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与青少年创意孵化
陈砚之第一次见到林小满时,对方正蹲在创客空间的角落拆旧台灯。十六岁的少女扎着歪歪扭扭的丸子头,校服袖口沾着银色焊锡,指尖捏着的螺丝刀在暖光里划出细小的弧光。
“同学,这里不能私自拆卸公共设备。”陈砚之的声音惊得林小满手一抖,螺丝刀“当啷”掉在地上。
少女猛地站起来,怀里的电路板和电容哗啦啦滚了一地。她慌忙去捡,马尾辫扫过陈列架,把一排3d打印的行星模型扫得东倒西歪。
“抱歉!我只是想看看镇流器的线圈结构——”林小满的脸涨得通红,校服后颈洇着汗渍,“我设计的智能花盆总烧电路,可能是稳压模块选错了型号。”
陈砚之弯腰拾起滚到脚边的土星模型。这个由创客空间资助的青少年创意孵化项目刚启动三周,她作为项目负责人,见过太多像林小满这样眼睛发亮的孩子。但少女掌心磨出的茧子和电路板上整齐的焊点,让她忽然想起十年前那个在废品站找零件的自己。
“带图纸了吗?”陈砚之把模型放回原位,“三楼有电子实验室,示波器和可调电源都能用。”
林小满的眼睛瞬间亮了,像被点燃的氖管。她从帆布包里掏出皱巴巴的笔记本,草图旁密密麻麻写着计算公式,页脚还画着只吐舌头的简笔画猫。
“智能花盆?”陈砚之翻到某页停下,“湿度传感器联动自动浇水,还带光照补偿功能?”
“嗯!我奶奶总忘记给兰花浇水,”林小满的手指点着图纸上的太阳能板,“但市面上的产品要么太大,要么要插电。我想做个能挂在阳台栏杆上的,用太阳能供电,还能通过微信发提醒。”
陈砚之注意到图纸角落标着材料成本:三十八元七角。她想起上周评审会上,投资总监张启明的话:“这些孩子的想法太天真,商业价值几乎为零。”
那天下午,陈砚之陪着林小满在实验室调试电路。少女握着电烙铁的手很稳,锡丝融化时的青烟里,她忽然说:“陈老师,您知道吗?去年市科创比赛,我的自动喂鱼器因为用了矿泉水瓶当储水箱,被评委说不够专业。”
“但矿泉水瓶成本低、重量轻,”陈砚之看着示波器上跳动的正弦波,“商业的本质不是用昂贵的材料,而是解决真实的问题。”
三周后的创意路演上,林小满抱着喷了绿漆的智能花盆站在台前。聚光灯下,她校服上的油渍格外显眼。当投资人问起量产可行性时,她突然从背包里掏出个牛皮本:“这是我做的用户调研,小区里有27户老人需要这个,他们愿意花50块钱买。”
台下响起稀疏的笑声。张启明在后排翻着平板电脑,指尖在评估表上敲出“c级”。
陈砚之却注意到林小满本子里夹着的收款二维码打印件,边缘已经磨得起毛。
路演结束后,陈砚之在楼梯间拦住张启明:“那个智能花盆的防水结构很巧妙,用硅胶密封圈代替传统胶封,成本能降30%。”
“陈总监,我们是商业孵化,不是慈善机构。”张启明的钢笔在文件夹上敲出节奏,“上周那个高中生做的AR眼镜,专利报价已经到八百万了,这才是值得投入的项目。”
陈砚之回到办公室时,发现桌角放着个牛皮纸包。拆开来看,是林小满的智能花盆,附带一张便签:“陈老师,我改了浇水程序,现在能识别多肉和兰花的不同需求。”花盆底座贴着张便利贴,画着只举着螺丝刀的小猫。
当晚,陈砚之在项目群里发了条消息:“所有创意都值得被认真对待。下周开始,增设‘微创新工作坊’,不限技术门槛。”
第二个月,林小满带着改进版花盆来参加工作坊。这次她带来了三个不同尺寸的样品,最小的能挂在防盗窗上。“我找五金店老板问了,这种塑料外壳批量做只要十二块钱。”她献宝似的指着花盆侧面的凹槽,“这里能塞香茅片,夏天还能驱蚊。”
陈砚之看着围过来的几个初中生,他们手里拿着五花八门的发明:能测握笔姿势的智能笔、带放大镜的书签、可折叠的购物袋支架。这些被张启明称为“小打小闹”的创意,此刻正让孩子们眼睛发亮地交换想法。
变故发生在六月。张启明突然宣布要砍掉微创新项目的预算,将资金全部投入那个AR眼镜团队。“投资方要看回报,”他把财务报表拍在会议桌上,“那个花盆就算卖爆了,一年能赚多少?”
“但我们已经收到四百多个预订单了。”陈砚之翻开手机里的接龙记录,大部分来自养老社区,“林小满还和街道办谈了合作,给独居老人免费安装。”
“慈善项目应该找民政局。”张启明的钢笔在报表上划出红圈,“下周一前,把工作坊的场地腾出来,给AR团队做测试间。”
周五的工作坊上,林小满没来。陈砚之拨通她妈妈的电话,才知道女孩因为要帮家里看杂货店,已经三天没去学校。“她说那个花盆卖不出钱,还不如多进点货。”电话那头传来超市扫码枪的滴滴声。
陈砚之驱车穿过老城区的狭窄巷道,在挂满塑料玩具的杂货铺里找到了林小满。她正踩着板凳给货架补货,校服外套搭在收银台上,上面别着枚“创客之星”的徽章。
“奶奶住院了,妈妈要去陪护。”林小满跳下板凳时差点摔倒,“那个花盆,我可能做不了了。”
陈砚之看着货架角落里堆着的纸箱,里面是打包好的智能花盆,每个都裹着气泡膜。“这些是?”
“上周社区订的,我晚上在家组装的。”林小满低下头,“但五金店说要先付定金才能做新外壳,我……”
陈砚之掏出手机给张启明发消息:“微创新项目需要启动资金两万,用于支付首批材料款。”对方秒回:“驳回。”
她盯着屏幕沉默片刻,转身对林小满说:“明天带你的花盆来创客空间,我们开个线上众筹。”
周六的直播室里,林小满抱着花盆坐立不安。陈砚之帮她调整好摄像头,身后的背景板上贴满了孩子们的创意草图。当镜头对准花盆底座的小猫图案时,弹幕突然活跃起来。
“这个设计好可爱!”
“我外婆也总忘记浇水!”
“多少钱一个?我要两个!”
三个小时后,众筹金额突破了五万。林小满看着不断跳动的数字,突然捂住脸蹲在地上哭起来。陈砚之递给她纸巾时,发现女孩校服口袋里露出半截皱巴巴的成绩单,物理考了98分。
暑假来临前,林小满的“奶奶的花园”智能花盆生产线在创客空间的角落开工了。五个高中生组成了临时团队:学美术的设计包装,会编程的优化App,擅长口才的负责社区推广。陈砚之没再干预,只是在他们争论定价时提了句:“老年人对价格敏感,但愿意为实用功能付费。”
最终定价定在69元。第一批两百个花盆在社区义卖会上半小时售罄,有老人拿着说明书来找林小满,说想给远在外地的孙子也买一个。
八月中旬,张启明突然出现在生产车间。他看着孩子们给花盆贴标签,突然指着包装上的二维码说:“可以加个语音功能,老人不会用App的话,按一下就能报湿度。”
林小满愣住了。陈砚之笑着补充:“张总监上周刚给孙子买了个儿童故事机,对语音模块很有研究。”
张启明的耳朵微微发红,从公文包里掏出份文件:“我联系了几家养老机构,他们想批量采购。还有,这是专利申请的初步审核意见。”
那天下午,林小满在工作坊的留言板上贴了张新画的漫画:五个小人推着一辆装满花盆的手推车,天空飘着写着“69元”的云朵。画的角落,举着螺丝刀的小猫旁边多了个穿西装的简笔画人,手里拿着个语音模块。
九月开学时,陈砚之收到个快递。打开是个印着枫叶图案的智能花盆,附带林小满的信:“陈老师,我们在花盆里加了落叶收集槽,秋天的落叶能当肥料。奶奶今天出院,她说等花开了就拍照给您看。”
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来,落在创客空间新挂的招牌上——“青少年创意孵化基地”下面,多了行小字:“让每个微小的想法,都能长成参天大树。”陈砚之想起十年前那个在废品站找零件的自己,当时要是有人肯递一把螺丝刀,该多好。
她拿起手机给张启明发消息:“下周的项目评审,能不能给初中生的‘防近视坐姿提醒垫’多留十分钟?”
对方很快回复:“没问题,我带儿子来当测试员。”
车间里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夹杂着电烙铁滋滋的声响。陈砚之望着那些年轻的面孔,突然明白所谓商业孵化,从来不是寻找完美的创意,而是守护那些带着体温的、想要改变世界的勇气。就像林小满在花盆里埋下的种子,终有一天会开出意想不到的花。
喜欢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请大家收藏:(m.8kxs.com)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