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28章 圣彼得堡(1)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因格里亚,这是涅瓦河流域中一块被芬兰湾、纳尔瓦河、楚德湖以及拉多加湖所环绕的独特区域。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地方见证了无数的变迁和故事,而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后世威名赫赫的圣彼得堡。

当时,占据这片土地的瑞典王国正处于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如果没有明人的介入,这个时期的瑞典在北欧地区可谓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存在。早在二十多年前,瑞典的先王古斯塔夫二世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创新精神。他巧妙地将西班牙方阵和荷兰火枪手方阵的优点结合起来,并进行了改良,最终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莫里斯方阵。

尽管瑞典当时并没有装备先进的燧发枪,但他们所使用的轻型滑膛枪却成为了一种极具威力的新式武器。这种轻型滑膛枪被视为后世散弹枪的鼻祖,其特点在于在30至50米的距离内,它能够准确地击中目标,几乎是见谁喷谁,一喷一个准。随后其又建立专业化军队编制,严格纪律管理,将牧师安排进队伍,在宗教凝聚士气和维护军队纪律两方面得以加强。

其种种变革,使得瑞典军队在战场上拥有了巨大的优势,成为了他们称霸北欧的重要保障。

涅瓦河这片被芬兰湾与三湖环抱的土地,像块被冰水打磨的燧石 —— 纳尔瓦河的激流是它的锋刃,拉多加湖的浩渺则是天然的盾牌。瑞典驻军在河口筑起的名叫圣彼得堡的棱堡上,了望手正用黄铜望远镜扫视楚德湖冰面,镜筒里掠过的每只水鸟都可能藏着明国斥候的踪迹。这座棱堡,与爱沙尼亚的纳尔瓦连成了一线,为瑞典在芬兰湾西海岸最重要的两座据点。

古斯塔夫二世二十年前绘制的方阵图已泛出黄渍。图纸上,西班牙方阵的长矛阵列被抽去三成,取而代之的是荷兰式火枪纵队,二者像齿轮般咬合:长矛手组成的核心保持推进,火枪兵则在侧翼呈锯齿状交替射击。当年的吕岑战役,瑞典军队就是靠这阵法撕开了神圣罗马帝国的防线。

里加的军械库里,一排排轻型滑膛枪靠墙而立。枪管比普通火绳枪短两尺,枪口呈喇叭状,铁匠在枪管内侧刻着螺旋状的浅槽 —— 这是让铅弹旋转飞行的秘密。圣彼得堡校场,一名士兵正在训练,他将铅弹与碎铁屑一同塞进枪管,他扣动扳机,靶场上的橡木盾牌瞬间被轰出蜂窝状的孔洞。这种滑膛枪能够在三十步内,打穿了三层皮甲。

在他的不远处,俄国仆从军士兵正热火朝天的演练着莫里斯方阵。三百人的方阵里,五排长矛手的两侧数十名火枪兵分列其外,牧师站在阵中高唱赞美诗,瑞典语的祷词随着队列推进节奏起伏。“装弹时默念《诗篇》第 20 篇,射击时想着上帝的荣光!” 牧师的声音盖过了火绳燃烧的噼啪声,当滑膛枪齐射的白烟升起时,队列里没有一人擅自移动 —这就是瑞典军队强大的地方。

纳尔瓦要塞的司令官日志详细记载着这种战术的威力:去年冬季与俄国哥萨克的遭遇战中,五十名瑞典火枪兵在四十步距离内五次齐射,就击溃了三百人的骑兵冲锋。“那些哥萨克的皮帽像被冰雹砸过,” 日志里写道,“他们宁愿冲进冰窟窿,也不敢穿过我们的火力网。” 要塞墙角堆着缴获的俄式长斧,斧刃上的缺口见证着那场溃败。

古斯塔夫二世创立的专业化编制在此地落地生根:每个团下辖三个营,长矛兵、火枪兵、骑兵按 2:2:1 的比例配置。军需官按人头分发黑麦面包时,会额外给火枪兵多配半磅铅锭 —— 这是对他们 “上帝之拳” 角色的特殊优待。牧师们则带着忏悔册随军行动,士兵若在训练中违反纪律,需在祷告时公开认错,否则不得领取圣餐。

多尔衮,明军的征北大将军,陆军上将军衔,其麾下更是统领着整整17个师、多达21万的强大兵力。如此庞大的军队规模,要想在相对面积较小的因格里亚地区完全展开,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于是,进入六月后,多尔衮当机立断,做出了一个重要决策——分兵。他将曹变蛟的第 6 军作为主攻力量,目标直指卡累利阿一线。一旦成功夺取该地区,第 6 军便可以长驱直入,直接攻入芬兰公国的境内。

为了确保曹变蛟的第 6 军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多尔衮还特意为其配备了两千余名来自俄境内的芬兰族仆从军。这些仆从军熟悉当地环境,能够为第 6 军提供有力的支援和协助。

而在纳尔瓦方向,多尔衮将攻城的任务交给了鳌拜的第 3 军,并将近卫第1军的2师配置给了他,这支加强军需要在冬季来临之前,拿下纳尔瓦要塞,并像一枚钉子,死死的钉在那里。

与此同时,在普利科夫城,尤人龙的第 2 军将沿河展开,以应对来自利沃尼亚方向的瑞典军可能带来的威胁。这样的部署,使得明军在各个关键方向都有了可靠的防御力量,形成了一个相对严密的防线体系。

而作为主攻方向的圣彼得堡,多尔衮自然是由自己担任主帅,麾下近卫第1师、赵良栋的第4军、张勇的第5军。

紧跟其后的,则是书库尔岱青的斯拉夫第1军团、基辅公爵阿尔塔蒙的第2军团以及谢明·伊凡诺维奇·迭日涅夫的第3军团。这三个斯拉夫军团是朱由校准备沿芬兰湾沿海布防的主力,这也是他第一次感受到没有制海权的痛苦。

为了应对波兰方向的威胁,多铎领了新组建以164、165、166师为骨架的第7军,军长为吴三桂;组建以113、114、115师的第8军,军长为岳文魁;116、117、118师的第9军,军长阿济格。

为了应对奥斯曼帝国的威胁,济尔哈朗领了新组建的以121、122、123师为骨架的第10军,军长瓜尔佳·郎坦;124、125、143师的第11军,军长戚升可;以144、145、146师的第12军,军长瓜尔佳·吴拜。

作为目前朱由校的行宫所在,莫斯科城内还有新组建的第13军、第14军,以及偌大的占领区内,哈萨克军团、斯拉夫军团、西伯利亚军团,合计十余万大军。

喜欢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请大家收藏:(m.8kxs.com)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