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来现代当明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2章 婚后共译《永乐大典》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初春的寒意尚未褪尽,北平城灰蒙蒙的天空底下,那方小小的四合院却显出了别样的生机。院角那株虬枝盘曲的老槐树,枝桠上已悄悄鼓起细小的芽苞,在料峭的风里透出一点倔强的青意。苏明远推开西厢房那扇沉重的雕花木门,“吱呀”一声,陈旧木轴转动的声响在寂静的院落里格外清晰,仿佛推开了一道通往旧时光的门户。

门内,是他们的“译经阁”。

尘埃在斜射进来的光柱中无声地飞舞。巨大的花梨木书案占据了房间的中心,案上堆叠的并非寻常书籍,而是泛着深褐光泽、纸页边缘早已卷曲磨损的线装古籍,层层叠叠,垒得小山一般,散发出浓重而独特的岁月气味——那是混合着陈年墨香、虫蠹气息以及某种难以言喻的、来自故纸堆深处的微涩。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近乎凝固的厚重感,时光在这里仿佛被压缩、沉淀。

林婉儿跟在他身后进来,忍不住轻咳了一声,下意识地抬手挥了挥眼前的浮尘。她环视这间被苏明远精心布置却又显得格外古旧的书房,目光最终落在靠墙立着的那个笨重的、几乎顶到天花板的紫檀木书架上。书架已被各种厚薄不一的册子塞得满满当当,每一册都贴着细长的黄色签条,墨字标着“礼”、“乐”、“射”、“御”、“书”、“数”等字样。

“这就是……庆朝卷?”林婉儿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敬畏的轻颤。她走到书架前,指尖小心翼翼地点过那些泛黄的签条,仿佛怕惊扰了沉睡其中的精魄。

“是。”苏明远的声音低沉而郑重,他走到书案前,目光如同最精准的刻尺,仔细地丈量着案头几册摊开的、纸张薄脆得近乎透明的典籍,“此乃《永乐大典》之孤本残卷,侥幸存世,辗转流落民间。幸得岳父大人倾力寻访,方重见天日。”他伸出手指,指尖带着一种近乎朝圣的虔诚,轻轻拂过书页上那些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却依旧清晰如故的墨字。那动作轻柔得如同触碰初生婴儿的肌肤,唯恐一丝重压便会让这脆弱的文明载体彻底碎裂。当他指尖划过某个字迹模糊之处时,眉心便不由自主地微微一蹙,那细微的褶皱里,盛满了对时光无情侵蚀的深深惋惜与痛心。

林婉儿站在他身旁,目光也落在那密密麻麻的竖排繁体字上。那些字对她而言,如同一个个沉默的迷宫。她能勉强认出几个,但更多的,是扑面而来的陌生感和巨大的隔阂。她侧头看向苏明远,他此刻的神情,是她从未见过的专注与肃穆。那专注中透出一种孤峭的执着,仿佛他不是站在一间寻常的书房里,而是立于某个连接着遥远时空的渡口,正竭力打捞着即将沉没的珍宝。这沉重的使命感,让她心头微微一窒。

“明远,”她轻轻唤他,声音放得极柔,“这些东西…太深奥了。我们怎么才能让今天的人明白它们的分量?”

苏明远抬起头,视线从泛黄的书页上移开,落在林婉儿带着忧虑和探询的清亮眼眸上。那沉重的肃穆感,在她清澈的注视下,似乎稍稍融化了一丝。他牵起她的手,引着她走到书案的另一侧。那里,摊开的是一册《大典》中关于“六艺”的详尽论述。

“你看这里,”他的指尖点着一段文字,“‘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所以养国子也。’”他顿了顿,似乎在寻找一个能让眼前人瞬间理解的桥梁,目光扫过林婉儿放在桌角的、印着卡通图案的平板电脑,一个念头倏忽闪过,“用今日的话说,这便是……‘古代素质教育’的根基所在。”

“‘古代素质教育’?”林婉儿眼睛蓦地一亮,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湖面,瞬间漾开惊喜的涟漪,“这个说法好!一下子就把那种培养人的综合能力的核心抓住了,又不会让人觉得遥不可及!” 她立刻从包里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电脑,飞快地敲击键盘,在新建文档的标题栏上郑重地敲下这六个字。屏幕的冷光映着她骤然兴奋起来的脸庞,与书案上摇曳的昏黄台灯光晕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奇异的古今辉映。

苏明远看着她指尖在键盘上跳跃,听着那清脆的“哒哒”声在这沉寂的古籍世界里响起,心头那点因翻译而生的沉重与孤寂,竟被这充满活力的现代声响悄然驱散了几分。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暖意,悄然爬上他微蹙的眉梢。

真正的惊雷,炸响在数日之后。

春日的阳光透过窗棂上的老玻璃,将细碎的光斑投在书案上。苏明远正埋首于一卷《算学》残篇。纸页极其脆薄,他几乎不敢呼吸,只用指尖捏着特制的竹镊子,极其小心地翻开下一页。泛黄的纸面上,布满了用蝇头小楷绘制的几何图形和密密麻麻的演算符号。他起初只是例行公事般地校对着、思索着,直到目光定格在一幅繁复的“割圆术”演算图上。那图形,用细墨线勾勒出一个内接于圆的正多边形,随着边数的增加,多边形无限逼近于圆。

苏明远的呼吸骤然停滞。他猛地凑近纸页,几乎是趴在了书案上,眼睛死死地盯着那些古老的线条和旁边详尽的演算注释。心脏在胸腔里沉重地撞击着,一下,又一下,擂鼓一般。那些熟悉的符号,那些精妙推演极限的思想方式……这绝不是他记忆中庆朝算学的模样!一股冰冷又滚烫的激流瞬间冲上他的头顶,又轰然沉入心底。

“婉儿!” 他猛地抬起头,声音因极度的震惊而变了调,带着一种嘶哑的颤抖,在寂静的书房里显得格外突兀,“你快来看!快!”

林婉儿正在另一张书桌上整理“礼”部的译文,闻声吓了一跳,快步走过来:“怎么了?”

苏明远的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几乎无法稳稳地指向那幅图:“割圆术!以此术推演圆周之率,其精妙……其精妙竟暗合……暗合那‘微积分’之理!” 他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翻涌的心绪,却难以自抑,“比欧罗巴洲那些学者提出的……整整早了三百余年!”

“微积分?” 林婉儿也凑近了去看。她虽非数学专业,但对现代科学的基础概念并不陌生。看着那古老的图形,听着苏明远用带着古文腔调却异常精准地解释着其中蕴含的极限思想,她眼中的惊愕渐渐化为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一个鲜活生动的画面瞬间在她脑海中炸开:那些在短视频平台上,用动画将复杂公式拆解得妙趣横生的数学博主们!

“明远!” 她一把抓住苏明远因激动而微凉的手腕,眼中迸射出兴奋的光芒,“我们把这个做出来!做成动画!就像那些很火的科普视频一样!让‘个圆术’动起来,让孩子们亲眼看看,几百年前我们的老祖宗,是怎么一步步、一点点,用最聪明的方法去丈量这个圆的!让他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有多厉害!” 她的声音清脆而充满感染力,带着一种要将古老智慧点燃、传递给未来的热切。

苏明远怔怔地看着妻子兴奋得发亮的眼睛,听着她口中那些陌生的词汇——“动画”、“科普视频”、“孩子们”。那幅古老的“割圆术”图,仿佛在她的话语里被注入了新的生命,正挣脱泛黄纸页的束缚,跃跃欲试地想要动起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奇妙的连接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原来,让沉寂的智慧重生,竟可以如此鲜活,如此……有趣?

然而,并非所有典籍的转化都如此顺利,都能找到像“素质教育”或“割圆术”这样闪亮的钥匙。

几日后的一个黄昏,两人对着《大典》中关于“太医院”的冗长记述,陷入了长久的沉默。窗外,四合院灰墙外胡同里的市声隐约传来:自行车的铃铛声、小贩拖长了调子的吆喝、收音机里咿咿呀呀的京韵大鼓。案头的台灯散发着昏黄的光晕,将两人伏案的身影长长地投在堆满古籍的书架上。空气里只有纸页翻动的窸窣声和笔尖划过稿纸的沙沙声,沉闷得令人心头发紧。

“掌医药政令,总领天下医官,典司诊疗,兼理药事……” 苏明远低声念着,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这些文字于他,是再清晰不过的职责描述,每一个词都对应着庆朝庞大的医疗官僚体系。可要将其转化为现代人能瞬间理解的词汇,却像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

林婉儿咬着笔杆,稿纸上涂改了好几处。“中央医疗机构”?太笼统。“皇家御医总管处”?又带了封建气,且偏离了它作为全国最高医药管理机构的本质。“古代卫生部”?似乎接近,但总觉得少了点那个时代特有的庄重和综合性。

“不行,” 她烦躁地把笔一丢,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声音带着挫败的疲惫,“怎么译都觉得词不达意,要么太死板,要么太轻飘。这‘太医院’三个字,在古人心里分量那么重,怎么到了今天,就找不到一个能完全承载它分量的词了呢?” 她沮丧地看向苏明远,发现他也正看着自己,深邃的眼眸里同样盛满了困惑与思索的暗影。

苏明远沉默片刻,目光投向窗外。暮色四合,胡同里飘来一阵浓郁的饭菜香,间或夹杂着几句邻里间粗声大气的家常话。“出去走走吧,” 他忽然说,声音带着一种从故纸堆里挣脱出来的微哑,“透透气,或许……灵光就在市井之间。”

片刻后,两人竟真的换上了宽袍大袖的汉服。林婉儿是一身素雅的月白襦裙,苏明远则是一件深青色的直裰。当他们推开院门,步入暮色笼罩的胡同时,仿佛两个从时光缝隙里走出的剪影。昏黄的路灯已经亮起,将他们的影子长长地拖在坑洼不平的青石路面上。

胡同里烟火气正浓。摇着蒲扇的老爷子坐在马扎上,对着棋盘凝神;穿着汗衫的大妈拎着刚买的菜,正跟邻居大声抱怨着又涨价的猪肉;几个半大孩子追逐打闹着从他们身边呼啸而过,带起一阵风。

“……嘿,听说了吗?前门楼子那块儿,新开了个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嚯,那叫一个全乎!打针吃药体检,一条龙!” 一个洪亮的京腔从不远处传来。

“可不嘛,比早先那街道小诊所强多了!听说归上头那个‘卫健委’直接管,正规!” 另一个声音应和着。

“卫健委?” 林婉儿脚步猛地一顿,像被一道细微的电流击中。她下意识地转头看向苏明远。昏黄的路灯下,苏明远的眼睛也正亮起来,如同拨云见月。那三个字——“卫生健康委员会”——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瞬间击碎了两人心头的迷雾。

“‘卫健委’!” 林婉儿几乎要低呼出声,她一把抓住苏明远的袖子,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对!就是这个感觉!‘太医院’在当时的职能,不就是掌管全国的医药、防疫、保健,统领所有医官吗?‘卫健委’!既点明了它的管理属性,又涵盖了健康的核心,最关键的是——这是老百姓天天挂在嘴边、一听就懂的词!”

苏明远感受着她指尖传来的激动,望着胡同里那些寻常人家的灯火,再回味着刚才那几句再普通不过的闲聊,心头那层因古今阻隔而生的厚重坚冰,仿佛被这朴实的市井烟火悄然融化了一角。他缓缓点头,唇边终于漾开一丝释然又带着点新奇的笑意:“妙极。‘卫健委’……确乎神形兼备。原来真意,竟在街谈巷议之中。”

“还有‘国子监’!” 林婉儿思路瞬间打开,如同决堤之水,“最高学府,培养国家栋梁,不就是咱们的‘国立大学’吗?”

“国立大学……” 苏明远咀嚼着这个新词,想象着庆朝那些在国子监寒窗苦读、以期报效朝廷的学子们,竟与今日在高等学府中孜孜求索的年轻身影,在“国立大学”这四个字里奇异地重叠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在他心底悄然滋生。

自那以后,他们的译笔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枯燥艰深的古籍,在林婉儿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转译和苏明远严谨考据的支撑下,渐渐褪去了神秘晦涩的外衣,显露出鲜活的内核。他们将完成的初稿整理成文,以“《永乐大典·庆朝卷》译记”为名,小心翼翼地连载在“豆瓣读书”的一个专栏里。

起初,如同石沉大海。苏明远每日清晨研墨习字后,总会习惯性地打开那个绿色的网页,看着寥寥无几的阅读数字,眼底那点微弱的期待便如风中之烛般悄然熄灭,只余下书案前更深的沉寂。林婉儿看在眼里,默默地在晚餐时多添一道他爱吃的菜,却不多问。

直到一个飘着小雨的周末午后。林婉儿蜷在译经阁窗下的藤椅里,用平板电脑刷新着页面。忽然,她“啊”了一声,猛地坐直了身体,手指有些发颤地点开评论区。

“明远!快看!有人留言了!” 她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拔高,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颤抖。

苏明远放下手中的毛笔,墨迹在宣纸上晕开一小团也浑然不觉。他快步走到林婉儿身后,俯身看向屏幕。

评论区里,静静地躺着一条不算长的留言:

用户“胡同口的猫”:追更好几天了,真没想到古籍还能这么“翻译”!什么“古代素质教育”、“国立大学”、“卫健委”……太绝了!读着一点不累,感觉特亲切,就像听胡同里见多识广的张大爷摇着蒲扇,跟你唠那些老辈子的事儿,又明白又有趣!给译者大大们献上膝盖!

这条留言下面,竟已有了几十个“赞”和“收藏”的小图标。

苏明远的目光长久地凝固在那几行字上,尤其是那句“像听邻居大爷讲故事”。一股汹涌的热流毫无预兆地从心口直冲上他的眼眶,酸涩得厉害。他下意识地抬起手,指尖轻轻拂过冰凉的屏幕,仿佛要触摸那字里行间的温度。多少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琼林赐宴,御街夸官……那些曾以为至高无上的荣光,此刻竟都比不上这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一句“像听邻居大爷讲故事”所带来的冲击。原来,让沉睡的智慧苏醒,真正抵达人心,竟是这样一种踏实的、带着烟火气的温暖?

他喉头滚动了一下,想说些什么,却发觉声音哽在喉间。最终,只是伸出微微颤抖的手,轻轻覆盖在林婉儿握着平板的手背上。他的手心温热,带着常年握笔留下的薄茧。无需言语,林婉儿已感受到那掌心传递过来的、深沉如海的震动与暖流。她仰起头,朝他粲然一笑,眼中同样水光盈盈。

半载光阴,在墨香与键盘敲击声中悄然滑过。当院中老槐树已是满枝浓绿,蝉鸣初噪时,那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永乐大典·永乐卷·算学篇》终于付梓。

新书发布会选在一家古色古香的书店。当覆盖在书堆上的红绸被揭开,露出那本装帧独特的新书时,台下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叹。

封面底色是沉静的靛青,如同沉淀了千年的夜空。其上,是苏明远亲笔题写的书名墨迹,笔力遒劲,风骨嶙峋,每一笔都仿佛能刺破纸背,带着穿越时空而来的磅礴气韵。而在这墨色书名周围,林婉儿巧妙地融入了现代设计语言——抽象的几何线条如同星辰轨道般环绕、交织,线条由细密的金色像素点构成,流光溢彩,充满了数字时代的理性与活力。古典的磅礴墨韵与现代的精密流光,在封面上形成了一种奇异的共生与对话。

苏明远站在台上,目光扫过台下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最终落回手中那本尚带着油墨清香的书籍上。他修长的手指带着一种不易察觉的珍重,翻开了厚重的封面。

扉页上,一行熟悉的、由他亲笔书写、再由林婉儿精心设计排版的墨字赫然映入眼帘:

翻译不是背叛,是让古代智慧在现代重生。

台下掌声如潮水般涌起。闪光灯亮成一片,刺得人有些睁不开眼。苏明远微微侧过头,看向身旁同样盛装的林婉儿。她正微笑着望向台下,眼中有光。

就在这掌声雷动的喧嚣顶峰,苏明远却感到一种奇异的宁静降临心间。他再次垂眸,凝视着扉页上那行墨字。指尖轻轻抚过“重生”二字,那温润的纸面下,仿佛能触摸到庆朝算草上古老的墨痕,触摸到大凉山喜帖上粗粝的纹路,也触摸到了胡同里那些寻常却生动的市声。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似乎穿透了书店明亮的屋顶,穿透了都市钢筋水泥的丛林,投向那无垠的、承载着无数古老回响的时空。掌心下书页的触感坚实而温热,如同握着一颗重新开始搏动的、古老文明的心脏。

窗外的蝉鸣陡然拔高了一个调子,带着盛夏特有的蓬勃力量,穿透玻璃,汇入这满室的书香与掌声之中。

喜欢我来现代当明星请大家收藏:(m.8kxs.com)我来现代当明星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