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42章 这自是人之常情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这些宣讲之词,皆由耿青事先嘱咐,旨在全力推广投保行。

自进军营以来,周通身上渐渐显现出了军人的气质。

他日常在耿青麾下效力,耿青亦有意栽培,诸多事务皆交由他处理。

“无论身故还是伤残,皆有赔偿!”

“每月仅需缴纳三十文,若遇意外失去肢体,亦可获赔五十两!”

周通提高嗓音,卖力宣传。

闻此,民众纷纷议论起来。

汉王朱松在汉中府的信誉极高,加之如此优厚的赔偿条件,不少人开始心动。

汉王府中,周贵妃得知朱松设立投保行,推出人身意外保险,且赔付金额巨大,震惊之余,连忙找上朱松。

“松儿,你这保险赔付是否过高?”

“你就不担心亏损吗?”

面对焦急的周贵妃,朱松耐心解释道:

“初期定有亏损,但唯有如此,方能树立投保行之信誉!”

“明知亏损仍要为之?你竟要用钱来买信誉?”

周贵妃满脸惊异。

“正是如此!”

“母妃试想,意外身故者虽众,但与汉中府乃至整个西北的人口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

“一旦民众知晓,投保后遇意外,投保行必赔,即便亏损亦在所不惜,投保行的信誉岂不立增?”

“届时,愿投保此人身意外险者,岂不愈发众多?”

“难道投保之人还盼着自己遭遇意外不成?”

朱松一番话,让周贵妃一时无语。

思索片刻朱松的话语后,她顿时领悟了其中的玄机!

她认为会赔钱,只因保费与赔付金额相差悬殊!

却未曾考虑投保人数这一基础!

譬如说,若有万人投保,每人每月三十文,总计便是三千两银子!

一人死亡赔付一百两,这三千两足够赔付三十人!

难道一万人中会死三十人?

这太过离奇!

尽管关外商队常有死伤,但数量终归有限!

况且,未死者每月缴纳的三十文,皆是纯利润!

下月你还会继续投保吗?

那又是三十文进账!

一年累积,便是三百六十文,闰年更是三百九十文!

除去自然老死病亡,意外伤亡者每年能有几多?

投保人数一旦众多,所获利润……

念及此,周贵妃不禁倒抽一口冷气,望向朱松的眼神中满是震惊!

这孩子的脑筋究竟如何构造?

竟能想出这等赚钱之法?

“母妃这下安心了?”

“儿臣明白,起初投保的百姓或许不多,多为行商之人!”

“不论是否亏本,即便初期略有损失,儿臣也希望真有意外发生时,能有更多人持保单前来索赔!”

“因为每一次赔付,都是投保行的广告,相信保险价值的百姓,定会日益增多!”

“投保人数达到一定规模,便不再有亏本之忧,反而能让儿臣赚得更多!”

朱松深知母亲聪慧,自己的解释定能让她豁然开朗!

“那你赚得这些钱财,打算如何处置?”

周贵妃追问道。

“自然用于汉中府的发展!”

“儿臣在汉中府所做种种,母妃不是都已亲眼目睹了吗?”

“孩儿从不做亏本生意,经商只为盈利。”

“但孩儿赚得的钱财,大多还是用于造福百姓与汉中府。”

朱松一脸诚恳地说明。

“松儿,是娘错怪你了,娘真是多虑了。”

周贵妃闻言,方知自己误解了朱松。

“母妃一切为孩儿着想,孩儿岂会不知好歹。”

朱松不介意地笑道。

“松儿,你父皇传来消息,十月初八便是你的大喜之日。”

“你的王妃徐妙锦,本月便会启程来汉中。”

周贵妃话锋一转,提及徐妙锦即将到来的事。

“竟如此之快,此事还得劳烦母妃多费心,孩儿近日事务繁多,恐难以兼顾。”

朱松闻言一愣,苦笑回应。

“婚礼之事,娘自会替你操办妥当。”

周贵妃笑着点头。

儿子即将再娶,她这个母亲自是满心欢喜。

汉王妃杨氏已逝,汉王府终将迎来新主母。

当晚,投保行首日投保人数已统计完毕。

共有一百余人,其中九成乃即将出关的商队成员。

他们都是家中支柱,投保后可将保单交予家人,一旦发生不测,家人凭此保单可得丰厚赔偿,足以维持生计。

普通百姓投保者寥寥,多数人仍在观望,整日投保者不过十余人。

人身意外险的低保费与高赔付,任谁见了都会心动。

每月几十文钱,多数人都能承担,自然愿意为自己添一份保障。

三十文钱,对汉中府百姓而言并不算多,如今汉中百姓就业稳定,手头宽裕者比比皆是。

即便非从事高危职业,游泳溺水等意外亦时有发生!

因此,即便是寻常百姓,亦难掩心动。

然而,作为首日,多数百姓仍处于观望,欲验证此保险公司是否真的会如约赔偿。

这自是人之常情。

新事物要获百姓接纳,总需时日与过程。

首日投保人数逾百,对朱松而言已是惊喜。

他相信,日后投保者只会日增,直至市场饱和。

若此人身意外险能持续稳定推行,深入人心,朱松便可筹谋下一款保险。

此行当固然吸金,却也实为百姓提供保障。

赚取此钱,朱松无愧于心。

况且,他赚得的钱财亦用于民生,皆为汉中府更好发展。

随后的日子里,如朱松所料,投保人数日渐增多。

次日增至一百五十人,第三日便突破两百。

跟风之下,投保者自是络绎不绝。

与此同时,汉中府推出的此人身意外险,震动了整个大西北,一时沸沸扬扬。

多数人以为汉王朱松定是疯了,竟想出此等新奇之物,莫非钱多得没处花?

数日后,此事传至北平府。

“什么?老九弄了个人身意外险,每月几十文,死了就赔几百两?”

“老九疯了吧?还跟本王哭穷,说没钱借本王?”

朱棣闻讯,惊愕不已。

先前向朱松借钱时,他怎说的?

地主家也没余粮嘛!

好家伙,借他钱时没钱,送别人钱时倒费尽心机!

“不成,还是得找和尚商议一番!”

琢磨许久,朱棣决意再赴庆寿寺,求助于姚广孝,让他替自己剖析一二。

他总觉得老九不至于是个会做亏本买卖之人。

不久,朱棣再次踏入庆寿寺。

谈及朱松搞出的人身意外险,每月仅需几十文,却能最高赔付几百两时,姚广孝面露奇异之色,紧盯着他。

“你这样盯着本王作甚?”

“本王问你,老九这脑袋是不是进水了?这种赔钱的买卖也做?”

察觉姚广孝眼神异样,朱棣当即皱眉,满心不悦地问。

“那殿下以为,汉王殿下真就脑袋进水了?”

姚广孝反问。

“这还不算进水?”

“本王不明白,这买卖怎可能不赔反赚?”

朱棣不屑地冷哼一声。

“这次殿下又误解了!汉王这招极为高明,连和尚也不得不赞叹他的智谋!”

姚广孝摇头提醒。

“何意?”

朱棣闻言,眼睛瞬间瞪圆。

高明?

他怎就看不出高明之处?

“殿下是否以为,交几十文就要赔几百两,汉王朱松这生意必亏无疑?”

“那你可有想过,真正能找汉王朱松赔付的能有几人?”

“又或者,殿下以为,所有投保之人,都会去索赔?”

“这人身意外险,说到底就是一种保障,唯有遭遇意外时才赔付!”

“若意外频发,那便不再是意外!”

“可以说,汉王极为聪慧,他人或许笑他傻,但只有智者才懂,汉王的投保之举何等高明!”

姚广孝缓缓道来,望着朱棣的眼神愈发奇异。

“照你这么说,本王倒是成了傻子?”

朱棣心中震撼,瞬间领悟了姚广孝眼神中的意味!

原来,这位老和尚从一开始就暗中将他视为懵懂无知之人!

姚广孝:燕王殿下也想涉足保险之事?资金可充裕?

姚广孝见朱棣气恼,只是摇头轻笑。

“见解因人而异,和尚还是劝殿下多向汉王学习为妙!”

姚广孝的话语再次让朱棣如遭雷击。

但朱棣对姚广孝的智慧深信不疑,否则也不会遇事总来找他。

“真有那么神奇?”

朱棣满脸疑惑地问。

“和尚这就为殿下细细剖析,让殿下心服口服!”

姚广孝微笑,随即解释起人身意外险的运作原理。

初期亏损在所难免,因为初期投保者多为高危职业者。

他们收入较高,能承担保费。

若汉王能如约赔付,投保行的信誉将逐渐提升。

信誉乃此生意之本!

信誉累积到一定程度,因保险获益的人越来越多,普通百姓自会争相投保。

“殿下试想,到那时,投保行门槛岂不被百姓踏破?”

姚广孝说完,再次询问朱棣。

“似乎确有此理!”

“老九这是在以钱换信誉!”

“可每月不过几十文保费,一旦赔付则达几百两!即便投保者增多,又能赚几何,还如此繁琐?”

姚广孝闻言,嘴角微搐!

王爷的算术能力似乎有所欠缺,“六七零”这样的简单账目都算不清楚。

面对姚广孝那略带嘲讽的眼神,朱棣再次发怒:“你这是何意?有话直说,本王难道又说错了?”

姚广孝冷静分析:“高危职业虽有风险,但也是讲概率的,并非所有人都会遭遇不幸,只是概率略高于常人。”

“我给你算笔账,或许你觉得几十文的保费微不足道,但若投保人数众多呢?”

“从几百到几千,几万,乃至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西北一地的百姓又有几何?”

“这笔账,殿下可曾算过?”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请大家收藏:(m.8kxs.com)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