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巴图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59章 武榜选锐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959 章:武榜选锐(至元四十四年秋的武虎榜恩科)(至元四十四年秋?中都骑射场与虎卫营校场)

虎卫营校场的晨练刚结束,李默就拿着《兵员册》走进白虎殿。册中 “蒙古武士占比七成、汉地武士仅三成” 的批注格外刺眼 —— 虎卫营作为中都精锐,近年因蒙古那颜 “优先举荐草原子弟”,汉地武士多被排挤,导致 “草原骑兵善野战却缺守城术,汉地武士懂防御却少骑射功”,上月燕云守城时,因双方战术不通,竟让小股盗匪趁隙逃脱。

萧虎翻着册页,指尖在 “守城误期”“骑射脱节” 的条目上停顿:“双廷共治,军事先得同力。虎卫营偏科,将来遇大战,必出乱子。” 耶律楚材适时递上《武选奏议》:“前番文虎榜安民心,今可仿其制开‘武虎榜’,汉蒙武士同考骑射、兵法,同录同入虎卫营 —— 既显公平,又能补双廷战术之短。”

消息传到北馆,合丹王起初质疑:“虎卫营是草原精锐的根,怎能让汉人占太多名额?” 巴图却道:“将军,去年江南护粮,汉地武士用守城术挡了盗匪;若武虎榜能让双方互学,草原骑兵加汉地防御,虎卫营才能更厉害。” 阿勒泰也附议:“阿勒赤在书院学了双法,正好让他考武榜,看看汉地武士的本事。” 合丹王虽仍有顾虑,却也明白 “单靠草原子弟,守不住中都”,最终松口:“可开榜,但草原武士名额不能少于五成。”

右廷汉臣得知后,周显立刻上书:“汉地武士多有实战经验,如赵武曾在江南平乱,若能入虎卫营,可补守城之缺。” 萧虎见状,当即下旨:“开武虎榜恩科,设骑射、兵法两科,汉蒙武士同考,录取者按成绩入虎卫营,不设名额限制 —— 唯才是举,不分双廷。” 这道旨意,既回应了汉臣的诉求,又没驳蒙古那颜的面子,为武虎榜的推进铺好了路。

骑射场的筹备会上,双廷官员的争执率先从 “考核项目” 爆发。蒙古千户帖木尔坚持 “骑射以草原标准为准,需射移动靶(模拟猎物)”,汉地校尉张勇却反驳:“汉地守城多静射(固定靶),若只考移动靶,汉地武士吃亏!” 两人各执一词,案上的《考核规程》被推得歪歪斜斜。

王恂(受邀协调军事与文治衔接)见状,提出折中方案:“骑射分两场,第一场射移动靶(草原标准,考骑术与反应),第二场射固定靶(汉地标准,考精准与定力),两场成绩各占五成 —— 既显双廷特色,又显公平。” 巴图立刻附和:“我去年跟汉地武士学过静射,精准度确实能补草原骑射的粗疏。” 帖木尔虽仍不服,却也找不出反驳的理由,只能点头。

兵法考核的争议更激烈。合丹王的亲信要求 “只考草原骑兵战术(如包抄、奔袭)”,周显却道:“中都多城池,需考汉地守城术(如布防、器械),不然录取的武士只会野战,守不住都城。” 萧虎最终拍板:“兵法考‘双案分析’,一案为‘草原奔袭护粮’(考骑兵调度),一案为‘中都守城防匪’(考防御布置),考生任选一案作答,考官双廷各半,共同评分。”

考官选拔也讲究 “双通”。主考官选巴图(懂草原战术,学过汉地射法)与张勇(通汉地兵法,曾随蒙古千户练骑射),副考官各配两名蒙古那颜与两名汉臣,确保评分无偏倚。萧虎特意叮嘱:“若发现考官偏袒本族武士,即刻罢免,永不录用。” 李默还让人在考核场地立了块木牌,写着 “唯才是举,不分双廷”,时刻提醒考生与考官。

阿勒赤接到武虎榜消息时,正在书院跟着赵文学算筹。巴图拍着他的肩:“去考武榜,不是为了争名额,是为了学汉地武士的守城术 —— 草原骑兵虽猛,没了城池掩护,也难长久。” 阿勒赤攥紧蒙古角弓,想起上月燕云守城时的混乱,点头道:“我去!还要让汉地武士看看,草原子弟也能学守城。”

备考骑射时,阿勒赤主动找张勇学静射。张勇教他 “三点一线(眼、箭、靶心对齐)、腰腹发力”,阿勒赤起初总射偏,箭杆擦着靶心飞过,气得他把弓摔在地上:“汉地的射法太死板!” 张勇却没恼,指着靶心:“草原射猎物要快,守城射盗匪要准 —— 快能歼敌,准能护民,缺一不可。” 阿勒赤听后,捡起弓重新练习,每天清晨练移动靶,傍晚练静射,手臂酸得抬不起来,却没再抱怨。

兵法备考更让阿勒赤头疼。草原战术靠 “口述传承”,他从没写过兵法策论。赵文主动帮他整理 “草原奔袭案例”:“你把去年护粮时‘骑兵分三路包抄’的事写下来,再添汉地‘粮草护防’的法子,就是好策论。” 阿勒赤按此整理,还特意去问巴图 “骑兵与步兵配合的要点”,策论里渐渐有了 “双法互济” 的影子 —— 不再只写草原战术,还加了 “奔袭后需步兵守城” 的建议。

考前一日,阿勒泰来看儿子,见他既练骑射又写策论,笑着道:“以前总怕你只懂骑马,现在看来,你比爹懂军事 —— 武榜若考上,要多学汉地的本事,别丢草原的脸。” 阿勒赤点头,摸着弓上的狼纹:“我不会让爹失望,也不会让汉地武士看不起。”

赵武接到武虎榜消息时,正在江南乡野帮里正训练民壮。他原是南宋禁军小校,降元后因 “汉将身份” 不得重用,只能在乡野教民壮守城。周显找到他时,递上《武虎榜章程》:“萧将军要选双廷武士,你懂守城、有实战,去考,定能出头。” 赵武握着章程,眼眶发热 —— 他盼这机会,盼了五年。

备考骑射时,赵武的短板暴露无遗。他只会骑驽马,蒙古战马的烈性让他几次摔下来,手臂擦得满是血痕。阿勒赤见了,主动过来教他 “草原控马术”:“双腿夹紧马腹,左手握缰别太死,跟着马的节奏动。” 赵武按此练习,摔了十几次后,终于能在马上稳住身形,还能拉弓射中移动靶 —— 虽然成绩不如阿勒赤,却比之前进步太多。

兵法备考是赵武的强项。他曾在江南平乱,对 “守城布防” 了如指掌,却没轻视草原战术。他找巴图借来《草原骑兵调度册》,熬夜研究 “包抄、奔袭” 的要点,还在策论里写:“守城需防骑兵,若能学草原‘骑兵巡逻’,可提前发现盗匪;草原奔袭需护粮,若用汉地‘粮道布防’,可减少损失。” 周显看后赞道:“这才是真懂军事 —— 不是汉法好,是双法一起用好。”

考前,赵武去骑射场练箭,见阿勒赤在写策论,便主动过去帮他修改措辞;阿勒赤也教赵武如何在马上调整呼吸,两人从 “竞争对手” 变成了 “互相帮衬的朋友”。赵武道:“不管谁考上,咱们都要在虎卫营好好学,让双廷武士都知道,一起练比单打独斗强。” 阿勒赤点头:“好!”

武虎榜的主考官巴图与张勇,早在考前就立下 “公平誓约”:“若偏袒本族武士,甘受军法处置。” 巴图是草原名将,曾率骑兵护过江南粮道,懂汉地守城的重要;张勇是汉地老将,平过江南盗匪,知草原骑射的厉害,两人互补,成了最适合的考官组合。

副考官的选拔也暗藏巧思。两名蒙古副考官(阿勒泰、帖木尔)分别擅长骑射与战术,两名汉地副考官(卢明远、李平)分别懂兵法与算学(算学可测战术中的兵力配比),四人分工明确:巴图与阿勒泰主考骑射,张勇与卢明远主考兵法,李平与帖木尔负责核分,确保每个环节都有双廷监督。

考前培训时,巴图特意强调:“骑射评分只看环数,不管是草原射法还是汉地射法;兵法评分只看策论的实用性,不管是蒙古武士还是汉地武士写的。” 张勇也补充:“若发现考生作弊,不管是谁,立刻取消资格 —— 武虎榜选的是锐士,不是特权子弟。” 考官们齐声应诺,校场的阳光照在他们的甲胄上,泛着公正的光。

合丹王曾想给帖木尔递话 “多照顾草原子弟”,却被巴图拦住:“将军,若考官偏袒,武虎榜就成了笑话,虎卫营也难服众。您若信我,就别插手,我定选最优秀的武士。” 合丹王看着巴图坚定的眼神,最终没再坚持 —— 他知道,巴图不会拿虎卫营的安危开玩笑。

骑射考核分两场,第一场在骑射场的 “草原赛道”(设移动靶,模拟草原围猎场景),第二场在 “汉地靶场”(设固定靶,模拟守城防御场景),考生需先骑蒙古战马完成草原赛道,再骑驽马完成汉地靶场,两场成绩相加为最终骑射分。

阿勒赤在草原赛道上表现亮眼。他骑着自家的黑鬃马,马速快如疾风,移动靶刚从草丛中弹出,他的箭就 “嗖” 地射出,十箭中九箭,靶心的红圈被箭杆插得密密麻麻。巴图笑着点头:“草原的好苗子,骑射没丢祖宗的脸。” 可到了汉地靶场,阿勒赤却慌了 —— 固定靶距离远、靶心小,他十箭只中六箭,其中三箭还擦着靶边,气得他捶了下马背。

赵武的表现正好相反。汉地靶场他十箭中八箭,箭箭靠近靶心,张勇赞道:“好精准!守城时若有你这射法,盗匪别想靠近城墙。” 可到了草原赛道,赵武的马速慢,移动靶弹出时他总慢半拍,十箭只中五箭,他下马后红着脸道:“我还得好好学草原骑射。”

最意外的是蒙古武士野利合。他在草原赛道中八箭,汉地靶场中七箭,总成绩仅次于阿勒赤。野利合道:“我跟着书院的汉地学生学过静射,他们说‘精准能救更多牧民’,我就一直练。” 巴图拍着他的肩:“你这才是武虎榜要选的人 —— 懂双法,能互学。” 考核结束,骑射成绩前二十名中,蒙古武士十二人,汉地武士八人,差距比之前小了很多,考官们都松了口气。

兵法考核在虎卫营的议事厅举行,考生需从 “草原奔袭护粮”“中都守城防匪” 两案中任选一案,写一篇三百字的策论,分析战术要点与双廷协作的方法。考官们围坐在案前,逐份批阅,巴图与张勇时不时交流意见,确保评分公平。

阿勒赤选了 “草原奔袭护粮” 案。他在策论里写:“奔袭时需分三路骑兵,左路探路、中路护粮、右路警戒;但粮道过长,需汉地武士在沿途城池布防,防止盗匪偷袭 —— 去年护粮时,若有汉地武士守城,就不会丢三车粮。” 张勇看后道:“能想到双廷协作,比只写草原战术强多了。” 巴图也点头:“这孩子真的长大了,懂治世的军事,不是只懂打仗。”

赵武选了 “中都守城防匪” 案。他写道:“守城需在城墙外设三道防线,第一道用汉地的拒马,第二道用草原的陷马坑,第三道用弓箭手;弓箭手可分两队,蒙古武士射移动的盗匪,汉地武士射攀爬城墙的盗匪 —— 双法一起用,守城更稳。” 合丹王的亲信看后,忍不住道:“这汉地武士懂草原的陷马坑,是个可用之才。”

野利合的策论最亮眼。他两案都分析了,还加了 “双廷武士训练建议”:“草原武士教汉地武士骑射,汉地武士教草原武士守城,每月一起演练,熟悉彼此战术 —— 这样不管是奔袭还是守城,都能配合好。” 耶律楚材正好来巡查,看后赞道:“这才是武虎榜的初心 —— 选的不是只会打仗的武士,是懂双廷协作的锐士。”

放榜日的骑射场,挤满了考生与围观的百姓。武虎榜用红绸覆盖,榜文按 “成绩排序”,蒙古武士与汉地武士的名字交错排列,没有 “双廷之分”,只有 “名次之别”。巴图与张勇共同揭下红绸,人群瞬间安静下来,目光都聚焦在榜文上。

阿勒赤以骑射第一、兵法第三的总成绩排第一,赵武以骑射第八、兵法第一的总成绩排第二,野利合排第三,前五十名中,蒙古武士二十七人,汉地武士二十三人,基本持平。合丹王看到名次,虽仍想 “草原武士该多些”,却也无话可说 —— 成绩摆在那里,没人能质疑。

赵武看到自己的名字,激动得握紧拳头。他想起五年前降元时的失落,想起在乡野教民壮的日子,此刻终于有了 “被认可” 的感觉。周显走过来,拍着他的肩:“好好在虎卫营干,将来定能成大器。” 赵武躬身道:“谢大人,我定不负武虎榜,不负大元。”

阿勒赤找到赵武,笑着道:“以后在虎卫营,我教你骑射,你教我守城,咱们一起进步。” 赵武点头:“好!还要让更多双廷武士互学,让虎卫营更厉害。” 百姓们看着这一幕,纷纷称赞:“武虎榜真公平,不管是蒙古人还是汉人,有本事就能上!” 张老汉还特意煮了热茶,送给上榜的武士:“喝杯热茶,以后好好护着中都,护着咱们百姓。”

录取的五十名武士入虎卫营后,萧虎亲自制定训练计划:“每日上午,蒙古武士教汉地武士骑射、草原战术;下午,汉地武士教蒙古武士守城、汉地兵法;傍晚一起演练‘双廷协作战术’,比如‘骑兵奔袭后步兵守城’‘守城时骑兵巡逻’。”

阿勒赤成了骑射教官。他教汉地武士 “看草色辨马速”“在马上调整呼吸”,还把自己的蒙古角弓借给赵武:“这弓软,适合初学者,你多练。” 赵武也不含糊,教阿勒赤 “城墙布防的死角”“守城器械的用法”,还带他去中都城墙,实地讲解 “如何在城墙上设弓箭手位置”。

演练 “双廷协作战术” 时,曾出现过小矛盾。蒙古武士想 “先奔袭再守城”,汉地武士却想 “先守城再奔袭”,双方争执不下。巴图道:“咱们按兵法策论来,奔袭后若粮道安全,就守城;若粮道有险,就先护粮再守城 —— 没有谁对谁错,只看实际情况。” 演练后,武士们都明白:双法不是对立的,是要根据情况灵活用。

合丹王来虎卫营视察时,见阿勒赤在教汉地武士骑射,赵武在教蒙古武士守城,笑着对萧虎道:“以前总怕汉地武士抢草原子弟的位置,现在才知,一起练,才能更厉害。” 萧虎点头:“武虎榜选的不是‘草原锐士’或‘汉地锐士’,是‘大元锐士’—— 只有双廷一起强,大元才能强。”

武虎榜录取的武士已成为虎卫营的中坚。燕云再次遭遇盗匪时,阿勒赤率骑兵奔袭,赵武率步兵守城,野利合则负责协调双方战术 —— 骑兵先包抄盗匪的后路,步兵在城池外设拒马与陷马坑,弓箭手分两队射击,最终盗匪全被抓获,没丢一粒粮、没伤一个百姓。

消息传到中都,萧虎下旨:“以后每三年开一次武虎榜,按‘同考同录、双法互学’的规矩选拔武士,确保虎卫营始终有双廷协作的锐士。” 耶律楚材道:“文虎榜安民心,武虎榜强军事,文武双轨,大元的治世才能长远。”

高丽、西夏的使者来中都时,特意去虎卫营观摩训练。金允文见双廷武士一起练骑射、学兵法,叹道:“中都的武虎榜,比单纯的军事威慑更能显治世之功 —— 高丽也该学,设‘武榜’选双族武士。” 嵬名仁礼也道:“西夏蕃汉二司的武士若能一起学,军事定能强很多。” 萧虎趁机提议:“中都可派虎卫营教官去高丽、西夏,帮你们设武榜、训武士。” 这提议让使者们大喜,也进一步巩固了中都的军事中心地位。

冬日的虎卫营校场,双廷武士的训练声在寒风中格外响亮。阿勒赤与赵武并肩站在城墙上,看着远处的草原与城池,阿勒赤道:“以前觉得草原骑兵最厉害,现在才知,双廷一起厉害,才是真的厉害。” 赵武点头:“这就是武虎榜的意义 —— 不是选谁,是让咱们一起成为大元的锐士,护好这天下。”

而武虎榜的榜文,被刻在虎卫营的校场旁,与文虎榜的榜文遥遥相对。榜文上的 “唯才是举,不分双廷” 八个字,在冬日的阳光下泛着光 —— 这不仅是武虎榜的规矩,更是大元双廷军事协作的初心。从文虎榜的 “双法互济” 到武虎榜的 “同考共录”,大元的治世,正沿着 “文武双轨、双廷同力” 的道路,稳步向前。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m.8kxs.com)巴图虎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