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国争霸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91章 斜谷之战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西城的气氛像一张拉满的弓弦,绷得紧紧的。

时值北汉建国十二年,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公元二百二十年。夏末秋初的汉中盆地,本该是稻谷飘香的季节,如今却只见军马往来,烟尘蔽日。城头那面绣着“汉”字的大旗在燥热的风中无力地耷拉着,偶尔被风吹展开来,露出那个已经有些褪色的字迹。

驻守西城的北汉征西将军白善站在城楼上,双手扶着斑驳的城墙垛口,目光沉沉地望着北方。他年逾四十,正值壮年,身板挺直如松。但作为北汉军中资历最老的将领之一,他经历过太多战事,也见证过太多生死。此刻,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正无意识地摩挲着墙砖上深深的箭痕——那是去年蜀军攻城时留下的。

“报——!”一名斥候急匆匆跑上城楼,单膝跪地,声音嘶哑:“将军,诸葛亮的先锋部队已突破阳平关,正沿汉水南下,预计三日之内便可抵达西城地界!”

白善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他没有回头,只是沉声问道:“敌军兵力可曾探明?”

“回将军,蜀军兵力约有十一万之众,旌旗遮天,队伍绵延数十里。前锋由关兴、张苞率领,中军打着诸葛丞相的旗号,后军还有严颜压阵。”

十一万。这个数字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白善缓缓转过身,目光扫过身边一众部将。他们中有的人面色凝重,有的人眼神闪烁,还有人紧握刀柄,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十一万...”白善低声重复着这个数字,像是在咀嚼它的分量,“我军在西城只有九万人马,相差两万之数啊。”

站在他身旁的军师司马懿轻轻摇着手中的羽扇,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这位以智谋着称的谋士总是这样,越是危急关头,越是显得平静如水。

“兵力多寡固然重要,但并非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司马懿的声音平稳而清晰,“西城城防坚固,粮草充足,只要调度得当,未必不能与诸葛亮周旋。”

白善点了点头,但眉宇间的忧虑并未散去。他何尝不知道这些道理,但面对诸葛亮这样用兵如神的对手,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是致命的。

“传令下去,全军戒备,加强城防巡逻。同时召集所有将领,一个时辰后到中军大帐议事。”

“遵命!”

随着命令下达,西城这座刚刚获得的汉中重镇,气氛又紧张了起来。士兵们奔跑着加固工事,民夫们搬运着守城器械,将领们则匆匆赶往将军行辕。每个人都知道,一场大战即将来临。

一个时辰后,中军大帐内烛火通明。

北汉军的主要将领齐聚一堂,分列两侧。坐在主位的白善环视众人,最后将目光定格在司马懿身上。

“军师,诸葛亮大军压境,你有何高见?”

司马懿缓缓起身,向白善微微施礼,然后转向帐中诸将:“诸葛亮此次倾巢而出,意在速战速决。我军若固守西城,虽能暂保无虞,但久守必失。为今之计,当以攻为守,方能扭转局势。”

帐中一阵骚动。几位老将交换着眼神,显然对司马懿的话不以为然。鲜卑族将领拓跋力微忍不住开口:“军师此言差矣!敌军势大,我军兵力本就不足,若分兵出击,岂不是自寻死路?”

司马懿不慌不忙,羽扇轻摇:“正因为兵力不足,才不能坐以待毙。诸葛亮用兵向来谨慎,此次南下,必走街亭侧阴平小道。若我军能抢先占据要地,便可遏制其攻势。”

这时,坐在末席的一位年轻将领站起身来。他看上去不过二十出头,面容俊朗,眼神锐利,正是北汉小将姜维。

“将军,末将有一计,不知当讲不当讲。”

白善打量着这个年轻人。姜维虽年纪轻轻,但已在多次战役中展现出过人的胆识和谋略,很受司马懿的赏识。

“但说无妨。”

姜维向前一步,声音清亮而坚定:“末将以为,可命一骁将领三万精兵扼守斜谷要道。斜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若在此处布防,足以阻挡诸葛亮主力。”

他顿了顿,见白善没有打断的意思,便继续说道:“与此同时,将军可亲率主力,联合南阳的征南将军张绣和军师郭嘉,合击上庸关。若上庸关攻破,则汉中南部与荆州南阳郡道路打通,我军的粮草和兵援就会多出一份保障。”

帐中顿时安静下来。几位老将面面相觑,有人轻轻点头,有人摇头叹息。这个计划太大胆了,大胆到近乎冒险。

白善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案几,发出沉闷的声响。他的内心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姜维的计划确实有可取之处,但风险也不小。分兵之后,西城的守军将只剩下三万人,万一斜谷失守,或者上庸关久攻不下...

“军师以为如何?”他把问题抛给了司马懿。

司马懿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姜维此计,正合我意。斜谷乃咽喉要道,若被诸葛亮抢占,西城将腹背受敌。反之,若我军控制斜谷,便可牵制蜀军主力,为上庸关之战争取时间。”

他走向悬挂在帐中的地图,用羽扇指向斜谷的位置:“此地山势险峻,道路狭窄,大军难以展开。只需三万精兵,便足以抵挡十万之众。”

“可是,”拓跋力微再次质疑,“谁又能保证三万兵马就一定能守住斜谷?若是守不住,岂不是白白折损兵力?”

司马懿微微一笑:“正因为如此,我愿亲自领兵,与姜维将军同守斜谷,正面硬抗诸葛亮的大军。”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就连一直保持镇定的白善也不禁动容:“军师要亲自去?”

“正是。”司马懿的语气依然平静,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决然,“斜谷之重要,关乎全局。若派寻常将领前去,恐难当此重任。我虽不才,但愿以性命担保,必不让诸葛亮越过斜谷半步。”

帐中陷入一片沉默。烛火噼啪作响,映照在每个人神色各异的脸上。白善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这是关键时刻,必须做出决断。

“姜维,”他转向年轻的将领,“若让你辅佐军师守斜谷,你需要多少兵马?”

姜维毫不犹豫地回答:“三万精兵足矣!多则无用,少则不足。末将愿立军令状,斜谷在,末将在;斜谷失,末将亡!”

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让在座的将领们无不为之动容。就连之前质疑的虬髯将领,也忍不住点了点头。

白善缓缓站起身,目光扫过全场:“既然如此,我意已决。分兵三万给军师和姜维,扼守斜谷。老将王方和从军主簿太史亨率三万人马镇守西城。我亲自与阎行、拓跋力微率领三万兵马,南下攻打上庸关,与张绣、郭嘉会师。”

他走到司马懿和姜维面前,郑重地说道:“斜谷就拜托二位了。”

司马懿深深一揖:“必不辱命。”

姜维则单膝跪地:“末将定当竭尽全力,辅佐军师!”

军议结束后,将领们各自离去准备。白善独自站在帐中,望着摇曳的烛火出神。这个决定是否正确?他不知道。战争从来就没有万全之策,有时候,你只能选择那个看起来最不坏的选项。

“将军还在担心?”司马懿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白善没有回头:“军师,你说我们这一战,有几分胜算?”

司马懿走到他身边,与他并肩而立:“胜负之数,在天,更在人。诸葛亮虽强,但用兵过于谨慎,往往错失良机。我军若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未必不能取胜。”

“但愿如此。”白善轻叹一声,“我只是担心,西城兵力空虚,若有不测...”

“将军放心,”司马懿打断他的话,“王方老成持重,太史亨谨慎细致,有他们二人守城,足以应对突发情况。况且,诸葛亮的目标是西城,只要斜谷不失,他就不敢全力攻城。”

白善点了点头,但心中的忧虑并未完全消散。他走到案前,拿起一支令箭,在手中掂量着:“这一战,关系重大。若胜,则可扭转汉中战局;若败...”

他没有说下去,但司马懿明白他的意思。若败,北汉在汉中的势力将土崩瓦解,陛下的“五路攻蜀”计划也就此而会破灭。

“将军,”司马懿正色道,“用兵之道,当断则断。既然已经决定,就不要再犹豫了。”

白善深吸一口气,脸上的犹豫之色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军旅之人特有的坚毅:“军师说的是。我这就下令,明日拂晓,各部队按计划行动。”

第二天天还没亮,西城就忙碌起来。

士兵们排着整齐的队列,在军官的指挥下分别集结。马蹄声、兵器碰撞声、将领的号令声此起彼伏,打破了黎明的宁静。

在白善的军帐中,几位核心将领正在进行最后的商议。

“王老将军,”白善握着老将王方的手,“西城就拜托您了。切记,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要轻易出城迎战。你们的任务是守住城池,等待援军。”

王方重重地点头:“将军放心,只要老夫还有一口气在,就绝不会让西城落入敌手!”

太史亨在一旁补充道:“城中粮草充足,箭矢等守城器械也准备齐全,坚守三个月不成问题。”

白善欣慰地点了点头,又转向阎行和拓跋力微:“二位将军,随我南下攻打上庸关,责任重大。上庸关守将刘封,乃是蜀中名将,我们不得不小心应对。”

阎行拱手道:“末将明白。此次攻打上庸关,必当速战速决,不给刘封喘息之机。”

拓跋力微则拍着胸脯保证:“将军放心,我部骑兵来去如风,定能率先突破关防!”

就在这时,司马懿和姜维走了进来。两人都已披挂整齐,准备出发。

“军师,姜维,你们都准备好了?”白善问道。

司马懿点头:“三万精兵已经集结完毕,随时可以出发。”

姜维接着说:“斜谷地势我已经详细研究过,有几个关键位置必须抢先占领。只要在这些地方布防,诸葛亮纵有千军万马,也难以通过。”

白善看着眼前这两位文武搭档,心中稍感安慰。司马懿老谋深算,姜维勇猛果敢,二人配合,或许真的能够挡住诸葛亮。

“既如此,诸位,我们就此别过。”白善举起酒杯,“愿天佑我北汉,旗开得胜!”

“旗开得胜!”众人齐声应和,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走出军帐,东方已经泛白。三路大军整装待发,旌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司马懿和姜维率领的三万精兵最先出发。这支队伍以步兵为主,配备了大量弓弩和守城器械。士兵们沉默地行进着,只有脚步声和车轮的轧轧声在清晨的空气中回荡。

姜维骑马走在司马懿身边,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渐行渐远的西城。

“怎么,舍不得离开?”司马懿注意到了他的举动。

姜维摇了摇头:“不是舍不得,只是有些担心。这一次分兵,实在是兵行险着。”

司马懿微微一笑:“用兵之道,本就险中求胜。诸葛亮用兵如神,若按常理出牌,必败无疑。唯有出其不意,方能有一线生机。”

“军师说得是。”姜维若有所思,“只是不知道诸葛亮是否会如我们所料,走斜谷小道。”

“他一定会。”司马懿的语气十分肯定,“诸葛亮用兵向来求稳,不喜冒险。斜谷虽险,但道路相对平坦,适合大军行进。相比之下,其他路线要么过于崎岖,要么容易遭遇伏击,都不是最佳选择。”

姜维点了点头,心中的疑虑稍减。他看着前方蜿蜒的山路,突然问道:“军师,若是在斜谷与诸葛亮对峙,我们该如何应对?”

司马懿目视远方,眼神深邃:“诸葛亮用兵,善用奇谋,但也正因为如此,往往思虑过多,行动迟缓。我们只需稳扎稳打,不给他可乘之机,就能将他拖在斜谷。”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况且,诸葛亮此次南下,粮草补给线拉得很长,时间一长,必生变故。而我们背靠西城,粮草供应便利,此消彼长,优势在我。”

姜维听得入神,不禁感叹:“军师高见,末将受教了。”

与此同时,白善率领的南下部队也出发了。这支队伍以骑兵为主,行动迅速,很快就消失在南方的山峦之中。

站在西城城头上的王方和太史亨,目送着两支军队远去,心情复杂。

“太史主簿,你说我们这一战,能赢吗?”王方望着远方,声音有些沙哑。

太史亨轻轻叹了口气:“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已经做了该做的,剩下的,就看天意了。”

王方沉默片刻,突然挺直了腰板:“不管天意如何,我们守城之责不能懈怠。传令下去,即日起全城戒严,没有我的手令,任何人不得出入!”

“是!”

就在北汉军分兵行动的同时,诸葛亮率领的蜀军也在向南推进。

喜欢四国争霸请大家收藏:(m.8kxs.com)四国争霸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