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素心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章 人间众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晨光漫过灶房的窗棂,落在粥碗里,漾起圈金晕。阿禾忽然觉得,这双失而复得的眼睛,原是为了看清这些——看清母亲鬓角的白发如何被岁月染就,每一根都藏着一个关于她的故事;看清她眼角的细纹里藏着多少牵挂,每一道都盛着对她的疼惜;看清那些藏在烟火气里的暖,像无垢泉的水,清透,绵长,能把每个日子都泡得软软的,亮亮的,让人心头始终揣着团热乎气,不惧前路的风雨。

檐角的铜铃还在唱,风里飘着粥香,远处的山峦在晨光里静默着,像幅永远看不厌的画。而画里的母女,正一勺一勺地分食着晨光,把日子嚼得香甜,让那些寻常的暖,在晨光里慢慢漾开,漫过素月庵的青瓦,漫过无垢泉的水面,漫过往后的岁岁年年。

日头爬到头顶时,灶房里的莲子粥香还在梁上绕,像不愿散的云。阿禾正帮母亲收拾碗筷,眼前忽然蒙了层薄纱,檐角的铜铃明明在风里晃得欢,看在眼里却只剩团模糊的金影,连母亲鬓角新添的白发都成了晕开的银雾。她慌得伸手去揉,指尖触到眼尾的湿意时,母亲递来的铜镜“哐当”砸在青砖上,裂出道蛛网似的纹。

“娘……”阿禾的声音发颤,指尖抖得像秋风里的芦苇,“我、我又看不清了。”镜中碎影里,眼白上那层淡翳正慢慢变浓,像泼进清水里的墨。

母亲慌忙蹲下来,用袖口替她擦泪,指腹蹭过她眼尾的温热,自己的眼眶先红了。她的手在围裙上蹭了又蹭,才敢轻轻覆在阿禾眼上,掌心的薄茧摩挲着那层翳,像在抚摸块易碎的琉璃:“不怕,娘这就去后山请老尼,她准有法子。”话音未落,喉咙已哽得像塞了团棉絮。

廊下忽然传来竹杖点地的轻响,笃、笃、笃,像敲在人心上。老尼不知何时立在那里,灰布僧袍被风掀起一角,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衬里。她手里托着个旧木盒,盒面的漆皮剥落得像老树皮,神色却平静得像无垢泉的水面,连眉梢的白霜都凝着禅意。“意料之中。”她缓缓走到灶房门口,木盒放在八仙桌上时,发出声沉闷的响。

母亲的指节在围裙上掐出红印,接过木盒时,指腹触到盒面的刻痕——那是朵半开的莲,花瓣边缘已被摩挲得发亮。“老尼,这……”

“打开看看。”老尼的声音像浸过泉的石,凉丝丝却带着暖意。

木盒里铺着泛黄的绢纸,上面用朱砂画着幅地图,墨迹洇了边,像被眼泪泡过。老尼用竹杖尖点着绢纸边缘的小字:“九代素心留下过话,若至亲臻情仍难消翳,便需带她走出去。”她的杖尖滑过“青溪镇”三个字,那里的朱砂浓得像血,“从这里往南,过青溪镇,有位绣娘,她的丝线能绣出人心底的光;再往东,越断云崖,有个老茶农,他炒的茶能泡开执念;最北的风雪里,住着个守林人,他的篝火能照透迷茫……”

阿禾凑近了看,绢纸上的山路像条蜿蜒的蛇,每个地名旁都画着小小的符号:绣娘那里是枚银针,茶农那里是片茶叶,守林人那里是团火焰。她忽然发现,自己竟能看清那针脚似的纹路,连朱砂里混着的细碎金沙都看得分明——许是心太急,倒压过了眼上的翳。

“每处都藏着段故事。”老尼的竹杖在地上顿了顿,“每段故事里都有份沉甸甸的情。你得自己去听,去看,去把那些情,像收麦穗似的攒起来。攒得多了,翳自会消。”

阿禾摸着眼睛,白翳带来的模糊里,反而看清了母亲鬓角新添的白发——那几根银丝在日光里闪着光,像缝在黑发里的银线。“娘要跟我去吗?”她拽着母亲的衣角,那布角已被洗得发毛,却带着洗不掉的艾草香。

母亲刚要应声,老尼却摇了摇头:“路得她自己走。”她从袖中取出个布包,层层打开,是块半透明的玉佩,雕着朵未开的莲,玉质温润,像浸了百年的泉。“这是素心当年的护身符,遇着难处时,贴身戴着,或许能逢凶化吉。”

三日后清晨,阿禾背着母亲连夜缝的布包站在庵门口。布包的针脚歪歪扭扭,母亲总说自己手笨,却在每个转角处都绣了小小的十字,说这样能避邪。包里塞着炒得喷香的南瓜子——母亲怕她路上嘴馋,炒了整整半夜,指尖被烫出好几个燎泡;新纳的布鞋里垫着艾草垫,针脚密得能数清;还有那卷泛黄的地图,被母亲用细麻线缝了三层布套,说防着雨。

母亲往她怀里塞了个暖炉,炉子里埋着艾草团,是前几日特意去后山采的陈艾,晒得干透了,闻着像晒了整个夏天的阳光。“走到哪都带着,别冻着。”她的声音哽咽得像被堵住的泉眼,却还在强笑,伸手替阿禾理了理衣领,指腹蹭过阿禾耳后的碎发,那里还留着小时候起疹子的浅疤。

阿禾抱着暖炉,忽然扑进她怀里,鼻尖蹭着母亲衣襟上的皂角香。这味道她从小闻到大,是母亲用皂角树的果子煮水洗衣时留下的,混着阳光的味道,像座暖暖的小房子。“娘,我走了,您要按时喝药。”她的声音闷在母亲怀里,带着点鼻音,“王大婶说您上月咳得厉害,别总瞒着。”

“去去去,”母亲推她一把,转身抹了把脸,指背蹭过眼角时,带起片水光,“到了青溪镇,给我捎块绣娘的帕子。要那种绣着蒲公英的,我瞅着隔壁李婶的就挺好。”她说着,忽然从围裙兜里摸出个油纸包,塞进阿禾布包侧袋,“刚烤的芝麻饼,路上饿了垫垫。”

阿禾捏着那油纸包,能感觉到里面饼子的温热,还有芝麻粒硌手的触感。她抬头时,正看见母亲鬓角的白发被风掀起,像朵小小的白绒花。眼上的翳似乎又淡了些,连母亲眼角的细纹都看得清了——那里藏着无数个起早贪黑的清晨,藏着为她缝补衣裳的夜晚,藏着每次送她出门时强装的笑意。

“娘,我走了。”阿禾后退一步,深深鞠了一躬。

母亲别过脸,对着庵门后的老槐树,声音闷闷的:“走吧走吧,早去早回。”可阿禾分明看见,她的肩膀在轻轻发抖,像风中的芦苇。

阿禾背着布包转身时,暖炉里的艾草团“啪”地爆了个火星,暖烘烘的热意透过粗布衣裳渗进来,熨着心口。她摸了摸贴身戴着的玉佩,莲瓣的纹路硌着皮肤,像母亲的手在轻轻推着她往前走。

晨光里,布包上的小十字在风里晃,像无数双眼睛,望着她走向那条蜿蜒的路。阿禾知道,这路上有绣娘的丝线,有茶农的炒茶锅,有守林人的篝火,更有母亲缝在针脚里的牵挂——这些,都是能焐透眼翳的暖。

青溪镇的雨总带着股缠绵的湿意,细密如愁绪,斜斜织在巷口的牌坊上。阿禾踩着青石板路往巷深处走,鞋底碾过积水时,溅起的水花顺着裤脚往上爬,没一会儿就洇透了靛蓝的裤边,贴在脚踝上凉丝丝的。巷壁上爬满了爬山虎,湿漉漉的叶片垂下来,像谁挂了满墙的绿帘子,偶尔有熟透的紫喇叭花被雨打落,浮在水洼里,随波轻轻晃。

巷子尽头的绣坊藏在两株老槐树下,门楣上悬着块褪了色的木匾,“挽云坊”三个字是用朱砂写的,笔画里嵌着经年累月的香灰,像是被无数次香火熏染过。风一吹,匾上的铜环撞着木框,叮铃铃响,倒比寺里的檐铃多了几分烟火气。据说绣娘做活时总燃着沉水香,说能让丝线沾着灵气,此刻隔着门板,阿禾果然闻到了一缕若有似无的香,混着雨气飘过来,像浸了蜜的檀木。

推开门的刹那,满室的线香混着丝线的草木气漫过来,阿禾打了个轻颤。绣坊比想象中逼仄,四壁立着高高的木架,从地面直抵房梁,架上绕满了五彩丝线,绕得像蜂巢里的蜜蜡。红的是新摘的石榴籽,还带着晨露的腥甜;绿的是晨露里的蕉叶,泛着青嫩的光;紫的是浸了夜色的葡萄,浓得化不开;最惹眼的是金线银线,绕在竹轴上,被窗棂漏进的微光一照,闪着细碎的光,像谁把星星剪碎了缠在上面……

屋角的炭盆里燃着块沉水香,青烟袅袅地往上飘,在房梁处打了个旋,慢悠悠散开。正中央的花梨木绷架有半人高,绷着幅《百鸟朝凤》,已绣到尾声。凤凰的尾羽拖曳着,像道流动的彩虹,金线在绢面上流转,竟真像有光从布底渗出来——那是用极细的金丝混着孔雀羽线绣的,阳光斜斜照过时,羽线会折射出虹彩,衬得凤凰像要从绢上飞出来似的。

绷架旁的矮凳上落着个竹篮,里面装着些零碎物件:磨得发亮的铜剪子,缠着丝线的竹制绕线板,还有个缺了口的粗瓷碗,里面盛着些清水,泡着几缕刚染好的浅粉色丝线,像浸在水里的桃花瓣。墙根处堆着些浆洗过的素绢,叠得整整齐齐,散发着淡淡的皂角香,想来是绣娘刚备好的料子。

喜欢素心传请大家收藏:(m.8kxs.com)素心传8k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