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巴图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53章 税政初行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653 章:税政初行(至元二十七年秋?云州王家庄)

镇南司税吏李顺的行囊在晨露中泛着潮气,桑皮纸税册用红绸裹了三层,藏在特制的桐木匣内,匣锁刻 “镇南司验”,与腰间的铜令牌共振显真。他身着青布公服,腰悬算筹袋与税印盒,“云州王家庄是首批试行‘十税一’的村落,” 临行前耶律铸叮嘱,“需带齐《税银用途册》与去年旧税票,” 对比说明新政优势。

同行的两名衙役各挑一担:一担装税银收纳箱(外层裹防潮毡),一担备验税工具(铜秤、量斗、桑皮纸)。李顺检查验税文书:云州路府签发的 “收税令牌”、王家庄的户籍底册、灾年减免条款抄本,“缺一不可,” 他对衙役道,乃马真后时期税吏因文书不全私征,“咱们得按规制来,” 这是取信于民的根基。

云州王家庄的村口老槐树下,里正王老实带着乡老们等候,石碾旁的空地上摆着三张桑木案,案上备着茶水与算盘。“李税吏可算来了,” 王老实的布鞋沾着泥土,他凌晨就挨家通知:“新税令说十税一,” 但农户们仍揣着忐忑,有人藏起刚收获的粟米,有人翻出乃马真后时期的旧税票 —— 那上面的税率比现在高两成。

村头的墙上贴着手抄的税令条款,乡塾先生用红笔圈出 “灾年减免”,但多数农户不识字,围着先生问东问西。“去年税银被官差私吞,” 农户赵老五的烟袋锅敲着石碾,“今年能真按十税一收?” 议论声中,李顺的身影出现在村口小道,桐木税匣在晨光下泛着暗光。

农户王二的粟米摊在竹席上晾晒,金黄的谷粒间混着少量稗子 —— 这是去年旱灾留下的痕迹。他攥着去年的税票残片,上面 “八税一” 的朱印已模糊,“李税吏,” 他向前一步,粗糙的手掌捏着衣角,“十税一虽比去年少,” 但税票注 “炮械用”,“咱纳的粮咋就成了炮石?” 周围农户纷纷附和,有人举起空空的粮袋:“要是税银乱用,” 明年日子更难。

王二的顾虑并非无因:他的兄长前年因缴不起苛税,被乃马真后时期的税吏抓去服徭役,至今未归。“税银用途得明明白白,” 他盯着李顺的税册,“不然这税缴得不安心。” 里正王老实想打圆场,却被李顺拦住:“乡亲们的疑问合该问,” 这正是税政透明化要解决的症结。

李顺解开红绸,展开《税银用途册》,桑皮纸用朱砂线分为三栏:“炮械”“甲胄”“军粮”。“每两税银,三钱购克鲁伦河青石造炮石,” 他指着第一栏记录,附军器监的签收印;“二钱送甲坊锻造铁甲,” 第二栏盖虎卫营印;“五钱入常平仓购军粮,” 第三栏有粮仓朱批。“这些印鉴可到镇南司核验,” 他加重语气,“哪笔银两用在哪,” 册中都记着时日。

为让农户看懂,李顺用秸秆在地上画图:“炮石能打退察合台叛军,” 铁甲护着守边的兵卒,“军粮供他们守着咱的田,” 三者相连,“税银就像给田埂扎篱笆,” 护着庄稼不被野兽糟蹋。王二的儿子王小宝(上过两年私塾)凑上前,指着 “炮械” 二字念出声,眼里的疑惑渐渐消散。

李顺取出铜制算筹,在桑木案上摆出两组数字:“去年亩产一石,八税一缴一斗二升,” 算筹横向为 “12”;“今年十税一缴一斗,” 纵向摆 “10”,中间用红筹隔开。“每亩少缴二升,” 他移动算筹,“十亩地就多留二斗,” 够一家人吃三天。王二蹲下身,用手指点着算筹:“去年缴完税,” 家里得借粮度日,“今年真能多留?”

李顺又算徭役折银:“往年除了税粮,” 还得自带干粮去修驿路,“今年徭役折银三钱,” 含在十税一内,“实际负担轻三成。” 他请来王家庄的老账房,用算盘重算一遍,结果分毫不差。“乃马真后时税银入了私库,” 老账房拨着算珠,“如今入了公账,” 这才是根本不同。

王二同意缴税,李顺取出预制的税票,桑皮纸分正副两联,正联印汉文 “云州王家庄税票”,右上角盖朱红 “镇南司印”;副联刻蒙古文 “税讫”,印泥掺微量铁矿粉。“正联你留着,” 李顺用竹笔蘸墨填写:“王二,粟米一斗,折银一钱,” 日期 “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十五”,“副联入册存档,” 两联骑缝处盖骑缝章,可拼合成完整印鉴。

他教王二验真:“用磁石轻划蒙古文印,” 印泥泛起淡青晕;“对着日光看骑缝章,” 正副联纹路严合。“若有人不认这票,” 李顺指着票尾的监督条款,“可持票到云州路府告官,” 举报有奖。王二将税票折成方形,塞进贴身的布袋,这比去年的白条踏实多了。

收税全程由王家庄三名乡老监督,他们手持《税政监督册》,记录每笔税银的收、缴、记流程。“李税吏称重时秤杆平,” 乡老张三爷用烟袋锅指着铜秤,“量斗也没冒尖,” 符合 “平斗收税” 的规矩。另一位乡老核对户籍底册,确保 “无漏户、无重收”,记录存入村祠堂的 “税政碑”—— 这是萧虎规定的 “乡级监督制”。

监督册需乡老、税吏、里正共同签字,张三爷用食指蘸印泥按指印,他的指节因常年劳作变形,“这指印就是见证,” 若日后有纠纷,“祠堂碑上的字不会假。” 这种公开监督让其他农户放下心来,赵老五第一个喊道:“我也缴!”

日头过午,缴税的农户排起长队,竹席上的粟米、布袋里的铜钱渐渐堆积。李顺的衙役有条不紊地称重、开票、入账,铜秤的 “咔哒” 声与竹笔的书写声交织。“我家今年收了十二石,” 农户钱大娘捧着税票笑,“能留十一石,” 够给小孙子做件新棉袄了。

王二帮着维持秩序,他的税票被乡亲们传看,有人用磁石试印鉴,青晕显形时一片惊叹。“这税缴得明白,” 王老实捋着胡须,“比糊涂税强百倍。” 夕阳西下时,全村八十户农户均已缴税,税银收齐入库,李顺的《收税册》上按满了指印,汉文与蒙古文并列。

李顺将税银装入带锁的木箱,箱底垫桑皮纸防潮,箱盖贴封条,注明 “云州王家庄税银壹拾贰两”。《收税册》与税票副联装订成册,骑缝盖 “镇南司收讫” 印,“连夜送云州路府核验,” 他对衙役道,“三日内需入省库,” 这是 “税银限时流转制” 的要求。

临行前,王二送来一袋新摘的枣子:“李税吏,” 明年还按这规矩收税,“咱保证早缴。” 李顺收下枣子,回赠一本《税政问答》,上面用白话写着常见问题,“有疑问就按这上面的地址告官,” 这是萧虎要求的 “税政反馈制”,确保基层声音能上达。

云州路府的《税政初行报告》记载:“至元二十七年八月,王家庄等十村税政推行顺利,” 民众投诉为零,“税银入库率百分百”—— 这与《元史?食货志》“至元新政行于汉地,民渐安” 的记载吻合。王家庄的税票被里正贴在祠堂墙上,供村民随时查验,成为税政透明化的活样本。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m.8kxs.com)巴图虎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