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伊士地峡的晨露还挂在“明式水渠”的芦苇上时,郑明已带着工匠们在渠边打下了第一根钢桩。桩身深深扎进沙层,顶端刻着“大明万历三十五年,运河始基”——这根不起眼的钢桩,是凿通两海的第一块基石。远处,奥斯曼的埃及总督带着官员们观礼,看着工匠们用蒸汽打桩机将钢桩稳稳钉入地下,眼神里既有期待,又藏着一丝不安。
破土的波折:利益纠葛与暗潮
运河动工的消息传开,欧洲诸国反应各异。威尼斯商人联名向奥斯曼苏丹施压,说“大明挖运河是为独占地中海贸易”;西班牙则派使者来塞浦路斯,想“参股”运河工程,被郑明以“大明工程不与外夷分利”回绝。最棘手的是葡萄牙,他们在好望角增派了舰队,扬言“若运河开通,就封锁好望角”。
奥斯曼内部的争议更激烈。保守派大臣对苏丹说:“让大明在咱的土地上动土,简直是引狼入室!”而埃及总督却拿着运河预算表反驳:“工程能带来十万个活计,完工后每年的过路费够养三支舰队——咱坐享其成,何乐而不为?”
郑明的应对是“用利益说话”。他给奥斯曼送来一份“分红清单”:运河收益的三成归苏丹,埃及总督得一成,参与工程的部落首领也能分润。还特意强调:“所有劳工优先雇佣奥斯曼人,工钱比骆驼队高两成。”消息一出,原本反对的部落首领们立刻变了态度,主动送来粮食和水支持工程。
开工首日就出了岔子。一群蒙面人烧毁了堆在工地的钢料,郑明让人追查,发现是威尼斯人暗中指使的。他没声张,只让“通欧号”开进亚历山大港,卸下二十门连珠炮,对着空海发了三炮——炮声震得港内的威尼斯商船瑟瑟发抖,从此再没人敢捣乱。
工程的巧思:因地制宜与技术攻坚
苏伊士地峡的地质比预想的复杂,沙层下藏着坚硬的岩层。工匠们按林远从京师发来的图纸,用“蒸汽凿岩机”对付岩层——这机器能把钢钎震得像快刀,一天能凿开三丈深的岩缝,比人工快十倍。有个奥斯曼石匠摸着发烫的凿岩机,喃喃道:“这铁家伙,比真主的锤子还厉害。”
为了解决淡水问题,郑明让人在工地旁挖了“储水池”,用蒸汽抽水机把尼罗河水引过来。水池上盖着钢质棚顶,刻着防沙花纹,既能挡风沙,又能通过阳光加热水温,刚好适合工人洗漱。奥斯曼劳工们看着清澈的池水,再也不用喝带着泥沙的井水,干活的劲头足了不少。
运输是另一大难题。钢料、水泥要从塞浦路斯和非洲运来,郑明调度海陆两线:海路用“越洋号”运重型钢件,陆路则把骆驼队扩编到千头,专门运水泥和工具。飞舟每天在工地和码头间往返,用信号旗调度,像个空中指挥家——这边刚缺水泥,那边的骆驼队就接到了消息。
飞舟的工程妙用:勘探与调度中枢
新改良的“翔鹰三号”飞舟成了工地的“千里眼”。它带着测绘仪沿着运河线路飞行,能精准标出地下岩层的位置,让工匠们提前准备凿岩机;遇到沙暴,飞舟会在沙暴来临前两小时发出信号,让工人及时躲进临时掩体。有次飞舟发现一段渠床下面有空洞,避免了后续施工的坍塌风险。
飞舟上还装了“喊话筒”和“信号弹”,成了移动调度站。工地上的蒸汽设备出了故障,飞舟能立刻通知维修队;不同标段的进度不匹配,飞舟就用不同颜色的信号弹协调——整个工地像个精密的钟表,在飞舟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运转。
李匠头从江南赶来,带来了“飞舟吊篮”的新设计。吊篮能载着两名工程师,沿着运河线低空巡查,发现问题随时落地处理。他对郑明说:“大人您看,这飞舟不仅能打仗,搞工程也是把好手——以后挖山开河,都离不了它。”
利益的捆绑:让奥斯曼离不开运河
郑明特意让奥斯曼劳工参与关键环节。埃及总督的侄子被安排管理储水池,部落首领的儿子负责骆驼队调度,连保守派大臣的亲戚都在工地上当了文书——这些人拿着大明发的高工钱,自然成了运河工程的“保护伞”。有次保守派想叫停工程,总督的侄子直接带着劳工们去苏丹面前请愿:“停了工程,我们全家喝西北风吗?”
工程还带动了周边的繁荣。工地附近冒出了上百家小商铺,有卖食物的,有修工具的,甚至还有奥斯曼人开的“明式茶馆”。一个以前靠抢劫为生的贝都因人,现在在工地旁开了家骆驼客栈,每天赚的钱比抢一个月还多,他逢人就说:“感谢大明的运河,让我成了正经生意人。”
郑明按林远的嘱咐,给奥斯曼苏丹送了份“长远收益表”:运河开通后,奥斯曼每年能从过路费、税收中获利百万两,足够打造一支蒸汽舰队。苏丹看着表上的数字,终于下定决心,下令“全力支持运河工程,阻挠者斩”。
远谋的深植:从工程到人心的渗透
工地上的“汉奥学堂”开学了。汉人工程师教奥斯曼劳工识字、算土方,奥斯曼工匠则教汉人如何在沙漠里找水、辨认风向。有个奥斯曼少年跟着汉人师傅学修蒸汽机,半年就成了工地上的技术能手,他说:“等运河修好了,我要开一艘蒸汽船,从红海开到地中海。”
郑明让人把两洲的麦种分给周边的农民,教他们用运河的余水灌溉。原本贫瘠的沙地长出了饱满的麦穗,农民们收获时,特意留了最好的麦子送到工地,说:“这是给大明朋友的谢礼。”
林远在京师收到运河进度的奏报,望着墙上的《万国舆图》,在苏伊士地峡的位置画了个箭头——从这里往西,是欧洲;往东,是南洋与两洲。他对石星说:“这运河挖的不是水,是路。路通了,大明的规矩就能走到更远的地方。”
夕阳下,运河的雏形在沙地上蜿蜒,蒸汽凿岩机的轰鸣声与劳工们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郑明站在钢桩旁,摸着上面“万历三十五年”的刻字,仿佛看到了几年后的景象:蒸汽巨轮鸣着笛穿过运河,两岸的农田里麦浪翻滚,不同肤色的人用汉语和阿拉伯语打招呼——这道连接两海的水脉,终将成为连接人心的纽带。
喜欢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请大家收藏:(m.8kxs.com)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