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04章 培训结业,入欧计划(七)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可这番话没能完全打消所有人的顾虑。

辽东红衣卫听说刘二逄带着布道队也会离开京城后,心里更觉得自己责任重大——

他们本就是圣皇亲选的护卫,守护圣皇安全是刻在骨子里的本分。

几人凑在一起商议了半宿,干脆把队伍分成八队,每队驻守在西苑周围远近不同的八座棱堡里,日夜轮班值守,连吃饭都轮着来,不敢有半点松懈。

白天日头足的时候,红衣卫的人会和快应队一起在演武场训练,刺枪术劈砍要练到手臂发酸,铳法瞄准要做到百发百中,战术配合更是反复演练几十遍,每一项都透着股较真的劲儿;

到了晚上,天刚擦黑,他们就立刻撤回棱堡,点亮墙头的火把,火光映着甲胄,警惕地盯着四周的树林和小道,连风吹草动都不肯放过。

快应队的人看在眼里,心里反倒有些愧疚:

“咱们同样是圣皇亲军,怎么能让红衣卫独自承担守御的活儿?

这说不过去。”

于是快应队也主动分成八队,每队对应一座棱堡,跟着红衣卫一起进驻。

白天两人一组对练,晚上并肩站在堡墙上守夜,两座亲军队伍配合着守护西苑,倒让皇庄的安全又多了一层实打实的保障。

其实皇庄周围本就建了十八座棱堡,这些棱堡高矮错落、环环相扣,把大明的轻重工坊、火炮研究院全护在中间,每座棱堡里都有五十名外卫长期驻守,日夜沿着堡墙巡逻,脚步声从早到晚不停歇,从不敢懈怠。

如今红衣卫和快应队主动来守御,外卫们自然举双手欢迎——多一分人手,就多一分安全,没人会嫌防护太多。

只是外卫们私下里有个“偏执”的想法:

他们觉得西苑周围的八座棱堡有亲军驻守就够了,另外十座守护工坊的棱堡,居然也拨了五百人看守,实在有些浪费兵力。

在这些外卫心里,优先级从来都分得明明白白:

圣皇的安全才是天大的事,比什么都重要。

只要圣皇好好的,就算工坊和研究院真出了意外,被烧了或是遭了劫,日后调集人手重建便是;

可要是圣皇有半点闪失,再多的工坊、再厉害的大匠教授,也都没了意义。

在他们眼里,这世上没有任何东西,能比圣皇更金贵。

这话正好说到了红衣卫和快应队的心坎里,两队人纷纷用力点头,语气里满是不容置疑的坚定:

“圣皇在,大明才能兴盛!

圣皇就是大明唯一的真神!”

他们守在棱堡里,哪怕后半夜寒风顺着堡墙缝隙往里灌,冻得手指发僵,也始终睁着警惕的眼睛,攥紧手里的短铳,半点不敢松懈——

在他们心里,守护圣皇从来不是简单的差事,而是守护整个大明的根基,容不得一丝马虎。

朱有建后来从王德化嘴里听说了这些事,又好气又好笑——

气他们把自己看得太重,连正常巡逻都搞得如临大敌;

可心里又暖烘烘的,像揣了个小火炉,暗自想着:

“这些人,真是没白疼。”

他走到窗边,望着远处棱堡上隐约跳动的灯火,那些光点在夜色里连成一片,像守护着城池的星子。

忽然,他想起曾经在哪听过的一句话,可不就是眼前的光景么——

“我在,故世界在”。

有这些忠心耿耿的人守着,有这蒸蒸日上、处处透着生机的大明在,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乾德二年十月二十日的皇庄,大礼堂里一场接一场的送别会连轴转着——

前一场的彩带还飘在半空没落下,后一场的人已经攥着行李聚在门口,空气中刚染上几分热闹,离别的伤感就悄悄漫了开来。

有人攥着同伴的手反复叮嘱“到了那边记得发报”,有人背过身悄悄抹着眼角,连平日里拍着胸脯说笑的爽朗汉子,说起“多保重”时,声音都带了几分哽咽。

最先动身的是大明海师。

卢九德穿着一身笔挺的海师军装,肩章上绣的海浪纹在阳光下闪着银亮的光,衬得他格外英气。

他身后的海师士兵也个个精神抖擞,半轮式军帽压得整齐,队列排得像用尺子量过一般,连脚步声都踩在同一个节拍上。

随着卢九德一声“出发”的令下,众人齐声唱起《大明战歌》,“日月昭昭,山河浩浩”的歌声激昂嘹亮,震得礼堂外的梧桐树叶都微微发颤。

他们迈着大步往前冲,那股带着“六亲不认”的豪迈劲儿里,藏着对远洋使命的坚定,也藏着对故土的不舍,一步步朝着永定河泊岸走去。

泊岸边早就挤满了送行的人,有同营的兄弟,有相熟的工匠,还有提着布包来送干粮的百姓。

不少人听着越来越远的战歌,眼泪忍不住往下掉——

两个月的相处太短了,一起在演武场摔打过、在伙房抢过馒头、在电讯房一起背过符文的日子还历历在目,可转眼间就要天各一方,下次再重逢,谁也说不清要等上一年还是更久。

好在人群里有人想起随身携带的无线电报机,赶紧小声安慰身边抹泪的人:

“别怕,咱们有电报!

想说话了随时能发消息,再远的距离也不算啥!”

这话像颗定心丸,让不少人红着眼眶点了点头,心里稍稍暖了些。

和卢九德一同离开的,还有汤若望带领的传教团队,以及高宇顺主管的商贸走私团。

他们此行会先坐船前往永乐大陆,把提前在大明预制好的棱堡构件,送到大陆北端那处天然海港——

虽说卢九德的舰队还没到港,可港口的名字早就商议定了,就叫“郑和津”,既为了纪念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盼着这里能成为大明与海外大陆连接的重要枢纽。

船队缓缓驶离泊岸,蒸汽轮机的呼呼声伴着机轮拨水声;

岸边的人还在挥着手,直到船影缩成远处海面上的小点,才慢慢收起手臂,三三两两地散去。

乾德皇帝在送行会上,特意提起了“郑和津”命名的事,语气格外郑重:

“以后大明新开拓的地区、新建设的港口,都要用为大明有过贡献的人物来命名。

从前给南洋那些地方取的‘乱石滩’‘荒草湾’,太过粗糙随意,根本配不上大明礼仪上邦的宗主身份。”

喜欢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请大家收藏:(m.8kxs.com)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