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晋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4章 潮来与暗号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范县地处兖州北部边界,又有济水等水网连通四方,本就是商旅往来之地,只是先前苟曦推行所谓的“兖州封闭”政策,人为设置了重重障碍,才导致民生凋敝,市面萧条。如今范县率先放开管制,立刻吸引了大量渴望谋生的流民涌入。

流民之中,涵盖了士、农、工、商各个阶层的人士,他们往往是最具韧性和投资潜力的群体。只要给予他们相对宽松的环境和一定的自由,他们就能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给地方带来复苏和建设。

而刚刚结束的这场守城胜利,无疑给范县做了一个极佳的宣传,让更多人感觉到这座城市具备一定的安全性,因此吸引了更多来自司州、冀州乃至并州的流民源源不断涌来。

在各地涌来的流民中,尤以来自并州的流民整体素质较高。他们多是当地颇有家资的大户,在并州因匈奴刘渊起事而陷入动荡后,便跟随并州刺史司马腾南下避难至邺城。他们拖家带口,携带着不少财物,本想在邺城购置产业常住,谁知邺城又被羯人攻破,再次陷入惶惶不可终日的境地。

在这种绝望中,他们看到了范县在强敌压境下依然屹立不倒,于是便蜂拥朝范县而来,寻求一线生机。

这些并州来客中,还有一部分是原属司马腾麾下的军人,他们南下时自称“乞活军”。

“乞活军”是一支总人数为五千人的军队。这些人绝非懦夫和胆小鬼,他们生长于边塞,许多人精通弓马,是极为优秀的兵源。他们的失败,更多在于上层领导的混乱无能和大局观的缺失。

邺城被围时,城内府库早已空竭,而镇守邺城的司马腾个人府邸中却堆积着连他自己都数不清的钱粮布匹。直到羯人大军兵临城下,摆开攻城架势,他才吝啬地赐给守城将士每人区区几升米、一丈布,此举彻底寒了那些本可一战的精兵悍将之心。

羯人尚未正式攻城,军心已然涣散,将士们各寻退路,城破人亡的结局也就注定了。

现如今,无论是训练有素的士兵,还是可充军资的财物,都是马清极度渴望的。

早上刚回城时,他就已经吩咐方琦等四将,立即在北面黄河南岸的几个关键渡口和要道设置招兵点,各自招募兵勇。遇到成建制的流亡武装前来投奔,则先解除其武装,再进行甄别和整编。

优质的兵员是将领立足的根本,他深知这四位将领为了抢夺兵源,尤其是素质好的士兵,发生争执在所难免,又特别安排参军阿奇负责居中协调,避免内耗。

他也命令方信、刘佑等人全力协助郎玮,做好流民的疏散和安置工作。小小的范县城不可能容纳下所有涌入的人口,必须将大部分流民有计划地疏散到郡内其他六个县去,化压力为助力。

而所有问题中,最急迫、最核心的,便是粮食。早在战事爆发前,马清就已向豫州刺史祖逖和冀州刺史刘舆发出了求援信,请求借贷粮草。他相信这两位基于战略考量,肯定会借,只是数量多寡的问题。

上午彭泰的书信,又让他心中多了一个可能求助的人选——青州刺史王敦。他从未与王敦这位武帝的驸马打过交道,但他早已心存结交之意,只是他出身卑微,品级又低,一直没有机会,现在机会来了。

一阵激烈的吵架声将马清飘远的思绪猛地拉回了现实。

“呸!你以为你比老娘多长了一只脚,就能霸占这块地界欺负人不成?”一个身材胖大的中年妇人,正叉着腰,伸手指着一个面相白皙的中年男子的下身,泼辣地叫骂着。

两人显然是在争夺一个摆摊的位置。

“嗬!你以为你比老子多长了一张嘴,就能满口喷粪随便凶人?”那中年男子也不甘示弱,立刻反唇相讥,同样伸手指向妇人。

围观的人群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空气中充满了市井的鲜活与躁动。

马清这才发觉,自己不知不觉间已走出后院一百多步,完全融入了这喧闹的市集之中。他微微摇头,趁众人的注意力都被那对吵架的男女吸引,他弯腰从地上捡起一块尖利的小碎石,在后院的外墙上画了一个圆圈,中间一个十字。

他记得简云曾经说过,只要在城内的任何地方画下这个特定的联络符号,少则一个时辰,多则三日,自然会有人前来与他联系。

画完第一个,他故作悠闲地把玩着手中的碎石,又向前漫无目的地走了三十步左右,又如法炮制,假装随意地画了第二个相同的符号。

之后,他站直身子,目光看似随意地扫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试图从那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中,寻找一丝熟悉的、能与他瞬间对视确认的眼神。然而,目光所及,尽是为生计奔波、神情麻木或焦虑的流民百姓。

马清只好转身沿着原路返回。

到了黄昏时分,夕阳将天际染成一片橘红,马清再次推开了那扇小门,踱步而出。

暮色渐沉,夕阳的余晖将天边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大街上,虽然不及白昼时分那般摩肩接踵、喧闹鼎沸,但也依然人声扰攘,充满了一种奇异的、抓紧时间享受短暂安宁的急切。街上出现了许多本地居民的身影,男女老少皆有,他们似乎要将压抑了数年的沉闷在此刻尽情释放。

本地人与外来流民的区别,几乎一目了然。

那些稍具资财的流民,尚能依靠牛车或马车作为临时的栖身之所,即便无法入住拥挤的旅社,也能蜷缩在车厢里过夜。而更多穷苦的流民,则只能背着、抱着大大小小、颜色各异的包袱,露宿在街边墙角,包袱里那些在旁人看来或许不值一文的物什,却是他们背井离乡途中最后的念想和依靠。

若单论体格,许多流民这几年并没有饥寒之忧,他们反而比面有菜色的本地市民显得更为强壮结实。然而,他们的眉宇间却笼罩着一层无法化开的愁云,眼神中充满了离乱之苦和对未来的茫然。

反观本地的市民,尽管数年的封闭政策和连年的贫困,使得他们大多衣衫褴褛,面带营养不良的菜色,但此刻,他们似乎正在走出生活的谷底,他们的脸上奇异地焕发着一种激动与兴奋的光彩。

马清站在街头,看着这两种命运在同一条路上擦肩而过。他知道:这里既有复兴的种子,也随时可能燃成冲突的火焰。

喜欢晋柱请大家收藏:(m.8kxs.com)晋柱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