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53章 本官自行翻阅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姜淮没有在第一天就大发雷霆或立刻质询。他深知,在这深似海的户部衙门,任何情绪化的表露都是幼稚的,只会打草惊蛇。

他将那本问题重重的总册轻轻合上,对王司库平静地说道:“有劳王司库,本官初来乍到,还需时日慢慢熟悉。今日便到此,这些总册暂且留下,本官自行翻阅即可。”

王司库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这位新侍郎的镇定出乎他的意料。他躬身称是,悄然退下。

值房内重归寂静。姜淮没有再去碰那本总册,而是起身,如同一个耐心的猎人,开始仔细审视那一排排档案架。他不再追求宏观的总数,而是采取了一种看似笨拙却极为有效的方法,抽样深挖。

他随机选取了几个省份,包括一个他认为治理尚可的省份、一个众所周知的赋税重地、一个边远贫瘠之地。

要求调阅其最近三年详细的税赋征收、起运、存留明细,以及各项经费报销的原始凭据。

同时,他特意挑选了几个“呆账”和“非常支出”的具体案例,要求调阅其全部的审批流程和后续跟踪记录。

这个命令下去,户部各相关清吏司,如山东清吏司、陕西清吏司等,立刻泛起了一阵微澜。胥吏们抱着成捆的卷宗进出侍郎值房,脸上带着为难和探究的神色。

姜淮不理会这些,他埋首于故纸堆中,用他在地方历练出的、对数字和细节的敏锐洞察力,开始一点一点地剥离迷雾。

他发现,同一笔税款,在地方上报的“实收”数字、在途的“起运”数字、以及户部最终“入库”的数字之间,存在着巧妙的、看似合理的差异。

例如,地方会以“损耗”、“火耗”、“解运费”等名目,在起运前就扣下一部分;而户部接收时,又会以“成色不足”、“计量差异”等理由再次折损。这层层盘剥,数额惊人,却都被做进了账里,成了“合规”的成本。

他看到,许多预算项目在设立时就很模糊,为后续的滥用留下了空间。比如一笔“地方赈济备用银”,

可能最终被用于官员的招待应酬,只需在报销时附上几张语焉不详的“赈济灾民”说明即可。

而像他之前问起的那笔剿倭赏银,兵部的回文果然含糊其辞,只说“已按章程分发”,却拿不出具体的士卒领款名册。

他注意到,税款从征收、起运到入库,周期漫长。这期间,巨额资金停留在地方官府或押运途中,产生的利息、或者被短期挪用生利,

成了一笔无人说破的“灰色收入”。而户部拨付的款项,也常常延迟,迫使地方提前垫支,这其中的关节和利益输送,更是深不可测。

最让他心惊肉跳的发现,出现在对一笔“陈年旧账”的追踪上。

那是一笔五年前用于“黄河凌汛抢险”的紧急拨款,数额高达五十万两。账目显示已全数拨付工部。

但姜淮凭借其水利经验,发现那一年凌汛灾情并不严重,且工程记录粗糙,用料清单价格虚高得离谱。他不动声色,设法通过私人关系,或许是昔日同科或值得信任的旧部,悄悄查阅了当时工部的相关档案副本。

对比之下,他骇然发现,工部实际用于抢险的支出,可能不足三十万两!那剩余的二十万两,就在户部与工部这一拨一收之间,神奇地“蒸发”了,只留下账面上一笔合规的记录。

这已不仅仅是糊涂账,这是系统性的、上下其手的贪腐! 整个财政体系,从地方到中央,各个环节都可能存在着心照不宣的分配规则。

王司库口中的“惯例”和“难以厘清”,其实就是这个利益共同体自我保护的外衣。

几天后,当姜淮再次召见王司库,看似随意地问起几个他已摸清底细的具体账目细节时,王司库那原本古井无波的脸上,终于出现了一丝细微的裂缝。

他的回答不再那么流畅自信,眼神也开始有些游移。

姜淮心中冷笑,面上却依旧温和。他知道,自己已经触碰到了这座冰山的水下部分。它庞大、黑暗,且坚固。

直接撞上去,只会是船毁人亡。他需要更清晰的脉络、更确凿的证据,以及……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他将初步的发现,尤其是那笔黄河款项的疑点,整理成一份简洁明晰的节略,但没有立即上奏。他锁好值房的门,走在散衙回家的路上。

京华的夜市依然热闹,灯火阑珊,人流如织。但这片盛世繁华之下,姜淮却仿佛听到了帝国根基被蛀空时发出的、细微而令人心悸的碎裂声。

他的拳头在袖中悄然握紧。前方的路,比他想象的更加黑暗和艰难。

但既然看见了,就无法背过身去。一场无声的战争,已经在他心中打响。下一步,他需要盟友,需要策略,更需要无比的耐心和勇气。

夜幕低垂,姜淮回到京城御赐的宅邸。书房里,他并未点灯,任由清冷的月光透过窗棂,为满架诗书镀上一层银辉。

白日里户部档案库那触目惊心的账目,如同鬼魅般在他脑中盘旋,虚报的工程、蒸发的库银、成了惯例的贪腐…这已非账目疏漏,而是盘踞帝国命脉的毒瘤。

他铺开宣纸,却未急于落笔。直接上奏?证据尚显单薄,且势必触动盘根错节的利益网。此刻亮剑,无异于以卵击石。

第一步,他需要一双能看透迷雾的眼睛。

次日清晨,姜淮以\"熟悉部务\"为名,调来了户部十三清吏司所有主事以上官员的履历档案。

他看似随意地翻阅,实则敏锐地捕捉着蛛丝马迹:谁是靠真才实学一步步升迁的?谁的背景与勋贵集团牵连过深?谁又曾因\"不懂规矩\"而被长期边缘化?

很快,几个名字引起他的注意。

李崇,浙江清吏司主事:进士出身,曾在江南富庶之地任知县,以精通钱谷、性情刚直着称,却因得罪上官,在户部沉寂多年。

喜欢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请大家收藏:(m.8kxs.com)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