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的晨光透过雕花木窗,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光影。六岁的小苏站在比他略高的铜镜前,小眉头紧锁,一遍遍练习着“叉手礼”。他那肉乎乎的小手总是不听使唤,袖口甩不到位,急得直跺脚。
“爹爹,这袖子怎地如此不听话!”小苏撅着嘴,眼看就要掉金豆子。
苏明远放下手中的《古今礼仪考》,蹲到儿子面前。望着这孩子气鼓鼓的小脸,他恍惚间看见五百年前的自己——那个在大明徐府书房里,被繁复礼仪逼得快要哭出来的少年。
“莫急,”苏明远温声道,取过案上毛笔,在宣纸上流畅地画出手部动作分解图,“古人云‘叉手当心,敬以示人’,但你要记住,礼不在形,而在心。”
他托起儿子的小手,轻轻触到那扑通扑通跳动着的小小心脏:“感觉到了吗?这里的热忱与敬意,比任何形式都重要。古礼之所以为礼,是因为它表达了心中的尊重。现代人不必拘泥形式,但要保留这份心意。”
小苏眨巴着大眼睛:“就像我给妈妈倒水时双手捧着那样吗?”
“正是如此。”苏明远心头一热。三年前,当他刚刚穿越到这个时代,发现自己毕生所学的礼乐知识几乎被现代人遗忘时,何尝不感到绝望?而今看着自己的孩子将古礼融入日常,他忽然明白了文明传承的真谛——不是刻板复制,而是精神延续。
午后阳光透过槐树叶隙,在院子里洒下点点金光。林婉儿收拾完碗筷,拿出识字卡片,却被小苏一把拉住。
“妈妈,今天能不能看《汉字侠》?”小家伙眼睛亮晶晶的,满是期待。
林婉儿瞥见苏明远微微蹙眉,知他仍对电子设备教授传统文化心存芥蒂,便柔声道:“那咱们约法三章,看完后要能用毛笔写出这个字,还要讲出它的故事。”
小苏连连点头,迫不及待地盘腿坐在垫子上。
动画片里,“礼”字化作一个小精灵,讲述着自己的前世今生。林婉儿借机讲解:“左边是‘示’,表示尊重;右边是‘豊’,像古代祭祀用的器皿。古人用‘礼’连接人与天地...”
她话未说完,小苏忽然指着电视里比心的卡通人物问:“那这个算不算‘新礼’?”
苏明远本来在旁批阅学生论文,闻此言不由抬头。只见儿子笨拙地比着心形,小脸上全是认真。
林婉儿扑哧一笑,看向丈夫。苏明远放下钢笔,走到儿子身边蹲下,郑重道:“心有万千形,意唯一般真。比心虽是现代人表达喜爱的方式,但其内核与古礼相通,都是传递心中真情。”
他执起毛笔,在宣纸上挥就“心”字的篆、隶、楷、行四种写法,最后画下一个俏皮的心形:“形式随时代而变,但心意跨越古今。”
小苏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忽然扑进父亲怀里:“爹爹教我写古代的‘心’字好不好?”
望着这一大一小两颗脑袋凑在一起练字,林婉儿眼角微湿。她记得苏明远刚穿越来时,对现代一切充满抵触,尤其反感电子产品。如今能为儿子放下成见,已是巨大进步。
最令她感动的是苏明远的教育方式——他从不要求儿子全盘接受古代礼仪,而是引导孩子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核。这种开明,远超许多现代父母。
夕阳西下,厨房里飘出饺子馅的香气。小苏踮着脚看母亲擀饺子皮,小手痒痒地想要尝试。
“妈妈,为什么咱们要一起包饺子呀?”
“因为这是家的味道呀。”林婉儿捏了个小面团给儿子玩。
苏明远洗净手过来,见状笑道:“这倒让爹爹想起《庄子》里‘庖丁解牛’的故事。”
小苏立刻来了兴趣:“庖丁是什么?会解牛的 superhero 吗?”
苏明远忍俊不禁,一边包饺子一边讲述庖丁解牛的寓言。他特意将故事讲得生动有趣,说到庖丁如何熟悉牛的身体结构,运刀如神时,手中的饺子皮和馅料仿佛也成了艺术。
“所以庖丁的成功不在于技术多高超,而在于他了解牛的身体结构,顺应自然规律。”苏明远总结道,手中的饺子恰好包完,形如元宝,十分漂亮。
小苏似懂非懂,但包饺子时明显更加专注了。林婉儿趁机道:“就像咱们现在垃圾分类,也是了解物品特性,让它们各得其所,物尽其用。”
“物尽其用是古人智慧吗?”小苏问。
“正是,《淮南子》里就有‘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说法。”苏明远答。
孩子眼睛一亮:“那古人也会垃圾分类吗?”
“当然,”苏明远来了兴致,“宋代就有专门回收垃圾的行业,明代北京城有污水排放系统,古人比我们想象的要环保得多。”
小苏兴奋地跑去拿来自己的垃圾分类玩具,非要爹爹讲讲古人怎么处理各类垃圾。苏明远索性将包饺子变成了一堂生动的环保历史课。
林婉儿看着滔滔不绝的丈夫,心中暖流涌动。记得他刚来时,看到现代人浪费资源常常痛心疾首,如今已能如此平和地将古今智慧融会贯通,引导孩子思考。
暮色渐浓,老槐树下挂起的灯笼发出柔和光芒。一家三口围坐在树下的蒲团上,开始了每晚的“家庭典籍共读”。
苏明远捧着线装《论语》,抑扬顿挫地读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苏盘腿坐在一旁,彩笔在画纸上飞舞。不一会儿,他举起画作:一个戴着VR眼镜的孔子正在沉思,气泡框里写着“学而不思则罔”。
“爷爷说古人没有这个!”孩子抗议道,小脸上全是发现“错误”的得意。
林婉儿接过画,忍不住笑起来:“画得真有意思!虽然古人没有VR眼镜,但他们一定喜欢我们用新的方式理解经典。”
苏明远原本想纠正儿子的“谬误”,闻言却心头一震。是啊,若孔子活在当代,会不会也乐于采用新技术传播思想?他自己不也从最初抵触电子书,到现在熟练使用平板阅读古籍?
他接过儿子的画,仔细端详:“小苏说得对,古人没有VR。但爹爹觉得,若是孔子见到VR,定会赞叹:‘此物大善,可助人深思明辨!’”
小苏得到父亲肯定,高兴地手舞足蹈:“那我可不可以给每句论语都配画?”
“自是可行,”苏明远眼中闪过惊喜,“不过每幅画都需理解句子真意,不可胡乱配之。”
林婉儿补充道:“那咱们就创建一个‘论语新解’画册,用现代的方式解读古代智慧,好不好?”
孩子兴奋地点头,立即埋头创作起来。晚风拂过槐树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古人在低声赞许。屋檐下的护符风铃轻轻碰撞,发出清越之声,将父子俩的读书声送往月色下的田野。
苏明远望着专注作画的儿子,忽然感慨万千。在大明时,他亲眼见过多少学子被死记硬背扼杀灵性?而今能以自己的方式引导孩子爱上经典,何其幸也。
“爹爹,‘有朋自远方来’怎么画?”小苏的问话打断他的沉思。
“你觉得该如何画?”苏明远反问。
小苏歪着头想了想:“画视频通话!虽然朋友在很远的地方,但好像就在面前!”
苏明远先是一怔,继而朗笑:“妙极!古时车马慢,一生只能交几位远方友人;而今万里如邻,朋友遍天下。形式虽变,情谊不变。”
林婉儿端来桂花茶,接着话头说:“所以最重要的是明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心情,而不是纠结于古人用什么方式见面。”
小苏用力点头,又沉浸到创作中。苏明远与妻子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月光渐亮,小苏开始打哈欠,却还强撑着要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配画。
“今日就到此吧,”林婉儿柔声道,“明天再画不迟。”
小苏揉着眼睛:“妈妈,古人为什么要把这些话记下来呀?”
苏明远代答:“为了让我们这些后人能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孩子似懂非懂,却郑重地合上画本:“那我要好好学,以后让更后面的人也能站在我的肩膀上。”
童言稚语却让苏明远浑身一震。他忽然明白,所谓教子,从来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心中的火种——让文明在孩子的好奇心中自然发芽,终有一日长成参天大树。
睡前,小苏突然问:“爹爹,若是你回到古代,会怎么教小朋友呢?”
苏明远替儿子掖好被角:“大抵与现在相同——既教他们读圣贤书,也带他们观察蚂蚁搬家;既讲解礼仪规范,也鼓励他们提出疑问。”
“古人也会鼓励小朋友提问吗?”
“最好的老师永远鼓励学生提问,”苏明远眼神悠远,“孔夫子最喜欢举手发问的学生了。”
小苏满足地闭上眼,不久便呼吸均匀,进入梦乡。
回到院中,苏明远感慨道:“有时真觉奇妙,五百年前的我,何曾想过会以这种方式传授圣贤之道?”
林婉儿靠在他肩头:“因为你明白了教育的本质是点燃,而不是填充。”
“是啊,”苏明远望向夜空,“文明如长河,每一代人都既是传承者,也是创新者。”
晚风送来远处稻田的清香,屋檐下的风铃轻轻作响,仿佛应和着这句话。
卧室内,小苏在睡梦中喃喃自语:“VR孔子...比心是礼...”
苏明远与林婉儿相视而笑。他们知道,文明的种子已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将来会以他们无法想象的方式,开出这个时代独有的花朵。
所谓教子,不是复制另一个自己,而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他自己——连接古今,融汇东西,让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月光如水,静静洒在院中的槐树上,那片片叶子仿佛都化作了无数绿色的耳朵,聆听着这个穿越时空的家庭续写文明的篇章。
喜欢我来现代当明星请大家收藏:(m.8kxs.com)我来现代当明星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