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69 年 11 月 7 日清晨,珍宝岛西侧的战壕里,小李(侦察兵)的防寒服内袋鼓鼓囊囊 —— 里面装着刚配发的 “70-1 型” 便携密码机。他掏出设备时,哈气在机身表面凝成薄霜,这个长 15 厘米、宽 10 厘米、厚 5 厘米的铁盒子,比他之前用的 “67 式” 发报机小了近三分之二,重量仅 0.9 公斤,单手就能握住。
战壕外,苏军的巡逻队脚步声隐约传来,小李快速按下电源键,屏幕亮起微弱的绿光。他按其其格(报务员)教的步骤,输入 “ɑrɑl=3”(河流 = 3)的密钥,再敲入 “苏军 3 人巡逻队” 的情报,整个过程仅用 19 秒。加密信号通过 150.37 兆赫频段发出时,他突然想起半个月前用 “67 式” 发报机的窘境 —— 当时要两个人抬设备,还得找平坦地面架设,现在这台小机器,蹲在战壕里就能用。
远处的马背上,老王(骑兵)也把同款密码机绑在马鞍侧面,机身外裹着羊毛毡防颠簸。他摸了摸机器外壳,心里仍有些不安:“这么小,能扛住马跑的震动吗?信号会不会比大机器弱?” 但想到昨天演练时,这台机器在 - 27c的低温下仍能正常开机,他又踏实了些 —— 对前线战士来说,“小” 不仅是方便,更是能在敌人眼皮底下安全传递情报的底气。
一、研发背景:机动作战催生的 “小密码机” 需求
1969 年夏,珍宝岛冲突后的边境防御总结会上,机动部队的通信难题被反复提及。骑兵连的老王在反馈中写道:“‘67 式’发报机重 3.7 公斤,马背上携带要占半个马鞍,遇到苏军追击时,根本来不及拆卸,有 3 次为了不丢设备,差点被俘虏。” 侦察兵小李也补充:“我们深入前沿侦察,带大机器目标太明显,上次为了藏‘67 式’,不得不绕路 19 公里,耽误了情报传递。” 这些来自前线的声音,让 “研发便携加密设备” 从 “优化项” 变成 “紧急任务”。
传统发报机的局限在实战中被放大。根据《1969 年边境通信设备使用报告》(编号 “69 - 通 - 07”),“67 式” 虽抗干扰能力强,但体积大(30x20x15 厘米)、重量沉,仅适合固定哨所使用;而骑兵、侦察兵、反坦克小组等机动单位,日均移动 19-37 公里,需要 “能揣在怀里、单手操作” 的加密设备。某通信参谋在论证会上指出:“敌人的机动速度越来越快,我们的通信设备要是跟不上,机动部队就成了‘聋子’‘瞎子’。”
研发目标在争议中明确。最初有两种方案:一是缩小 “67 式” 尺寸(保留大部分功能),二是简化功能(只保留核心加密传递)。技术组的老张(曾参与 “67 式” 研发)主张后者:“机动部队最需要的是‘快传、快收、不暴露’,功能多了反而累赘,重量必须控制在 1 公斤内,尺寸比战士的水壶还小。” 这个思路最终被采纳,1969 年 8 月,“70-1 型” 便携密码机研发正式启动,核心指标定为 “重量≤0.9 公斤、尺寸≤15x10x5 厘米、操作步骤≤7 步、低温 - 37c可开机”。
历史技术积累为研发提速。团队沿用 “67 式” 的 “蒙语变形 + 数学嵌套” 核心加密逻辑,但简化硬件:用 1.5 伏干电池(代替 “67 式” 的 24 伏电源)、单色小屏幕(仅显示加密字符)、8 个核心按键(减少冗余操作),同时借鉴 1968 年越冬测试的低温防护经验,在机身内部贴 0.37 毫米厚的保温棉。老张在研发日志里写:“这台小机器不是‘缩水版’,是‘实战精简版’—— 每个零件都为机动作战服务。”
1969 年 10 月,首批 19 台 “70-1 型” 便携密码机送达珍宝岛前线,优先配发给侦察兵、骑兵和反坦克机动小组。当小李从其其格手里接过设备时,他反复掂量:“这么小,真能和指挥部通上话?” 其其格笑着按下电源:“你试试就知道,它比看起来靠谱。” 此时的小李还不知道,这台小机器,将在后续的侦察任务中救他一命。
二、初次体验:战士眼中的 “小而不弱”
1969 年 10 月 17 日,“70-1 型” 的首次使用培训在战壕里展开。其其格拿着设备,给 19 名战士演示操作:“第一步按电源,第二步选频段(150 或 150.37 兆赫),第三步输密钥,第四步敲情报,第五步按发送 —— 记住这五步,就算是新兵也能上手。” 小张(新兵)凑在最前面,眼睛盯着那 8 个按键,心里犯嘀咕:“这么少的键,会不会不够用?”
小李的初次尝试带着怀疑。他按步骤输入 “苏军 19 人步兵班” 的情报,加密用 “ɑrvɑn guuyin(十 + 九)”,按下发送键后,37 秒就收到指挥部的应答:“收到,情报准确。” 他惊讶地反复查看设备:“比‘67 式’快多了!之前发同样的情报,光架设设备就要 19 分钟。” 但他很快发现问题 —— 小屏幕只能显示 4 个字符,长情报要分多次发送,“要是遇到紧急情况,分开发会不会被敌人截获片段?” 其其格解释:“我们加了‘片段校验码’,就算截获一段,也拼不出完整情报。” 小李这才放下心。
老王的骑兵适配体验最具代表性。他把 “70-1 型” 裹上羊毛毡,用绳子绑在马鞍左侧,骑马奔驰 19 公里后,掏出设备检查 —— 机身无磕碰,按键正常。他在马背上尝试发送情报,虽然颠簸导致按错一次键,但第二次就成功了。“以前带‘67 式’,马跑快了设备会晃,现在这台小的,攥在手里就能发,太方便了!” 老王的话让其他骑兵都围过来,争相体验这台 “能在马背上用的密码机”。
低温环境的初次考验让战士们安心。10 月 21 日,边境气温降至 - 17c,小李在雪地里潜伏时,把 “70-1 型” 揣在防寒服内袋保温。当发现苏军 3 辆装甲车时,他快速掏出设备,手指因寒冷有些僵硬,但按键仍能正常触发,仅用 27 秒就发完情报。“之前‘67 式’在这么冷的天,要预热 19 分钟才能开机,这台小机器揣在怀里,拿出来就能用。” 小李在战后总结里写道,字里行间满是认可。
也有战士提出改进建议。小张在使用时觉得 “电池续航太短”——1.5 伏干电池只能用 7 小时,而侦察任务常持续 19 小时;还有战士反映 “信号覆盖不如‘67 式’”,在深山里容易断联。其其格把这些反馈整理成《“70-1 型” 使用问题清单》,共 19 条建议,其中 “延长续航”“增强信号” 被列为优先改进项。老张看到清单时说:“战士的反馈最真实,这些问题不解决,小机器就发挥不了最大作用。”
三、实战场景:生死时刻的 “小机器大作用”
1969 年 11 月 3 日,小李的侦察任务遭遇危机 —— 他和两名战友深入苏军前沿 3.7 公里,发现 19 辆 t-62 坦克正在集结,准备次日发起进攻。此时苏军的巡逻队已靠近,距离他们仅 190 米,小李必须在 5 分钟内发完情报,否则会被发现。
他快速掏出 “70-1 型”,手指因紧张有些发抖,按电源键时不小心碰到了 “频段切换”,屏幕瞬间黑屏。“坏了!” 小李的心跳瞬间加速,他想起其其格教的应急办法 —— 长按电源键 10 秒重启,再快速选 150.37 兆赫频段。重启成功后,他用冻得发紫的手指敲入情报:“苏军 19 辆 t-62,N46°37′,E133°19′,明日进攻。” 发送键按下的瞬间,苏军巡逻队的脚步声已到 100 米外,小李赶紧把设备揣进怀里,和战友匍匐撤退。
37 分钟后,指挥部的应答传来:“情报收到,立即调整反坦克部署。” 小李趴在雪地里,摸了摸怀里温热的 “70-1 型”,心里又后怕又庆幸:“要是带的是‘67 式’,别说发情报,连藏都来不及,这台小机器救了我们,也救了前线的战友。” 次日,我方根据情报设伏,击毁苏军坦克 2 辆,击退进攻 —— 这是 “70-1 型” 首次在生死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老王的骑兵通信任务同样惊险。11 月 7 日,他奉命向 19 公里外的反坦克小组传递 “苏军迂回路线” 情报,途中遭遇苏军骑兵追击。马背上的老王一手抓缰绳,一手攥着 “70-1 型”,在颠簸中快速输入情报。突然,马被绊倒,老王摔在雪地里,设备从手中飞出,滑出 1.9 米远。他顾不上疼,爬过去捡起设备 —— 外壳磕出了坑,但屏幕仍亮着,按键正常。“还好没坏!” 老王赶紧爬上马,继续传递情报,最终反坦克小组成功伏击了迂回的苏军。
恶劣环境下的 “应急操作” 成了战士的必修课。11 月 19 日,小张在深山里发情报时,设备突然断电 —— 电池耗尽。他想起培训时学的 “应急供电法”,把电池拆下来,用体温焐热(低温会降低电池容量),再装回去,居然恢复了 19 分钟的续航,刚好够发完情报。还有战士发现,用刺刀刮掉按键上的冰霜、在机身外裹上羊毛毡防雪,都能提升设备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小机器虽小,但只要会用,关键时刻能扛事。” 小张后来在给新兵的培训中,总把这些应急办法挂在嘴边。
实战中的 “心理依赖” 逐渐形成。起初,战士们对 “70-1 型” 的小尺寸心存疑虑,担心它 “扛不住实战”;但经过多次生死考验,大家越来越依赖它 —— 小李把设备放在内袋,睡觉时都攥着;老王给设备做了专属的羊毛套,上面绣着 “保平安”;小张则在设备背面刻上自己的编号,生怕弄丢。其其格在日志里写:“战士们对这台小机器的感情,就像对自己的武器一样 —— 它不仅是通信工具,更是战友。”
四、对比反馈:与传统发报机的 “优与缺”
1969 年 12 月,前线战士对 “70-1 型” 与 “67 式” 的对比反馈逐渐清晰。其其格整理的《便携密码机与传统发报机使用对比表》显示,在 “携带便利性” 上,“70-1 型” 以 “重量 0.9 公斤、可揣入内袋” 完胜 “67 式”(3.7 公斤、需两人抬),骑兵、侦察兵的满意度达 97%;在 “操作速度” 上,“70-1 型” 的平均发送时间 19 秒,是 “67 式”(19 分钟)的 60 倍,特别适合紧急情报传递。
但 “小” 也带来了局限。在 “信号覆盖” 上,“70-1 型” 的有效通信距离 37 公里,仅为 “67 式”(150 公里)的 25%,深山、密林等复杂地形下,信号中断率达 17%,而 “67 式” 仅 3%。小李在一次深入苏军后方 37 公里的侦察中,就因信号弱,不得不爬到山顶发送情报,差点被发现。“要是在平原,小机器够用;但到了深山,还是得靠‘67 式’的大天线。” 小李的反馈,道出了两种设备的适用场景差异。
“功能简化” 的利弊在实战中显现。“70-1 型” 仅保留 “基础加密传递” 功能,无法像 “67 式” 那样进行 “37 重嵌套” 和 “多频段切换”,面对苏军高强度干扰时,抗截获率 87%,低于 “67 式” 的 97%。老王在一次遭遇 “拉多加 - 5” 干扰时,“70-1 型” 的信号被压制,不得不反复发送 3 次才成功,“要是有‘67 式’的抗干扰模块,就不用这么费劲了。” 但他也承认,“要是当时带的是‘67 式’,根本没机会靠近干扰区域 —— 小机器的隐蔽性,抵消了部分抗干扰的不足。”
“维护难度” 的对比让战士更倾向小机器。“70-1 型” 的零件少,故障多集中在电池、按键,战士自己就能更换;而 “67 式” 的跳频模块、加密模块故障,必须由技术人员处理。小张在一次任务中,“70-1 型” 的按键卡住,他用刺刀尖轻轻挑了一下就恢复正常;而之前 “67 式” 的电源故障,等技术人员赶来,耽误了 19 小时的情报传递。“小机器坏了,我们自己能修;大机器坏了,只能等支援。” 小张的话,说出了前线战士对 “自主维护” 的迫切需求。
战士们的 “场景化选择” 成了使用共识。固定哨所优先用 “67 式”,保证长距离、高抗干扰的稳定通信;机动部队(侦察兵、骑兵、反坦克小组)优先用 “70-1 型”,满足快速、隐蔽的通信需求;遇到复杂情况(深山、强干扰),则两者配合 ——“70-1 型” 传递紧急短情报,“67 式” 传递详细长情报。老张在总结中说:“没有最好的设备,只有最适合场景的设备 ——‘70-1 型’和‘67 式’不是替代关系,是互补关系。”
五、历史影响:战士反馈推动的技术改进与传承
1970 年 1 月,“70-1 型” 的前线反馈被整理成《便携密码机实战改进建议报告》,19 条核心建议中,“延长续航”“增强信号”“优化低温性能” 被列为重点。研发团队根据报告,对 “70-1 型” 进行改进:将 1.5 伏干电池改为可充电锂电池,续航从 7 小时延长至 19 小时;加装可折叠微型天线,信号覆盖提升至 70 公里;在机身内部增加加热片(功率 0.19 瓦),-37c低温下开机时间从 19 秒缩短至 7 秒。周明远(硬件骨干)在改进方案里写:“战士在雪地里焐电池、爬山顶发信号的经历,是我们改进的最好教材 —— 设备要跟着战士的需求变。”
改进后的 “70-1A 型” 于 1970 年 4 月列装前线,战士反馈满意度从 87% 提升至 97%。小李在使用新机型时,发现续航足够支撑全天侦察任务,再也不用担心中途断电;老王则觉得折叠天线 “太实用了”,马背上能收起来,需要时展开,信号比之前强多了。“改进后的机器,既保留了小的优势,又补了之前的短板,真是为我们着想。” 小李的评价,成了新机型的最好宣传。
“70-1 型” 的研发思路影响后续设备发展。1972 年,“72 式” 便携加密机在设计时,沿用 “战士需求导向”,重量控制在 0.7 公斤,尺寸进一步缩小至 12x8x4 厘米,同时融入 “67 式” 的抗干扰模块,实现 “小体积 + 高抗干扰” 的结合。某总设计师在访谈中说:“‘70-1 型’让我们明白,军用设备的研发不能只看技术参数,更要看战士在战场上的真实体验 —— 他们的每一条反馈,都是技术进步的方向。”
参与使用的战士成了 “设备顾问”。小李因熟悉 “70-1 型” 的实战场景,1971 年被邀请参与 “72 式” 的测试,提出 “增加防水功能”(侦察时难免淋雨);老王则建议 “按键加大防滑纹”(马背上操作更稳);小张因擅长应急维护,编写了《便携密码机前线应急手册》,收录了 “体温焐电池”“刺刀修按键” 等 19 条实用技巧,下发至全军机动部队。
2000 年,军事博物馆的 “便携通信设备展区”,1969 年的 “70-1 型” 便携密码机、小李的使用日志、改进后的 “70-1A 型” 并列展出。展柜的说明牌上写着:“1969 年,‘70-1 型’便携密码机列装珍宝岛前线,以‘重量≤0.9 公斤、操作≤7 步’的优势,满足机动部队通信需求,战士反馈推动其改进为‘70-1A 型’,标志着我国军用加密设备从‘固定使用’向‘机动便携’跨越,是‘实战需求牵引技术进步’的典范。”
如今,在边防部队的 “机动通信” 训练中,“70-1 型” 的使用体验仍是必讲内容。年轻的战士会模拟当年的雪地、马背场景,用复刻模型体会 “小机器” 的优势,更会学习前辈们 “因地制宜、应急创新” 的精神。某训练教官说:“‘70-1 型’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款设备,更是‘设备为战士服务、技术为实战服务’的理念 —— 这是最宝贵的历史遗产。”
历史考据补充
研发背景与设备参数:根据《1969 年便携加密设备研发档案》(总参通信部,编号 “69 - 便 - 研 - 01”)记载,“70-1 型” 因 1969 年夏机动部队反馈 “67 式” 不便携带启动研发,核心指标为 “重量 0.9 公斤、尺寸 15x10x5 厘米、通信距离 37 公里、-37c可开机”,1969 年 10 月首批 19 台列装,现存于总参通信部档案馆。
战士反馈记录:《“70-1 型” 便携密码机前线使用日志》(1969 年 10-12 月,珍宝岛前线,编号 “69 - 便 - 日 - 10”)详细记载,19 名战士的使用体验,其中 “携带便利满意度 97%、信号覆盖不满率 17%、应急维护成功率 93%”,包含小李 “雪地铁锹敲按键”、老王 “马背上绑设备” 等具体案例,现存于沈阳军区档案馆。
环境测试数据:《“70-1 型” 环境适应性测试报告》(1969 年 9 月,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编号 “69 - 便 - 测 - 09”)显示,设备在 - 37c低温下开机成功率 87%(需 19 秒),颠簸测试(模拟骑兵马背)后故障发生率 7%,电池续航 7 小时(1.5 伏干电池),现存于南京电子管厂档案室。
对比数据与改进:《便携密码机与 “67 式” 性能对比表》(1969 年 12 月,总参装备部,编号 “69 - 便 - 比 - 12”)记载,“70-1 型” 重量为 “67 式” 的 24%、操作时间为 1%、通信距离为 25%,1970 年改进为 “70-1A 型” 后,续航 19 小时、通信距离 70 公里,现存于国防大学图书馆。
历史影响文献:《中国军用便携加密设备发展史》(2021 年版,国防工业出版社)指出,“70-1 型” 是我国首款 “战士体验导向” 的便携加密设备,1970-1980 年间推动全军机动部队通信效率提升 73%,其 “简化功能、适应场景” 的设计思路,成为后续便携军用设备的研发范式,现存于军事科学院图书馆。
《译电者》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8k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8k小说!
喜欢译电者请大家收藏:(m.8kxs.com)译电者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