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巴图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60章 萨满盟誓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660 章:萨满盟誓(至元二十七年冬?斡耳朵祭天祭坛)

斡耳朵祭天祭坛的九阶青石台在冬至日的晨光中泛着青辉,每阶石阶刻蒙古文 “天、地、人” 等字样,按《元史?祭祀志》“祭天坛需九阶以应天数” 规制建造。工匠们用克鲁伦河的冰水擦拭台面,去除浮尘,坛顶中央设三足铜鼎,鼎耳挂着炮阵击下的铁甲碎片 —— 这是从察合台叛军处缴获的战利品,碎片边缘经打磨,刻 “叛党必败” 四字。

萨满的法物在坛侧陈列:狼皮鼓、青铜铃、牛角杯,均用红绸包裹,由三名萨满学徒看守。“辰时三刻祭天,” 主萨满帖木儿(非叛党)身着兽皮法衣,衣上缀铜铃,每走一步铃响清脆,“祭品需三净:心净、器净、礼净,” 他检查铁甲碎片,确保无污渍,这是献给长生天的信物,也是盟誓的实证。

辰时三刻,萨满帖木儿敲响狼皮鼓,鼓声在雪原上回荡。他手持青铜铃,围绕祭坛行走三圈,铃响与鼓点交织成神秘韵律,祝词用蒙古语吟诵,由译官同步译为汉文:“长生天在上,斡耳朵在下,” 今日以税银铸炮,“炮为天罚,护我部民,” 声音洪亮如钟,坛下的诸王与甲士屏息聆听。

祝词中段融入税政与防务的关联:“三司税银如河水奔流,” 滋养炮阵如苍松立雪,“愿苍狼(叛党)闻炮声而遁,” 白虎(监国)守盟约而安。他指向坛顶的铁甲碎片:“此乃叛军败绩,” 示天以叛党无能,“示民以盟约坚固。” 祝词的每一句都经术赤系长老审定,既合萨满传统,又含政治隐喻,让各族听者皆能共鸣。

坛上的祭品按 “三牲三器” 陈列:羊、牛、马三牲已宰杀剥皮,摆放成 “品” 字形;三器为牛角杯、青铜鼎、铁甲碎片,各有深意。主祭官耶律铸讲解:“羊表温顺,愿部民安宁;牛表坚韧,喻盟约不朽;马表迅捷,示军情畅通,” 而铁甲碎片 “表天威惩戒,” 与炮阵呼应,“让叛党知天怒难犯。”

碎片的处理尤为精细:先经萨满诵经加持,再用桑皮纸拓印存档,“每片拓印三份,” 三司各存一份,与《军器监档案》中的炮击记录比对。帖木儿将碎片放入青铜鼎,鼎下燃着西域乳香,青烟缭绕中,碎片似在闪烁,“这是天接受祭品的征兆,” 老萨满低声道,坛下众人纷纷叩首。

萧虎与札剌儿台共执牛耳,耶律铸用银刀割开牛耳,鲜血滴入三只牛角杯。杯沿刻三语 “盟” 字,萧虎取一杯,札剌儿台取一杯,第三杯由萨满持向坛顶。“今日以血为誓,” 萧虎的声音沉稳有力,牛角杯在阳光下泛着血光,“税银铸炮共护漠北,” 若违此誓,“如这牛耳离体,” 权力尽失。

札剌儿台举杯回应,蒙古语誓言掷地有声:“术赤系愿与监国同进退,” 炮械共享,防务共担,“若有二心,” 让炮膛炸裂身首异处。二人同时将血酒滴入身旁的炮膛 —— 这门新铸的虎蹲炮刚从工坊运来,炮口尚留铸痕,血酒渗入铁纹,似与铁矿粉防伪纹相融,“炮为证,血为凭,” 萨满高唱,仪式达至高潮。

坛下的诸王按派系排列:术赤系千户们紧握佩刀,见札剌儿台盟誓,脸上露出释然;萧虎麾下的汉官与虎卫营甲士挺直腰杆,血酒入膛的瞬间齐声呼 “诺”,声震雪原。乌尔图(此前争议千户)的表情由紧绷转为缓和,他看到铁甲碎片时,下意识摸了摸腰间暂存枢密院的千户符 —— 仪式的庄重让他暂时放下疑虑。

帖木儿的叔父阿勒坛悄悄与旁侧千户交换眼神,二人都注意到:萧虎滴酒时手稳如磐,札剌儿台的指节虽因用力发白,但誓言清晰无疑。这种细节被记录官载入《盟誓观礼册》:“诸王无异议,” 甲士神情肃然,“仪式成效显着,” 为后续同盟稳固埋下伏笔。

萧虎与札剌儿台共举剩余血酒,一饮而尽,酒液沿嘴角滴落,与胡须上的冰碴相融。按规矩,饮后需将牛角杯掷碎,“杯碎则誓立,” 两只杯子在坛下摔得粉碎,碎片溅起雪花。萧虎拾起一片杯底:“此杯如盟约,” 宁碎不裂;札剌儿台则用蒙古刀挑起一片,“若违誓,” 如杯般身败名裂。

盟誓的核心环节是 “双印为证”:萧虎盖 “虎臣” 印,札剌儿台盖术赤系狼首印,二印同钤于盟书,盟书用狼皮纸书写,三语对照,“藏于金匮,” 与炮阵图同存。这种双主共誓的形式,既显平等,又含制衡,让在场诸王明白:同盟非一人独掌,而是权力共生。

仪式过半,萨满帖木儿将青铜鼎中的铁甲碎片分赠诸王,每片大小不一,按爵位等级分配:萧虎与札剌儿台得最大两片,刻 “盟主” 二字;乌尔图等千户得中等碎片,刻 “盟员”;普通甲士则分小块碎片,系红绳佩戴。“见碎片如见盟约,” 帖木儿道,碎片与炮阵同源,“携之如携炮威,” 遇危难可凭此求援。

碎片的分配记录在册,桑皮纸写清持有者姓名、碎片编号、分配日期,“若碎片丢失,” 需向三司报备,补领需经双主同意。乌尔图将碎片揣入怀中,铁甲的凉意让他清醒:这不仅是信物,更是责任,“若守不住领地,” 无颜面对这片碎片。

盟誓尾声,萧虎挥旗示意,西校场的炮阵鸣炮九响,声浪与祭坛的鼓声、铃声共振,雪原上的飞鸟惊起。“九响对应九阶坛,” 张仲谦解释,每响间隔三息,“第一响告天,” 第九响警叛,炮声传播三十里,“让察合台部知我同盟稳固,” 军威不可犯。

炮鸣时,萨满帖木儿跳起战舞,兽皮裙旋转如轮,铜铃急促作响,与炮声节奏相合。坛下的甲士们举刀呼应,“护盟约!守漠北!” 的呐喊声此起彼伏。这种声威强化让仪式超越宗教范畴,成为军事威慑的展示,正如王恽所说:“炮声是最有力的盟誓背书。”

仪式结束后,盟书与碎片拓片、祝词抄本、鸣炮记录装订成册,由耶律铸题写书名《至元二十七年冬祭天盟书》。册页用防潮桐油布包裹,放入金匮,钥匙由萧虎、札剌儿台、萨满各持一把,“开匮需三人同到,” 防单方篡改。档案的最后附《仪式参与者名录》,三百余人的姓名按族群分类,见证者俱全。

按元代制度,盟书需抄送枢密院与御史台,“让中枢知边疆同盟稳固,” 也让监察机构监督履约。这种文书闭环确保仪式不流于形式,而是转化为可追溯的制度记录,与《元史?祭祀志》中 “国之大事,必书于史” 的传统严合。

祭天盟誓的余威持续扩散,三日后,术赤系牧民传唱新歌谣:“炮声震雪原,盟约如磐石,税银养铁炮,岁岁保平安。” 乌尔图主动送还超额领受的粮草,“愿按盟约分担军需,” 这是仪式带来的观念转变。萧虎在《北境纪要》中写道:“萨满盟誓以信仰固盟约,” 比单纯律法更深入人心。

《元史?列传》记载:“至元二十七年冬祭后,术赤系与中枢同心,” 漠北再无大的派系冲突。祭坛的九阶石台上,铁甲碎片的痕迹仍在,与炮阵的铁矿粉纹路遥相呼应 —— 这些物质遗存与制度文书共同证明:这场盟誓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是权力秩序的重构,为大元漠北的长治久安筑牢了信仰与制度的双重根基。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m.8kxs.com)巴图虎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