天换地的勇气,更将这份勇气实实在在地付诸了行动:
正如邹玉所言,杨平在治下推行“打土豪,分田地”,实现了圣人“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又广施教化,邹玉掌管的礼部,核心便是让太平民团治下的百姓全部读书识字。
这两点,对出身文人家庭的蔡文姬震撼极大。仅凭此,“杨平反贼”的标签已在她心中悄然剥落,看向杨平的目光,竟与仰望圣人无异。
她恭恭敬敬地行礼,再未提及要去汉室朝廷控制的地盘——邹玉早已说清,如今汉室只被护民军打的剩河北一隅,天子刘协甚至下诏:召长城内外的胡人起兵相助。
她若此时前往邺城,难保不会再被送回匈奴,毕竟于夫罗虽被护民军斩杀,呼厨泉却已逃脱。
杨平示意邹玉与蔡文姬坐下,省去了寒暄,直接切入正题:“蔡娘子,本都督听闻:令尊有藏书数千卷,皆是华夏瑰宝。
可惜战乱之中大多焚毁,这般珍宝,岂能不为后世子孙所知?
不知蔡娘子尚能记起多少?”
蔡文姬略一思索,语气笃定:“家父藏书四千余卷,如今,我尚能默写恢复其中最重要的两千卷。”
(蔡文姬在文学界有极高的地位,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曹操将她赎回来以后,她默写了500卷典籍。
为华夏文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所以,文学界才对她进行了具体的考证,确定了他的出生年为西历177年。)
杨平闻言起身,神色郑重:“蔡先生,本都督欲聘你为太平民团礼部顾问,为正五品官。
还请先生前往信阳新城的兴州大学,与另一位礼部顾问诸葛玄,一同整理华夏典籍,将这些无价瑰宝传于后世。”
杨平改称“先生”,又许以高位,姿态分明——蔡文姬至此,是来为华夏文明延续做贡献,而非依附于人。
蔡文姬本就无家可归,杨平这番话更站在“延续华夏文明”的大义上,让她无法拒绝。
她起身行礼,声音坚定:“请杨都督放心,妾定不使华夏瑰宝断绝于我手。”
此刻在她心中,若不能将脑中的两千卷典籍重现于世,自己便是华夏的罪人!
见她应下,郭嘉与贾诩连忙上前见礼:“我等见过蔡顾问。”
这二人敬重的,实则是她脑中那两千卷典籍。
蔡文姬会意,轻轻还礼。
杨平向来坦荡,又将方才与郭嘉、贾诩商议的事告知蔡文姬:
“蔡先生,本都督想将你的遭遇编成故事,传唱于九州之内,不知可否?”
蔡文姬脸色骤变——作为世家贵女,被匈奴掳去近一年本就是耻辱,怎可公之于众?!
更何况,这分明是借她的经历,打击汉室威望——若连世家贵女都难逃外族掳掠,朝廷却不做施救,反而要将人送还施暴者,这样的朝廷又有何用?!
见她沉默不语,杨平走上前,语气真诚:“蔡先生,本都督称你一声‘先生’,是希望你能活得通透。
过往经历,无论喜悲,皆是往事,没什么不能提及的。
我愿你此后生活,顺遂无忧。
传唱你的遭遇,一来是打击汉室威望;二来是让天下百姓明白‘国之不存,家将焉附!国破则家亡,家亡则人如牲畜!
三来,你即将为华夏续文明,此事必定流芳千古,但若有人日后拿你的遭遇做文章,倒不如如今公之于众,以你的经历为后世警钟,这般反而无损你的名望。”
杨平番话恳切、透彻,蔡文姬终是从纠结中走出。
她还年轻,经此大变后,仍难做到处变不惊,只是沙哑着声音行礼:“一切由都督做主便是。”
随后,蔡文姬称自己疲惫,杨平便让邹玉带她回营帐休息。
帐内只剩四人时,吕布面色不善地对杨平说:“长生,你若对这蔡家娘子有意,直接告知阿姝,纳她为妾便是,何须费这许多周折?”
杨平不顾吕布两米一的身高,冷冷地盯着他,直到吕布有些发毛,才淡淡道:“外舅,若是脑子转不过弯,不妨少说两句。”
这是杨平第一次当着外人的面顶撞吕布,还是以训斥的口吻。
吕布顿时脸上挂不住,多亏贾诩出来打圆场:“上将军,都督厚待蔡家娘子,一来是为她脑中的两千册典籍,以免华夏文明断绝——您也曾读过《春秋》,该知其中分量;
二来是借蔡娘子的身份,打击后汉朝廷的威信。您可别想岔了。”
吕布本就对“文明传承”一知半解,满脑子都是打杀与美酒,只当杨平看上了蔡文姬这有姿色、又有气质的寡妇。
此刻虽不忿,却也借着贾诩给的台阶,言地说自己累了,便径直走出了营帐,连礼节都顾不上了。
贾诩这才劝杨平道:“都督,上将军向来是这脾气,言语虽糙,却无恶意,您别往心里去。”
杨平收敛了冷意,转向贾诩与郭嘉,语气无奈:“文和先生,我即刻便要大婚,外舅作为我的长辈,竟说出这般不信任我的话,真是、真是、真是……”
他连说三个“真是”,却不知该如何形容吕布的性子,转而对贾诩行礼:
“文和先生,我大婚之后,外舅将作为统帅西征凉州,您为军师。
若他行事有不当之处,还请您多担待;若有乱命,也请您多加劝阻。”
杨平对吕布十分感激——若非吕布在徐州吸引了曹操、刘备、袁术三家的火力,让他们精疲力尽,自己也无法一战定徐州。
让吕布担任西征兵团总督,在杨平看来,凉州易取,正好给吕布一个立功的机会,也免得他在军营中整日闷闷不乐。
贾诩自是知晓杨平之意,躬身应道:“属下遵命。”
喜欢平推三国,没人比我更快请大家收藏:(m.8kxs.com)平推三国,没人比我更快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