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窗外春雨绵绵,敲打着书房的玻璃窗。苏明远坐在藤椅上,膝上摊开一本泛黄的《山海经》,小孙子苏念远趴在他腿边,眼睛睁得圆圆的。
“爷爷,精卫真的能填平大海吗?”念远仰起小脸问道。
苏明远抚着孙儿的头发,恍惚间仿佛回到五百年前,自己还是孩童时,也是这样趴在祖父膝前听故事。时光荏苒,如今他竟成了讲故事的人。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苏明远轻声吟诵,话音未落,手机突然响起提示音。
他皱眉取出手机——这个时代的通讯工具他至今未能完全适应。屏幕上跳出一条新闻:教育部宣布《文明通识课》成为全国中小学必修课程。
“爷爷,这是什么?”念远好奇地凑过来。
苏明远点开新闻细看,手指不禁微微颤抖。报道中配发的教材插图里,赫然有他三年前整理的“古今生活对照表”。从农耕到饮食,从服饰到建筑,他将大明与现代生活细致对比的表格,如今竟成了全国学子都要学习的经典案例。
“这是...爷爷做的一点小工作。”他尽量平静地说,心中却翻涌着难以名状的波澜。
念远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低头翻看《山海经》里的插图去了。苏明远却再也静不下心来,目光投向窗外雨幕,思绪万千。
他曾是大明状元,熟读四书五经,深知文明传承的重要。然而在那个时代,文化是士大夫的专属,寻常百姓难得窥其堂奥。如今看到自己的一点努力能融入教育体系,让千万学子受益,这种感受既陌生又温暖。
几天后,苏明远受邀参加教材修订会议。走进教育部大楼时,他仍有几分不适。光滑的地板,明亮的灯光,西装革履的人群,都与记忆中翰林院的青砖墨香相去甚远。
“苏老!”一个清脆的声音唤他。
转身见是小林——如今已是文明课程项目的负责人之一。她快步走来,手里捧着厚厚一叠资料。
“各地学校的实践案例太精彩了,”小林兴奋地说,“北京学校用VR重现庆朝市集,西藏学校将云雷纹与唐卡结合...这些都是学生们自己创新的。”
会议室内,长桌上铺满了各地送来的教学成果。苏明远小心翼翼地翻看那些图文并茂的报告,仿佛手中捧着的是无价珍宝。
“苏老,您看这个。”一位年轻教师递过来一本相册。
照片上,西藏的孩子们正在绘制“文明共生”长卷,云雷纹与唐卡艺术奇妙融合,传统与现代在画布上交相辉映。苏明远的手指轻轻抚过照片上孩子们的笑脸,忽然想起自己年少时苦读经书的情形。那时的学习何等枯燥,而眼前的孩子们却在创造中传承文明。
“最难得的是‘文明实践学分’制度。”会议主持人说,“学生们通过保护方言、记录家族手艺、策划社区活动来获得学分。看这个案例——”
投影屏幕上显示出一个留守儿童的实践报告。男孩用旧手机拍摄奶奶剪纸的全过程,上传到“文明传承云”平台后,竟引来众多关注,促成了当地剪纸产业的复兴。
“这孩子写道:‘以前觉得奶奶的剪纸老土,现在才知道每一刀都连着千百年的记忆。’”主持人念着报告中的句子,声音有些哽咽。
苏明远不禁动容。他想起了自己的祖母,想起她手中那枚绣着云雷纹的香囊,想起她哼唱的江南小调。那些曾经以为平常的物事,如今都成了珍贵的文明记忆。
会议结束后,苏明远独自在长廊上踱步。窗外雨已停歇,夕阳透过云层洒下金光。他忽然很想回一趟江南老家,看看那些熟悉的街巷是否还在。
“苏老,”小林从后面追上来,“有件事想请教您。”
她手里拿着一份厚厚的报告:“这是学生们修复老胡同砖雕时发现的清代店铺匾额,已经成为研究当地商业史的重要资料。但我们不太确定上面的文字含义...”
苏明远接过报告,只看一眼便怔住了。那匾额上的“汇通天下”四个大字,分明是他当年为一家票号题写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位精明的山西商人,如何恳请新科状元题字,如何夸口要将生意做遍天下...
“这是山西票号的匾额,”苏明远缓缓道,“大约立于正德十二年春。”
小林惊讶地看着他:“您怎么知道得这么清楚?”
苏明远勉强一笑:“研究得多罢了。”手指却不自觉地摩挲着照片上的字迹,那墨迹间仿佛还留存着当年的温度。
回家的路上,苏明远一直沉默不语。街灯初上,现代都市的霓虹与记忆中的烛火在脑海中交织。他忽然明白,文明从来不是静止的,它如同一道长河,从过去流向未来,沿途不断有新的支流汇入。
吃过晚饭,苏明远独自走进书房,从锁着的抽屉里取出一本泛黄的笔记。这是他刚来到这个时代时写下的,记录着两个世界的对比观察。那时他满心迷茫,不知自己这个“古人”在新时代有何价值。
现在他明白了。他不是文明的旁观者,而是桥梁——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
“爷爷,”念远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学校发的《文明通识》教材,“老师让我们做家庭作业,要记录家里的传统文化。”
苏明远笑着将孙儿揽入怀中:“那爷爷教你写毛笔字可好?”
“不要,写字太无聊了。”念远嘟起嘴,“小明用VR设备重现了宋代市集,得了最高分呢!”
苏明远怔了怔,随即笑道:“那爷爷教你更有趣的。”
他取出一张宣纸,用镇纸压平,然后磨墨润笔:“今天不写字,咱们来画云雷纹。”
“云雷纹?”念远好奇地凑近。
苏明远执笔在手,手腕轻转,一个流畅的螺旋纹样便跃然纸上:“这是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纹样,有几千年历史了。”
他在纹样旁写下“唐”字,又画了一个稍有不同的:“这是宋代的。”接着又画出明、清和现代的变体。
念远看得入神,突然指着明代那个说:“这个最好看!”
苏明远心中一震——那正是他最为熟悉的明代纹样。
“为什么觉得这个好看?”他轻声问。
“因为它...很认真。”念远努力组织着语言,“像爷爷讲故事时的样子。”
苏明远眼眶忽然发热。他放下笔,将孙儿紧紧搂住。血液里流淌的文化基因,竟通过一个小小的纹样,跨越数百年时空,在孩童心中引起共鸣。
第二天,苏明远主动联系小林,提出要亲自参与文明实践学分的评审工作。让他惊讶的是,申请该学分的项目五花八门,充满创意:
有小学生组建“方言保护小队”,记录即将消失的俚语俗谚;有中学生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手艺,并将过程制作成短视频;大学生们则策划社区文化活动,让老街坊和年轻人共同参与...
最让苏明远感动的,是一组来自山村中学的实践报告。孩子们用简陋的设备记录下村里的老工匠、老艺人,整理成《我们的文明记忆》电子档案。在报告结尾,一个孩子写道:
“以前总想着离开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现在才知道,大山里藏着这么多宝贝。我要留下来,让世界来看看我们的山。”
评审工作结束后,苏明远独自登上了明远书院的后山。站在山顶俯瞰,城市灯火如星海般铺展到天际。这是他从未在大明时代见过的景象,却由绵延不断的文明之火点亮。
晚风拂过,带来远处少年宫孩子们的歌声。他们正在排练《古韵新声》,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融合。苏明远闭目聆听,忽然听到一句熟悉的曲调——那竟是他小时候祖母哼唱的江南小调,经过重新编曲,在现代孩童口中焕发新生。
“苏先生好雅兴。”身后传来王师傅的声音。
苏明远转身,见老友提着两罐茶走来:“就知道你在这里。”
二人并肩而立,共赏万家灯火。
“听说您最近很投入文明实践学分的评审?”王师傅递过一罐茶。
苏明远点头:“看到孩子们的作品,颇受触动。”
“有个孩子的报告您看了吗?”王师傅忽然说,“关于保护家乡戏曲的。那孩子写:‘原来爷爷唱的调子,和苏先生唱的《古韵新声》,都是同一个文明的心跳。’”
苏明远手中的茶罐微微一颤。文明的心跳——多么贴切的比喻啊!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形式如何创新,文明的内核始终如一,如同稳定跳动的心脏,将文化的血液输送到每个时代、每个角落。
“当初您刚来时,还总想着回去。”王师傅轻声道,“现在呢?”
苏明远望向远方,沉默良久。山下的城市光芒璀璨,其中有一盏灯是他的家,那里有儿子、儿媳和念远在等他回去。
“何处青山不故乡。”他最终轻声答道。
晚风送来隐约的歌声,是孩子们在排练《古韵新声》。苏明远随着节拍轻轻叩指,忽然明白:文明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动的活水。从古代的状元到现代的传承人,从私塾的蒙童到学校的学子,每个人都是这长河中的一滴水,承前启后,奔流不息。
当文明课程成为必修,他们不是在培养文化的继承者,而是在孕育文明的共创者。而这,或许正是文明能够穿越数千年风雨,依然焕发生机的秘密。
山下万家灯火,如同文明长河中的点点星光,照亮过去,也映向未来。
喜欢我来现代当明星请大家收藏:(m.8kxs.com)我来现代当明星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